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爵——是一種三腳、大腹、有把,、飾有禾紋的酒器,,或飾有鳥雀圖形的敞口酒器。最早出現(xiàn)的青銅禮器,,用以飲酒,,兼可溫酒?!墩f文》:"爵,,禮器也"。爵這種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象一只雀鳥,前面有流,,好象雀緣,,后面有尾,腹下有細(xì)長的足,,古代"爵"與"雀"同音通用,。地下發(fā)掘出來的有陶制和青銅制,但《左傳》上卻說是玉制酒器?,F(xiàn)在看到的都比爵要大一些,,古書上說可容酒6升。爵是一種典禮時用的酒器,,君王賜酒給臣下用,。所以它和“爵祿”、“爵位”有聯(lián)系,。 鳥獸尊 ◆ 尊——它一般為侈口,,高頸,鼓腹或筒腹,,圈足,。在禮器中的地位僅次于鼎。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xiàn)了陶尊,,形制則為大口或兼尖底,。山東大汶口文化遺址中一些為人注目的刻劃符號,就是刻在大口尊上的,。這種尊可能是用來釀酒的,。商代以后的銅尊,則為盛酒器,。在鄭州銘功路和黃陂盤龍城商代中期的遺址中,,出土了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釉陶尊。這種釉陶尊,主要為敞口,、折肩,、深腹、凹底的形制,,個別已有圈足的,。商末周初還有一種特大侈口、筒狀的尊,,學(xué)者或稱之為“觚形尊”,。西周中期的尊,有體卑,、短頸,、垂腹的特點。此外,,有的尊或有蓋,,或有鋬(把手),或方形,,或圓口方體,,不一而足。著名的四羊尊,,就是方尊的優(yōu)秀代表,。戰(zhàn)國早期的曾侯乙墓,曾出土一件尊盤,,尊立于盤上,,二者合為一體,尊的口,、腹及盤的周身,,均有極其繁縟的透雕紋飾,它不僅造型精美,,而且是我國早在公元前5世紀(jì)即掌握了熔模技術(shù)的確證,。還有一種形制更特殊的鳥獸形尊,即尊的整體為一立體的鳥獸形狀,,有蓋,、有流,且蓋,、流處理極巧妙,。如夔紋象尊的口蓋,設(shè)於象背,,而蓋紐又是一只小象,,形成大象馱小象的藝術(shù)造形,,十分生動。此外,,還有鳥尊,、鸮尊、駒尊,、犀尊,、羊尊、虎尊,,不勝枚舉,。尊又是酒禮器的通名,所以有些禮器,,常自銘為“尊彝”,。 古人說“決勝于樽(尊)俎之間”,就是與談判對方在飲酒食肉的酒宴上取勝,。俎是盛肉器,。由于它使用普遍,后人簡直將“尊”作為酒杯的代稱,。 ◆ 觥——是一種平底、有把,、口上刻有牛凹圖形的大口酒器,。《詩.周南. 卷耳》有“我姑酌彼凹觥”的詩句,,舊注說:“觥大七升,,以凹角為之?!钡⒉灰欢ㄊ墙侵频?,考古家發(fā)現(xiàn)有銅凹,容量確比通常酒杯為大,,所以后人常泛稱大酒杯曰觥,。 ◆ 觚——觚字古與“瓠”通,即是葫蘆,,古人常用葫蘆殼當(dāng)作飄盛水漿,,當(dāng)然也可以盛酒,這種酒器的名稱大概由此而來,。觚是大口,、底部縮入的酒器,它的容量,,據(jù)《儀禮》鄭玄注:“爵,,一升,;觚,二升,; 觶(也是大口酒器),,三升;角,,四升,。”但也有說是角可容三升的,。 ◆ 卮——是一種扁圓形的大肚酒器,。〈史記〉記載項羽在鴻門宴上賜給劉邦的武衛(wèi)樊噲喝的酒就用卮,,可見是一種大容量的酒器,。〈史記〉說項羽給樊噲“則與斗卮酒”,,當(dāng)是特別的大卮,,可容一升。 ◆ 角——是一種圓形的酒器,,同時也是量器,。《呂氏春秋.仲秋》:“正鈞石,,齊升角”意思是要校正給一量器和衡器,。注說:“石、升,、角,、皆量器也”。依次序排列,,角在升之后,,顯然比升要小,后世酒肆里賣酒用來從壇里舀酒的長柄酒提子就是角,?!端疂G》傳里的梁山泊好漢到酒店里常喊酒家打幾角酒,可見宋元明時代已經(jīng)如此?,F(xiàn)行的酒店的酒提子(角)有半斤提,,4兩(現(xiàn)制為市秤2.5兩)提兩種。 ◆ 豆——原先是一種高腳木制器,,后各種材質(zhì)均有,。豆其實是古代盛肉盛菜的器皿,常用以裝醬,、醋之類的有汁調(diào)味品,,但也用來盛酒,。《考工記》有“食一豆肉,,飲一豆酒”的記載,,有人說豆和斗字通,斗也是盛酒器,。斗——也是酒器,,不能和量器升之斗相混。但它確實是容量比較大的酒器,?!对?大雅.行葦》有“酌以大斗”的詩句,京劇《珍常寨》里李克用的唱詞也有“太保傳令換大斗”的句子,。斗酒大概是平常人的適宜酒量,,一斗是一大盞。 ◆ 卣——它一般為小口,,有蓋,,長頸,橢圓鼓腹,,圈足,,有提梁,掛于兩肩,。卣的體形近似扁壺,。因卣為中等盛酒器,最高統(tǒng)治者常用盛著酒的卣賞賜給有功的貴族,。金文中每見賜品中有“矩鬯一卣”的話。卣出現(xiàn)于商代晚期,,初形較圓,,商周之際盛行,多為大口,,形扁,,腹下垂。卣也有方形,、直筒形,、鳥獸形等。約在西周末,,卣在禮器中即不常見,。河南信陽蟒張鄉(xiāng)商代墓葬出土的銅卣中,保存了目前所知我國最早的酒,。湖南湘潭荊州鄉(xiāng)出土的鼉龍紋提梁銅鹵是目前所見最大的銅鹵,。 上面所列出的斗和角兩種,,即是酒器,又是量器,,角(酒提子)今天運酒量酒之用,,斗在古代也是量酒之具。 1.【四羊方尊】 商晚期偏早器,。原器一九三八年出土于湖南省寧鄉(xiāng)市,,是我國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的較大的方尊,高五十八點六厘米,,重近三十四點五公斤,。此尊造型簡潔優(yōu)美,采用線雕,、浮雕手法,,把平面圖象與立體浮雕,器物與動物形狀有機(jī)地結(jié)合起來,。整個器物用塊范法澆鑄,,一氣呵成,鬼斧神工,,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水平,。方尊四角的四只卷角山羊,以腳踏實地的有力形象承擔(dān)著尊體的重量,,使得這個上邊長(五十二點四厘米)幾乎與器高相等的器具顯得挺拔,、剛勁,絲毫沒有頭重腳輕之感,。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龍相對的造型展示了酒禮器中的至尊氣象,。 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湖南寧鄉(xiāng),,由于從二十世紀(jì)三十年代開始,出土了大批的青銅器,,其出土青銅器被稱為"寧鄉(xiāng)青銅器群",。四羊方尊便是"寧鄉(xiāng)青銅器群"的代表,也是寧鄉(xiāng)出土最早的青銅器 2.【天觚】 觚(gu)是流行于商代至西周初的飲酒器,。整個觚體分為三段,,上部器口與細(xì)頸為容體,中間的腹部為實心,,考古學(xué)上稱之為"假"腹,,下面為圈足。這樣的造型設(shè)計符合力學(xué)原理,,使重心降低,,增強(qiáng)了器物的穩(wěn)定性,,顯得精巧別致而又不失沉穩(wěn)莊重。商代酒器最基本的組合是一爵一觚,,用以斟飲,;也有與斝成組合的。其形制為圓柱形,,器體較高且細(xì),,多為喇叭形,通體呈X形,。商周時觚非一般飲器,,有一句成語為"不能操觚自為",即指觚的多寡與飲者的身份地位,、人品,、酒量相關(guān),只有高品位的人方可用此器,。 天觚是西周前期的飲酒器,,原器通高26厘米,口徑15厘米,,現(xiàn)藏于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敞口,束頸,,厚方唇,,腹部不顯,高圈足,。頸飾仰葉紋,,有鱗紋邊飾。腹飾對稱夔紋,,圈足飾卷體鉤鼻獸紋,。全器自頸至圈足有四道三棱形棱脊,上飾人形幾何紋,。此觚紋飾奇麗,同類器形較為少見,,屬國家一級文物,。 3.罍 罍(上面三個田下面一個缶)(lei)是大型的盛酒器,又可盛水,,在青銅禮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詩經(jīng).周南.卷耳》中即有"我姑酌彼金罍"之語,《周禮.春官》載:"凡祭祀…...用大罍,。"函皇父簋銘亦云"兩罍兩壺",,說明罍和壺是容量不同的一組容酒器,。罍從商代晚期出現(xiàn),流行于西周和春秋,。罍有方形和圓形兩種,,方形罍出現(xiàn)于商代晚期,圓形罍商代和周初都有,。 對(上面三個田下面一個缶)是西周中期的盛酒器,,原器通高46厘米、口徑23厘米,、腹深38.5厘米,、重18公斤,1973年陜西省鳳翔縣勸讀村出土,,現(xiàn)藏于陜西鳳翔縣文化館,。 平折沿,方唇,,頸部內(nèi)斂,,肩上有一對獸首銜環(huán)耳,弧腹斜收,,圈足較高,。頸飾一周夔龍紋,龍昂首,,上唇特長,,卷曲下垂,歧尾內(nèi)卷上揚,。肩部六枚大圓渦紋與變體夔紋相間排列,。腹飾下垂的蕉葉紋,每片蕉葉均以兩條相向的立式夔龍組成,。圈足飾兩周弦紋,。 對(上面三個田下面一個缶)的鑄造時期,正是周人逐漸擺脫殷商神秘繁縟的美術(shù)傳統(tǒng),,形成莊重素雅的自身風(fēng)格的歷史階段,。從器型上來看,已由商代的瘦高形漸變?yōu)榘中?,肩部豐滿,,同時通過加寬沿部和圈足,使全器達(dá)到一個比商罍更加穩(wěn)定的造型,。在紋飾方面,,浮雕都較低,沒有商器上那些聳出器表的銳角巨目。雖然全器多處以夔龍為飾,,但變形得非常厲害,,除目紋外其它的細(xì)節(jié)都在蛻化,成為一種裝飾意味很強(qiáng)的圖案,,顯然猙獰的夔龍在周人的信仰世界中已經(jīng)淡出了,。 4.鳥紋爵 爵是最早出現(xiàn)的青銅禮器,用以飲酒,,兼可溫酒,。《說文》:"爵,,禮器也",。爵這種酒器的命名,是由于它的造型象一只雀鳥,,前面有流,,好象雀緣,后面有尾,,腹下有細(xì)長的足,,古代"爵"與"雀"同音通用。鳥紋爵是西周中期的飲酒器,,原器通高22厘米,,口徑17.4厘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