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以來,,莫不是紅粉贈佳人,寶劍配英雄,,名聯(lián)自然多半也是配的名人,。下面這十副對聯(lián),估計人人至少都聽說過那么一兩副,??墒撬淖髡撸娴氖悄闼赖哪俏粏?? “猜謎”聯(lián)一――上榜理由:高手在民間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貍貓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也有,,詞也有,論語上也有,,對東西南北模糊,,雖是短品,卻是妙文,。 但凡說到謎語聯(lián),,大家都會想到這副,乃至謎語界也將它當作經(jīng)典,。這副聯(lián)還配有一個同樣經(jīng)典的故事:說是乾隆皇帝過元宵,,讓大臣玩玩燈謎,大才子紀曉嵐當仁不讓,,隨口說出這副聯(lián)讓眾人猜,,而這謎底正是“猜謎”兩字。當知道答案時無人不佩服作者的奇思妙想,,可誰又曾想,,作者會另有其人。 這副聯(lián)的作者,,原來是安徽聯(lián)家白啟寰,,上世紀八十年代他給一家報紙寫副刊,一時興起編撰了這個故事,,沒想到越傳越真,,為此他還寫過一封公開信予以澄清。有意思的是,,時至今日,,盡管他的公開信已經(jīng)發(fā)表,可還有人并不買賬,。不得不說白先生真是位幕后高手,,故事竟能編到這種以假亂真的地步,倒是讓紀大煙袋占了便宜了,。 蘭亭集字聯(lián)二――上榜理由:不識字,,更可怕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這是大概是歌詠友誼最著名的對聯(lián)了,,這是1933年,魯迅寫給瞿秋白的對聯(lián),。但在歌頌他們友誼時,,卻少有人就對聯(lián)本身探究一番。如能進一步看看原件,,哪怕是影印件,,你就會發(fā)現(xiàn)旁邊那行被忽略的小字:“洛文錄何瓦琴句”。洛文是魯迅眾多筆名中的一個,;而何瓦琴,,才是這副聯(lián)真正的作者。 清代學者何溱,,字方谷,,號瓦琴,浙江錢塘人,。清人徐時棟《煙嶼樓筆記》這樣記載:“何瓦琴溱集稧貼字屬書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亦佳,?!笨梢娺@聯(lián)是何瓦琴從《蘭亭序》中集來。令人不解的是,,魯迅本人也說得很清楚,,是“錄何瓦琴句”,可偏偏那么多人視而不見,,于是一傳十,,十傳百,讓魯迅先生也背了個“拿來主義”的罪名,。當下有句話叫“沒文化,,真可怕”,而一些人盲目傳閱這副聯(lián),,不識字,,更可怕,。 勵志聯(lián)三――上榜理由:躺著也中槍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guān)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見到這副聯(lián),但凡讀過幾天書的人都異口同聲,,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清代作家蒲松齡,。記得以前上課時老師常說,“你看人家,,沒有這種精神能寫出《聊齋》這么偉大的作品嗎,?再看看你,不好好讀書,!”可后來書讀得多了,,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在清人鄧文賓所著《醒睡錄》里記載,,這副聯(lián)早在明朝就已出現(xiàn),,作者叫胡寄垣,不過是個孝廉,。只是沒想到,,失魂落魄時的勵志之作,經(jīng)蒲大師推廣,,成了萬千“屌絲”的行為準則,。 許多版本都說這聯(lián)被蒲松齡掛在家里激勵人生,可并沒有明確作者是誰,。也許蒲松齡沒想抄襲,,只是覺得好,就引為“知己”,,可后人卻誤以為真,,讓他惹上版權(quán)官司,算是“躺著也中槍”,。 《醒睡錄》說,,胡寄垣“初入學,試下等,,憤甚,,即登樓讀書,不下梯者三年,。自題聯(lián)……后數(shù)年遂中,?!被蠲撁撘粋€范進;而吳恭亨《對聯(lián)話》也記載,,明末抗清名將金正希曾寫過此聯(lián)表明意志,。這些都不算什么,,更奇的是1994年,,某人竟然公開說這聯(lián)是他“拈斷數(shù)根須”之后創(chuàng)作的。幸好有前人記錄,,否則還真不好判斷,。敢和古人爭,這人也算“有志者”了,,不過他到頭來破了釜,,沉了舟,還丟了面子,。 剃頭鋪聯(lián)四――上榜理由:好古董更須好故事 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 及鋒而試,,看老夫手段如何,。 這又是個家喻戶曉的對聯(lián)故事,故事主人公是太平天國將領(lǐng)石達開,。許多書都說此聯(lián)寫于金田起義前夕,,石達開借助給剃頭鋪寫對聯(lián)來為起義部隊制造聲勢,殺人不眨眼的石將軍充分擔當了“宣傳部長”的職責,,故事編得有模有樣,,具有很強的“革命精神”。也有人說是石達開與馮云山合寫,,總之是說此聯(lián)誕生在那個烽火硝煙的“革命年代”,。看作品也是如此,,不是革命闖將,,怎會有如此氣魄?其實不然,,早在梁章鉅《楹聯(lián)叢話》里已有清楚記載:“相傳有一剃發(fā)店乞聯(lián)于狂士,。”只是不知這位“狂士”姓甚名誰,。有沒有可能是石達開,?查查史書就知道,石達開生卒年是1831—1863年,,并且1849年才跟著洪秀全起義,。而梁章鉅《楹聯(lián)叢話》成書在1843年前,,也就說石達開尚不到13歲,要做狂士也就十分渺茫,,說此聯(lián)寫在金田起義前夕就更不可能了,。 但不知真相前,,我寧肯相信這是石達開的作品,,因為這故事編得好,對聯(lián)和身份更是般配的很,。就好比賣古董,,沒個好故事就賣不出好價錢。這副對聯(lián)比石達開早許多年,,可真賣到好價錢,,還多虧了這個好故事! 贈友聯(lián)五――上榜理由:名人效應“傷不起” 安危他日終須仗,; 甘苦來時要共嘗,。 說起這副聯(lián),很多人會想到此前熱映的大片《辛亥革命》,,當鏡頭演到黃興和孫中山鬧點小矛盾時,,孫大元帥果斷提筆,在黃興臨走時送給他這副對聯(lián),,讀著這充盈著革命友誼的聯(lián)句,,鏡頭中的黃興熱淚盈眶……不僅在電影里,但凡收集孫中山作品的書里,,也都記載這副聯(lián)作者就是中山先生,。梁羽生在《名聯(lián)談趣》中則說此聯(lián)是集杜甫詩句,其實也不然,。 湖南肖經(jīng)堯先生的考證,,終于讓真相大白: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日本陸軍大操,,清廷派沈翊清為特使赴日觀操,,看完操練后,贈給留日中學生一首七絕:“上國威名溯有唐,,敢辭書劍倚扶桑,。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碑敃r陳其美在這個學校,喜歡這首詩,就抄下來送給孫中山,。孫中山看到后兩句同他艱難的處境相仿,,不但贈給黃興,還寫給蔣介石,,成了他激勵團隊斗志的“企業(yè)文化”,。自詡為孫中山傳人的蔣介石也常將此聯(lián)題給下屬,不過同他“甘苦共嘗”的不多,。而這副聯(lián),,卻和國民黨的命運息息相關(guān),也成為關(guān)注度較高的一副名聯(lián),,但少有人知道它的出處和作者,。 這就是名人效應,不得不服,。即便寫對聯(lián),名人所作也總比普通人身價高,,不論寫得好不好,,只要落款是“名人”,保準滿堂彩,。從古至今,,風氣使然,我們知道真相后也只能感慨:名人效應傷不起??! 湖北靈泉寺聯(lián)六――上榜理由:后悔當初沒斷句 深山窈窕,水流花發(fā)泄天機,,未許野人問渡,; 遠樹蒼涼,云起鶴翔含妙理,,惟偕騷客搜寄,。 這副聯(lián)源于2002年《長江日報》一則名為《江夏發(fā)現(xiàn)唐初17字聯(lián),中國楹聯(lián)史提早300余年》的新聞,。此聯(lián)一經(jīng)發(fā)表就在楹聯(lián)界引起轟動,,因為不少專家介紹說此聯(lián)作者是唐代江夏王李道宗。在岳麓書社出版的《歷代名人名聯(lián)鑒賞》一書中,,還將此聯(lián)排在第一位,,并稱是“我國楹聯(lián)史上第一副楹聯(lián)”。那如此一來,,中國楹聯(lián)誕生在唐朝就有了“鐵證”,? 可看著這十分流暢的行文、成熟的筆法,還是有人質(zhì)疑,,格律文學剛興起的唐朝初期,,對聯(lián)寫作就已經(jīng)如此成熟?終于有熱心聯(lián)友去探個究竟,,聯(lián)友找到了湖北那些專家用以說明此聯(lián)出處的《靈泉志》,。這是一部元代人的手抄本,關(guān)于這副對聯(lián)的作者,,上面寫著“江夏王道宗”的字眼,,于是專家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這是“江夏王·道宗”,。但事實時,,靈泉寺在李道宗生活的那會兒根本還沒建起來,而且旁邊又發(fā)現(xiàn)署名“王道宗”的對聯(lián),,再根據(jù)《靈泉志》影印件對比,,才真相大白,原來我們可愛的專家將“江夏/王道宗”,,異想天開地說成了“江夏王/道宗”,,說來也巧,歷史上還真有個江夏王,,而且名字叫道宗,。這就樣,“中國第一副楹聯(lián)”就誕生了,。 這是典型的急于求成,,考證不嚴,也辜負了人家真正作者王道宗的一片創(chuàng)作熱忱,。沒有辦法,,誰讓天底下竟有如此湊巧的事呢。要怪,,就只能怪他自己或是那個抄書人,,留下名字時,為什么不好好斷句呢,? 少年勵志聯(lián)七――上榜理由:不似春光,,勝似春光 貴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看到這副聯(lián),,大家便會想起“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毛澤東,,卻不知這只是他抄錄的座右銘,真正的作者是明代叫一個胡居仁的江西人,。他應該慶幸的是,,由于偉人垂青,這副聯(lián)成了千古名作,;但讓他遺憾的是,,多少人題在書房拿它勵志,卻不知這世上還有過胡居仁這號人物,?! ?/p> 其實胡居仁也挺有名的,他是明朝知名的理學家之一,,只是讓領(lǐng)袖的光環(huán)給“蓋住”了,。和毛主席一樣,幼年的胡居仁有理想,,愛學習,,寫下這副聯(lián)勉勵自己。在他的哲學觀念里,,認為“物”和“我”都存在共同的天理,,雖然兩者性質(zhì)上有差異,但從單一個體上看,,有生就有死,如果從物種或人類整體上看,,則都在不斷生息繁衍,,無窮無盡。所以他很清楚,,時不我待,。也許,這正是少年毛澤東能夠垂青這副聯(lián)的原因所在,?! ?/p> 胡居仁曾說:“欲為天下第一等人,當做天下第一等事,?!痹谶@一點上,兩個人更有默契,。而因為一副聯(lián),,他們各自勵志,分別成才,,恰如毛主席詩句:“不似春光,,甚似春光”,有什么理由不上榜呢? 抒懷聯(lián)八――上榜理由:出名不宜“重口味” 鐵肩擔道義,; 妙手著文章,。 這副聯(lián)以前大家都認為是李大釗同志的代表作。因為聯(lián)文具有很強的革命精神,,后來但凡提到李大釗的文字,,幾乎都提到這副聯(lián),乃至一部以李大釗革命生涯為題材的電視劇,,也取名《鐵肩擔道義》,。 后來發(fā)表的考證文章慢慢增多,許多人知道作者原來是明朝的“鐵骨大臣”楊繼盛,。為何稱他為“鐵骨頭”,?因為他敢于直面權(quán)臣嚴嵩,有著和大釗同志一樣匡扶正義,、視死如歸的革命情懷,。 1916年,李大釗留日歸國,,在北大當教授,,創(chuàng)辦《晨鐘報》以圖驚醒世人。在每期《晨鐘報》上,,他都印著一口洪鐘圖案,,鐘上面每期印有一句口號,在第六期《晨鐘報》的古鐘上,,便印下這副聯(lián),。不過他將楊繼盛原文“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改成了“妙手”,。有人說,,李大釗改過的對聯(lián)能更加出名,關(guān)鍵再這一個“妙”字,。相對于勇往無前,、挑戰(zhàn)貪官的楊繼盛,他的確不能客氣,,需要同樣的“心狠手辣”,,而革命導師李大釗則更講究方法了??磥韺β?lián)也是一樣,,字不能用得過烈,藥不能下得過猛,,出名不宜“重口味”,。 府衙門聯(lián)九――上榜理由:越有個性,,越受關(guān)注 求通民情; 愿聞己過,。 這副聯(lián)男女老少都能看懂,,題在衙門口,也最能表達“清官”們的主流意識,,所以歷來受到官員喜愛,。可到底作者是誰,?許多書上都記載是清朝官員隊伍中特立獨行的鄭板橋,。而《聯(lián)苑英華》說,康熙四十七年,,陳鵬年任蘇州知府,,曾在衙門外張貼此聯(lián)。 最后,,還是梁章鉅老先生出來主持公道,,在《楹聯(lián)叢話》卷八“格言”里他表明立場:“聞前明王文成公行部所至,必令二人肩二高腳牌前導,,大書云:'求通民情,,愿聞己過’。議者以為客氣,,不虛也,;吾鄉(xiāng)林少穆為江蘇廉訪時,嘗書此作為大門楹聯(lián)是矣,?!痹瓉泶寺?lián)作者是這位“王文成公”,即明朝著名的思想家王守仁,,世人都稱他為“陽明先生”。 可為何許多人都傳稱此聯(lián)的作者是鄭板橋呢,?其實無論學問還是官位,,王陽明都高于鄭板橋,敗就敗在缺少個性,。都說如今是“耍個性”的年代,,其實在文化史上,越有個性的人也越容易受到關(guān)注,。像鄭板橋,,大名鼎鼎的“揚州八怪”,自然不同尋常,,做官也不會同那些貪官同流合污,,那么在為這副“廉政對聯(lián)”找主人時,,許多人就不假思索地安排給他。不信你看看這些年發(fā)表的數(shù)以萬計的對聯(lián)故事,,哪些人的故事最多,?排名前幾位的肯定有鄭板橋,此外就是像唐伯虎,、紀曉嵐,、蘇東坡這些個性十足的主了。 挽妾聯(lián)十――上榜理由:誰讓才子愛風流 不合時宜,,惟有朝云能識我,; 獨彈古調(diào),每逢暮雨倍思卿,。 上面剛說,,因個性十足,古今許多對聯(lián)故事都將不少名聯(lián)強加給了那些風流才子,,蘇東坡算是其中的“領(lǐng)軍人物”,,這副聯(lián)正是如此。同時肯定會有個聽著不錯的故事:說是蘇軾當年有個漂亮的小妾喚作“朝云”,,小兩口十分和睦,,沒想到好景不長,朝云病死了,,東坡痛心疾首,,于是寫了這副挽聯(lián)。這還不算什么,,最絕的是另一個版本的故事,,說除了“朝云”,東坡還有個紅顏知己叫“暮雨”,,所以在下聯(lián)里也提到此人,。 不得不佩服這些編故事的高手。所謂無風不起浪,,原來東坡真有個小妾叫“朝云”,。書中記載,在他眾多的“紅顏知己”中,,朝云與他最合拍,。據(jù)說某次東坡問家人,“你們知道我肚子里裝得是什么,?”有人說是“錦繡文章”,,有人說是“山河見識”,只有朝云笑道,,“是一肚子不合時宜”,。此時東坡幾度遭貶,,聽聞此言便馬上稱贊,“知我者,,唯有朝云也,。”所以這副對聯(lián)里,,會有“不合時宜”的字眼,。 那么這副聯(lián)作者何人,還是梁章鉅先生化解了難題,。他的《楹聯(lián)續(xù)話》記載:“嚴問樵有姬人沒于清江,,問樵哭以聯(lián)云……”原來是一個叫嚴問樵的人在哭他的小妾。只不過在聯(lián)中用到了東坡和朝云的典故來自比,,就被人牽強附會,,說成了東坡筆墨。 嚴問樵這人名氣不大,,生前好做些詞曲,,也算一等風流韻事,可相比蘇大才子,,就稍遜風騷了,。如果他泉下有知,對此也只能“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