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和儒家是中國本土先民創(chuàng)造的思想經(jīng)典,,它們一代一代影響著人們的思想、社會,、哲學,。無論怎樣申辯說:自己不是一個道家信徒,或儒家學者,。但是你的思維,、言論、行動,,無時無地不烙下道,、儒兩家思想的印記。 中華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世人有這樣的評說:儒家治世,、道家治身,、儒家關(guān)切社會的治理,道家關(guān)懷生命自然狀態(tài)的保持,,儒家關(guān)心天下興亡,、倡導不計個人得失,道家不刻意為人為,、追求自然完美,。
細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會發(fā)現(xiàn)一個秘密,。每個朝代,,在其鼎盛的時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秘訣,,言而言之,就是“內(nèi)用道家,,外用儒術(shù)”,。自漢、唐開始,,接下來宋,、元、明,、清的創(chuàng)建時期,,內(nèi)在真正實際的領(lǐng)導思想,,老子之學,既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而在外面所標榜的,,即在宣傳教育上鎖表示的,,則是孔孟的思想,、儒家的文化。 1988年,,95位諾貝爾獎獲者在法國巴黎發(fā)表聲明: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鬃幼鹄献訛閹?,三次向老子請教。對老子的評價是“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 儒家以現(xiàn)實生活社會關(guān)系中的人為本位,強調(diào)人的生命意義和人性價值,,在現(xiàn)實世界中提升道德品格,,這種思想特質(zhì),可以概括為人本主義,。儒家人本主義傳統(tǒng)以其巨大的作用和影響而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
儒家主要經(jīng)典著作有《論語》、《春秋》和《孟子》,?!墩撜Z》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的,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是一部優(yōu)秀的語錄體散文集,。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春秋》是中國較早的一部編年史書,,是孟子晚年與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寫的,以紀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墩撜Z》給人的感覺是諄諄告誡,而《孟子》給人的感覺是侃侃而談,。它對后世散文寫作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愛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儒家思想的道德規(guī)范有仁,、義,、禮、智,,仁是愛人,。孔子認為用道德來教化和規(guī)范人們的言行,,對個人,、對國家都是必要的。就個人而言,,搞好道德修養(yǎng),,遵守道德規(guī)范是立身處世的基礎(chǔ)。 道家的思想核心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自然無為、清靜無為是道家的重要行為準則,。無為就是不違反本性,,不違背內(nèi)在規(guī)律,順勢而趨,,形似無為,,實則達無不為之良效。因此有道者法無為,,即“為無為”,,以達到“無不治”的功效。道家貴柔主靜,,似水性柔弱卻剛強,,以靜制動,寧靜致遠,。主張?zhí)幨轮犰o,,只有柔強才是最后的勝利者。
老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警句制作者之一;是世界上最深藏不露的哲學家和思想家,。有“中國哲學之父”之稱,。他的著作《道德經(jīng)》被奉為道家經(jīng)典。老子被奉為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道家學說,,主張無為而治,對個人來說就是要寵辱不驚,豁達對世,。內(nèi)用道家,,外示儒術(shù),是說:做人做事首先要有儒家那種積極入世,,努力進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態(tài)度:同時還要保持一個很好的心態(tài),,不因一時的失意就悲觀失望,,要能自己寬容自己,明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順勢而為。所謂外圓內(nèi)方是也,。 儒家重“生”,,更重“德”,把人格價值,、道德價值置于生命價值之上,。孔子云:“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強調(diào)人應當有獨立的意志和人格。孟子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span>孔子教我們做事的標準。為人剛正,,豪爽,。大仁大義,自省而有禮,。
而老子教我們內(nèi)心理性,。教我們讀懂人內(nèi)心陰暗的一面。功成不居,逆來順受,。在老子的世界里,,人如同棋盤上的棋子,形勢變幻,。人與人之間要保持好距離,,和與散有時候只是一瞬間的事情。功勞越大,,成功越大就越危險,,老子說的三寶,一曰儉,,二曰謙,,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真是人生三道護身符,。 儒家和道家具有強烈的互補性,,即“時”的不同,要采取不同的行為,,一個適合治世,,一個適合亂世;一個適合積極的個人,,一種適合消極的個人,。儒家主張治世的“有為”,孔子說過: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表面看,是注意個人的時機,,即有機會就推行,,沒有機會和條件就隱藏。其實,,它也是注意時代的條件,。所謂用之則行的“用”,就是時代具有發(fā)揮個人才能的條件,,所謂舍之則藏的“舍”,,就是時代不需要,或不具備發(fā)揮個人能力的條件,。從歷史上看,,所謂的“用”就是治世,而“行”就是“有為”,。所謂“舍”,,就是亂世,,而“藏”就是“無為”。
在人生追求與社會價值關(guān)系的認識上,,儒家突出強調(diào)人的社會價值或群體價值,,道家突出強調(diào)人的個體價值或自我價值。儒家與道家的有為與無為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就對社會的態(tài)度而言的,,儒家的有為是要有為于社會,,人的個體價值與追求應當與社會價值密切掛鉤,人的自身追求必須對社會有用,,有用于社會而作為才是人身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根本,;道家認為人的個體價值與自身追求要與社會價值分開,人要得到自我認識的提升就必須脫離世俗,,與世無爭,,在對社會價值的無所作為中去尋找人生的自我生命價值和理想境界的實現(xiàn)。 道家學派的主要思想是無為而治,,以無為取天下,,不要名利,不起爭心,,不起盜心,,凈化心靈。不自作聰明,,不剛腹自用,滿足人民的溫飽,,增強人民的體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持這樣無知,、無欲的天真狀態(tài)。沒有偽詐的心智,,沒有爭盜的欲望,。以無為來治世,道家三寶一是慈,,二是儉,,三是后。即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慈愛則視人民加赤子,而努力保護他關(guān)懷他,,所以能產(chǎn)生勇氣,。儉故能廣,儉則蓄精積德,應用無窮,,所以能致寬廣,。后,為不敢為天下先,,所以反而能得到擁戴,,作為萬物之長。三寶中慈愛最重要,。
道家講知足者,,常樂也。不知足者,,無足也,!知道滿足,知道適可為止的人,,就不會有危險出現(xiàn),,就會快樂。反之,,就不會有快樂了,!只有思想上知足,行為上才能知止,。也就是克制自己,,制止自己的行為。 在人生態(tài)度上,,儒家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xiàn)實有強烈的關(guān)切和歷史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對同類和他人具有強烈的同情心,;而道家卻是消極順從的,超越社會與現(xiàn)實的重重枷鎖,,在個人的心靈凈化中實現(xiàn)無我的和諧超脫,,對社會則超然視之。
我們在對儒家的有為和道家無為思想的學習上,,更應該結(jié)合自身情況和所處環(huán)境,,吸取對自己和社會有益的思想,不斷地完善自己,,通過努力來實現(xiàn)自我價值,,達成最終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