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 | 于建青 選自《志說吉林風(fēng)物》
隆冬時節(jié),寒風(fēng)從江面長驅(qū)直入,,凌厲地打在臉上,。站在吉林市松花江頭道碼頭遺址的橋下,依舊感到冰冷刺骨。 這里曾是當年木幫放排至吉林的交貨地,,現(xiàn)在屬船營區(qū)管轄,。寬闊靜溢的江而尚有三兩艘觀光的大船泊在那里。近處,,臨江門大橋橫跨兩岸,,已經(jīng)很難將當年商賈云集的熱鬧與眼前這些都市建筑對接起來,唯有橋側(cè)面后修的一面“康熙東巡”浮雕作個見證,。列隊而立的清代八旗兵勇威武凜然,,旁邊是一塊方方正正的大幅碑刻,上書康熙1682年巡視吉林水師營時留下的 《松花江放船歌》,。 這就是當年盛極一時的頭道碼頭,,一根刻有祥云圖案的銅質(zhì)柱子矗立江岸,下方立了一塊“康熙登船石”,,由書法大家趙樸初題寫,,花崗巖材質(zhì),當然已經(jīng)不是昔年用過的那塊,,只是一種象征,。 那么二道碼頭、三道碼頭呢,? 頭道碼頭下游,,過臨江門大橋前行1公里處,這里有個明顯的標志“三道碼頭渡口”的指示牌,,旁邊還留著夏天貼上去的廣告:到對岸每位3元,。旁邊還有一張,寫的是:三道碼頭至臨江門游艇每位20元,。 皮福生的家就在附近,當年吉林永衡官銀錢號院內(nèi),,步行五六分鐘就到了頭道碼頭。他說,,自清朝至民國時期的吉林老城區(qū)都劃歸了船營,,這一帶都是當年木幫聚集的地方,二道碼頭與三道碼頭離得很近,,所以就給并到了一塊,。那是一個真正的碼頭,??恐蟠?,只是夏天用來觀光擺渡搞旅游,挺有規(guī)模,。 他說,,還記得八九歲的吋候從松江中路走過,,那時路上都鋪著木板,下面有橋洞子,,拉木材的大車爬犁從這里往城里走,,總會發(fā)出吱咯吱咯的聲音。這些橋洞是1935年前后日本侵略東北時修江堤時留下的,,一直使用到新中國成立前夕,。三道碼頭至今還有沒堵死的橋洞子,前段吋間他還特意去看過,。 “還有個地方你也要去看看,,就是下游的東大灘?!彼f,,松花江流到下游的東大灘一帶水勢開闊,沖積出一片平整的沙灘,,大約形成于明朝時期,。木幫的運材車、農(nóng)民的運糧車都前往那里卸貨,。早年那里建起許多火鋸廠(加工木材),、各類木料工廠,也聚集了許多外地木商,,安東(丹東)的木材加工廠就在那里開了分號,,生意非常紅火,每天有幾百輛大車爬犁進出,,位置就在老文廟的下面,。 前幾年那兒還搞過木材批發(fā),專門賣裝修用的木方板材之類,,這幾年都沒了,。按著皮福生的指引,從臨江門大橋的頭道碼頭一路前行,。松花江畔新修了多處健身場地,、景觀帶,隨處可見不畏寒冷的市民在練功,。 足足走了一個半小時,,天色已經(jīng)完全暗了下來,一路問過多位行人,,很少有人知道東大灘這個地名,。終于確認了東大灘的準確方位,眼前卻是一幢新建不久的大樓,,隱約能看清外墻上幾個大字:交通銀行,。 吉林與明清老船廠 最早的吉林只是一個船廠,,所以有人說,,先有老船廠后有吉林城,。 這要追溯到明朝永樂年間。明朝建立不久,,為加強對邊疆地區(qū)的管理,,明政府分別在東北地區(qū)東部和北部設(shè)立了遼東都司府和奴爾干都司府。到了1409年,,也就是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的前一年,,定下親征漠北的戰(zhàn)略計劃后,吉林的造船基地也開始緊鑼密鼓地建設(shè)起來,。 吉林地處要沖,,南面通過旱路可分別與當吋的遼東都司府和正準備定都的北京相連,北而水路可直達奴爾干都司,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 乘車從江南大橋出發(fā)去松花湖,,行程約半個小吋,途中會看到路旁有一座巖石玲瓏的小山,,緊貼江邊而山腰處建有一亭一閣,,紅柱高臺,綠檐金頂,,亭名阿什聽,,閣名摩崖閣,此即為明代的重要歷史遺跡——阿什哈達(滿語“懸崖峭壁”)摩崖碑,。 此為兩摩崖文字碑,,詳細記載了劉清作為遼東都指揮使,曾于永樂,、洪熙,、宣德年間,三次率領(lǐng)數(shù)千官兵,、工匠來吉林造船之事,,并注明具體吋間。算起來,,此碑距今已有500余年,。 《明實錄》卷九十載:“比進中官亦失哈等,往使奴兒干等處,,令都指揮劉清領(lǐng)軍松花江造船運糧,。”可見作為明朝造船運糧基地,,吉林市已經(jīng)在發(fā)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到了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為鞏固東北邊防,抵御沙俄入侵,,清政府派昂邦章京(將軍)沙爾虎達率領(lǐng)滿洲八旗軍兩千人在吉林建廠造船,,船廠就位于今臨江門以西至溫德河一帶,這在《吉林外紀》中有明確記載:“順治十五年,,因防俄羅斯,,造戰(zhàn)船于此,名曰船廠,?!?/span> 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皇帝為抗擊沙俄,,進一步擴大吉林船廠規(guī)模,,成立了吉林水師營,位置在臨江門頭道碼頭附近,,沙爾虎達長子巴海襲父一等男爵,,奉命遷移人口為水手,并訓(xùn)練水師,,制造船只,。康熙十年(1671年),,移副都統(tǒng)一人駐吉林,,加強船廠的防御力量,這是清王朝在吉林設(shè)立地方長官之始,。建成后的船廠東西長532米,,南北寬60米??滴醭跄?,清廷又從福建水師營調(diào)入官兵充實吉林,吉林水師無論從規(guī)模和實力上,,都得到了極大提升,。 現(xiàn)立于頭道碼頭位置的康熙東巡浮雕再現(xiàn)了當年水師英勇無畏的精神風(fēng)貌。這座巨型銅質(zhì)組雕由沈陽魯美雕塑系設(shè)計,,國內(nèi)4個銅廠制作完成,。群雕包括康熙皇帝和大臣巡視烏拉水師時的雕像;青銅御馬及牽馬武上雕像;壁掛式《松花江放船歌》青銅浮雕,;長26米,、高5米的壁掛式康熙東巡吉林扈從及文武官員青銅群浮雕等4部分,用銅達50余噸,于2011年安裝落成,。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月,,平息“三藩”叛亂歸來,年僅29歲的康熙為備戰(zhàn)抗擊沙俄入侵和祭祖東巡來到吉林烏拉,,放船松花江,,檢閱水師營。 據(jù)跟隨康熙皇帝東巡的翰林院侍講高士奇在《扈從東巡目錄》中記述,, 視察吉林水師動用了200只戰(zhàn)艦,、船舶,,場面浩大壯觀,,船隊順流而下,“風(fēng)急浪涌,,江流有聲,,斷岸頹崖,悉生怪樹……晚際云開,,落霞遠映,,山明水瀲,風(fēng)舸中流,?!贝饲榇司埃钸@位年輕的帝王詩興大發(fā),,于是誕生了一篇激情澎湃的不朽之作《松花江放船歌》,。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雅克薩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打響,。吉林水師作為水師勁旅參戰(zhàn),,船廠所造大小船艦順江直抵雅克薩城。水陸會同作戰(zhàn),,所向披靡,,直至取勝??滴醵四?1689年),清政府派金權(quán)使臣索額圖與沙俄全權(quán)使臣戈洛文于尼布楚(今蘇聯(lián)涅爾琴斯克)簽訂了第一個中俄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立兩國界碑于格爾必齊河諸地。此后中俄東段邊境相對穩(wěn)定,,兩國人民互通貿(mào)易,,和平往來。 狹義的船廠最終消失于宣統(tǒng)三年(1911年)的一場大火,,那場火給吉林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5萬余間房屋遭焚毀,幾乎把整個吉林城的三分之二燒沒了。當時的巡撫陳昭常下令讓水火隊(消防隊)保護官衙,,整個船廠只能眼睜睜看著化為灰燼,。 長白山木幫起源 吉林船廠的興盛,客觀上為木材集散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加之江流密布暢通,,又為長白山林木外運提供了天然便利。清朝對長白山長達二百多年的封禁,,使大片樹木得到保護,,漸漸形成浩渺無邊的林海。 到了同治元年(1862年)前后,,關(guān)內(nèi)各地流民開始涌入松花江和鴨綠江流域,,揭開了林木開發(fā)的序幕。 吉林省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主席曹保明自20世紀70年代,,用近三十年的時間深入長內(nèi)山區(qū),,遍訪當?shù)乩夏景眩凇堕L內(nèi)山木幫》一書中,,對木幫的形成及生存狀態(tài)做了翔實的考證,。 清政府真正對長白山林木資源開發(fā)應(yīng)在1892年。據(jù)《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林業(yè)志》記載,,光緒十八年,,清地方官吏與木商訂立合同,以20萬金組織“木植公司”,,在東邊道(通化一帶)從事采伐,、貸款及征收林木稅等業(yè)務(wù)。后來又相繼開辦了中俄,、中日“鴨綠江采木公司”,。據(jù)《臨江縣志》(1902—1934)記載:“鴨綠江采木公司設(shè)總公司于安東縣,長白,、臨江,、通化、八道江,、十三道溝五處,,各設(shè)分局……訂沿鴨綠江右岸六十華里以內(nèi),自頭道溝起至二十四道溝止,,為采伐區(qū)域,。”這一吋期,,外國列強通過組建采木公司,,在長白山區(qū)砍伐了大量優(yōu)質(zhì)木材,從陸路和海路運回國內(nèi)。 因為采伐需要,,加之關(guān)內(nèi)連年饑荒,,闖關(guān)東的難民便組成采伐行幫,是為木幫,。統(tǒng)計顯示,,宣統(tǒng)二年(1910年),臨江縣入山營業(yè)者達3000人,;1924年,,長白縣境內(nèi)有木廠177家,木把12223人,,年成排達561張,。 山場子,林海雪原的歲月 木幫也稱木把,,不單指伐木者,,由諸多工種構(gòu)成,包括料件子的,、趕爬犁的、趕愣的,、放排的……單個人稱“把”,,集體稱“幫”。據(jù)1934年劉爽纂修的《吉林新志》載:“人山砍木之眾,,稱為木幫,,幫有領(lǐng)袖,稱為把頭,?!?/span> 偽滿時期的采木公司一般采取大柜承包制,一下子包幾千米木材的活,從營林署領(lǐng)了巨資,,再轉(zhuǎn)手包給大把頭(承辦人),,大把頭拿了錢下去招人: 一般的木把可先預(yù)領(lǐng)到200元的大洋,鋸手可預(yù)領(lǐng)300元,,并得一套棉衣,。 據(jù)長白山民俗文化研究專家孫文采講述,早年臨江興隆街的梁家店就是木把聚集的地方,,大把頭擔心木把會拿到錢跑路,,還要店老板“卡個保”, 或者十幾個工人聯(lián)合寫個保證書,,一個跑掉共擔責任,。當?shù)赜袀€姓李的大把頭,他的木場子戒備森嚴,用3米多高的木障子夾起來,,推也別想跑出去,。所以一旦入了木幫,無異于簽下了一張賣身契,,死活都得干下去,。 山場子顧名思義,主要從事伐木運木作業(yè)的活計,。森林采伐季節(jié)性很強,,周期為每年十月到次年的二月,那是東北最為嚴寒的季節(jié),。大雪封山,,天寒地凍,木幫們卻要走進森林,,開始將近半年的伐木勞動,,這是一段異常煎熬的歲月。 76歲的王秀峰退休前是泉陽林業(yè)局的辦公室主任,,前兒年經(jīng)常接待各地采訪木幫的人,還領(lǐng)他們?nèi)ジ鱾€林場實地了解林業(yè)工人的生產(chǎn)勞動,。他說,“開套”之前需要先搭建一處叫“馬架房”的住處,。這種房子也叫“筒子房”,,南北向,內(nèi)有對面兩張大通鋪,,在東西兩側(cè)的山墻上開兩道門,,因為房子里一般要住三四十人,通風(fēng)和防火非常必要,。 房子中間有一只燒火的大爐子,,俗稱“王八爐子”。木幫們在雪地里勞作一天,,晚上回到房子里渾身已經(jīng)被汗水浸透,,就要把衣服和鞋換下來拿到爐子邊上烤,所以爐子既用來取暖,,還要烘烤衣物,。 他說,木幫們穿的鞋也非常簡陋,,靰鞡是上等鞋,,很少有人買得起,只有把頭才穿,,木幫的鞋是自己用沒有熟過的豬皮或牛皮縫制的,,上而打兒個眼,,穿上繩系在一起,穿的時候?qū)⒗K勒緊,,就是一雙鞋子,,因為沒有支撐,鞋面發(fā)軟貼在腳上,,其實更像一只大皮襪子,。 撫松縣北崗鎮(zhèn)村民于學(xué)禮說,他1958年闖關(guān)東在當?shù)亓謭霾煞r還穿過這種鞋,,百姓給它起了個通俗的名字叫“綁”,。為了防滑,還要在鞋底下系一個鐵做的“馬扎子”,,鞋里而續(xù)上烏拉草,,腳上纏一塊包腳布,寬大而且保暖,。 后來,,王秀峰所在的林業(yè)局工人伐木都穿白里黑面的森工鞋了,鞋底是又深又寬的防滑膠紋,里面不絮烏拉草,,改穿氈襪子棉襪子之類,。 森林崇拜 木幫們對山林有本能的敬畏,開山伐木充滿風(fēng)險,,順利與平安在他們心目中變得異常珍貴和難得,。 開鋸之前照例要先搭“山神廟”,俗稱“老爺府”,,里面供奉山神爺和老把頭。 在長內(nèi)山一帶,,各地對山神爺?shù)亩ㄎ挥兴煌?,有的認為虎為山神爺?shù)幕恚械囊舶淹趨⒌睦习杨^孫良當山神爺來供,。也有說這是兩方神,,供奉山神爺是祈求不要傷害人和牲口,老把頭掌控樹倒下的方向,,都必不可少,。 直到現(xiàn)在,這種森林祭拜習(xí)俗還在各地延續(xù)著,。于學(xué)禮說,,現(xiàn)在程序雖然簡化了,找三塊木樁子支在一起就算老爺府,,前而插三根樹枝為香,,是那個意思就行,。開山之前把頭要領(lǐng)大伙在廟前磕頭,還有一套求神保佑的現(xiàn)成嗑:山神爺,,老把頭,,保佑俺們上山順順當當,下山平平安安…… 在那個艱苦年代,,木把們經(jīng)歷了太多突如其來的意外,,很多鮮活的生命瞬間就會消失。有的木把干活時被“飛棒”打死,,有的挑桿挑到空中掉下摔死, 有的被打拌子打死……在殘酷的自然面前,,他們的生命有如螻蟻一般渺小而脆弱,每天清晨放下的那只飯碗,,都不知道晚上還能不能再端起來,。 木幫一旦進山,不到農(nóng)歷三月十六“卡套”(收工)是不能回家的,,過年自然也是在山里,。 過年這天要砍一棵“開山樹”。由把頭領(lǐng)一伙人上山,,找一棵長得周正“心口好”(不空心)的大紅松作為開山樹,,榨開到八九分時停下,保持在只剩一點“連筋”但小風(fēng)還吹不倒的狀態(tài),。 大年初一吃過早飯,,除做飯打雜的,一律到山上去砍那棵開山樹,,作為新年開山的一種隆重儀式,,類似于現(xiàn)在公司年后第一天開業(yè)要熱熱鬧鬧放陣鞭炮一樣。這時把頭升完紙馬(燒紙錢),,便裝模作樣掄起大斧,,幾下就把那棵“開山樹”放倒,樹倒下時大伙要齊聲喊“順山倒”,,寓意一年平安順當,,無兇無險。 伐木與集材 伐木技巧關(guān)鍵在“下榨”上,,就是在樹根部砍木片,,要把樹茬子砍成元寶形才好。下榨好的樹想要它怎么倒就會怎么倒,,這是一個絕對高難的技術(shù),,對木幫生命也是一種考驗,需要對樹的性質(zhì)和地形做綜合分析,,“卯頭” 再多也未必夠用,,一陣風(fēng)或一聲咳嗽,,都可能改變樹木倒下時的方向。 開鋸的第一棵樹通常要選“順山倒”,,這既是一種心理暗示,,也表達一種期望,應(yīng)合人們一順百順的傳統(tǒng)思想,,同時也起到振奮精神的作用,。 “順山倒”的樹往往長在山坡上,而樹的根部會傾斜山下,,采伐時一定會向山下倒去,,下鋸下斧都會很從容。 那么,,與其相對應(yīng)的就叫“迎山倒”,。這種樹被伐的時候由低處往高處倒,樹頭向上,,這種倒法主要因為山的坡度較大,,木把順其長勢和坡度,使上榨深下榨淺所致,。迎山倒的樹危險小,,還便于運輸。 最難處理的是橫山倒和昆(音)山倒,,于學(xué)禮在伐木時就遇到過這種情況,。他說,橫山倒是因為下榨時里面留的多,、外而留的少,,形成一邊輕一邊重,重心不穩(wěn),,最終整個樹被重的一頭拽過去,,這種倒向最可能造成危險,尤其遇到刮風(fēng)天氣,,很難判斷最終會倒向哪里。 昆山倒的樹容易撅,,一般是前面小山包這種地形,,這要看樹的垂直方向和重心,如果是大趄身(樹身歪斜)不能垂直倒下,,就要往邊上開一開,,否則就要打柈子,那可就麻煩了,。大樹鋸到一半沒到該倒下時突然“咔嚓”一聲劈下來,,那是極其危險的,,弄不好就把人砸著了,整棵樹也隨著毀了,。 林木伐倒之后,,還有吏多更兇險的活等著木幫們?nèi)ジ伞?/span> 先是打枝丫,要將樹干上的枝頭打掉,,打出“白眼圈”才算合格,。下件子是用鋸截成幾米長的原木,如果鋸口不直,,再用“伯力斧子”(俄國造的一種大板斧)砍一砍,。 木材從山上運到愣場叫“抽林子”,要使用一種被稱作“疙瘩套”的爬幫,,由兩頭或三頭牛來拉,。眾多爬犁行走時,最前面趕爬犁的稱“爬犁頭”,,擔負開路重任,。如遇陡坡時,牛與爬犁往往如箭般沖下,,情況十分危急,,弄不好人與牲口都可能被翻下的木頭砸到。所以爬犁頭就要審時度勢,,把握好地形變化,,行進中要調(diào)整適當?shù)乃俣群途嚯x。 “放冰溝”是另一種獨特的集材模式,。木幫的勞動處處充滿智慧,,巧借地勢的放冰溝會節(jié)省大量體力消耗,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明在后來的林業(yè)工人中仍然廣泛使用,。 秋天時就要選好一塊坡地,,挑開兩三米寬的深溝,落雪后,,溝里會覆蓋一層厚厚的積雪,。木把們跳進溝里將雪踩實,同時不停地往里面潑水,,讓溝底里的雪凍得堅硬光滑,,形成冰溝。 溝兩側(cè)還要砌起半米高的木墻,,是為“垛子”,。放冰溝時中間要設(shè)“擋”,即一米多長的“順木”,,鑲在木楂的格子里,,類似于“殺閘”的意思,。一旦木頭躥得過快就用“擋”來減速。整個冰溝從上到下要設(shè)五六個擋,,均要差人把守,。 放冰溝最怕“打箭子”,又叫跑坡,,就是木頭從冰溝里飛出去,,早年這種情況也時有發(fā)生,瞬間就會奪走人的性命,。 水場子,,與惡河的生死之戰(zhàn) 歸集一起的木材最終都要運到江邊,穿排放排發(fā)往外地,就像送新娘子上轎一樣,,浩浩蕩蕩,,隆重而體面。 早年長白山區(qū)公路鐵路都很稀缺,,利用水路運輸木材無疑最為經(jīng)濟,,但風(fēng)險卻無處不在,就像一首古老的號子歌所唱:伐大樹,,穿木排,,順著大江放下來,哪怕險灘浪千里,,哪里死去哪里埋,。 因各處林地所處位置不同,有的無法直接將木材歸集到能放排的江上,,這還需要“趕江”或“趕河”,。 這項勞動關(guān)鍵要視水量大小,如水量不夠,,還需蓄水一段一段地倒,。趕江好辦,因水量充足,,趕河就不太容易,,木把們要用“瓦杠”將木頭一點點撬到河里,讓河水把木頭沖流到圈子,,然后放開閘使木頭順流而下,。 穿排是水場子里的一項技術(shù)活?!氨咀峙拧庇纸小坝驳踝印保卜Q中國排;另一種是洋木排,,又稱“軟吊子”,、小排或日本排,。 穿本字排時先用大錛子將木頭錛成四平面的方材,再將兩頭掏成眼,,用吊鑲子橫穿在一起,,小頭在前,大頭在后,,一節(jié)一節(jié)用柞木繞子連接起來,。排后有架,再安上一支櫓和五六支棹,,就成了一張板板正正的本字排了,。 本字排可做兩三層,最下面用浮力大的松木,、椴木,,上面放一層硬木,如柞木,、色木,、樺木,兩層軟木可帶一層硬木,。 排上還可鋪木板,,做一間小木板房子,人們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花棚”,。里面如同船艙,,有睡覺和做飯的單間,還有專門供山神爺,、老把頭和龍王的神位,,很是講究。記得沈從文在《一個多情水手與一個多情婦人》中有類似的描述:“木筏四隅數(shù)十支大橈……木筏上的橈手,,各在微明中畫出一個黑色的輪廓,。木筏上某一處必揚著一片紅紅的火光,火堆旁必有人正蹲下用鋼罐煮水,?!?/span> 洋木排相對簡單些,排節(jié)與排節(jié)之間一概用柞樹繞子拴好,。于學(xué)禮說,, 柞樹枝子用火一燒非常軟,用它編排時做繞子再結(jié)實不過,。軟吊子不像本字排可以做好幾層,,只單獨一層,頭吊子為九根原木,二吊子十一根,,三吊子十三根……排上無花棚,,只兩個人站在二吊子上,手扶一把斜木頭舵掌握方向,。黃昏吋,,木排靠岸,人可上岸住宿,。南流水的鴨綠江上多放這種排,。 去長白縣采訪時,還看到過鴨綠江上對岸的朝鮮人放這種木排,,據(jù)說最遠也只能放到集安,,通不到海上,因為沿途很多地方建了電站,。 木幫放排曾經(jīng)是長白山區(qū)一道壯觀的風(fēng)景,,近千公里的松花江水面,一度排聲鼎沸,,花花綠綠的排旗迎風(fēng)而動,,宛如一條騰躍翻滾的蛟龍,將整個江面罩得嚴嚴實實,。這種興盛除了給那些木業(yè)公司帶來大把利益,,也意味著木幫們需付出生命的代價,在險中求利,。 “放木排最怕吊水壺,。”于學(xué)禮說的這種吊水壺類似于小瀑布,,又叫“門檻哨”,,排到那里一頭就會扎下去,很可能排散人亡,,這叫“打排',。北流水的松花江上游漫江附近的兩江口一帶最為兇險,鴨綠江上險灘暗礁也不少,,老虎哨,、蟒牛哨、內(nèi)馬浪等,,都是一道道極難通行的坎兒,。 《長白林業(yè)志》記載,光緒三十四年八月,,長白知府張鳳臺赴省領(lǐng)款,,坐江排回臨吋正趕上江流暴漲,,木排兩次遭巨浪打散?!芭派先私允?,余幫危坐以示暇……”這一次,張大人差點葬身魚腹,,所幸最終化險為夷。 松花江從上游的兩江口到吉林市激流險灘百余處,,其中能致翻排的也不下幾十處,,民間稱其為“惡河”,凡有江河匯入的江段,,大都山勢險峻水流揣急,,這些地方通常被稱作惡河或哨口,如“老惡河”“抽水洞”“老陽關(guān)”等,。 皮福生說,,就數(shù)樺甸一帶的老惡河最險,江水發(fā)出“嗚嗚”的響聲,,隔20多里都能聽到,,此地以上有13道坎兒,也叫十三道惡河,,早年不少木把都把命扔到那里了,。 到了松花江下游,江面一下子開闊起來,,水流平緩,,波穩(wěn)浪靜,恰如史料所記:好水時每日排行300里,。只有行至這里,,木把們才可以松口氣。 木商碼頭接排 長白山木幫放排的終點有兩個,,南流水(鴨綠江)是安東,,北流水(松花江)是船廠(吉林)。 按《吉林新志》所記,,排至省城南40里阿石哈搭處,,須停止近岸,把頭須至岸上木稅分卡,,請驗領(lǐng)票,,而后再放。 也就是說,,抵達碼頭的木排還不能直接交到木商手里,。民國時期,官府設(shè)有專門的木材檢查站,還有征稅的木稅局,,就在阿什哈達摩崖附近,。 皮福生說,當時還有探照燈,,即使晚上過來的船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檢查站門口還掛了個虎頭牌,虎頭的嘴里叼了一塊長寬各60厘米的木牌,,上面刻有“定幫查辦,,嚴禁違法”八個字,很是威嚴,。 民國時纂修的《臨江縣志》也記載:“木把砍木須領(lǐng)執(zhí)照,,采木編排須遵章納稅,違者處以重罰,?!?/span> 辦完手續(xù)木材便可進行交易了。拿到大把銀兩的木把們首先還是要先犒勞一下自己,,岸上開設(shè)各類吃喝玩樂場所的店家早就盯上這個機會,,早早到岸上去等著,只要買賣一交割,,他們就像聞到花香的蜜蜂快速撲上去,,你 拉我拽。拿了錢的木把們這時也懈怠下來,,除了痛快地喝上幾壺,,少不了還要去看場戲,聽聽書,,逛逛窯子,、耍耍錢也是常有的事。當年安東大十字街口兩側(cè),,大東溝沙河口一帶,,都是著名的煙花街,憨樸的木幫有時也是糊里糊涂被硬拉進去的,,大把的血汗錢就這樣揮霍了,。 對于木商老客們來說,每年農(nóng)歷十一月份,,松花江水凍上一米多厚的冰時,,就可以“鑿冰立柵”了。 皮福生說,,就在松江中路這一帶,,一溜兩行“水院子”,。這些木商在冰上用鐵镩子鑿出窟窿,立上木板,,圍成一個大院子,,再用木材在院子里蓋房子,三間或兩間,,屋里搭有大炕,,地上鋪青磚,還有燒柴的大爐子,,儼然一戶戶正兒八經(jīng)的人家,。 到了來年農(nóng)歷二月二前后,江面上的冰開始解凍,,水院子相繼拆掉,木商們大都結(jié)束了一年的買賣,,返回原籍,,前后也就三四個月的光景。 (本期老照片系曹保明,、皮福生提供,,在此特別鳴謝!) |
|
來自: 漸近故鄉(xiāng)時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