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陽漁鼓是曲藝的一種,又稱道情,、道情漁鼓,、筒子腔、南話筒,。它以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粗獷、高亢的唱腔,,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國民間藝術(shù)史上頗負盛名。1952年以后,,沔陽漁鼓演唱活動遍及湖北全省,,1958年定名為湖北漁鼓。沔陽(今湖北省仙桃市)素稱“歌藝之鄉(xiāng)”,,民間藝術(shù)比較繁榮,,民俗剪紙、皮影更為醒目,,仙桃市享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shù)之鄉(xiāng)”的美譽,。
漁鼓淵源于唐宋道情(道士布道所唱的歌曲)。沔陽漁鼓距今已有280多年歷史,,據(jù)《中國音樂詞典》載:相傳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傳入沔陽后衍變發(fā)展而成,。清代嘉慶年間(公元1796—1820年)有著名漁鼓藝人皮思金、皮思銀,、張洪顯,、劉泡等四人,民間稱之為沔陽漁鼓中的“三根半筒子”,。劉的技藝稍遜,,故為“半根筒子”,皮氏兄弟大膽對漁鼓筒,、簡板進行改革,,并以漁鼓伴唱皮影戲,形成楚地特色的漁鼓皮影戲。后又產(chǎn)生了“沔陽漁鼓行會”,。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前后,,沔陽漁鼓皮影戲進入興盛時期,藝人在道情唱本中加進說詞,,逐漸形成說用散白,、唱用韻文的表現(xiàn)形式。這種散韻相間文體適合演唱中長篇書目,。1911年前后,,漁鼓曾與皮影戲合流,常為皮影戲伴唱,。
沔陽漁鼓演唱的曲目,,多是藝人據(jù)長篇傳奇、小說,、寶卷故事改編而成,。沔陽漁鼓藝人根據(jù)原故事即興說唱,這種演唱方式稱之為“浩水”,,而二三漁鼓藝人坐唱的形式,,則被稱為“打坐唱”。20世紀20年代,,沔陽及其周邊縣市的茶館,、酒樓都有沔陽漁鼓藝人演唱。1931年后,,沔陽漁鼓流傳到武漢,、宜昌、沙市,、黃石、鄂城等地,,其影響逐步擴大,。至1940年前后,盛行于鄂中江漢平原地區(qū),。
1952年以后獲得進一步發(fā)展,,除繼續(xù)為燈影戲伴唱以外,又恢復(fù)了獨立的說唱形式,。1958年,,沔陽漁鼓參加全國曲藝會演,皮影藝人龔本槐,、胡桃芝演唱的《選車記》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音制成唱片,,向全國播放。由于沔陽漁鼓好唱,,好聽,,深受群眾喜愛,,1958年底,由湖北省音樂協(xié)會正式改名為湖北漁鼓,,全省各地普遍傳唱,。沔陽漁鼓藝人周忠全、黃玉堂,、李海林,、李福林、榮廷清扎根在武漢,,成為沔陽漁鼓(后湖北道情)的曲藝家,。
沔陽漁鼓初期的演唱形式是“單口打溜”?!皢慰诖蛄铩背~有兩種,,一種是傳統(tǒng)的固定唱詞,如《八仙詞》,、《兩頭忙》,,藝人稱之為“呆詞”;一種是“浩水”,,即即興創(chuàng)作,,見什么唱什么,靈活多變,,重在迎合主人心理和逗笑,。唱腔主要有[平腔]、[哭靈腔],、[道士腔],、[魚尾腔]、[琵琶腔],、[觀音腔],、[雜花腔]。唱詞有“三,、三,、四”的十字句、“二,、二,、三”的七字句和“五、五,、七,、五”的長短句三種。
沔陽漁鼓唱腔中的哭靈腔、觀音腔,、道士腔,,據(jù)傳是道情講唱道教故事的遺存。另外廣泛吸收地方“薅草歌”,、“打麥號子”等民間音樂,,經(jīng)過幾代藝人的加工改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曲調(diào),。唱腔豐富優(yōu)美,,旋律性強。
沔陽漁鼓以唱為主,,說唱相間,,說白有散白、韻白之分,。散白敘述故事情節(jié),,或摹擬人物的聲態(tài)語氣;韻白有敘述及代言兩種,,講究抑揚頓挫,,伴以簡板擊節(jié)。唱詞有七字句,,卜字句及由五,、五、七,、五組成的五七句式三種,,四句一番,出番可換韻,。也有時夾有三,、四字垛句。優(yōu)美的唱腔,、獨特的說白,,不同的句式,沔陽漁鼓的地方特色顯得極為鮮明,。漁鼓藝人多用沔陽方言演唱,保持著濃厚的民間鄉(xiāng)土氣息,。
沔陽漁鼓演唱者為了攜帶方便,,一般在漁鼓筒兩頭系上帶子,站唱時將漁鼓橫掛左腰,,左手將漁鼓按穩(wěn)在胸前,,坐唱時將漁鼓橫放在左腿上,用左手將漁鼓扶穩(wěn)敲打。演唱者左手同時握簡板,,右手三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并攏齊擊鼓面,,發(fā)出“通通”的聲音,,這是道情傳統(tǒng)的表演方式。漁鼓伴奏講究輕重疾緩,,伴奏音聲有抑揚頓挫之妙,。以輕重緩急不同的拍打,來控制音量與音色變化,。漁鼓演唱者左手抱漁鼓筒并持簡板,,右手輕擊漁鼓并兼作表演動作,如此鼓板配合,,擊節(jié)說唱,。在唱道情的前奏、間奏及說白停頓處,,均可配以拍打漁鼓,,以烘托唱腔及演奏過門。拍漁鼓是衡量一個藝人才藝是否嫻熟的標準,,資歷較淺的藝人手指的力量小,,只能用手指在漁鼓上撞擊,稱為“撞指”,。而資深藝人則手指力度大,,富有彈性,指頭能在鼓面上滾動翻花,,這叫“滾指”,。演奏指法一般有擊、滾,、抹,、彈四種:擊是用四指同時拍擊,滾(分單滾和雙滾)是用四指連續(xù)交替單擊,,抹是用四指擊鼓止音,,彈是用四指屈指連續(xù)交替擊彈。簡板又叫劍板,、云板,、書板、牙板,、吉板,、夾板,、玉板、陰陽板,。簡板由兩根長約65厘米的竹片制成,,用左手夾擊發(fā)音。
沔陽漁鼓有單口唱,、對口唱和唱皮影戲三種演唱形式,。解放前單口唱的漁鼓藝人大多是沿街乞討,解放后紅白喜事趕酒的藝人也是單口唱,。單口表演時,,左臂斜抱漁鼓,手執(zhí)云板(簡板),,右手拍擊筒底皮膜與云板交錯應(yīng)節(jié),。單口唱和皮影戲的唱詞都是藝人們即興演唱的,行話叫“浩水”,,也叫打水本子,。而對口唱的詞大多是由作者編寫給藝人唱的,稱為“死詞”,。對口唱主要在舞臺上表演,。一男一女,男演員右手拍漁鼓,,左手執(zhí)簡板,,女演員用竹筷敲碟子對唱,說唱相間,。輔以身段動作表演,。演唱優(yōu)美動聽、膾炙人口,,而且舞臺形象十分生動,,進一步豐富了沔陽漁鼓的表演效果和藝術(shù)感染力,群眾喜聞樂見,。唱皮影戲就成了一個戲班子,。皮影幔子右方的演唱者稱為“上簽子”,左方的演唱者稱為“下簽子”,,由上下簽子為主唱,,后臺的武樂師傅拍漁鼓,打擊樂,、幫腔,。
新中國成立后,加用二胡,、京胡,、揚琴等樂器進行伴奏演唱。
沔陽漁鼓唱腔頗為豐富,,有五大音樂唱腔,,即:平腔,悲腔,、魚尾腔(又稱鳳尾腔),、琵琶腔、雜花腔,。結(jié)合沔陽方言韻調(diào)演唱,,具有節(jié)奏明快、曲調(diào)高亢的特點,。唱腔結(jié)構(gòu)屬于曲牌聯(lián)套體,。曲牌的組織與其他牌子曲一類的結(jié)構(gòu)形態(tài)不同,沒有固定的格式,,也沒有固定的曲頭,、曲尾。
后經(jīng)著名漁鼓藝人龔本槐發(fā)展創(chuàng)造,,又有了新平腔,、女平腔、數(shù)板,、聯(lián)板等二十幾種曲牌,。除雜花腔系由不同類型的民歌、小調(diào)組成外,,其余四種唱腔多為上下句結(jié)構(gòu),,具有板腔特點,偶句尾常用襯詞,、眾人幫腔組成的甩腔(也稱扣子),。如不用甩腔連續(xù)演唱則為滾板或聯(lián)板。甩腔部分帶以對口或眾人幫腔的形式演唱,。
在“沔陽漁鼓”的五類唱腔中,,可以說是“調(diào)中有調(diào)”、“腔中有腔”,。如《平腔》有男平腔,、女平腔、丑平腔,、新平腔等,。曲調(diào)活潑、節(jié)秦明快,,善于敘事,、對話和表現(xiàn)喜悅,、急躁等多種情感。男平腔是漁鼓中的主要唱腔,,以敘事見長,,旋律明快簡潔、語言性強,;女平腔是女角色的主要唱腔,,在皮影戲中通常由男藝人用假聲演唱,唱腔柔婉,,輕盈,;丑平腔是皮影戲中丑角的唱腔,旋律風趣滑稽,,甩腔別致,,尾句常以怪誕拖腔或插入“崴呀嗬子崴呀”等襯句,以朦聽眾,,具有鮮明的喜劇風格,。
《悲腔》為表現(xiàn)不同人物悲痛、憂郁,、傷感,、凄涼的唱腔,有“男悲腔”,、“女悲腔”,、“丑悲腔”、“男哭靈”,、“女哭靈”等,。依行當亦有多種唱法,〔女悲腔〕細膩婉轉(zhuǎn)轉(zhuǎn),、〔男悲腔〕高亢樸素,、〔丑悲腔〕詼諧風趣?!澳斜弧?、“女悲腔”通常是成年男女角色的悲調(diào),“男哭靈”,、“女哭靈”則是未婚少男少女角色的哭腔,,詞格為七字句、十字句,、五七句三種,。
《魚尾腔》分“單魚尾”和“雙魚尾”,此腔一般在戲的開場和結(jié)尾處運用,,旋律開朗向上,,迂回剛美,、富于喜慶、祝福的特點,?!皢昔~尾”兩句一甩腔,“雙魚尾”一句一甩腔,,詞格是七字句,為徵調(diào)式調(diào)性,。其曲調(diào)由于切分節(jié)奏和附點音符的生動運用,,倚音的巧妙裝點,顯得明快秀美,、輕巧流暢,,故有喜腔之稱。
《琵琶腔》有“單琵琶”調(diào)和“雙琵琶”調(diào),,詞格有七字句,、十字句和五五七五句?!芭谜{(diào)”的說唱性較強,,其曲調(diào)的敘述部分有吟誦特點,而甩腔則奇峰突起,,跌宕起伏,,多用以表達激越的情緒。特色在腔尾上,,其甩腔高低有致,,跌宕起伏,詼諧夸張,。在皮影戲中是丑角的哭腔,,在現(xiàn)代漁鼓演唱中被改編成熱烈歡快的喜調(diào)。
《雜花腔》是觀音腔,、歡樂調(diào),、小調(diào)的總稱。多為沔陽民歌小調(diào),、俚歌俗曲嬗變而來的“單曲體”,。有皮影戲的“花腔”、“聊子”,、“倒板”,、“雜花調(diào)”(花臉的唱腔),有神仙道士的“觀音腔”,、“道士腔”,、“還魂腔”等,。曲詞大都具有樸素。粗獷的氣質(zhì),,與上述四類唱腔都不相同,,是漁鼓腔的輔助唱腔。
“沔陽漁鼓”的傳統(tǒng)曲目相當豐富,,以反映冤案為內(nèi)容的最多,,被稱為“冤枉戲”;其次是由演義小說,、戲曲,、民間故事改編。影響較大的有《十三款》,、《吳漢殺妻》,、《乾隆游江南》、《羅通掃北》,、《楊家將》,、《呼家將》、《封神榜》,、《隋唐演義》,、《薛剛反唐》、《七俠五義》等大部頭,,一部戲連環(huán)上演三兩個月極為平?!,F(xiàn)代題材的作品都是短篇,,影響較大的有《迷路記》,、《大刀風云》、《送膠鞋》等,。觀眾聽來神采飛揚,,樂不可支。
沔陽漁鼓無疑是我國鼓樂藝術(shù)寶庫中的璀璨明珠,。今天,,沔陽漁鼓錄音帶在仙桃各大音像商店到處可見。沔陽漁鼓一代新人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xiàn),,活躍在仙桃鄉(xiāng)里民間,、街頭巷尾和紅白喜事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