你該成為一個人,而不是一個工具,。 ▼ 本文由豆瓣用戶@亞比煞Aimee 授權(quán)發(fā)布 ▼ 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說,,“他人即地獄”,而且我們都知道這話是薩特說的,。很多人把這句話理解為,,只要和別人相處就會帶來痛苦,,它表達的是人際交往必然會產(chǎn)生摩擦與傷害,。但如果真是這樣,那么這句話就未免太淺薄了,,也太受害者思維了,。 如果你稍微了解一點薩特,就會知道,,他終身信仰的是存在主義,,他終身都在鼓勵人們要承擔起自己的自由,承擔起自己的存在,,而不是當一個懦夫,,把責任都推給他人,讓別人背負道德壓力,,讓自己當個輕松的受害者,,他怎么可能說出“他人即地獄”這樣的話呢? 所以,,我們要明白,。薩特不是這個意思,,這是一個明顯的翻譯錯誤,這句話正確的理解應該是“他者即地獄”,。 什么是“他者”,?簡單來說,就是“第二者”,,即喪失自我,,把自己當成工具去實現(xiàn)目的,而不是把自己當做目的的人,,就是他者,。 如果你覺得這個概念不好理解,那么我們可以援引康德在《道德的形而上學基礎(chǔ)》一書中提出兩個重要的概念,,“他律”與“自律”,,也許用這兩個概念,能夠更好的幫助我們了解,,什么是“他者”,。 我們都知道,康德有句名言說:“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想不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边@句話,,很好的解釋了,什么是“他律”,,什么又是“自律”,。 所謂“他律”指的是一種外律,它不是你的意愿,,而是一種外在的力量,,它驅(qū)使你去行動,它成為你的主人,,康德認為“他律”主要表現(xiàn)為兩種形式,,第一種是生物律,比如你會饑渴,,會困倦,,你要吃東西要睡覺,要為了生存去努力賺錢來滿足這些生理欲望,,但這些行為不是出于你的意愿,,你做這些的時候,你只是自己欲望的奴隸,。就像一個臺球,,因為球桿的推搡而滾動,,或一個東西從樓上墜下,它只是受到地心引力的驅(qū)使一樣,。就像雪碧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詞“服從你的渴望”,,很生動的表明了,你不是自己的主人,,你只是服從,。 第二種是社會規(guī)范,要求你按照社會公認的一些行為模式去生活,,比如去上學,,去找工作,去結(jié)婚生孩子,,如果你本身并不認同這種人生軌跡,,卻在社會習慣的驅(qū)使之下去做了這些事,那么你也就是社會規(guī)范的奴隸,。當然,,康德并不是說我們不需要吃飯睡覺,不需要上學結(jié)婚,,而是說,,把這些“他律”當成真理的人,把意義建造在其上的人,,這樣的人,,就是薩特所說的“他者”。 與“他者”相反的,,是“自律者”,,就是自己給自己制定規(guī)則的人??档抡J為,,唯有這樣的人才有真正的自由,,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也才配稱得上是真正的道德。因為一件事是否道德,,關(guān)鍵在于動機,,而不在其結(jié)果。 他說:“自律者關(guān)注的是意志本身,,而非它的結(jié)果,。一個好的意志之所以好,并不因為它能達到好的效果,,它本身就是好的,,即使他沒有力量實現(xiàn)它的目的,,即使它付出最大努力仍然一事無成,它也仍然像一顆明珠因為自身的緣故熠熠發(fā)光,,它有尊嚴,,就像那些本身就擁有完整價值的事物一樣值得被尊重?!?/span> 人是如此獲得尊嚴的,。因為我們有理性,我們能自律,,而當我們“自律”的行動時,,我們有自由,我們不再是工具,,這一能力,,賦予了人類特殊的尊嚴,標示了人與物的根本區(qū)別,。尊嚴,,就意味著將人當做目的本身來對待。 在豆瓣看到這樣一條廣播: * ST-MachineGUN 說: “最近有個困惑,,一個幾乎擁有一切的長輩,,豪宅豪車名譽地位,勸我年輕人不要企圖去追求一切,,喪失自我,;另一個幾乎什么都沒有的底層長輩,在我看來一輩子老擼瑟,,勸我年輕人不要企圖去追求一切,,否則我會變得更加一無所有。人生迷霧,。” 這兩位老人,,為什么明明結(jié)局不同,卻都得出了同樣的人生經(jīng)驗,?為什么回顧一生時,,都對自己的人生后悔,都覺得這一生的追求是錯誤的呢,?因為他們都是“他者”,,他們不是根據(jù)心中的準則來行動,而是根據(jù)目的來行動,,根據(jù)結(jié)果來衡量,,他們把意義建筑在自己之外,建筑在外在的“目的”之上,目的成了主人,,自己則只是實現(xiàn)目的的工具,。當“目的”沒有實現(xiàn)的時候,他們就覺得自己失敗了,,后悔了,。他們?yōu)樽约旱乃冻龅母械讲恢怠K麄兙捅焕г诹诉@樣的地獄之中,。 再舉個例子,。許多人,尤其是女人,,為什么特別容易在親密關(guān)系中患得患失,,終日惶惶不安,極度依賴男人,?為什么控制欲極強,,情緒極不穩(wěn)定,內(nèi)心極其敏感脆弱呢,?因為社會文化,,教導女人要把自身的價值、幸福,、滿足全都寄托在男人身上,,或者寄托在孩子身上,把丈夫的愛護與認可,,孩子的乖巧和成功,,來當做自己存在的意義,而不是滿足于愛他們這件事本身,。波伏娃曾經(jīng)把女性稱為“第二性”,,這與薩特對“他者”的“第二者”的定義高度吻合。 第二性的女人,,并不看重自己的存在,,不把自己當成值得擁有尊重的獨立的理性人。雖然她們表面上極其在意自己是否被尊重,,但其實內(nèi)心從來沒有尊重過自己,。當你把外在之物當做目的,而不是把自己當做目的,,當你為了取悅他人而行動,,卻不是因為這個行為本身的美好而去行動,,這一瞬間,,你就淪為他者,你就淪為奴隸,從此失去自由,。若不意識到這一點,,永遠也不可能與世界,與他人建立起健康的關(guān)系,。 心理學上有個提法,,叫做“受害者天堂”。所謂受害者天堂,,就是,,在這里,我永遠不用改正自己的問題,,我的痛苦,,都是他人造成的。我沒做錯什么,,都是別人害我,,都是命不好,都是社會的錯,。我是善良的,,我是無辜的,我應該被同情,,應該得到所有人的支持,,如果誰敢不同意這一點,誰就是壞人,,是不道德的,。 許多人,太喜歡沉溺在受害者天堂中無法自拔,,因為輕松,,可以逃避對自己的指控,對自己的否定,,卻沒有發(fā)現(xiàn),,這天堂本質(zhì)上也是一個地獄,因為在這個地獄里,,你的價值,,你的悲喜,全由你的遭遇,,和他人對待你的態(tài)度來決定,,而你只能束手就擒,毫無反抗余地,。除了無奈,,除了嘆五更怨不遇之外,你什么也做不了。 反觀人生所有的無尊嚴,,不自由,,最后都可以歸結(jié)到這一點上。你已經(jīng)成為“他者”,,而不是“自律者”,。你是為目的而行動,你在假言命令的驅(qū)使下活著,,而不是為行為本身,,為了絕對命令而活著。雖然這兩者,,從外在行為看上去,,似乎沒有任何區(qū)別,但他們的內(nèi)心境界卻是天壤之別,。 又想起毛姆對我影響至深的作品《刀鋒》,。其中的拉里,正是一位典型的“自律者”,,他好像浪費了很多時間,,在人間一無所有,一事無成,,但我們卻不會覺得他是個loser,,甚至我們都會承認,他活的遠比大多數(shù)人幸福,。他內(nèi)心的圓滿,,正是由于理解了“自律”的重要而帶來的,他懂得自己就是目的,,而不是實現(xiàn)任何東西的工具,,他給自己規(guī)則,并依據(jù)這一規(guī)則行事,,他在所有的經(jīng)歷之中獲得滿足,。這也讓他具有了一種常人難以企及的安詳與溫和。 與他相比,,周圍人等,,無論是熱衷于周旋在上流社會中,以獲取他人尊重為生的“艾略特”,,還是看似家庭美滿卻內(nèi)心空洞的“伊莎貝爾”,,無疑都是“他者”,他們終身被“他律”所驅(qū)使,,被自己所不能理解的欲望所驅(qū)使,,追逐著一切并不必須的浮華,。他們看似擁有一切,結(jié)局也似乎不錯,,但無論怎樣,,讀來都只讓人感覺到這樣的人生是悲涼又荒謬的,,毫無意義可言,。 生而為人,無論你自知或不自知,,時時刻刻,,我們都在為了尋求這些永恒的價值而活著,也就是“自由”和“尊嚴”,,而這兩樣,,都不是能夠通過成為“他者”,去向他人,,或外界乞求就能夠獲得的,。你該成為一個人,而不是一個工具,。從古至今, 世上的智者們,,都在這一點上達成了共識: 他者即地獄,自律即自由,。 聲明 本文版權(quán)歸 亞比煞Aimee 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