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大家可能有些陌生,,提起HiB疫苗知道的就多了,這種疫苗的全名叫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 流感嗜血桿菌這個名字很讓人迷惑,,它和流感有什么關(guān)系? 這件事說來話長,,1889-1890年間發(fā)生了全球第一次流感大流行,,也給了如日中天的現(xiàn)代微生物學一個分離流感病原體的機會。1892年,,Richard Friedrich Johannes Pfeiffer從流感樣本中分離到一株細菌,,命名為流感桿菌,認為是流感的病原體,對Pfeiffer的這個發(fā)現(xiàn),,當時幾乎無異議,。 沒有異議的原因有二,一是當時的大勢,,除細菌之外的病原體比如病毒在當時還沒有被確定,,盡管有跡象表明除細菌之外還有其他致病微生物,但微生物學的主流認為所有傳染病都是細菌引起的,,在此之前和之后,,炭疽、霍亂,、鼠疫等烈性傳染病的病原菌陸續(xù)被發(fā)現(xiàn),,使得主流科學家相信找到其他疾病的病原菌只是時間問題,。 二是Pfeiffer本人的背景,,Pfeiffer是科赫(Robert Koch)的學生,后來成為科赫的助手,,1891年出任柏林傳染病研究學科學系主任,。Pfeiffer后來隨科赫在印度研究鼠疫、在意大利研究霍亂,,并在傷寒菌苗的研究上做出重大貢獻,。科赫是微生物學大師,,手下人才濟濟,,Pfeiffer是其中佼佼者,只是運氣不佳,,沒有獲得諾貝爾獎,。Pfeiffer很嚴謹,他的研究成果被認為是可信的,。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在全球流行,,死者幾乎以億計算,當時科學界基本認同Pfeiffer的觀點,,人們從分離細菌開始,,試圖做出疫苗。但醫(yī)生們在第一波流感的病人身上根本找不到流感桿菌,,這個觀點才受到懷疑,。在第二波流感的病人身上,分離到流感桿菌,,但不能從所有病人身上分離到,,無法證實Pfeiffer的觀點。 此時,病毒學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各國科學家試圖證實流感是病毒引起的,,但鑒于技術(shù)的原因,沒有最后的結(jié)論,,但多數(shù)人尤其是親臨流感防疫第一線的人,,已經(jīng)揚棄了細菌導致流感的理論,因為用細菌濾膜過濾后的鼻腔粘液依然能導致實驗動物患流感,。 1924年,,洛克菲勒研究所的Paul Lewis和他的學生Richard Shope在研究豬流感是將流感桿菌滴進健康豬的鼻腔,結(jié)果豬得病了,,在豬的呼吸道里發(fā)現(xiàn)了流感桿菌,,這是歷史上第一次證明流感桿菌能致病的試驗。但是,,之后他們再也無法重復出這樣的結(jié)果,。 幾年后,Lewis在巴西研究黃熱病時殉職,,Shope繼續(xù)導師未竟的事業(yè),,用豬做模型研究流感,但是除了出現(xiàn)發(fā)燒,、咳嗽之外,,沒有一頭豬得流感,,而且流感桿菌還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他意識到,也許流感的病原有兩種,,于是他把過濾后的流感提取物和流感桿菌一起給豬接種,,結(jié)果豬不僅患了流感,而且還出現(xiàn)嚴重的肺炎,,于是Shope認為,,豬流感沒有單一病原,必須在病毒和細菌同時存在的情況下,,才能感染,。 利用Shope的技術(shù),1933年,,英國科學家Wilson Smith,、Christopher Andrewes和Patrick Laidlaw在白鼬模型上分離出人流感病毒,兩年后他們和Shope分別確認1918年大流感是病毒引起的,,至此流感桿菌不再被認為是流感的病原體,,后來改名為流感嗜血桿菌,,名字中還保留著流感,讓不明真相的人繼續(xù)混淆著,,百年前的細菌性流感的說法還有一定的市場,。 歷史說完了,總結(jié)一下,,流感是病毒病,,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和流感嗜血桿菌無關(guān),。那么流感嗜血桿菌和什么有關(guān),? 流感嗜血桿菌通常在人體上不會致病,只有在其他因素存在的情況下,,比如有病毒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存在的慢性發(fā)炎組織時,,流感嗜血桿菌便會使人生病,。 都是些什么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