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方是指漢代張仲景所著 《 傷寒雜病論》 (后世分為《 傷寒論》 和《 金匱要略》 二 書) 所記載之方劑 ,,乃是 相對 于宋 、 元 以后所 出現(xiàn) 的 時方 而 言 。 由于 經(jīng)方具有用藥精 當,、 效專力宏的特點 。 辨證得 當 ,, 收效往往立竿見影 ,。 故為歷代 醫(yī)家所推崇。王新陸教授從事臨床 30 多年 ,, 擅長經(jīng)方治病 . 屢獲佳效,。 1、 經(jīng)方 單用 驗案 1): 陳某 ,, 男 . 72 歲,。 1983 年來診。自述患慢性 膽囊 炎 多年 ,, 半 月 前 出現(xiàn) 右脅 部疼 痛 . 惡 心 嘔 吐 .發(fā)熱,, 曾在當?shù)蒯t(yī)院治療。門診病歷記錄如下 : 體溫39 ℃ ,, 莫非 氏征 (+ ) ,。 血常規(guī) 白細胞 總數(shù) 11。1~109 L-1:B 超提示膽囊炎,。 按急性膽囊炎輸液治療 ,。 使用抗生素 1周 , 體溫降至正常,。 白細胞 總數(shù)正常 ,。 仍感右脅部隱隱疼痛 , 為求進一步 中醫(yī)治療而來診,。在望聞問切過程 中發(fā)現(xiàn) ,, 患者雖 以右脅部隱隱疼痛為 主訴 , 但有一 明顯 的伴隨癥狀為四肢發(fā) 涼 ,, 并且仔細觀察到患者有 困倦欲睡 ,、 脈象微細的表現(xiàn)。據(jù)此辨證為少 陰寒化證 ,, 用四逆湯,。處方 : 制附片 10 g,干姜 9 g ,, 炙甘草 6 g,。 7劑藥后, 四肢轉(zhuǎn)暖,, 困倦欲睡明顯改 善 ,。 按 :本案例中雖然患者是 以膽囊炎來就診 , 處方 中卻并未使用清熱解毒的藥物?;颊叩陌殡S癥狀“脈微細 ,, 但欲寐”屬《 傷寒論 》 中典型 的四逆湯證 ,故 大 膽 地 運 用 了四逆 湯 ,, 沒 有 顧 慮 附 子 ,、 干 姜 大 辛大熱是否會加重炎癥 , 但卻取得 了理想 的效果 ,。所 以西醫(yī)所謂 的炎癥與 中醫(yī)所謂的熱毒不是一 回事 .治療 上也 不是見 到 炎癥就 用 清熱解 毒藥 ,。與 此病 例相似 的例子很多。 經(jīng)方治病一定要以辨證為主 ,, 切忌犯 只辨病不辨證 的錯誤 ,, 如見 到闌尾炎就用大黃牡丹皮湯 ,見到肝炎就用茵陳蒿湯 ,, 這是不可取的,。臨證要膽大心細, 智圓行方 ,。 驗案 2 ): 劉某 ,, 男 , 7 歲 ,, 1988 年就 診 ,。 因急 性扁桃體炎而高熱驚厥 , 體溫 39. 5 ℃,,通過運用青霉 素抗感染及水合氯醛灌腸治療后 ,, 驚厥得以控制 , 體溫在 37,。 5~ 38 ℃之間波動 ,, 使用抗生素不再顯效 ,患 兒口渴 ,??诖礁稍?,煩躁不安 ,,遂求助于 中醫(yī),。切其脈雖洪大但重按較空虛 , 辨證為陽明熱證兼氣津兩傷 ,。 用 白虎加人參湯,。處方 : 石膏 30 g, 知母 15 g,, 甘 草 3 g,, 粳米 9 g ,, 人 參 9 g。3 劑 藥后 患者體 溫正 常 ,,口渴 ,、 煩躁 等諸癥 狀得 以緩解 。 按 :本病辨證為邪熱充斥內(nèi)外兼氣津兩傷 ,, 符合《 傷寒論》 白虎加人參湯證 ,, 故療效顯著 。注重 經(jīng)方 藥物 之 間藥 性 的細微 差別 ,。《 傷寒論》 中的人參應該指 老山參 ,, 屬五加科 ,, 能補氣 、 補 陽,、 養(yǎng)陰生津 ,, 而種植 的人參陽熱之性較強 ,養(yǎng)陰生津的力量很弱 ,, 是完全不對證 的,。若沒有老山參 , 一般用沙參 ,, 因其為甘寒之 品,, 養(yǎng)陰生津清熱的作用較強。 2,、經(jīng) 方 加減 即在經(jīng)方基礎上加用“援藥”,。援藥是經(jīng)現(xiàn)代 藥理研究證實 , 能直接作用于靶器官 ,, 對主病 ,、 主因或主證具有 明確治療作用的藥物 。援藥是近年來提出的藥物配伍理論 ,, 形成“君 ,、 臣、 佐 ,、 使 ,、 援 ”的配伍 , 在辨證論治基礎上適 當加用援藥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驗案 1): 王某 ,, 女 , 40 歲 ,?;际n麻疹 ,, 全身大塊風疹 , 受壓迫處風疹嚴重 ,, 易出汗,。本病病在表 , 辨證屬 營 衛(wèi) 不 和 ,, 用桂 枝 湯 加 減 ,。處 方 : 桂枝 9 g, 芍 藥15 g,, 甘草 6 g ,, 生姜 3 片 , 大棗 5 枚 ,, 白鮮皮 30 g,, 丹皮 15 g。服藥 15 劑 ,, 全身風疹消失 ,, 隨訪半年未復發(fā) 。 按 : 王師善用桂枝湯治療 多種 疾病 ,, 包括皮膚病 ,, 療效明顯 。 皮膚病是較為復雜的疾病 ,, 同樣是蕁麻疹 ,, 不同的證用方用藥不 同, 辨證需仔細斟酌 ,。桂枝湯善治皮膚病但并不能盲 目用 ,, 屬營衛(wèi)不和者可用 。本例患者典型的表現(xiàn)是易出汗 ,, 是 營衛(wèi) 失 和 ,、 衛(wèi) 弱 營 陰 不 能 內(nèi)守 所 致 , 是桂 枝 湯 的 適用證 ,。另外 加 白鮮皮 ,、 丹皮 . 此兩味藥 是治療皮膚病的常用藥。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丹皮有抗過敏,、 抗變態(tài)反應 ,、 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主要成分丹皮酚能治療膽堿能性蕁麻疹和皮膚瘙癢癥。白鮮皮能改善遲發(fā)性變態(tài)反應性損傷 ,,有解熱及抗致病性皮膚真菌活性的作用,。 驗案 2:) 王某 , 女,, 46 歲 ,, 1984 年就診,。 患顱內(nèi)腫瘤 , 頭痛 ,, 惡心 ,, 嘔吐 , 舌體胖大 ,, 苔白滑 . 脈緩,。辨證為水飲內(nèi)停 , 用五苓散加減,。處方: 茯苓 15 g . 豬苓 15 g ,, 澤 瀉 20 g , 白術 15 g,, 桂 枝 9 g,, 白茅根 30 g, 酒軍 10 g,。服藥 20 劑 , 頭痛,、 惡心,、 嘔吐諸癥消失 。 按 : 根據(jù)本例患者癥狀和舌苔脈象 . 辨證 屬水飲內(nèi)停,?!?傷寒論》 中五苓散用于治下焦蓄水證。本方具有很好 的利水作用 . 方中二苓通調(diào)水道 ,、 下輸膀胱 ,, 白術培土制水 . 桂枝宣通 陽氣 , 共同作用使水行氣化 ,, 蓄水 留飲諸疾 自除,。因為白茅根有很強的利尿作用 , 酒軍利大便 . 故加此兩味藥使水飲各從前后二 陰而 出 ,, 增強 了利水 的力量 ,。 驗案 3): 鄭某 , 男 ,, 94 歲 ,, 2000 年來診。 中風后遺癥為左側上下肢拘攣疼痛,。 舌質(zhì)暗苔薄 白,, 脈弦。 辨證為血瘀兼有風寒濕邪. 用芍藥甘草湯加減,。處方:芍藥 30 g,, 甘草 9 g,,制附片 9 g, 雞血藤 30 g ,, 防己15 g,, 僵蠶 10 g。服藥 7 劑 ,, 肢體拘攣疼痛消失,。 按 : 芍藥甘草湯是治療腳攣急的經(jīng)典方。加制附片溫陽,, 通行十二經(jīng),?!?內(nèi)經(jīng)》 云: “陽氣者 ,, 精則養(yǎng)神 ,, 柔則養(yǎng)筋,。”雞血藤活血化瘀 ,, 防己祛風除濕 ,, 僵蠶平肝熄風,。 3,、經(jīng)方合 用 驗案 1): 程某 ,, 男 ,, 20 歲,, 1996 年就診,。 患‘腎病綜合征半年 ,, 全身浮腫 ,, 小便不利 , 舌質(zhì)淡胖苔 白膩 ,,脈沉,。辨證為脾 腎陽虛,、 水飲 內(nèi)停 , 用豬苓湯合真武湯 ,。處方 : 茯 苓 9 g ,, 澤 瀉 9 g,, 豬苓 15 g , 阿膠 11 g ,,芍藥 10 g,, 制附片 9 g,, 生姜 3 片,, 白術 12 g,。服藥 1個月 ,, 浮腫基本消失 ,, 小便較前通暢。 按 : 此兩首《 傷寒論》 的經(jīng)方合用起協(xié) 同作用 ,。真 武 湯 以溫補 脾 ‘腎之 陽為 主 , 通過 溫補 脾腎以化氣行水 ,, 但其利水作用不夠強 ,; 而豬苓湯利水逐飲 的功能強 ,, 且利水而不傷陰,。兩方的作用相互補充 , 取長補短 ,, 收效顯著 ,。腎病為難治之癥 , 中藥在消除水腫 ,、改善蛋白尿方面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 ,,能夠緩解癥狀 、 改善指標 、 延緩病情發(fā)展,。豬苓湯 ,、 真武湯均為治 腎病 的常用方 , 本案例在辨證準確的基礎上使用 ,, 所以收到了理想效果,。 驗案 2) : 肖某 , 男 ,, 60 歲 ,, 2001年來診。 有冠心病病史 5 年 ,, 近半年來陣發(fā)性胸痛 ,, 有時胸 悶嘔惡 , 勞累后加重 ,, 舌質(zhì)暗 ,, 苔白膩 , 脈澀 ,。辨證為痰濕瘀血內(nèi)阻 ,、 胸 陽不宣 . 用瓜蔞薤 白半夏湯合抵擋丸。處 方 : 全瓜蔞 30 g ,, 薤 白 10 g ,, 半夏 9 g, 水蛭 6 g,。服藥12 劑 ,, 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 , 疼痛程度也有所減輕 ,。 按 : 冠心病患者心絞痛反復發(fā)作 . 往往有頑 固性瘀血 ,。瓜蔞薤白半夏湯有祛痰化濕 、 宣通胸陽的作用 . 而抵擋丸具有很強的祛瘀作用 ,, 尤其對陳 舊性頑 固性瘀血效果很好 . 二方合用既祛痰化濕又活血化瘀 ,。抵擋丸中有水蛭 , 王師認為蟲類藥去陳舊性瘀血的作用是肯定 的,, 但 臨床用藥要注意 ,, 因為蟲類藥蛋 白含量很高. 對過敏體質(zhì)的人要慎用。 驗案 3): 李某 ,, 男 . 57 歲 ,, 1999 年來診。 患有酒精性肝炎,、 肝硬化,。來診時, 鞏膜皮膚黃染 , 小便不利 ,,舌苔 白膩 ,, 舌根微黃。辨證為肝膽濕熱兼有瘀血 . 濕重于熱 ,, 用茵 陳五苓散合大黃鏖 蟲丸,。處 方 : 茯苓 15 g, 豬苓 18 g,, 澤瀉 15 g ,, 白術 12 g, 桂枝 9 g,, 茵陳20 g,。 送服大黃鏖 蟲丸。 服藥 1個月 ,, 黃疸消失,, 小便通利 。 按 : 王師常用茵 陳五苓散或茵陳蒿湯合大黃鏖蟲 丸治療 肝硬 化 ,。若 肝膽 濕熱 ,, 濕 重 于熱者 , 多用茵陳五苓散 ,; 若熱重于濕者 ,, 多用茵陳蒿湯?!?金匱要略》 中大黃廑蟲丸證 的癥狀為內(nèi)有干血 ,、 肌膚甲錯、兩 目暗黑 ,, 這 與西 醫(yī)學 肝 硬化 的 表現(xiàn) 很相 象 ,。本 方潤 以濡其干 . 蟲 以動其瘀 。 通以祛其閉 ,, 故此兩方合用后 ,, 祛邪而不傷正 . 扶正而不斂邪 . 使氣血得以調(diào)和 , 黃疸得 以消失,, 小便得以通利,。 |
|
來自: 清茶清清 > 《中醫(yī)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