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幕的過程是艱辛的,既要有數(shù)量,,更要有質量,,從量變到質變,,同時要多動腦、多用心,,體會成功印例的理法和技法,,對于范印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每一字,、每一面、每一線,、每一刀,,都要經(jīng)得起推敲,這就是趙熊先生所說的要有“道理”,。使臨摹時時在一種充分理解的前提下進行,,這樣,方可事半功倍,。通過一定時間,、一定數(shù)量范印的臨摹,對于金(刀)與石(石章)之間的關系逐漸也有了理解,,逐漸也熟悉了各自的“習性”,,同時對于篆刻形式的基本構成規(guī)律也有一定的了解。這樣,,就可以開始進入臨幕與創(chuàng)作相結合的階段,,也可稱作“半幕半創(chuàng)”。 所謂篆刻創(chuàng)作,,就要有自己獨特的構思,,然后運用一系列技法,形成獨具個性的篆刻作品,。從臨草到創(chuàng)作也是一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任何門類藝術形式初始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必然會帶有摹仿的痕跡,,篆刻更是如此,。往往可采用移花接木手段,篆刻內(nèi)容確定后,,可以自己先勾畫印稿,,確定印式,同時,,亦可從印譜或篆刻字典中去尋找自己喜歡的篆字,,然后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起來,再進行刊刻,。非但初學如此,,就是成功的篆刻家也經(jīng)常以這樣的形式來進行篆刻創(chuàng)作,,或臨個另字或仿其章法,而以取意的方法進行創(chuàng)作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 1.借字法 借字法可以說是臨幕古印的延續(xù),,同時,也是進入篆刻創(chuàng)作的開端,。當確定好要刻的內(nèi)容后,,在印譜中查到相應的字,或在篆刻字典中找到具體的字,,同一個字可能有幾種,,像篆刻家刻得最多的“印”字,在《漢印文字征》中有上百個,,選擇空間很大,。若沒有找到對應的字,可找到相同的偏旁部首,,再有機組合(篆法一定要正確,,拿不準的,可查字典),,寫入印稿,,渡稿上石,進行鐫刻,,這樣,,便獲得一枚獨特風格的印作。 2.演繹法 演繹法是由借字法延伸而來,,是一種借字兼仿刻的方法,。即選定要刻的內(nèi)容后,從古印或某家某派印家的作品中借用一個或兩個字,,其他沒有的文字,,根據(jù)其整體章法、結字規(guī)律,、趣味,、刀法等進行演繹,配上與其風格一致的其他字,,從而獲得一枚具有某種風格的印作。演繹法與借字法相比,,較容易獲取仿刻對象的風格,,但是難度相對更大一些,要求作者要有較深的臨印功底以及對印章整體氣息的把控能力,。 3.意仿法 意仿法則更進一步,,它是在借字法和演繹法的基礎上,,完全進入意仿的階段。意仿,,就是“仿其大意”,,古人亦稱“擬”。選定要刻的內(nèi)容后,,仿照某家某派印章的刀法,、篆法、意趣,、氣韻去鐫刻,,是整體風格的肖似,不是單個字的結構和章法的仿刻,。意仿法介于臨摹與創(chuàng)作之間,,難度較大,要求作者不但有實深厚的基本功,,在章法,、篆法、刀法等技法層面能夠熟練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具備較高的審美能力,,要多多研讀先賢印譜,以會其神,,從中發(fā)現(xiàn)并提煉其精華,,找到與自己審美個性相暗合的品質,攝取自己最感興趣的東西,,融入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之中,。 篆刻的學習和書法一樣,臨摹是一生的事情,。篆刻學習的不同階段,,認識是不同的,對傳統(tǒng)理解的深度是不同的,?!耙蝗沼幸豢谥辰缫病保@是吳昌碩長年臨摹《石鼓文》的切身感受,,篆刻亦同,。通過臨幕對創(chuàng)作水平的提高,意義是非同尋常的,,從感性到理性,,再從理性到感性,反復訓練,,融會貫通,,假以時日,,對篆刻的篆法、章法,、刀法等就可靈活掌握,,進入運用自如之境。 篆刻藝術的學習,,在創(chuàng)作階段,,除以上的從臨摹到創(chuàng)作過渡的方法之外,自清代中葉以后,,許多優(yōu)秀的篆刻家在“印內(nèi)求印”的基礎上“印外求印”,,就是借鑒其他文字進行創(chuàng)作亦為一法,在這點上,,古今印家多有先例,。 作為習印者,在由臨摹進入創(chuàng)作階段之后,,以下功課還是要長期堅持的,。 ①研讀各家印史、印論,、印譜,。貫通古今,明其源流,,開闊胸次,。 ②搜集古代各種入印文字資料。如甲骨鐘鼎,、陶文磚瓦,、秦權詔版、漢篆碑額,、泉布鏡鑒,、封泥造像等古器物上的文字,隨時揣摩,,領會于心,,以備應用。 ③堅持習書,,特別是篆書,。一可提高傳統(tǒng)藝術素養(yǎng),二可逐漸形成自家篆書風格,,以書人印,,印從書出。 ④多看文史哲資料,掌握古文字學知識,,以富學養(yǎ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