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左祖右社” 一一 太廟(一)
太廟,明清兩代皇帝的祖廟,,是帝王祭祀祖先的的場所,。始建于1420年(明永樂十八年)。
明朝興建紫禁城時,,根據(jù)皇宮“前朝后廷”,,“左祖右社”的規(guī)則,統(tǒng)建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和社稷壇(今中山公園),,太廟與社稷壇相對稱,。太廟和紫禁城一樣,坐北朝南,,布局對稱,。四座殿堂式建筑沿中軸線依次遞進。 戟門是禮儀之門,,享殿是舉行祭祖大典的場所,,寢殿是供奉祖先牌位的禁地,祧廟是供奉遠祖的殿堂,。 整個園區(qū)占地19萬余平方米,,古樹700多棵。
太廟 圍墻兩重,,外垣正面為祭殿正門一一前琉璃門,,也稱五彩門。
前琉璃門始建明代,,清代改建,。嵌于太廟中墻南面。中間三座拱門,,旁門二座為過梁式門,。
前琉璃門為黃琉璃瓦頂,檐下飾有黃綠琉璃斗栱額枋及垂蓮柱,,墻下為漢白玉須彌座,,富麗奪目。
內(nèi)垣正門為戟門,,規(guī)模宏大,,五開間,門內(nèi)外原設(shè)戟八架,,,,每架陳戟15支,共120支,,由此得名,。
戟門前為戟門橋,,即玉帶橋。戟門橋始建于明代,,為七座單孔石橋,。橋?qū)挵嗣祝瑑蓚?cè)有漢白玉護欄,,龍風(fēng)望柱交替排列,。
戟門橋 正中的橋是皇帝走的御路橋,兩邊是王公橋,,次為品級橋,,邊橋兩座供常人行走。
乾隆年間,,引護城河水流經(jīng)橋下,,并對橋身和欄桿進行改造。
玉帶橋東西有盝頂井亭相伴,,境界自殊,。
玉帶橋向西與故宮端門相望。
戟門門內(nèi)左為神庫,。
戟門門內(nèi)右為神廚,。
中軸線主要建筑前殿,名曰享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
享殿,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
享殿的檐下懸掛滿漢文書寫的“太廟”九龍貼金題額,。
享殿面闊十一間(長68.2米),進深六間(寬30.2米),,坐落在高3.46米的三層漢白玉須彌座上,,殿高32.46米。殿內(nèi)有六十八根整根金絲楠木大柱,,最高的達13.32米,,直徑最大的達1.2米,殿頂用片金瀝粉彩畫裝飾,,地面墁鋪金磚,。
享殿是明清兩代皇帝舉行祭祖大典的場所。每年四季月祭典稱“月享”,,歲末祭典稱“袷祭”,,凡婚喪、登極,、親政,、冊立,、征戰(zhàn)等國家大事之祭典稱“告祭”。殿內(nèi)設(shè)木制金漆神座,,座前設(shè)籩豆案等祭器,,罝稻梁,、果蔬,、犧牲、香燭,、福酒等祭品,。祭典時將祖先牌位從寢殿移至此處神座安放,然后舉行隆重而莊嚴的儀式,。
享殿氣勢雄偉,,莊嚴樸素。每年舉行大典時,,香煙繚繞,、儀仗簇擁、鐘鼓齊鳴,、韶樂悠揚,、佾舞翩遷,是中華祭祖文化的集中表現(xiàn),。
中軸線上中殿,,名曰寢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黃琉璃瓦單櫓廡殿頂,。
寢殿面闊九間(長62.31米),進深四間(寬20.54米),,殿高21.95米,。漢白玉須彌座,周繞石欄,,望柱交錯雕以龍鳳,,臺階中飾丹陛。
寢殿是平時供奉歷代皇帝,、皇后牌位的地方,。內(nèi)設(shè)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清末供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玄燁、胤禎,、弘歷等十一代皇帝及皇后的牌位,。每次祭典前一天,將牌位移至享殿安放于神座之上,,祭畢奉回,。
寢殿后(北面)有黃琉璃瓦頂五座過梁式琉璃門,即中琉璃門,,穿過此門,,就是后殿。,。
中軸線上后殿,,名曰祧廟。始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面闊九間(長61.99米),進深四間(寬20.33米),。
祧廟是供奉皇帝遠祖牌位的地方,,殿內(nèi)陳設(shè)亦如寢殿。清代規(guī)則,,正中肇袓,、左興祖﹑再左顯袓、右景祖,。每季首月時享皇帝委托官員在本殿祭祀,,歲末將先祖牌位移至享殿袷祭。
祧廟后面是太廟北外垣墻,,在墻中設(shè)五座過梁式門,。
太廟的正門原稱太廟街門,設(shè)于天安門內(nèi)御道東側(cè),,今為新天苑快歺,。(此圖是太廟街門東立面)
太廟街門(此圖是太廟街門西立面)
太廟,1924年改為和平公園,。1950年5月1日改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由毛主席親見提筆宮名“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的匾額,掛在新開設(shè)的南大門,。
太廟,, 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常年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yǎng)一大批文化技術(shù)人才,,是北京市一級公園,、歷史文化名園和天安門地區(qū)主要游覽景區(qū)。郭沫若作詩:“昔日帝王廟,,今作文化宮”,。
2002年,根據(jù)北京市政協(xié)委員魏民的提案,,文化宮西北門掛上“ 太廟”的牌匾,,以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
【注】圖拍攝于2016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