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臥床老人怎么大小便1,、臥床病人如果沒有大小便失禁的情況,一般都要使用床上大小便器。床上大小便器的使用有一定的方法,如果使用不當,不但會使護理者手忙腳亂,、弄臟床褥,還會使病人感到麻煩,、緊張,形成憋大小便的習慣,導致更多的并發(fā)癥。因此,臥床病人學會在床上大小便是非常重要的,。 2,、病人在床上大小便時,先要將雙腿彎曲,如果下肢活動受限,則由人協(xié)助病人屈起雙腿,并將雙腿分開,護理者一手托起病人的臀部,另一只手將便器輕輕送入病人臀下。這一動作非常重要,由于大多數(shù)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質(zhì)疏松,護理者用手將病人臀部托起,可以避免病人下身過分用力,導致骨折,。 3,、女病人小便時,可將手紙折成長方形,置于恥骨聯(lián)合上方,遮住尿道口,以免尿液濺出,。病人大便多時,可以適當移動一下便器,以防大便污染臀部,。 4、病人便后,先由護理人員托住病人臀部,另一手將便器挪出,幫病人擦凈并協(xié)助其取一舒適臥位后,再處理便器,。 5,、病人大小便時要注意保暖,以免著涼,。 怎么護理癱瘓在床的老人1、首先,需要每日定時幫助病人翻身拍背4~6次,每次拍背10分鐘左右,一旦發(fā)現(xiàn)病人咳黃痰,、發(fā)熱,、氣促、口唇青紫,應立即請專家醫(yī)護人員診治,。 2,、要鼓勵病人多飲水,以達到清潔尿路的目的。并注意會陰部的清潔,預防交叉感染,。如發(fā)現(xiàn)尿液混濁,、發(fā)熱,是泌尿系感染的征兆,應及早專家護理。 3,、癱瘓病人多有便秘,。因此需注意飲食結(jié)構(gòu),多給病人吃低脂、高蛋白,、高能量飲食及含粗纖維的蔬菜,、水果等,并給以足夠水分。定時定點給便器排便,必要時應用通便化學物質(zhì)藥,、灌腸,。 4、病人癱瘓在床,枕骨粗隆,、肩胛部,、髖部、骶尾部,、足跟部等骨骼突出處易發(fā)生壓瘡,。應用軟枕或海面墊保護骨隆突處,每2~3小時翻身一次,避免拖拉、推等動作,床鋪經(jīng)常保持干燥清潔,定時溫水擦澡按摩,增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局部營養(yǎng)狀況,。 5,、每日行四肢向心性按摩,每次10~15分鐘,促進靜脈血回流,防止深靜脈血栓形成。一旦發(fā)現(xiàn)不明原因的發(fā)熱,、下肢腫疼,應迅速診治,。 6、對于癱瘓老人護理還應該精心的幫助其保持功能位并進行一定的功能鍛煉,。功能鍛煉每日3~4次,幅度次數(shù)逐漸增加,。 7、隨著身體的康復,要鼓勵病人自行功能鍛煉并及時離床活動應嚴防跌倒踩空,。同時配合現(xiàn)代康復,、針灸、理療,、按摩等手段加快康復,。 8,、癱瘓老人護理是十分重要,需要很多關愛和很多的專業(yè)知識才能夠完成。護理癱瘓老人,對于非專業(yè)善行養(yǎng)老護理人員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子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其余的交給專業(yè)人士進行是最好的選擇,。 9,、膀胱功能訓練 目的是維持膀胱正常的收縮和舒張功能,重新洲練膀胱反射功能。 9.1,、建立排尿規(guī)律,鍛煉排尿肌力安排充裕的排尿時間和合適的排尿環(huán)境,定時使用便器,建立規(guī)律的排尿習慣,以促進排尿功能的恢復,。使用便器時,用手按壓膀胱,協(xié)助排尿。初時白天每隔l~2h使用便器一次,夜間每隔4h使用一次,以后逐漸延長間隔的時間,。如患者需要改變排尿的方式,還應該耐心訓練患者,幫助其適應新的排尿方式,。排尿訓練時盡量不用尿墊,男性病人可將特殊的塑料排尿器用紗布固定在會陰部。能夠保持坐位的患者,最好使用坐式便盆,在廁所內(nèi)排尿,坐盆周圍安裝扶手等,。此外,指導患者進行骨盆底部肌肉的鍛煉,病情許可,鼓勵患者做抬臀,、抬腿運動或下床走動,以增強腹部肌肉張力和排尿控制的能力,以利于排尿功能的重建。 9.2,、間歇導尿法,。經(jīng)過鍛煉排尿肌力,仍不能自行排尿或排尿不暢的患者可采用該方法。該法尿道感染率較低,合并癥少,適用于女性患者,。方法是:每4~6h導尿1次,睡前導尿管留置開放;每次導尿前半小時,讓患者試行自解,一旦開始排尿,需測定殘尿量;如果殘尿量越來越少,可適當延長導尿間隔時間,以至逐漸停止導尿,。 9.3、留置導尿管法適用于長期尿失禁患者,并注意在無嚴重輸尿管膀胱逆流,泌尿系感染得到控制時才可進行,。方法是采用間歇性夾管方式,使膀胱定時充盈和排空,促進膀胱處肌肉張力的恢復,。注意即使患者完全處于昏迷狀態(tài),留置導尿管也應該定期開放,以利于排尿肌功能恢復。開放導尿管的間隔時間,日間視喝水量多少,每隔3-4h開放1次,在開放的同時,囑患者做排尿動作,主動增加腹壓或用手掌自患者膀胱底部向尿道方向推移按壓,直至恥骨聯(lián)合,促使尿液排出,。睡眠后導尿管持續(xù)開放,。訓練時如有臉紅、寒戰(zhàn),、出冷汗等征兆,應及時松開尿管夾放尿,。拔管指征:經(jīng)膀胱容量檢測、冰水試驗,、球海綿體肌反射和肛門括約肌張力試驗等檢查,證實排尿功能恢復,才可試行拔管,。如能排尿,需測定殘余尿量,其方法是在拔管前開放導尿管,使膀胱排空,然后喝500mL水,1h后讓患者試行排尿,分別測定排尿量及殘尿量。當患者自解尿量與殘尿量之比接近3:1時,稱為平衡膀胱,此時可拔除導尿管,。 10,、腸道功能訓練 目的是幫助患者重建正常排便控制能力。最初訓練患者排便的習慣和方法,有排便意識的患者應鼓勵自行排便,。排便訓練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有以下幾條,。如果在配合帶大小便的多功能護理床,就可以讓老人在床上大小便。 避免急躁,指導患者正確運用腹壓或腹部按摩的方法,教會患者進行肛門括約肌及盆底部肌肉收縮鍛煉,每日數(shù)次,每次20~30min。 與醫(yī)生協(xié)調(diào)定時應用緩瀉劑或灌腸,以刺激定時排便,。 臥位排便時,使用刺激性小的橡皮囊式便盆,它可隨病人體的變形而密切接觸皮膚;患者能坐位排便時,則使用坐式便盆,。 訓練患者利用胃--大腸反射促進排便,即一般在飯后,特別是在早飯后,將緩瀉藥物放人肛門內(nèi),10min后囑患者坐在便盆上,經(jīng)20~30min后即可排便,。如果用一次無效,可在早飯前,、后各用一次,如果仍無效則需灌腸處理。 怎樣預防臥床老人大便干幫助老人養(yǎng)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不隨意使用瀉劑或灌腸等方法,。 建立合理食譜,調(diào)整飲食習慣,在飲食中增加纖維量,適當攝取粗糧,新鮮水果和蔬菜,多飲水,。 適量的全身運動以增加腸蠕動,鼓勵老人參加力所能及的體力活動。如散步,、做體操,、打太極拳等。若病情許可,可指導老人加強腹部及骨盆底肌肉運動,。 穩(wěn)定老人情緒,消除其緊張因素,。如排便時應遮擋,適當通風,保證老人有足夠的排便時間。 排便時取合適的體位和姿勢有利于發(fā)揮重力作用,以增加腹內(nèi)壓力,。如在床上用便盆時,可視情況將床頭抬高成高斜坡臥位,有助于排便,。廁所應裝置扶手,便于扶撐。 對于發(fā)生便秘者,可用針刺療法,腹部作環(huán)行按摩,簡易通便,、灌腸或服瀉藥等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