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學習教材的69頁也就是臟象的第五節(jié),?!端貑?太陰陽明論》,。 為什么叫太陰陽明論呢?因為這一篇主要是討論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陰陽性質不同,感受疾病的性質也不同,。陰經陽經它們走行的部位,,與走行的方向都有差異。所以它是以討論太陰陽明為主的,,因此篇名叫《太陰陽明論》,。 分成兩個段,第一段是太陰陽明異位,、受病不同,。位置不同,異位,。由于太陰陽明異位,,所以感受疾病也不同。感受不同的邪氣而產生不同的病癥,。所以說這一篇這一段的主要內容,,是講太陰陽明異位、受病不同,。我讀一遍,。 黃帝問曰:太陰陽明為表里,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岐伯對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帝曰:愿聞其異狀也,。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jié)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嗔滿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澼,,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 我們串講一下,,太陰陽明為表里,執(zhí)業(yè)獸醫(yī)脾胃脈也,。這是一般大家都所熟知的東西,,足太陰是脾的經脈,足陽明山胃的經脈,,太陰陽明胃表里,,互為表里的經脈。所以“太陰陽明為表里,,脾胃脈也”,,這是常識了。但是呢,既然是為表里,,為什么它們“生病而異”呢,?產生不同的病證,這是為什么呢,?也就是說,,雖然它們是表里之臟,可是它們病為什么不一樣呢,?等于問這樣一個問題,。 岐伯回答說,“陰陽異位”,,太陰和陽明是作為陰陽的經脈,,它們部位不同,有表里之別,, “更虛更實”,,此實彼虛,此虛彼實,,所以有更虛更實的區(qū)別,,注家曾經做過解釋,比如說春夏屬于陽,,那么陽明實而太陰虛,,秋冬屬于陰,那太陰實而陽明虛,,所以叫“更虛更實”,。五臟也好,經脈也好,,都和自然界相通應,,還是我們講的《六節(jié)臟象論》那句話,“嗜欲不同,,各有所通”,,所謂嗜欲不同,就它本身陰陽有多少,,它有不同的嗜欲,,所以有“各有所通”,通,,自然界的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情況。所以“更虛更實”,。此虛彼實,,此實彼虛,具體而言,陽明春夏實,,就太陰虛,,秋冬太陰實,就陽明虛,。所以叫“更虛更實”,。 “更逆更從”,更逆更從是說經脈走行,,有上行為主,,有下行為主,上行叫做逆,,下行叫做從,,“更逆更從”。那么足陽明經是從頭走足,,足太陰經是從足走腹,,那不是嗎?有上行為主,,有下行為主,。所以叫更逆更從。 “或從內,,或從外”,,屬陽的從外,屬陰的從內,,還是講的陰陽表里不同,,經脈走行不一樣。臟腑部位不同,,有的在內,,有的在外, “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因為它們的性質不同,,它們的經脈走行不同,,所以其病也不一樣了。所以其病異名,,都不能相同,。這就是回答為什么太陰和陽明病不同呢?就是因為一個屬陰,,一個屬陽,,一個屬表,一個屬里,經脈上,,一個是上行為主,,一個以下行為主。所從不同,,所以它們的病當然也就不一樣了,。還有虛實之不同。 “帝曰:愿聞其異狀也”,。那么怎么不同,?有什么不同的現(xiàn)象?異狀,、現(xiàn)象,、表現(xiàn)。 “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标栔鲃?,所以應于天?!段迮K別論》也講了,,“腑,其氣象天”,,所以陽,,這是說的腑氣,具體來說,,“陽明,,其氣象天而主外”。外為陽,。 “陰者,,地氣也,主內,?!标幨堑貧庵迮K是地氣質所生而屬于陰,,所以它主內,,陰主內。 “故陽道實,,陰道虛”,,所以說陽的規(guī)律多實,,陰的規(guī)律就是虛弱,陽的規(guī)律,、陽的特點,,就是旺盛、充實,、興奮,,而陰的規(guī)律、它的特點就是柔弱,、不足,、安靜,相對而言,,就是有這樣一些區(qū)別,。從這句話,它就不單是解的太陰陽明,,它是陽道實,,陰道虛,這句話前面叫,,”故故陽道實,,陰道虛,那陽道實,、陰道虛是一個成形的理論,,不單是解釋脾胃,作為一個陰陽的基本特點,,在這提出來的,。所以說“陽道實”,道作規(guī)律解,,作特點解,。陽的特點,陽的特性,,陽的規(guī)律,,是什么呢?實,。充實,、旺盛、興奮,。陰的特點、陰的規(guī)律是什么呢,?是柔弱,、不足,、沉靜。這一段是討論脾胃的問題,,這個特點,,胃多實,脾多虛這個特點,,那當然也是對的,。因為它是大的規(guī)律。聯(lián)系到脾胃上,,當然得適用,。正是因為陽道實,陰道虛,,陽主外,,陰主內,所以 “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賊風虛邪是外來之邪,外來之邪所以就“陽受之”,,陽在表,、在外,“陽者,,主外”,,陰者主內嘛,所以“賊風虛邪”是外受的,。所以是“陽受之”,。表,在表之氣受,,陽明之經受,。受外來之邪。 “食飲不節(jié)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飲食不節(jié),生活規(guī)律失調,,這些病從內生,,所以就“陰受之”,外來之邪陽受之,,內生之邪陰受之,。它就按陰陽表里內外,這樣一個觀點來劃分了,。 “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從《太陰陽明論》講,陽受之則入足陽明胃,,胃經,,胃腑和胃經,總統(tǒng)來講,,它又說六腑,,反正六腑對五臟而言,六腑為陽,,所以“陽受之則入六腑”,。飲食勞倦、起居不時,、飲食不節(jié),,這一類的內生之病,首先傷及五臟,,因為它是屬陰的性質,,五臟為陰。所以說,,陰受之則入五臟. “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入六腑出現(xiàn)一些什么癥狀呢,?則出現(xiàn)“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六腑為陽,,六yin之邪對其他引起疾病原因來說,,外邪算陽,六腑又為陽,。陽道實,,因此出現(xiàn)一些陽性的癥狀,六腑屬陽,,出現(xiàn)病癥,,表現(xiàn)出陽熱之象這類的一些癥狀,所以它說有身熱,、發(fā)熱,,發(fā)熱是一種陽熱的癥狀,不時臥,,這個不時臥,,我們有注解,從那意義上看,不是“不時臥”,,如果是“不時臥”的話,,那就時不時的想臥,時不時的要睡覺,,這個特點不是陽熱癥狀,所以我們教材注解上,,注解六,,下一頁上有,“陽道實,,陰道虛”注解第六,,說“不時臥”,甲乙經是“不得臥”,,而且我們在寫這個教材的時候也認為,,應該根據《甲乙經》作“不得臥”為對。但是王冰本子原文就是這樣,,所以原文只能照王冰本子寫,。我們在講解的時候、在理解的時候,,才可以參照其他本子,,其他的相關書籍?;蛘咂渌秲冉洝返牟煌?。進行分析這個問題。也就是說發(fā)熱,,陽熱之邪,,導致了人體產生疾病出現(xiàn)的癥狀,他有“不得臥”,。不得臥,,就是睡不好、睡不著覺,,不得安睡,。能安安穩(wěn)穩(wěn)睡,或者說不斷的想睡覺,,那是陰性的癥狀,,認為陽氣不足了,那才“但欲寐”了,。這個陽熱之氣盛是煩躁不安,,所以說“不得臥”。這個臨床上我們見的很多,,屬于陽熱之類的疾病,,他是很少睡覺,,如果真的能夠睡覺了,陽熱之邪已經去了,,所以我們治療有效狂躁不安,、發(fā)熱的病人的話,往往,,特別狂躁不安這一類,,不能睡覺這一類病人的話,經常的不能是靠溫補藥,,靠用涼藥,、靠用清熱藥,相對的還是要多一些,。所以“入六腑則身熱不得臥,。同時還“上為喘呼”,由于熱邪上擾,,肺氣不能正常的宣暢,,所以可以喘呼,邪氣在熱,,熱邪容易上升,,上為陽嘛,主外,,主上,,所以有喘呼。上焦之類的病證,,肺氣不能宣暢,。 “入五臟則嗔滿閉塞,下為飧泄”,,邪氣侵入到五臟,,或者陰邪侵入五臟,或者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傷及了內臟,,傷及內臟之后,容易產生的“嗔滿閉塞”這類的癥狀,,嗔滿就是肚子脹滿,,閉塞是大小便不通暢,或者是在下為飧泄,,下為陰,,在下為飧泄。特別是脾,脾病之后不能運化,,所以為飧泄之病,。飧泄我們在前面講《陰陽應象大論》的時候就談到了,榖與水合叫做飧泄,,就是完榖不化的那種泄瀉,,不是糜溏、不是溏泄,。而是完榖不化那個清稀,,水榖相合為之飧。就是脾虛,、脾氣虛、脾陽虛,,出現(xiàn)完榖不化,, “久為腸澼”,病程久了,,還可以出現(xiàn)腸澼,,痢疾,不爽快,,既要瀉還不爽快,,腸澼。這是“病在陰”,,“病在下”,。所以病為陽,上為喘呼,,病在陰,,下為上為喘呼,久為腸澼,,也就是陽主外,,陰主內。陽在上陰在下,。六腑受邪,,所以可以”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就是說陽明病也是這樣,,陽明是六腑之一,它也要“發(fā)熱不時臥”,,也可以引起喘呼,。喘呼,就是喘息。脾病,,太陰病,,入五臟則嗔滿飧泄,太陰病也常見這些癥狀,。脾虛了,,脾臟受邪了,所以嗔滿閉塞,,或者是飧泄,、腸澼。 進一步說,,“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喉是喉嚨的喉,,主天氣,,呼吸之氣,咽主地氣,,咽是飲食下咽的食管上的那段,,主地氣,咽和喉還不是,,不相同,,咽是食物下咽,喉是呼吸之氣出入,,喉主天氣,,因為自然界吸進的氣,吸入到肺中是從喉而入,,水榖入于腸胃之中是從咽而入,。所以地氣是說水谷之氣,吃的飲食物要從咽咽進去,,呼吸進來的自然界之氣,,要從喉入到肺里邊,因此說喉主天氣,,咽主地氣,,地氣,水谷之氣,,天氣,,自然界之清氣, “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風為陽邪,,所以容易侵犯人體的陽,具體到臟腑,,容易侵犯陽明,,胃腑容易受到風邪,容易受陽邪,,所以陽受風氣,;濕為陰邪,容易侵犯人體之陰,,脾為陰臟,,對《太陰陽明論》而言,脾為陰臟,,所以濕邪容易傷脾,,因此說,陽受風氣,,陰受濕氣,。這是同氣相求、各從其類的緣故,。這個不是一般我們所學的物理那個“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不是,,還有同氣相求、各從其類,,叫物以類聚,。這同樣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的一個思維方法,不都是“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在很多情況下,是同氣相求,、各從其類,。換句話說,我們不是過去有句話,,說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它怎么不是同性相斥了呢,?所以不要把什么樣的東西,,都看成是絕對的。認為是絕對的想法那是不全面的想法,。那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想法,。當然我知道,,我們從上小學上中學上高中所學的,都是“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但是這個所說的都是,那只是那一個方面的知識,,而另外一個方面知識,,同樣是相當重要的,理論也是知識,,還有“同氣相求,,各從氣類”。這樣一個重要的理論,。而且這在客觀上是現(xiàn)實,, “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這是講的足太陰脾經,,和手太陰肺經的循行特點,足太陰脾經是從足至腹,,但是從絡脈上升,,它還可以上行至頭。怎么呢,?它要和手太陰又連上了,,怎么又下行循臂至指端,足太陰脾經和手太陰肺經,,我曾經在前面講課時溏到過,,同名經脈還有相關性。這個太陰雖然是講的脾,,足太陰經為主,,但是它又涉及到了手太陰經,而且我也談過,,手太陰肺經起于中焦,,下絡大腸,中焦是哪,?中焦就是脾胃,。所以足太陰經是從足上行至腹,又聯(lián)系到手太陰就,,從腹上行,,下行循臂至指端。這個是足太陰和手太陰的循行,。這樣一個特點,。 “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陽氣,,手陽明,,是從手上行至頭面,而下行至足,。再聯(lián)系到足陽明經,,下行至足。這是講的手足陽明經的問題,,上一句話是講足,、手太陰經,下邊這句話是講受,、足陽明經,,聯(lián)系起來,這樣一個循行特點,。也就是“更逆更從”,。 “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所以說陽明受病,,陽經受病,,有什么特點呢?上行,,往上行往上行,,然后就再往下行。反過來,, “陰病者下行極而上”,,陰有病是下行,,然后也可以向上,。下極必升,物極必反,。這也是傳統(tǒng)的一個認識問題的方法,,否極泰來, 不也是這個思路嗎,?我們俗話說”樂極生悲,,也是這么一個說法。它都是到一定的時候,,它就要轉了,,從經脈上也是這樣。所以“上行極而下,,下行極而上”,。后來又總結一句,, “故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前面不是講過嗎,?陽受風氣,,陰受濕氣,這又把前面這句話,,又充實,、強調補充說明了一下,前面只說“陽受風氣”,,這是說的“傷于風者,,上先受之”,上也是陽,,先受之,。那解釋說明還可以有“后受之”,如果陽邪只傷于上,,風邪只傷于上,,風邪也可以傷于下。但一般的時候說,,首先是傷在上,,所以叫“上先受之”。同樣的,,“傷于濕者,,下先受之”,濕為陰邪,,容易侵犯人體的陰分,,下屬陰?!瓣柺茱L氣,,陰受濕氣”,下也屬于陰,。所以濕邪和風邪相對而言,。風為陽,濕為陰,,陽邪所以傷人之陽,,陰邪所以傷人之陰?!巴瑲庀嗲?,各從其類”,。因此濕邪就首先傷人之陰,傷人之下部,,傷人,,按臟腑來說,傷人之脾,,按《太陰陽明論》來講,,是先傷人之脾,因為脾就為陰,。我這句話又說得語氣比較重,,強調的是什么呢?強調的就是各位在學習的時候,,不要把問題想那么簡單,,說是陽邪就傷人陰,陰邪就傷人陽,,就不會陽邪也傷陽,,陰邪也傷陰了。老希望沒有這個才好嗎我們好記,。這不是好記的問題,,客觀世界,既有陽邪傷陰,,陰邪傷陽,,同樣也有“各從其類”的問題。陽邪也傷陽,,陰邪也傷陰的問題,。所以我在這地方對這句話,語氣也特別加重了,。希望我們在學習中醫(yī)的時候,,對于這一類的問題,一個很好的理解,,起碼你要知道避免犯片面性的錯誤,。不然的話,,你強調一個,,忽略另一個觀點,那你在臨床上經常碰壁,,或者說,,病也可能治好了,但是自己也想不通為什么,?最后都可能得出一個歪理,,說中醫(yī)的理論不適用了,。就我這臨床看病這點藥才適用。這不得出歪理了嗎,?其實不是這樣,,我們理論上是很全面的理論。這段串講就講到這里,。 【理論闡釋】1. 陽道實,,陰道虛陽道實,陰道虛,,剛才我說了,,它是講的陰陽的基本大道理,作為陰陽的理論的基本的一個特點的慨括,,陽屬實,,陰偏虛,,我們在學中醫(yī)基礎的時候,,大家已經學過了,說陽是興奮的,、向上的,、光亮的,等等等等,。動的,。陰是柔弱的、不足的,、向下的,、陰暗的、沉靜的等等等等,,相對而言,。那不都是“陽屬實,陰屬虛”嗎,?剛強那一類,,都屬于陽一類,柔弱都屬于陰的一類,;所以這是“陽道實,,陰道虛”,雖然是在《太陰陽明論》里面講的,,但實際上,,它是作為陰陽的基本特點的慨括,當然這個特點的慨括適用于太陰陽明脾胃。胃的特點,,就平時就以“實”為特點,,脾的特點,,就以靜,,相對虛為特點。我們不是在《五臟別論》當中講了嗎,,傳化物而不藏,五臟,。藏精氣而不瀉,藏就是陰,。陰精就唯恐其受傷,所以說它虛,,六腑往往出現(xiàn)實熱之病,,所以說陽特別容易實,因此我們在理論闡釋當中,,特別提出這個問題,。說是五臟藏陰,陰精容易耗傷,,六腑傳化水榖,,容易產生積滯,再有呢,,陽道實陰道虛,,剛才我說的是個基本規(guī)律,所以有些醫(yī)學家注解,,也從總的大道理上講,比如說他舉例來講,,說太陽屬陽,,永遠是圓的、滿的,,真的日蝕是極少的時候,,陽道實。月亮叫太陰,,太陽就是太陽,,太陰就是月亮,,月亮就是常缺,,滿的時候少,,缺的時候多。太陽屬陽,,月亮屬陰,,所以太陽常滿,月亮常缺,。 醫(yī)學家也有的注解,,說“男為陽,女為陰”,,男性就應該剛強,,女性相對來說,就應該溫柔,,全都是陰陽性質所決定的。當然不反對男性必要時候也溫柔一些,。女性該有女中豪杰的時候,,也得女中丈夫一下。但是,,畢竟從陰陽的規(guī)律上是這樣,。而且醫(yī)學家又分析到說男子主精,精氣應當盛滿,,不應該漏泄,,滑精早泄,精氣虛衰,,這不行,。而女子屬陰,月事必須以時下,,一般的人,,都是每月行月經一次,說月事以時而下,,那也是“陽道為實,,陰道為虛”的具體的一些,前人做過一些舉例,。 正是因為陰陽對人體臟腑,,它是相聯(lián)系的,所以臟病和腑病,,臟的生理和腑的生理,,它就是有它的共同性。這是理論闡釋的第一點。 2 不同的病因傷人的部位規(guī)律不同的病因傷人的部位規(guī)律問題,。不同的病因容易傷人不同的部位,,有其規(guī)律。教材71頁第一行也談到了,,不同性質的邪氣,,對人體部位的侵犯有一種傾向性。這種傾向性表現(xiàn)為以類相同,、同氣相求的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存在,這是一個規(guī)律問題,。所以病因中的六yin屬陽,,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屬陰,,臟腑中的六腑為陽,,五臟屬陰。經脈中的陽脈屬陽,,陰脈屬陰,,所以有“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者,陰受之,?!薄瓣柺茱L氣,陰受濕氣”,,“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當然,先,,剛才我談到過,,“先受之”不等于永遠別的不受之。對不對,?傷于風者,,上先受之,之后也可以下,,也可以上,;傷于濕者,,下先受之,但是病情的發(fā)展也可以影響上部,,它畢竟有一個先受,,后受,這樣一個關系,。 但是對于這句,,這段話,,比如說天之邪氣,,應該是傷人之陽,傷六腑,,水谷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傷人之五臟,。這樣的從陰陽相應的觀點來說,,是對??墒峭瑯拥?,邪氣傷害臟腑問題,在《陰陽應象大論》我們以前好像討論過,,又有不同的說法,,你看71頁教材,第二個自然段,,【理論闡釋】上,,《陰陽應象大論》上說,“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腑,,水谷之寒熱,感則害于六腑”,,那是從另外一個角度,,討論了邪氣傷人的規(guī)律。而且教材也看到,,乍看上去,,似乎是本篇于《太陰陽明論》說的相反,不但我們看到,,前人也注意到這個問題,,《內經》注家們也看到了這個問題,他們的觀點是,,這是一種相反相成的,,你看,,張琦《素問釋義》,就是這個(一本橘色皮的書),,后來我整理的,,科學技術出版社的,叫《素問釋義》,。清代人張琦寫的,,注解的《內經。素問》,。張琦在《素問釋義》里,,他這樣注解,說“以邪氣言,,邪氣無形故入臟”,,它無形的,它就容易入臟,,“水谷有形故入腑”,,水谷入于六腑。以表里言,,那是“以邪氣言”,。這是“以表里言”。腑陽主外,,故賊風虛邪從外而受,,臟陰主內,故飲食不節(jié)從內而受,。他說從不同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所以就有不同的說法。其實怎么樣呢,?“實則臟腑皆當有之”,,臟也可以受風邪,受陽邪,?!皩崉t臟腑皆當有之”?!吧w內外之邪,,病情萬變”,實在實際上病情是萬變的,?!胺且欢丝杀M,故廣陳其義耳”,。不是說就我學者一個得了,,你不許再告訴我別的,。再告訴我別的就不對了。不是那樣,,事實上是這樣,,雖然從不同的角度講,陽邪是傷陽,,但是陽邪也不是不傷陰,。陰邪首先是容易傷陰,但陰邪也不是不傷陽,。當然,,對于個別而言,從你們學過中醫(yī)基礎,,得到的印像,,是“陽邪傷陰,,陰邪傷陽”,,好記?!瓣栃皞?,陰邪傷陰”還得是學《內經》才提出來,這么一個同氣以相求的問題,。對于這樣的一個觀點,,這樣一個內容,前人已經提到過這個問題,,實際上都可以傷,,陰邪也可以傷陰,陽邪也可以傷陽,。陰邪也可以傷陽,,陽邪也可以傷陰。這是客觀事實,。那就根據具體情況,,具體的人,具體的病,,具體的邪氣,,來具體分析這些問題。不可一概而論,。所以他說“蓋內外之邪,,病情萬變,非一端可盡”,,說我就是說這一邊,,不許說另外一邊,,那你就不是討論醫(yī)學問題。也就是說,,這個問題有兩種分析方法,,是相反相成的。在醫(yī)學實踐當中都存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這種情況,?什么時候出現(xiàn)另外一種情況?那是要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得出來的,,千萬不要片面,千萬不要只掌握住一條,,而排斥另外一個方面,。 【臨證指要】1. 陽道實,陰道虛還是講的“陽道實,,陰道虛”,,陽道實,陰道虛揭示了五臟六腑的病理,、病證規(guī)律,,教材上講,是辨證所必須掌握的重要內容,。而且從臨床上來看,,“五臟多虛,六腑多實證”,。在治療上,,治療五臟之病,多偏用補法,,六腑之病多偏于用通法,、瀉法。這是不錯的,??傮w來看,是有這樣的規(guī)律,。本篇是講的太陰陽明,,聯(lián)系到太陰陽明問題,陽明病多實證,,治療多用瀉法,。就聯(lián)系《傷寒論》而言,陽明經證,,大熱,、大汗,、大渴、脈洪www.med126.com/yishi/大,,所謂經證我們用的是白虎湯,。清瀉陽明,瀉熱,。石膏,、知母那不大瀉陽明之熱嗎?但是當然用點甘草,,粳米,,那叫調補脾胃之氣,不要傷胃,。不管治什么病也不能傷胃氣,,陽明腑證,腹脹,,大便不通,,大便秘結,甚至于神昏譫語,,舌苔黃燥,,所謂腹?jié)M燥實,,痞滿燥實堅,,痞滿,堵得慌,,摸摸也是滿的,。大便燥了,而且堅,,不能通暢,,痞滿燥實堅出現(xiàn)了,跟那個四大,,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不一樣了。這個,,同樣是陽明病,,陽明腑證,就應該用承氣類,,大承氣湯,、承氣湯,、承氣類。那也是通下,,也是用瀉法,。所以《傷寒論》陽明病,那就是用瀉,,總體來說是屬于瀉,。它病屬實了,“陽道實”嘛,!陰道虛,,太陰之病,那就是屬于虛證,,所以治療起來就用溫法,,比如理中湯,那就是溫法,,這是從太陰陽明,,一臟一腑,腑病多實,,臟病多虛,,來考慮。 同時,,就是一般的雜病,,不是《傷寒論》的急性熱病,陽明經證,、陽明腑證那急性熱病,,就是從一般雜病而言,中焦之病,,也就是脾胃之病,,中焦之病,實證那就是要瀉陽明,,虛證,,就要補太陰。中焦之病,,我可說的是中焦之病,,中焦就包括脾胃了,脾胃之病,,實證就得瀉陽明,,虛證就應該補太陰,補脾,才對,。因為什么呢,?“實責之陽明,虛責之太陰”,。換句話說,,胃有沒有虛證?陽明也有虛寒證,,胃虛寒證吃什么藥,?一般的來說,很典型的方子還是理中湯,。治療胃虛寒,。剛才我說了,理中湯它是補脾的,,理中湯主理中鄉(xiāng),,甘草人參白術黑姜,這都是溫補脾氣的藥,。治什么,?治胃虛寒。為什么,?虛證,,虛了就得,剛才我說了嘛,,中焦之病虛,,就治脾;當然脾虛治脾也對,。胃虛也得治脾,。因為中焦之病,就是這個特點,。我們舉太陰陽明來講,胃病是熱證,,沒問題,,要瀉胃,胃病是虛證,,補了,,可就不是說補胃,那是補脾,。相反的,,脾虛當然是不脾,脾實呢?脾實看來是應該瀉脾,,最常用的,,比如說脾實、脾熱吧,,最常用的是瀉黃散,。"瀉黃散內用防風,石膏梔子藿香充”,。你看,,特別這兩個清涼清熱的藥,石膏和梔子,,這兩藥,,主要的是瀉胃熱。剛才我們說了,,白虎湯第一味藥就是生石膏,。是瀉胃,也就是說,,脾熱,,太陰熱,瀉也要瀉胃,。所以說中焦之病,,實證就瀉陽明,盡管是有脾實,,有脾實邪也瀉陽明了,,剛才我說瀉黃散,那不很典型了嗎,?當然瀉黃散那個藿香,,那個藿香是香的,取其香氣入脾,,上次講課,,我們談到,“五氣如鼻,,藏于心肺”,。五氣的時候,我們曾經提到過,,臊,、焦、香,、腥,、腐那五氣。香氣入脾的。瀉黃散內藿香是入脾經的,。但是主要瀉熱的還是石膏,、梔子。因此,,傷寒學派的注家早就提出來說是“實責之陽明,,虛責之太陰”。也可以講,,或說”“實則陽明,,虛則太陰”,這個“則”,,意思是相同的,。中焦之病,包括脾胃,,從經脈說,,包括陽明和太陰,有病的話,,那是實證的時候,,就取之陽明,就取瀉陽明,,虛證的話,,你要治要補太陰,要治太陰,,從脾治,。我剛才特別提到了,盡管是胃有虛,,那補還是用的補脾的藥,。是不是補胃呢?溫胃,,是溫胃,。但是最常用的還是要補脾。脾有熱是不是脾實,?是脾實,。但是所用的藥還是要從陽明,清瀉陽明入手的,。叫做瀉黃散散瀉脾熱,但是實質上石膏,、梔子,,那是清胃熱為主的藥。我們要不就查查中藥的著作,所以呢,,“實則陽明,,虛則太陰”。這個是臨床上很有指導意義的,。 再有,,這當然是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就有人發(fā)表了,,實驗研究結果,,說是治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用什么方子呢,?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用小建中湯治胃病,。當然胃潰瘍,十二球部潰瘍,,倒不見得是我們所說的太陰病,,還是陽明病,但是如果說這胃病,,就胃潰瘍,,理解為是胃病的話,可是用的小建中湯,,小建中湯用飴糖,,那主要藥還是在溫脾,補脾的,。當然,,我們現(xiàn)在知道臨床上治療胃潰瘍,那當初我說的是實驗研究的結果,。臨床上也使用過,,我記得我在年輕的時候,一開始看病,,六十年代初,,也用這個治胃潰瘍。有一部分是有效的,。當然也有相當多的是應該使用別的方法,。使用瀉心湯類。也是很常用的,。但是就是說,,理中湯,、建中湯,小建中湯這些藥,,是治胃虛寒的,,但是實際上這些藥是補脾的。我只是舉例說明這樣一個問題,。 2. 陽受風氣,,陰受濕氣這個問題,好像我剛才已經反復的強調過了,。也就是說,,風為陽邪,其性輕揚,,容易傷害人的上部,,容易傷害人的頭部。濕為陰邪,,濕性重濁,,容易傷害人體的下部,人體的下肢,。當然是我們教材上,,臨證指要也提到了,在臨床上頭部的頭痛,、頭暈,,以及肢體的瘙癢浮腫這多屬風邪。足部的腫痛,,重痛,,腫脹等等,這些多屬濕邪所致,,當然,,濕邪導致了之后,它首先傷于下,,影響到人體臟腑之氣的時候,,也可以使得清陽不升,才有一個“首如裹”的癥狀,。由于清陽不升了,,所以后來也可以出現(xiàn)頭暈、頭重,、首如裹,,頭,首就是頭,,這是你們熟悉的,,頭好像用布包裹一樣,,沉悶沉悶的,。那也是上也傷了,。但是反復強調的就是“風傷于上,濕傷于下”,,這是要反復強調,。免得只知道“風為陽邪,就傷人陰氣,,濕為陰邪,,就傷人陽氣”,免得只知道那一點,,所以我們在這一篇,,反復強調的是,陽邪傷陽,,陰邪傷陰,,這樣一個特點。 這一段就講到這,,下一段,,教材71頁,最后的這一行,,這段原文,,我可以給它列個題目,是論脾病,,脾胃有病,,“論脾病四肢不用”的道理。四肢不能運用,。 [完/48:10] |
|
來自: zzyuanzzyuan > 《黃帝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