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到上海華東師范大學見導師,,順路拜訪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匆忙一瞥就被《學生第二》吸引了,于是,,毫不猶豫地買了下來,。一路讀來,立即被作者那種細膩,、人本的管理理念以及不同尋常的思維方式深深感染了,。僅僅用了一個半天就通讀了全書。 坦率地說,,身為國家督學,、濰坊市教育局局長的李希貴并不是一位純粹的教育理論家,而是扎根基層在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學中不斷探索的實干家,。《學生第二》是李希貴的一本教育管理隨筆,。當我讀完這本書時,立刻被作者李希貴振聾發(fā)聵的“學生第二”的思想溫柔地擊倒,。在這個極力推崇“以學生為主體,,一切為了學生”的新課改時代,這個概念無疑是很有沖擊力的,。 他說:“一個時期以來,,有不少似是而非的東西確實給我們的許多、校長和老師帶來了思想上的混亂,,以至于使他們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面對著眼花繚亂地‘新理念’而迷失了自我,。在一些學校里,看起來,,他們是在直接服務于學生了,,似乎把著眼點也全都放在學生身上了,但是,,他們卻往往很不理智地拋開了教師,。……當強調(diào)學生主體學生中心的時候,,我們應該把教師放在一個什么位置上,?”對一所學校來說,在教師成長和學生成長的二位一體中,,如果說“學生成長”是我們的根本目的的話,,那么說老師的成長則是必要的前提,。沒有這樣的前提,那口口聲聲“學生第一”是不現(xiàn)實的,。 怎樣做到教師第一,?《學生第二》給予教育工作者的并不僅僅是一些具體有效的做法,更重要的是作者從教育管理實踐中得出的深刻感悟,,書中的每一個觀點都有獨到的一面,,都會帶給教育工作者很大的啟發(fā)。摘錄部分做法和思想如下: “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這是李希貴教育管理中的一條錦囊妙計,。書中列舉了用“贈字”的方式讓受到冷落的老教師重新感受到自己很重要,,用校長親自頒發(fā)畢業(yè)證書的辦法使全體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價值,給收發(fā)室值班員接待家長的額外任務讓他感覺很自豪等事例,。雖然都是一些小事,,但件件小事凝聚著管理者對教師和學生的尊重。而正是這種發(fā)自心底的真誠尊重,,才是教育管理獲得成功的關鍵,,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看病號,、聽課評課,、點評學生的文章,、給教職工家屬發(fā)新年慰問卡等都不是很復雜的事情,,偶一為之并不難,難的是長期堅持,。李希貴堅持了下來,,于是教師、學生感動了,,教研習慣,、衛(wèi)生習慣等養(yǎng)成了,種種的簡單事情累積起來就為他贏得了成功和喝彩,?!鞍押唵蔚氖虑樘焯熳龊茫褪遣缓唵巍?,這留給人們的啟迪無疑是深刻的,。 “學會終點思考”——要創(chuàng)建省內(nèi)外一流的學校,就要有一流的師資,,而擁有一流的師資除了學校的刻意培養(yǎng),,更需要良好的機制和教師自我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于是就有了建立在全新管理理念之上的,,致力于節(jié)約被管理者時間的管理模式,。其實,,不僅管理者要“學會終點思考”,教師學生要“學會終點思考”,,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有必要“學會終點思考”,,因為“由終點開始思考”能夠使我們更加清醒,更加真切地認識自己,,把握現(xiàn)在,。 其他還有: 把尊重教師、教師第一的理念變成學校的制度和文化,,創(chuàng)造和經(jīng)營這種文化,。如讓校園文化“股份制” 、“上市”,、“創(chuàng)造市場”; 學校管理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一個人要懂得自己不需要什么,。敢于在一些地方認輸,不是真的輸了,,而是為了贏,有所不為,,就是為了大有作為,。 打造自己鮮明的旗幟,。校門口校訓:怕苦累莫入此門,,圖輕松另尋他處。 進行沒有壓力的改革,。首先把改革的目標定位在教師的成長上,其次,,把改革交到大家手中。 既不重復別人,,也不重復自己,。 借水行舟,,尋找力量,。 不要向一般的人一樣生活。否則你只能成為一般的人,。 在成就學生的同時成就自我,。 給教育一些閑暇,,開展學生的閑暇教育,。 多一些衡量學生的尺子。 等等,。 “讓每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我認為,這是李希貴“學生第二”的思想精髓,。華東師大二附中何曉文校長說得好:“校長的職責是讓每位教師成功,,讓每位教師的價值得到提升,這是學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從學校層面來講,,如果所有教師都成功了,,那么學校就能成功。如果所有學校都成功了,,那么,,中國的教育就能成功。所以,,校長要把教師放在第一位,,讓教師與學校同步成長,,這樣才能實現(xiàn)雙方的‘共贏’,?!?/span> 《學生第二》堪稱教育人本管理的一朵奇葩,,全書9輯49篇隨筆,都是這種僅看題目就給人無限遐想發(fā)人深思的文章,,書中的案例都是教育教學管理一線的故事,,可謂字字珠璣,,無一句空言,,非常值得教育管理工作者和一線教師閱讀,。 愿大家都來都來讀讀這本好書! (《學生第二》 李希貴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大夏書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