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徐氏兄弟二人的書樓堂號,之前有各種各樣的說法,,《福建通志》上說,,徐(火+勃)的藏書樓名叫“宛羽樓”和“綠玉齋”,,《福建名人辭典》上說叫“綠玉齋”,,《中國歷代藏書家辭典》說徐(火+勃)的堂號是“紅雨樓”,,其他的相關著述中,也含有其他的名稱,,比如“汗竹巢”等等,。開始我也搞不清楚究竟寫哪個堂號最符合事實,,后來讀到一篇文章,上面說,,其實徐氏藏書樓總共有五處,,根據建樓的先后順序,這五處分別是:紅雨樓,、綠玉齋,、汗竹巢,、宛羽樓,、偃曝軒,這篇文章考證的如此明確,,這讓我省了不少事,,可惜我忘了這篇文章的作者,,上Baidu搜尋了一下,也沒找到這篇文章,。引用這位作者的觀點,,卻不能道出他的功勞,,這真讓我覺得抱歉,。 徐氏舊居外墻 徐(火+勃),、徐熥兄弟的藏書事跡廣為人知,,我以前就認為徐家就是兄弟二人,,后來查資料,方知道他家還有個老三名叫徐熛,,兄弟三人的名字中都帶“火”,并且字很難打出來,,不知道他們的父母為什么要給他們起這么難寫難記的名稱,。這兄弟三人都沒有什么功名,,也都喜歡詩歌創(chuàng)作,其中名氣最大的就是徐(火+勃),。當年,,福州有個詩社名叫“芝社”,徐(火+勃)跟曹學佺并列為這個詩社的首領,,后來,這個詩派還是以他的字號來命名,,被稱之為“興公詩派”,可見,,其在詩學上倒是很有造詣。 觀巷33號門牌 兄弟三人中,如上所說,,人們很少提到徐熛,,而另外兩徐則主要在藏書方面,,這點我也沒弄明白,,兄弟三人并未取得功名,也沒有資料記載他們是當地的巨富,,但卻不知什么原因,,他們能藏那么多的古書,比如徐(火+勃)在三十多歲時,,就擁有了五萬三千多卷藏書,那個時候,,這可是一個很大的數目,。到他晚年,,藏書量已經超過了七萬卷,。而與之相反的,是徐氏兄弟一生均為布衣,,沒有固定的經濟收入,,也不是巨富之家的遺傳,那么哪里來這么多錢去買這么多的書呢,?這個疑問不僅于此,,有些研究者把徐氏兄弟的紅雨樓跟寧波的天一閣等同看待,因為他們都是同一時代興起的藏書樓,,藏書數量基本相當,,而天一閣主要范欽可是做過大官,這是跟徐氏兄弟的不同之處,。 旁邊的古蓮寺我懷疑就是資料上提到的“觀音堂” 另一個問題,就是我上面提到的那五座藏書樓,,能擁有五座藏書樓,,這在古代也是很罕見者,,如此想來,徐(火+勃)還是有些實力,,因為前三座都是他自己建造,,而第四座宛羽樓則是他的朋友曹學佺出資給其建造者,此樓離綠玉齋不遠,。這座樓并不小,,總計有三楹,此樓在徐(火+勃)六十五歲時建成,,書樓建成之后,,徐(火+勃)曾經給友人寫了封信,信中提到了曹學佺出資建樓之事:“不屑世居鰲峰之麓,,積書頗多,,無處堪藏,近能始學佺捐資為弟構一危樓,,題曰:‘宛羽’,,取宛委羽陵之義?!边@里提到的“能始”,,就是曹學佺的字。 我從這段話讀出來兩個問題,,第一,,說明徐(火+勃)人藏書量很大,自己已經有了藏書樓,,但按他的說法,,書多到已經“無處堪藏”,所以,,需要另建一座藏書樓來存放,,但是沒有錢,就請朋友出資,,這一條真讓人羨慕,,想到自己也有很多藏書,胡亂堆放,,但卻沒有徐(火+勃)的這么好人緣,,沒人肯出錢給我建一座大的藏書樓。 看到有人開門,,我飛奔向前 第二個問題,還是要庸俗的談到錢,,就是徐(火+勃)兄弟三人既沒有功名,,也沒有家產,,為什么能一直地大量買書,而我自己常常因為“床頭屢乏買書資”而煩惱,,他卻買書買到堆不下,,這真是件奇怪的事,。當然,,徐(火+勃)說他為了買書,也很節(jié)儉,,汗竹巢就是徐(火+勃)給其長子徐陸所建的書齋,。書齋建成之后,徐(火+勃)還給兒子寫了一首《題兒陸書軒》:“菲飲食,,惡衣服,,減自俸,買書讀,。積廿年,,堆滿屋,手有校,,編有目,,無牙簽,無玉軸,,置小齋,,名汗竹?!嘞錁I(yè),,教兒陸,繼書香,,爾當勖,。”看來,,他兒子的藏書也是他??敝笏D送者。 院內景色 徐氏兄弟的藏書并非只是尋常之本,,那他哪里來的這么多好書呢?資料上說,,徐(火+勃)一生交友極廣,,并且所交都是一些名士,除了當地的著名文人之外,,他也跑到千里之外去訪書,,比如他跟錢謙益就有交往,。錢氏有這樣的記載:“崇禎己卯,(火+勃)偕其子訪余山中,,約以暇日,,互搜所藏書,討求放失,,復尤遂初,、葉與中兩家書目之舊?!卞X謙益在那個時代,,也是數一數二的大藏書家,徐(火+勃)能帶著自己兒子前去拜訪,,這不止說他交往層次之高,,最重要的是他自己跟他兒子都能開闊眼界。他帶自己兒子前去看書,,很可能也是想讓其子繼承他的藏書事業(yè),。如此想來,這位徐(火+勃)也是一位愛書入骨髓之人,。徐(火+勃)的哥哥徐熥,,也極喜好藏書,可惜他去世的早,,在三十九歲就病逝了,,據說他藏有數千卷的古書,這些書后來也都歸了徐(火+勃),。如此想來,,這一家人都是如此的愛書,這種情況在歷史上也并不多見,, 樓上的護欄依然精美,然而樓板卻讓我看著有些驚心 徐熥,、徐(火+勃)藏書樓遺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qū)觀巷33號,。于山是處在福州市內的三座小山之一,山的四周以至于半山腰上均蓋滿了住宅,,住宅依山而建,,其中的街區(qū)拐來拐去,有些路窄到只能錯身而過,,汽車完全無法進入,,我不能明白這些住戶如果遇到搬遷將如何解決。打的來到于山之下,,四周看到的全是居住之房,,問過幾人,,完全不知觀巷所在,于是徑直向山上走去,。好在山很矮,,沒費多大力氣就走到了山頂,在山頂上遇到了一位老人,,他告訴我觀巷在山的另一端,,顯然是我自己走錯了方向。于是,,沿著山里的小路一路下行,。 兩樓之間,,欄桿互通 不知什么原因,道路建造的都極為狹窄而曲折,,有幾次都懷疑是一條死胡同,,但總算走到了觀巷之內。按照我所查得的資料,,紅雨樓遺址在觀巷南端,,其中的綠玉齋改為了觀音堂,而在于山之上,,唯一見到的寺廟是古蓮寺,。我進入寺廟內去打問綠玉齋的情況,里面的女居士完全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我繼續(xù)請問在于山之上是否還有其它的寺廟,,女居士告訴我僅有本寺,我猜測這里應當就是觀音堂,,也即是綠玉齋的遺址所在,。只是不知道這種猜測何時能得到印證。 在觀巷內古蓮寺的隔壁即是觀巷33號,,此處的院落從外觀看,,有著精美的磚雕,門楣上的字跡,,全部已經砸爛,,細看之下仍然無法辨識。大門緊閉著,,門口的側邊卻一字排開四塊電表,,至少說明而今分居四戶。站在門口徘徊之間,,一位女士騎電動車來到門口掏出鑰匙打開了院門,,我馬上湊過去向她請問這里面是否是紅雨樓的遺址,,女士很和善地說自己不清楚,因為是后來搬進來的,,但這里面的確是古建筑,,我問她自己可以進去拍照否,她竟然笑著說:“歡迎,!” 這個臺階上去,有個后門,,可惜我沒能進去 里面有兩進院落靠山的一面全部是木結構,,護欄的花紋依然精美。從下面看,,木地板已經銹蝕嚴重,,而二樓上仍然晾曬著衣物,說明里面還有人在居住,,有著一種危如疊卵的險峻美,,真讓我替里面的住戶捏著把汗。第一進與第二進院落的側邊二樓的空中有走廊相連,,連接處的護欄依然保持著當年的完整,,尤其細部的畫飾完全沒有破壞。何以能保存的如此完整,?這道是令人值得驚嘆的一件事情,。穿過正堂后面的小院,有上山的石臺階,,我本想沿著臺階向上看個究竟,,仍然站在院中的那位婦女笑著跟我說:“后面的小門上鎖了?!蔽颐靼走@是一種禮貌的拒絕,,但為什么有這種拒絕卻是我不明白的事。然轉念思之,,她能讓我進院,,已經是意料之外的結果,我覺得不能得寸進尺,,于是禮貌地跟她表示了謝意后,,退了出來。 樓梯間的木結構 從綠玉齋舊居轉出,,沿著于山的另一面向下走,我希望從外圍能夠找到跟綠玉齋有關的遺跡,然而,,繞來繞去,,沒想到,竟然繞到了山下的大街上之上,。在街上向幾處門臉房打問:“有同有古人的故居在附近,?”其中一位商戶告訴我:“前面不遠處即是?!彼倪@個告知讓我有些興奮,,開始懷疑之前的那個院落是否找錯了。然而,,找到了那處舊居時,,才看清楚旁邊的牌子上寫著這里是高士其的故居,這多少讓我有些失望,,但既然來到了門口,,就想進里面看一圈。然而,,此時已過了閉館時間,,門口上著鎖,,在門旁看到了立在地上的一塊新刻的碑,,上面刻著“高士其故居,美籍華人黃超先生捐資120萬元”,??吹竭@一條,又讓我想起了徐氏兄弟的藏書樓,,可惜沒人捐一筆款能把那處書樓恢復起來,。 我打聽紅雨樓,,卻找到了這處舊居 綠玉齋的藏書,,在清軍占領福州之后,就逐漸散出,,散出的原因是因為清軍把徐家的舊宅當成了養(yǎng)馬之所,,徐(火+勃)的兒子徐延壽只能搬了出來,因為是倉促搬出,,完全安頓不了父親所藏之本,,竟然在一年之內轉移了三個地方。之后不久,,徐延壽就病逝在了長沙,,藏書也就散佚殆盡了。有些書被福建的藏書家鄭杰和林佶所得,,據說得到了徐(火+勃)藏書的兩,、三成,,他們?yōu)榱思o念徐(火+勃)的藏書事跡,各自摘抄出紅雨樓舊藏中的《徐氏題跋》編為了《紅雨樓題跋》一書,,才使得今日相關學者研究徐氏藏書有了依據,。 高士其舊居的外墻 近兩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的馬泰來先生致力于研究徐(火+勃),、徐熥的藏書事跡,對紅雨樓題跋進行了仔細地???,而我手中僅有一部徐(火+勃)校勘之本,。能夠將這本書之內的題記貢獻出來,,這也算是我對徐氏兄弟藏書研究的貢獻吧! 可惜這個捐資不是給紅雨樓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