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的根本,,就是要驅除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而養(yǎng)生有五難,而這五點正是制約保健養(yǎng)生的關鍵,,如果得不到解決,,縱有靈丹妙藥,也是難以實現(xiàn)健康長壽的,。
魏晉時的名士嵇康在《答難養(yǎng)生論》中提出,,養(yǎng)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轉發(fā),此五難也”,。這種觀點在今天仍有警示意義,。“名利不滅,此一難也”,。沽名釣譽,,貪財取利,見利忘義,,不僅是人生于世的大忌,同樣也是養(yǎng)生的大忌,。一個熱衷于“爭名于朝,、奪利于市”的人,是不可能有健康身心的,。只有斷然去掉名利觀念,才有可能獲得平穩(wěn)安靜的內心,?!搬t(yī)圣”張仲景早在《傷寒論》自序中就對“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務”進行過批判,。爭名奪利最易擾心,最為勞神,,最為損性,。因追逐名利而曲運神機,勞心傷神,,導致心旌搖動,,耗血傷氣,比真正患了疾病更難治療,。所以淡泊名利和清心寡欲,,稱得上是養(yǎng)生保健的第一要義。“喜怒不除,,此二難也”,。喜怒是情志的兩個極端,屬中醫(yī)的“七情”范疇,。中醫(yī)強調“七情”要適度,,過則為病?!饵S帝內經》主張“百病生于氣”,,喜則氣緩,會導致心氣渙散,;怒則氣上,,使得“血菀于上”,易導致暈倒,,不省人事,。“笑死程咬金”,、“氣死周公謹”,、“范進中舉”的故事,都表明了一個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如果過強,、表現(xiàn)失當,,就會導致疾病,損害健康,。而如果善于調控情緒,,除掉不合理的喜怒,就會對臟腑氣血有一定的正面調節(jié)作用,。所以,,中醫(yī)主張養(yǎng)生治病要“和喜怒,安居處”,,這是養(yǎng)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的關鍵之一,。“聲色不去,,此三難也”。古人常用“聲色犬馬”來形容沉湎于享樂之中的酒色之徒,,認為聲色是養(yǎng)生的大忌,。如果一個人過于迷戀聲色犬馬,過著荒淫靡亂的生活,,若想獲得身心健康,,就會“難于上青天”?!岸宦勔?,目不視淫色”歷來被視為正人君子修身養(yǎng)性的行為準則。只有下決心與放蕩生活一刀兩斷,,才能與健康長壽逐步接近,。“滋味不絕,此四難也”,。這里所說的“滋味”,,不是指滿足人基本生理需要的吃喝,而是指對大吃大喝,、豪華餐飲的過分追求,,也就是不利于養(yǎng)生的“膏粱厚味”。中醫(yī)養(yǎng)生尤其重視飲食的調控,,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是養(yǎng)生的重點。只有在生活中始終保持粗茶淡飯而不貪嘴的人,,才能獲得身體健康,。飲食上的滋味太多,往往是招致疾病的根源,。“神慮精散,,此五難也”。中醫(yī)理論認為“神需形而存,,形依神而生”,,在肯定形體產生精神的前提下,精神對形體也具有重大的反作用,。所以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和醫(yī)學家都認為,,要想保持身體健康,就必須要守住精神,,不要讓它消散,。正如《黃帝內經》所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養(yǎng)生家嵇康所謂的“神慮消散”之難,,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養(yǎng)神實乃保健的關鍵,。“人有三寶精氣神”,。精氣神不僅是人的精神支柱,,也是安身立命的物質基礎。養(yǎng)生必須要懂得養(yǎng)神,、調氣,、斂精。處心積慮,,患得患失往往最易傷神損性,;見色起意,荒淫無度則最易耗損腎精,。保精守神是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勞神耗精則是危害健康的大敵。對于越來越注重身體健康和生命質量的現(xiàn)代人來說,,生活中面臨的誘惑很多,,堅守一種信念也并非易事。但只有真正解決養(yǎng)生保健的這五大難題,,并且從始至終堅持下去,,才能獲得自由自在的健康身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