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切除是胰腺癌患者獲得最好效果的治療方法,,然而,,超過80%的胰腺癌患者因病期較晚而失去手術機會,同時由于全身化療患者反應較大,,介入治療通過將導管(由大腿根部插管)插至腫瘤供血動脈提高腫瘤局部的藥物濃度,,減少全身不良反應。 1. 介入治療適應證,。 (1)影像學檢查估計不能手術切除的局部晚期胰腺癌,。 (2)因內(nèi)科原因失去手術機會的胰腺癌。 (3)胰腺癌伴肝臟轉移,。 (4)控制疼痛,、出血等疾病相關癥狀。 (5)灌注化療作為特殊形式的新輔助化療,。 (6)術后預防性灌注化療或輔助化療,。 (7)梗阻性黃疸(引流術、內(nèi)支架置入術),。 2. 介入治療禁忌證,。 (1)相對禁忌證: ①造影劑輕度過敏。 ②KPS評分<70分,。 ④白細胞<4000,血小板<7萬,。 (2)絕對禁忌證: ①肝腎功能嚴重障礙:總膽紅素>51umol/L,、ALT>120U/L。 ②大量腹水,、全身多處轉移,。 ③全身情況衰竭者。 3. 介入治療操作規(guī)范,。 (1)將導管分別選擇性置于腹腔動脈,、腸系膜上動脈行動脈造影,若可見腫瘤供血血管,,經(jīng)該動脈灌注化療,。 (2)若未見腫瘤供血動脈,,則根據(jù)腫瘤的部位、侵及范圍及供血情況確定靶血管,。原則上胰頭,、胰頸部腫瘤經(jīng)胃十二指腸動脈灌注化療;胰體尾部腫瘤多經(jīng)腹腔動脈,、腸系膜上動脈或脾動脈灌注化療,。 (3)如伴有肝臟轉移,需同時行肝動脈灌注化療或/和栓塞治療,。 (4)用藥:通常采用鉑類,、阿霉素類、吉西他濱單藥或聯(lián)合應用,。藥物劑量根據(jù)患者體表面積,、肝腎功能、血常規(guī)等指標具體決定,。 4. 經(jīng)動脈介入治療(TAIT)為主的“個體化”方案,。 (1)伴有梗阻性黃疸的患者可行內(nèi)支架置入術。 (2)伴有腹腔或腹膜后淋巴結轉移且引起癥狀的患者,,可聯(lián)合放射治療,。 介入治療后3至6周進行隨訪,療效判定采用國際通用實體瘤治療療效評價標準,。治療間隔通常為1月-1.5月,,或根據(jù)患者再發(fā)疼痛時間決定重復TAIT的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