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方藥】 (一)風寒束肺 1,,臨床表現(xiàn):鼻塞呈發(fā)作性,,鼻流清涕。伴發(fā)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舌苔薄,,脈浮緊。 2,,病因病機;外感風寒,,束于肌表,犯于肺衛(wèi),。肺之竅為鼻,,肺氣不宜,鼻竅為之不通,。 3,,治法:疏風散寒,通利鼻竅,, 4,,方劑;辛夷散(《醫(yī)宗金鑒》)加減。 藥物;辛夷10g,,羌活10g,,防風10g,白芷10g,,細辛3g,,川芎6g,升麻3g,,木通10g,石菖蒲10g,。 方義:辛夷,、白芷祛風通鼻,羌活,、防風疏風散寒,,細辛,、川芎祛風止痛。升麻引經(jīng)入陽明,,術通,、石菖蒲為通竅藥。 加減:發(fā)熱惡寒者加荊芥,,鼻塞重者加蒼耳子,。 5,變通法:用川芎茶調(diào)散(《局方》)加蒼耳子散<《濟生方》)加減,。 (二)風熱犯肺 l,,臨床表現(xiàn):鼻塞重呈發(fā)作性,流黃稠涕,。鼻黏膜色紅充血,。發(fā)熱頭痛,咽痛口渴,,汗出,。苔薄黃。脈浮數(shù),。 2,,病因病機:風熱外襲,犯于肺衛(wèi),,鼻竅不利而鼻塞流黃稠涕,。 3,治法:疏風清熱,,通利鼻竅,。 4,方劑:桑菊飲(《溫病條辨》)合蒼耳子散(《濟生方》)加減,。 藥物:桑葉10g,,菊花10g,薄荷6g(后下),,白芷10g,,蒼耳子10g,辛夷花l0g,,連翹10g,,桔梗10g,甘草10g,,石菖蒲10g,,木通10g。 方義:桑葉、菊花,、連翹,、薄荷疏風清熱,白芷,、蒼耳子,、辛夷祛風通鼻,桔梗,、甘草利咽,,菖蒲、木通為通竅藥,。 加減:發(fā)熱甚者加銀花,、蒲公英。 5,,變通法:可用翹荷湯(《溫病條辨》)加減,,藥用連翹、薄荷,、菊花,、山梔、桔梗,、菖蒲,、蒼耳子、辛夷花,,亦疏風清熱通鼻之劑,。 以上兩證為發(fā)作性急性鼻塞。 (三)肺經(jīng)郁熱 1,,臨床表現(xiàn):慢性鼻塞呈交替性或間隔性,,鼻腔干燥,雙下鼻甲腫脹,、色鮮紅,。嗅覺減退,鼻涕粘黃而量少,,頭痛,、咽干,咳嗽痰少,、色黃質(zhì)稠,,難以咯出。舌紅苔黃,,脈數(shù),。 2,,病因病機:肺開竅于鼻,。外感后余邪未清,,久而郁熱,上擾鼻竅則堵塞不利,, 3,,治法:宣肺清熱通鼻。 4,,方劑:桑杏湯(《溫病條辮》)合蒼耳子散(《濟生方》)加減,。 藥物:桑葉10g,杏仁10g(打),,桑白皮10g,,象貝10g;山梔10g,蒼耳子10g,,白芷10g,,辛夷10g,薄荷6g(后下),,石莒蒲10g,,木通10g。 方義:桑葉,,桑白皮,、山梔、杏仁,,象貝宣肺清熱,,止咳祛痰。蒼耳子,、白芷,、辛夷、薄荷,、菖蒲,、木通,通利鼻竅,,祛風清熱,。 加減:熱甚涕黃加黃芩、魚腥草,、桔梗清熱,。咳嗽加紫菀,、枇杷葉止咳,。 5,,變通法:若郁熱日久而傷陰者,可合抄參麥冬湯(《溫病條辨》)以養(yǎng)陰生津,。 (四)陽明熱甚 1,,臨床表現(xiàn):慢性鼻塞呈間歌性或交替性,雙下鼻甲腫脹,、色深紅,。嗅覺差,鼻涕少而黃稠,,頭額痛咽痛,,口干渴,大便干,,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脈滑散,。 2,,病因病機:陽明經(jīng)循于鼻。邪熱循陽明經(jīng)上擾,,壅于鼻竅而不利,。 3,治法:清熱瀉火通竅,。 4,。方劑:涼膈散(《局方》)加減。 藥物:制大黃6~10g,,竹葉10g,,山梔10g,連翹10g,,薄荷6g(后下),,桔梗6g,木通10g,,葛根10g,,升麻3g,石莒蒲10g,,辛夷10g,,甘草、白芷各10g,。 方義:山梔,、連翹清熱,桔梗,、甘草利咽,,升麻,、葛根引經(jīng)入陽明,辛夷,、白芷通利鼻竅,,木通、竹葉清利,,制大黃瀉下通便,、清陽明熱,,薄荷疏風清熱,。 加減:大便秘結(jié),數(shù)日一行者,,用生大黃易制大黃,,加玄明粉(沖),通腑泄熱,。 5,,變通法,大便秘結(jié),、口干渴而鼻塞不利者,,用調(diào)胃承氣湯(《傷寒論》)、白虎湯(《傷寒論》)加蒼耳子,、辛夷,、白芷等,通便清熱而瀉陽明之火,。 (五)肺氣不足 1,,臨床表現(xiàn);慢性鼻塞呈交替性,時輕時重,,雙下鼻甲微腫色淡,,鼻涕少色白而粘,遇寒則甚,。面色咣白,,氣短乏力,自汗易感冒,。舌淡,,脈虛細。 2,,病因病機:肺氣不足,,衛(wèi)外不固,易感風寒,,肺氣失于清肅,,鼻竅為之不利,。 3,治法,,益氣補肺通竅,。 4,方劑:溫肺止流丹(《瘍醫(yī)大全》)合玉屏風散(《世醫(yī)得效方》)加減,。 藥物:生黃芪15g,,黨參10g,白術10g,,防風10g,,桔梗10g,荊芥10g,,甘草6g,,升麻3g,白芷10g,,藿香10g,,訶子10g。 方義:黃芪,、黨參,、白術益氣健脾,培土生金;防風,、荊芥,、升麻、白芷祛風散寒,,藿香芳化泄?jié)?、通鼻止?桔梗載藥上行,甘草調(diào)中,,訶子斂肺,。 加減;鼻流清涕,寒甚者加細辛溫寒;鼻流濁涕,,熱甚者加黃芩清熱,。 5,變通法:外感風寒,,內(nèi)有痰濁,,肺氣不足而鼻塞者,用參蘇敬(《局方》)合玉屏風散加減,,用黃芪,、黨參、蘇葉,、葛根,、防風,、白術、茯苓,、半夏,、陳皮、茯苓,、細辛,、辛夷、蒼耳子等,,益氣解表,,化痰泄?jié)幔ɡ歉[,。 (六)脾氣虛弱 1,,臨床表現(xiàn):慢性鼻塞呈間歇性或交替性,鼻黏膜腫脹色淡而黯,。鼻涕白而黏、稀,,時輕時重,,嗅覺差,頭昏頭重,,納呆腹脹,,體倦神疲,便溏,,四肢不溫,。舌淡,脈濡,、緩,。 2,病因病機:脾虛不運,,升降失司,,清濁相干,水濕內(nèi)停,,結(jié)聚鼻竅,。 3,治法:健脾滲濕通竅,。 4,,方劑;參苓白木散(《局方》)加減。 藥物:黨參10g,,白術10g,,山藥15g,,砂仁6g(后下),車前子10g(包),,陳皮6g,。茯苓15g,苡仁15g,,石菖蒲10g,。蒼耳子10g,藿香10g,。 方義:黨參,、白術、山藥益氣健脾,,砂仁,、陳皮理氣和胃,獲苓,、車前子,、苡仁淡滲利濕,石菖蒲,、蒼耳子通竅,,藿香芳化池濁。 加減:濕甚加澤瀉,、木通利濕,,涕黃稠加黃芩,山梔清熱,。 5,,變通法:兼肺氣不足者參苓白術散、生脈散(《內(nèi)外傷辨惑論》)加黃芪,、訶子等,,健脾補肺, (七)氣滯血瘀 l,,臨床表現(xiàn):慢性鼻塞呈持續(xù)性,,日久漸重。香臭難辨,,鼻甲腫脹硬實,、色黯,表面凹凸不平,,或呈桑椹狀,。鼻涕粘少,或白或黃。舌黯,,紫有瘀點(斑),,脈弦、澀,。 2,,病因病機:正虛邪實,邪毒久戀,,日久入絡,,氣滯血瘀,鼻塞加劇,。 3,,治法:和血化瘀,通利鼻竅,。 4,,方劑:桃紅四物湯(《醫(yī)宗金鑒》)加減。 藥物:桃仁10g,,紅花6g,,當歸10g,生地10g,,赤芍10g,,川芎6g。 加減:根據(jù)不同證候加減,,如肺經(jīng)郁熱合蒼耳子散,肺氣虛合溫肺止流丹,,脾氣虛合參苓白術散,。 5、變通法:可用通竅活血湯(《醫(yī)林改錯》)加減,。 【醫(yī)家經(jīng)驗】 干祖望鼻塞治心經(jīng)驗 鼻為肺之竅,,但其功能與五臟相關。關乎心者,,一是主神明,,嗅覺產(chǎn)生有賴神明知覺;二是主血脈,血行不暢則鼻竅血絡瘀滯而致鼻塞,。故提出“鼻塞治心”,,用于幻嗅癥及肥大性鼻炎。對于后者常用通竅活血湯或活絡效靈丹活血化瘀,。藥用乳香,、沒藥、當歸,、丹參,、桃仁,、紅花、落得打,、菖蒲,、白芷等,直入心經(jīng)行血化瘀,。其辨證要點重在局部檢查有鼻甲腫大,、顏色紫黯、表面不平,,對麻黃索類收縮劑不敏感者,。[嚴道南,干祖望治療五官科疾病的獨特方法,,中醫(yī)雜志,,1985,26(1):15~17] 【簡易方藥】 1,,麻黃6~10g,,辛夷10g,川芎3~6g,,白芷3~6g,。半夏10g,藿香10g,,天胡荽10g,,魚腦石15g,滿天星30g,,鴨跖草30g,,藿香10g。每日1劑,,水煎服,。適于急性單純性鼻炎。 2,,蒼耳子,,白芷、防風,、川芎,,甘草各10g,辛夷6g,,魚腥草20g,,桔梗6g。風寒加細辛、桂枝,、荊芥,,風熱加黃芩、連翹,、桑皮,,花粉。每日1劑,,水煎服,。適于慢性單純性鼻炎。 3,,路路通12g,,蘇葉、絲瓜葉,、辛夷各9g,,紅花、羽母,、石菖蒲各6g,,每日1劑,水煎服,。適于慢性肥厚性鼻炎,。 4,苡仁15g,,防風,、桔梗各3g,木通,、魚腥草,、地丁、赤芍各9g,,細辛、薄荷各1,,5g,,川芎5g,蒲公英12g,,鼻塞加瓜萎,、皂角刺,口苦咽干加柴胡,、龍膽草,、花粉、沙參,麥冬,。每日l劑,,水煎服。適于慢性鼻炎,。 【外治法】 (一)滴鼻法 1,,處方:露蜂房90g,95%酒精回流提取活性物質(zhì),,溶于注射用液中,,再取辛夷90g,蒼耳子,、射干,、藿香各45g,采用水蒸氣蒸餾法制成過飽和揮發(fā)油水溶液,。 用法;將上述藥液混合500ml(pH<7),。滴鼻。每次2~3滴,,日3次,。 2,處方:西月石2g,,冰片1g,,馬蹄粉15g(或醫(yī)用淀粉)共研細末(冰片最后加入)。 用法:每次少許,,吸八鼻內(nèi),,日3次。 (二)下鼻甲黠膜下注射 處方:(1)復方丹參注射液行下鼻甲黏膜下注射,,每次左右各lml,。 (2)5%當歸液0,5ml,,0,,1紅花液0,3ml,,混合后注射亦可,。 療程:每5天l次,4次為1療程,。 【針灸治療】 (一)毫針法 取穴:迎香,,上星、合谷,、印堂,,頭痛配風池,、太陽。 方法:印堂快速進針,,得氣后退至皮下,,沿皮下向鼻根捻轉(zhuǎn)透刺,得氣后繼續(xù)捻轉(zhuǎn)10~20秒,,鼻根部呈持續(xù)性酸重脹感,。他穴常規(guī)刺法。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行針1次,。 療程:日1次,l0次為l療程,。 (二)耳針法 取穴:內(nèi)鼻,、外鼻、肺,、腎上腺,,配內(nèi)分泌、脾,、神門,。 方法:毫針中度刺澈,留針30分鐘,。 療程:日1次,,10次為1療程。 (三)灸法 取穴:迎香,、印堂,、百會、上星,、風池,。 方法;艾條溫和灸,至局部溫熱為度,。 療程;日1次,,10次為1療程。適于虛證,。 (四)穴位挑治法 取穴:風門(雙側(cè)),。 方法:定穴常規(guī)消毒局部麻醉后,用三棱針在穴位上作十字型劃破表皮后,,小鋒鉤針從十字中心作皮下肌纖維的鉤挑,再向中下左右周圍各0,,2~0,,3cm范圍內(nèi)皮下鉤挑,,只宜挑淺層細小肌纖維。在淺,、細,、輕緩前提下,作挑提,、牽拉,、搖擺手法,使能挑出較長的肌纖維,。如肌纖維較堅韌,,可將挑針向一側(cè)轉(zhuǎn)動,使之纏繞鉤針上,,再行輕微提拉,,直至挑斷為止。 療程:一般只行1次,。適于頑固者,。 【其他】 1,自我按摩:患者平坐,,用拇,、食兩指在鼻翼兩側(cè)自上而下揉摩3分鐘,再揉壓迎香穴1分鐘,,當鼻腔有熱感時氣息就通,。每隔2—3小時做一次,2天后鼻塞自然消失,。若為重感冒引起輕度發(fā)熱的鼻塞,,配風池穴、合谷穴按摩也有一定幫助,。 2,,熏蒸法:以食醋20毫升,加熱蒸發(fā),,患者吸入蒸氣,,鼻塞自解。也可用蔥白或洋蔥切碎煮沸,,自然呼吸,,吸入蔥白、洋蔥的水蒸氣,,過不久能消除鼻塞,。 3,熱敷法:用熱毛巾敷鼻,,或用電吹風對著鼻孔吹熱風,,吹雙側(cè)太陽穴,、風池穴、大椎穴,,鼻塞可解,。 |
|
來自: 昵稱38263086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