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孫悟空已死在了取經(jīng)路上? 2016-05-27 蝸??次饔?/span>51評 (蝸??次饔蔚?1期) 文/牽著蝸牛散步 一 網(wǎng)上有篇帖子挺火,說真的孫悟空其實早死了,,陪唐僧走到最后的是如來安排的托——六耳獼猴,,其玄機就在“真假美猴王”那一場爭斗。 我們先來看看故事背景,。 《西游記》第五十七回,,孫悟空打死了強盜,第二次被唐僧驅(qū)趕,。六耳獼猴乘機化作孫悟空的摸樣,,傷了唐僧,搶了行李,。沙僧找回孫悟空后,,真假美猴王就從花果山打到落伽山、從靈宵殿斗到閻王府,。無論是唐僧,、觀音還是玉帝,都看不出哪位是真,,哪位是假,。到幽冥處,諦聽聽出來了,,卻不敢說,。最后還是如來老佛爺?shù)莱隽嫔聿⒂媒鹄徲壅肿。疟粚O悟空一棍子打死,。 該作者置疑,,這其實是如來玩的一個把戲,真正被罩住并被打死的是真孫悟空,,目的是以假換真,。他的理由有以下幾條—— 一、六耳獼猴和孫悟空一模一樣,,誰也看不出真假,,就算如來騙大家說六耳獼猴就是真的悟空,大家也只有相信,。 二,、孫悟空一向不敬重如來,,所以如來不可能把他留在身邊當斗戰(zhàn)勝佛,而是會想方設法消滅他,。但又不能直接把孫悟空殺了,,所以才弄個一模一樣的假悟空,貍貓換太子,,殺孫悟空于無形,。 三、孫悟空的師傅是“菩提祖師”,,就是混鯤祖師的徒弟,?;祧H祖師弟子無數(shù),,而讓他最得意的兩大弟子,便是如來(又名接引道人)和菩提祖師(又名準提道人),。 《封神榜》中提過,,菩提祖師不知與如來發(fā)生了什么矛盾,從此神秘消失,。孫悟空又恰巧是菩提祖師的徒弟,,如來見到昔日仇人的徒弟,又有翻天覆地之本領,,不想方設法除之更待何時,? 四、《西游記》第五十八回,,二猴打鬧到如來這里辯真假,,如來卻對眾佛說:“我觀假悟空乃六耳獼猴也。此猴若立一處,,能知千里外之事,,凡人說話,亦能知之,,故此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萬物皆明,。與真悟空同象同音者,六耳獼猴也,?!?/p> 這是一個很大的破綻!??!既然六耳獼猴知道他將要被如來制服,,被孫悟空一棒打死,他為什么還要和孫悟空到如來處辯真假,,那不是自討苦吃嗎,?所以只有一個可能,如來早把事情安排妥當,,在他的說明下,,讓眾佛都以為六耳獼猴就是“真悟空”,而真正的悟空,,卻被當成了“六耳獼猴”被如來制服,,然后被一棒打死。 五,、六耳獼猴被打死之后,,一向慈悲為懷的如來卻沒一點怪罪之意,只是合并雙手,,道了句:“善哉,,善哉!”以如來的本領,,當“孫悟空”想要一棒子打死“六耳獼猴”的話,,如來想要出手相救,是何等的容易,,可見,,如來本意就是想讓他死。 “六耳獼猴”本無太大的罪過,,也就是和孫悟空大鬧了下,,一向慈悲的如來何必要讓他死呢?想當年孫悟空鬧了龍宮,,鬧了地府,,鬧了天宮,如來都還沒讓他死呢,,怎么“六耳獼猴”這么一個小小的錯誤就要必須死呢,?這里面肯定有隱情。這個隱情就是,,如來真正想處死的是孫悟空,,被一棒子打死的,恰好是真正的孫悟空,。 六,、《西游記》里曾經(jīng)記載,孫悟空在大鬧天宮之后,惹了一大堆麻煩只好跟著唐僧西天取經(jīng),,遇到困難又回去找他師傅菩提祖師,,但菩提祖師早已不見蹤影,只是和孫悟空隔空說話,,并不見面,。這是為什么呢?主要擔心引起仇家如來的注意…… 七,、真假美猴王事出之前,,孫悟空并不完全都聽唐僧的話,甚至有時候,,還鬧個小矛盾,,導致唐僧只好念緊箍咒,典型的一個叛逆者形象,??稍谥螅瑢O悟空從此保護唐僧安安分分,,前后判若兩人…… 二 這篇帖子讀得蝸牛(微信號:woniukxy)一愣一愣的,。如果這名網(wǎng)友說的是真的,,那《西游記》隱藏的陰謀不亞于今天屏幕上泛濫的宮斗劇,,老吳不亞于今天的神編劇,完全可以寫一本《潛伏》,。 剛開始讀的時候,,蝸牛差點就被說服了。但反復讀了幾遍真假美猴王這章,,才發(fā)現(xiàn)吳老先生并沒想那么多,,西游世界還沒有現(xiàn)代社會那么壞。 該帖子擺了那么多條理由,,其實只有三個意思:孫悟空不聽話,,如來并不想讓他取得正果;如來與孫悟空的師父有仇,,因此要陷害孫悟空,;如來要除掉孫悟空,又要保持慈悲為懷的高大形象,,所以設計弄了個六耳獼猴,,直接把孫悟空替換了。 真是這樣的嗎,? 我們先來討論第一個問題:吳承恩有沒有必要把如來寫得那么壞,? 吳承恩寫《西游記》,雖然有借神話故事諷喻社會現(xiàn)實之意,但他本人是尊崇佛教的,,整部小說,,始終追求的是一個“善”字,始終相信“有果即有因”“善惡終有報”,。 在明朝,,社會的主流思潮是佛教、道教和儒家三教合一,,因此,,《西游記》無論是對道教還是佛教,老吳同志都沒有偏袒,,而是堅持就事論事:既無意糾纏如來是否同菩提祖師有過節(jié),,也不管佛教道教是否有爭端,始終秉承一個思想,,無論什么教派,,只要一心向善,歷盡艱難不忘初心,,就能取得真經(jīng),。即使有惡的妖怪,“改了也是好同志”,。 如來作為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最大的CEO,如果成了玩弄奸計的小人,,那與整本書的基調(diào)就完全相反了,,老吳同志寫的可不是《厚黑學》,因此如來這個角色不可能那么設計,。 第二個問題,,如來有沒有必要陷害孫悟空? 退一萬步說,,即使如來和菩提祖師有仇,,也會自去找菩提決斗,根本沒必要把賬算在孫悟空頭上,,那樣有失他佛祖的身份,。 即使真要陷害孫悟空,如來也沒必要費這么大的勁,,花這么大的代價,,又安排他取經(jīng),又找代替他的人,,這不是自找麻煩嗎,?在大鬧天宮時,,只需借逆反的罪名,手指稍稍重一點,,五行山就可壓死孫悟空,,菩提即使知道了,也只能吃個啞巴虧,,有話說不出,。 用六耳獼猴代替孫悟空,可以騙過其它人,,能騙過菩提祖師嗎,?他難道不會揭穿如來的陰謀?如來這樣做豈不是弄巧成拙,? 第三個問題,,老吳在文中是否留下破綻? 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認真看看原文是怎么說的,。只要大家不嫌長,蝸牛(微信號:woniukxy)把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全文摘錄如下: 那獼猴聞得如來說出他的本象,,膽戰(zhàn)心驚,,急縱身,跳起來就走,。如來見他走時,,即令大眾下手。早有四菩薩,、八金剛,、五百阿羅、三千揭諦,、比丘僧、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觀音,、木叉,,一齊圍繞。孫大圣也要上前,,如來道:“悟空休動手,,待我與你擒他?!蹦谦J猴毛骨悚然,,料著難脫,即忙搖身一變,變作個蜜蜂兒,,往上便飛,。如來將金缽盂撇起去,正蓋著那蜂兒,,落下來,。大眾不知,以為走了,,如來笑云:“大眾休言,,妖精未走,見在我這缽盂之下,?!贝蟊娨话l(fā)上前,把缽盂揭起,,果然見了本象,,是一個六耳獼猴。孫大圣忍不住,,輪起鐵棒,,劈頭一下打死,至今絕此一種,。如來不忍,,道聲:“善哉!善哉,!”大圣道:“如來不該慈憫他,,他打傷我?guī)煾福瑩寠Z我包袱,,依律問他個得財傷人,,白晝搶奪,也該個斬罪哩,!” 這一段說明,,六耳獼猴是被如來揭穿身份,心中發(fā)慌,,倉皇逃命,,才被金缽盂罩住并被孫悟空打死的。如果被打的是真孫悟空,,他又慌什么,?逃什么?肯定會當場與如來吵翻,,眾目睽睽之下,,如來又如何下手,? 六耳獼猴究竟該不該死?老吳借孫悟空之口也作了說明:得財傷人,、白晝搶奪,,依律也該問個斬罪。 其實站在如來的角度,,如來也不會救他,。六耳獼猴破壞取經(jīng)大業(yè),目的極其不純(教南瞻部洲人立他為祖,,萬代傳名),,可不是假冒取經(jīng)干部招搖撞騙這么簡單,不可能再容他在世,。 至于孫悟空取經(jīng)途中遇到麻煩,,去找菩提祖師,而祖師不見的橋段,,只存在于86版電視劇偷吃人參果故事中,,而原著中根本沒有。蝸牛(微信號:woniukxy)認為,86版電視劇改編得不錯,,但這個橋段的設計是個敗筆,,在那種情景之下,孫悟空不可能不守信回去找?guī)煾福ǘ矣^音就能解決,,他也沒必要回去找?guī)煾福?。因此,說菩提不見孫悟空,,是怕如來尋仇的猜想,,也是不成立的。 三 既然死的不是真孫悟空,,那在老吳設計這個故事的真正本意是什么,? 其實在第五十八回里,吳承恩借一首詩和如來的一段話,,說得再明白不過了,。 兩悟空在地府不能辨真假,兩人直往西天如來處去,。文中詩曰: 人有二心生禍災,天涯海角致疑猜,。 欲思寶馬三公位,,又憶金鑾一品臺。 南征北討無休歇,,東擋西除未定哉,。 禪門須學無心訣,,靜養(yǎng)嬰兒結(jié)圣胎。 這首詩說明,,真假孫悟空之禍源于“人有二心”,。 老吳怕大家讀不懂,借如來之口又強調(diào)了一次:如來知道兩猴要來,,講完經(jīng)之后離席說:“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競斗而來也?!贝蟊娕e目看之,,果是兩個行者,吆天喝地,,打至雷音勝境,。 其實,在之前老吳也留下了伏筆:孫悟空打殺了強盜,,第二次被唐僧驅(qū)趕,。與三打白骨精那次不同,這次他心中積累了太多怨氣,,以至不客氣地告訴唐僧:“我是有處過日子的,,只怕你無我去不得西天?!?/p> 他始終認為自己多次救唐僧于苦難,,而唐僧背義忘恩,一點小事就攆他走,,根本無心帶他去西天,。因此,他再次打起了退堂鼓,,不想再跟這個“窩囊廢”取勞什子經(jīng)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六耳獼猴(其實是他的邪心)乘虛而入,,干了他一直想干,,但又不敢干的事:給了唐僧一頓教訓、自己組建團隊去取經(jīng),,誰的話都不想聽……但是,,孫悟空一方面想追求自由,一方面又想融入西天主流,。因此,,兩個心一直在爭斗,最后鬧到如來處,,被如來一語道破天機,,一顆心戰(zhàn)勝了另一顆心,。 (不然,為何會有兩根金箍棒,,照妖鏡也照不出真假,,兩人本事同樣大小,地藏王菩薩不敢說……等等,。) 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駐著二心。一顆是原始欲望之心,,看到美的就想占為已有,,看到不平就想給別人一耳光,希望天下人都尊敬自己,,不喜歡受任何人管教,,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但另一顆是自我約束之心,,現(xiàn)實教訓告訴自己,,哪些不能干,哪些必須忍,,哪些必須妥協(xié)才能與別人和諧共處,,不然就要付出沉重代價…… 人不是普通動物,正因為有了思想,,所以有了欲望,。有哲學家將人的需求總結(jié)為四個層次:一、生存的需求,;二,、群居的需求;三,、受人尊敬的需求,;四、實現(xiàn)理想的需求,。 但是你有四個需求,,別人也有四個需求;你不想受約束,,別人也不想受約束,;好的東西你想要,別人也想要……怎么辦,?就必須學會控制欲望,,接受妥協(xié),用官方話叫團結(jié),,佛教禪語叫舍得,,有舍才有得,與人方便,,自己才方便,。 年輕人都喜歡大鬧天宮時的孫悟空,因為他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誰都把他無奈何,。老年人都喜歡后來的孫悟空,遇到妖怪第一個上,,有了成果不爭功,,懂得與取經(jīng)團隊配合才能取得真經(jīng)的道理,如果任著自己個性來,,大家都得玩完,。 配合其實是一種更高智慧,在提高團隊整體素質(zhì)的同時,,才能抬高自己,。不然,高高在上的佛像,,沒有基座的支撐,,早晚會摔下來。 真假美猴王風波之后,,孫悟空才真正成熟了,,這也是那篇帖子所說的“前后判若兩人”的真正原因。 (配圖來自網(wǎng)絡) 讀西游故事,,看人生百態(tài),。嚴正申明:原創(chuàng)作品,轉(zhuǎn)載必須授權(quán),,抄襲堅決舉報,。歡迎轉(zhuǎn)發(fā)朋友圈。 點擊展開全文
|
|
來自: 一閃而過55y0j3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