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家,。 ——杜牧《秋夕》 大暑過后,,燠熱的天氣不時影響我們的生活。而在那個沒有空調(diào),、電扇的日子里,,一柄扇子帶來的清涼與愜意,至今仍是很多人難忘的記憶,。然而,,“輕羅小扇撲流螢”、“暫將團扇共徘徊”,,古人的一把團扇除了消解溽熱,,更是扇來了無限情調(diào),讓手柄劃出的弧度都成了一種美的享受,。 古代才子往往喜好手持折扇對江山社稷侃侃而談,,女子則偏愛手執(zhí)一柄團扇猶抱琵琶半遮面。團扇,,自古就與美人脫不了干系,。那種東風女子的含蓄之美,欲說還休的雅意和余韻,,竟悉數(shù)藏在這古樸俊逸的團扇中,。
87版紅樓夢里陳曉旭手執(zhí)團扇,,所謂“臨水照花人”,總覺得這才是林妹妹的真實寫照:
更別提她和王祖賢這兩大女神一人拿一把團扇出鏡:
團扇 ,,又稱宮扇,、紈扇,起源于中國,,后傳入日本,。宋以前稱扇子,都指的是團扇?!墩壬刃落洝份d:近世通用素絹,,兩面繃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圓,、腰圓,、六角諸式,皆倩名人書畫,,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類,。名為“團扇”,。因為代表著團團圓圓的美好祝愿,無論在古代或是現(xiàn)代,,都備受人們的寵愛,。
西漢成帝的妃嬪班婕妤在這首“團扇歌”中自比秋扇,,表露因受趙飛燕嫉妒排擠而被君王冷落的復(fù)雜心理,。用潔白的細絹剪裁的團扇,天熱時與主人形影相隨,。涼秋時節(jié),,則被棄置箱中。后世因此以“秋涼團扇”作為女子失寵的典故,,又稱“班女扇”,。也許就是從那時起,團扇與美女結(jié)下了解不開的綿綿情結(jié),。
到了隋唐時期,由于造紙技術(shù)得到了迅猛的發(fā)展,,紙面團扇也漸漸地流行起來,。到了唐末宋初時期,因為當時的刺繡工藝已非常精妙,,一些花鳥,、魚蟲、山水,、人物,、佛像的刺繡開始出現(xiàn)在了團扇的扇面上。團扇在唐宋時期最為流行,,扇上題詩作畫也最興盛,。 從元代起,在團扇上繪畫題書的情景開始呈衰退態(tài)勢,,而這種態(tài)勢到明代就更加明顯,,從而將在團扇上作書畫的主流拱手讓位給折扇。實際上,,古代的男人也用團扇,,只是到了明代,團扇才漸漸變成了女性的專用之物,,正規(guī)的場合男人都開始改用了折扇,。 清咸豐時,團扇又開始重新興起,,并在清末時大肆活躍于書畫家的案頭,。清末所制團扇,其形制以圓形為主,,一種為兩面無骨的團扇,,另一種是扇柄穿過其中一面的扇面,將畫面平分為二,,另一面則無骨,。由于扇骨將畫面一分為二,因此可供兩人合作書畫,相映成趣,。清末時的團扇,,除了有黑絹、瓷青等品種外,,往往多是一面素絹,,另一面為灑金絹。泥金地的絹,,看上去十分富麗,,非常適宜作青綠工筆,灑金絹則宜作書法,。
如詩詞中所見,古代時團扇往往被女子遮掩面部,,以顯女子的羞澀與莊重,。彼時形容一個女子不經(jīng)意的微笑,我們要念上一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形容一次不經(jīng)意的動作,要說“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形容與一個女子的一次見面,更有“千呼萬喚始出來,,又抱琵琶半遮面”這樣的詩句,。那時的女子,一身含蓄委婉之美,。而東漢后便被女子用以遮羞的團扇,,更是將這種美發(fā)揮到了極致。
|
|
來自: 文雅aw > 《中國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