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是寫生,。寫生是學習中國寫意人物畫的主要方法,寫生從落幅與打輪廓開始,,落幅是指繪畫者如何更好地安排被寫生之物象在畫面上位置,,這種位置的安排應從有利于繪畫者對物象感受的抒發(fā)、畫面總體意境的設想,、畫面構成之美感出發(fā),。初學者一方面要表現(xiàn)自己的感受,,又要學習構圖最基本的規(guī)律,如畫面安排應有利主體物象的顯目,,主體不宜太居中,、太靠邊、太頂與太沉,。畫面既應有變化又需穩(wěn)定平衡,,物象的主體部分盡可能進入畫面,,物像與幅面的比例以不大也不小為好,。主體過分大畫面視覺上容易悶,,太小或太偏則易產生空的感覺等等。一般寫生的畫面構圖上不太復雜,,但從寫生開始即能注意這方面能力的鍛煉是很必要的,,寫意畫打輪廓以柳炭條為好,修改時則可用干布拍去,。鉛筆有蠟質,,炭精條也含膠蠟并易弄臟畫面,因此都不適宜打輪廓,。另外如果有一定造型基礎者則也可以淡墨,、甚至清水打輪廓。寫意畫之輪廓不同于工筆,,以抓住物象大的動勢與外形特征,,并對主要衣紋走勢作一些記號即可,將藝術的思考與表現(xiàn)放到以后的運筆與落墨階段去即興發(fā)揮為好,,如果輪廓打得非常具體和詳盡,,反而不利于筆特色的發(fā)揮。 接著便是上墨,,這是最關鍵的一步,。上墨階段以勾勒與落墨為主,實際上用筆與用墨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作畫過程中往往是一氣呵成的,。勾勒時應注意墨色變化與總體設想的協(xié)調,而大筆涂刷時又必須注意筆觸與線的節(jié)奏上的和諧,。意筆線的藝術承受力較重,,形體、質感,、格局和藝術趣味都必須在運筆的瞬間同時呈現(xiàn)于筆墨的揮灑之中,。初學者可先將重點放在外形特征與對象質感的表現(xiàn)上。具體作畫可從臉部開始,,再畫整個頭部,,再接著畫其他部位,。有些部位如果準備用色彩表現(xiàn),則可在上墨步驟時即留有余地,。眼部是畫臉部的關鍵,,也是最困難的、要求最嚴格的部位,,因此應特別注意,。畫眼方法多種多樣,,可先談后濃,,也可先濃后淡;可先枯后濕,,也可先濕后枯,;可留眼珠之極光,也可傳統(tǒng)式地以濃墨點眼珠,;可黑白分明,,也可以感覺為依據虛實自如??偟囊痪湓?,畫眼既應注重方法,但更應注重當場的感受,,技法也需隨機應變,。其他部位的畫法,也應與臉部畫法相呼應,,如眼部用了留極光之法,,則頭發(fā)及身上的上色上墨,也可結合一些西方的立體畫法,。如果眼部用傳統(tǒng)的點球法或單線勾勒法,,則其他部位也應相應以虛實或線的疏密、枯濕,、濃淡等變化為主,。同時頭發(fā)也不必過分注意極光與立體感,而應以頭發(fā)的生長方向,、組成方式以及虛實變化為主等等,。 第三步是敷彩,主要是指皮膚部分與衣著部分之敷彩兩方面,。皮膚部分的敷彩主要是臉部,,臉部之敷彩最易掌握之法是從著皮膚的固有色開始。一種是將皮膚的固有色著在皮膚的凸處,,一種是著在凹處,,還有的是著在作者的感覺與某種美感所需要的部位上,,可打破結構界限與立體觀念。在固有色之上我們可趁濕復著其他略帶變化的膚色,,亦可在凹部略染深色,。中國寫意人物畫之臉部及手部、腳部色彩一般不宜太豐富,,也不應完全受光源色變化的支配,,但可以參照光源色的某些因素以補充固有色的不足。用色的要求應與用墨相同,,不應是色的簡單涂刷,,而是以色去表現(xiàn)并豐富結構,因此同樣應注意用色筆觸的美感與枯濕的對比變化,。臉部一般不用沉淀之色,,凡調合后即沉淀之色應洗去重新配置。在中國畫用色中赭石是臉部常用之色,,但赭石色與墨或其他色調合后極易沉淀,,因而可用質細的像朱磦、土紅等色代之,,便不會沉淀而色相卻相同,。當然因追求特殊感覺之需而有意選擇調配沉淀之色則又作別論了。有時在臉色中少許調人白色也會減少水痕與沉淀,,在畫婦女幼兒時不妨一試,,會取得明顯滋潤之效果。顏料的沉淀與否不是絕對的,,不同的顏料搭配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同樣品種也會因生產質量的不穩(wěn)定而有差異,因此這方面的經驗只能通過實踐去取得,。衣著的著色應與臉部著色方法基本協(xié)調一致,,即格局、體感,、色調,、手法上基本相同為好。譬如臉部的著色法是感覺式的,,不講究嚴格的結構表現(xiàn)和打破固有色的互相之間界限的,,那么衣著之著色手法也應采用從整體落筆、打破衣服色塊之間的界限來進行,。如果臉部有適當的體感表現(xiàn),,那么衣著的局部也應有類似的體感描繪等等。一般衣著的用色筆觸可以更大些,,更放些,,取舍也可更大些,。為了整體的色調更協(xié)凋,固有色的色相可變性也應更大些,,衣著之著色,、勾勒與著墨在步驟上也可以更自由更隨意一些,有時可先著色再勾勒或只再著色而不理勾勒,,即沒骨法,,乃至著墨著色與勾勒同時進行,稱為拖泥帶水法,,既蘸墨又用色,,在涂抹時隨機勾勒,一氣呵成,。有些衣著中的紋樣與特殊的筆觸可以用白色或調膠礬之色先行點劃,,這樣在大片涂抹時,這些紋樣會時顯時隱,,十分自然,可避免后來以復加的方法所容易出現(xiàn)的生硬感,。 最后是調整,,調整目的是為了使前面各步驟之間聯(lián)系更有機與自然,畫面從整體上更完善與協(xié)調,,并且對一些不足之處進行補充,,對失誤之處盡可能進行補救與修改。因此調整可從造型,、用筆,、用墨、用色等幾個方面考慮,,不過調整步驟修改不宜過多,,修改也要防止破壞原有成功的因素,如果無把握在修正后有所提高,,而這些缺陷又尚不足以影響總體的造型與格局,,則不必勉強修改。 寫意人物畫之作畫步驟并不很嚴格,,風格不同方法必然亦多樣,,故以上介紹的作畫順序,只能作為寫生時參考,,具體還得在各人運用中按自己畫風的需要與作畫習慣去調整,。 2.小品畫 即興式的小品畫,是中國畫所特有的創(chuàng)作形式,,在歷史上并沒有嚴格規(guī)定小品畫的界限,,而近代將那些隨意性,、即興性明顯的創(chuàng)作統(tǒng)稱為小品畫。小品畫像民歌,、隨筆,、小詩那樣沁人肺腑,陶冶著人們的情操,。 小品畫的繪制,,沒有一定的規(guī)律,因為大量的小品畫是即興之作,。主要要求它欣賞性,,對形式與技法的要求特別高,因而中國畫的“養(yǎng)兵千日,,用在一時”的特點,,在小品畫作畫過程中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而突出。小品創(chuàng)作還是藝術家靈感的即發(fā)式的反映,,因此落筆前,,必須對整個畫面的設想胸有成竹,然后通過一鼓作氣的運筆達到渾然一體的境界,,將形,、神、情,、線,、面、點,、筆趣,、力度、節(jié)奏,、黑,、白、灰等交融,、組合,、貫穿、安排在一個畫面之中,。 小品畫的技法運用比主題性創(chuàng)作更自由,,更具探索性,它的技法不宜太豐富,,因為小品本身內容不復雜,,畫材較單一,過多繁雜之技法,反而難以控制全局,,所以應在單純里求變化,,變化中求統(tǒng)一。以一處或幾處的主線或墨塊或色塊或強筆觸穩(wěn)住畫面,,技法的大格調必須統(tǒng)一,,否則會嚴重影響小品畫藝術上的完美感。 初學小品畫時題材面不宜鋪得太開,,可選自己最有興趣和較熟悉的三五個畫面去反復變體,,不斷改進,逐步完善,。這種練習的深入,,必然會涉及到畫面急需使用的各種繪畫因素,除人物外,,背景中往往會有山水,、動物、花草,、道具等等,,在進行人物部分的精益求精繪制的同時,還必須使背景也具有相應的水平,。這樣盡管開始時只有三五個畫面,,其實要使這三五個畫面完善起來,必然要進行相當數量的畫外練習,。隨著構思的不斷增多,則這種練習范圍必然會自然擴伸,,使你掌握各種必須的程式和技法,,使你從生疏到熟練最后進入自由之境界。小品人物畫應從主體入手,,主體的含義不一定是人物本身,,可以是畫面最有特色的部位,有時主體不只是一個,,或許無所謂明顯的主體,,可以從自己最有把握的部分或最感興趣的地方入手。由于小品畫一般幅面不大,,因此勾勒,、色、墨也無所謂先后,,可從效果的需要見機行事,。 小品畫具有隨意性,可隨時進行不同題材不同章法的實踐;它的即興性,,可使靈感的火花經常得以爆發(fā)并嘗試,。它既可作為習作來練習,同時又包含創(chuàng)作的基本因素,,它在主題與題材上要求較寬松,,因此只要形式上的美感達到了較高層次,有標題或無標題,,具象或抽象,,直覺或幻覺等,均可以表現(xiàn),。 常見的寫意人物畫類型介紹 寫意人物畫風格很多,。北方的多以寫實的手法,造型嚴謹,,塑造較深入,適應于嚴肅主題的表現(xiàn),,主要吸取中國山水畫用筆方式,,將雄渾的勾勒與皴、擦,、點,、染相結合,。這種表現(xiàn)方式因為以寫實為主,,因此一般總是在事先進行周密的構思,,然后在詳盡的初稿的基礎上進行大膽而嚴格的描繪,,外形主要以線的勾勒為主,,一般不用沒骨及潑墨,、潑彩等手法,而喜以皴擦等手法進行扎實而深入的刻劃,。具體往往從局部著手,,最后疊積而完成總體氣氛。 這類畫風過去汲取西方素描的因素頗多,,專業(yè)技法不講究太豐富,。近來,,這類畫風正在演化。從其基礎上派生而形成的大致可分為兩種大趨向:一種是基本保持原先寫實的格局,,但在具體造型時減少素描的因素,,而增加了作者感覺的表現(xiàn),因此過去的以皴擦表現(xiàn)結實的結構體面的特點減弱了,,而以其作為表現(xiàn)形式感,、質感與氣氛的因素在增加。另一種是在造型上進行大膽的夸張與強化,,在用筆上雖仍以勾勒,、皴擦為主,但不再強調表面的嚴謹與扎實,,但在藝術表現(xiàn)上乃是精到的,,比第一種更自如、自由,、隨意,,更講究形式感,也更注重主觀感覺的泄露,。雖然在技法上發(fā)展不多,,但手法更多變靈活,而水墨趣味也增加了,。這兩種畫風與過去的都有區(qū)別,,但仍在用筆特色和大的格局上繼承原先的特色。 南方的注重造型,,繼承歷代水墨人物畫和汲取花鳥畫技法,,并形成勾、勒,、點,、厾、皴,、擦、潑,、滲,、染多種技法混合使用,成為淋漓而疏松靈秀的畫風,。這種畫風比較適應于抒情題材的表現(xiàn),,追求各種技法的配合,多種對比手法的運用,,從大處落筆,,小處細心收拾,追求細膩豐富的效果,色塊,、墨塊,、線條的總體構成的氣勢,特別是線以及線的構成的藝術趣味與節(jié)奏感,,是一種講究筆性,、筆力、筆趣,、筆意與筆法的畫風,。這類畫風有寫實型的,也有意象型的,。 現(xiàn)代的寫意線描作品,,主要有寫意型線描速寫,線描小品,,線描主題性作品等,,雖以勾勒為主,但卻千姿百態(tài),,線描往往不采用其他輔助表現(xiàn)因素,,線本身承受力較大,線的優(yōu)劣高低比較暴露,。歷史上吳道子,、梁楷、趙孟?、陈洪思嫝任伯年爹o男磯嘞咼杓炎鰨蘼鄞癰窬只蟣硐至?,峨H糝泄婊納銑酥鰲? 以速寫與中國傳統(tǒng)技法相結合的生活趣味濃郁的畫風,這種畫風在五六十年代很興旺,,其特色是:生動,、奔放、豐富,,表現(xiàn)的適應性很廣泛,,章法和造型多變,題材多取于有趣的生活,,因此給人以親切感,。這種畫風在 60年代已出現(xiàn)生活性與程式性結合的趨向,使純熟的規(guī)范的程式性技法與豐富的生活意境相結合,,使畫風變得更具傳統(tǒng)氣息,,更洗練也更完善。這類畫風本身面目過去與現(xiàn)今變化并不大,,但其許多表現(xiàn)上的特色經常被其他畫種所汲取,,并產生了一些有新意的作品,。 民間繪畫的形式與傳統(tǒng)寫意人物畫技法結合的畫風,其間也可分為兩種傾向,。一種是追求與強化民族特色,,復古趣味很濃。另一種糅合進了西方形式構成的因素,,從而使作品具有現(xiàn)代氣息,。對遠古美術與民間美術的再發(fā)掘與深入研究,是盲目崇洋之風中的一股清新的泉流,,是探索階段進入冷靜與成熟的一種好現(xiàn)象,。歷史上由于考古與認識上局限,對遠古美術研究與汲取是很不夠的,,對民間美術也較忽視,,對少數民族美術的關注則更少了,然而這類美術是最純樸的民族審美意識所在,,是美術中最具天趣的一部分,,而這些也是現(xiàn)代美術思潮所追尋的,因此無論是傳統(tǒng)的研究者還是革新者都很容易也很愿意將興趣轉移到這上面來,,并顯得很自然與必然,,加上時而產生的國際上中國藝術研究熱,更推動了我國美術工作者對本土的最原本狀態(tài)美術的研究的深化,。古今的民間美術與少數民族美術都應是中國畫的一個部分,,因此它與現(xiàn)代中國專家畫的結合,是中國畫發(fā)展的很好的趨向,。 寫意人物寫生步驟和筆墨處理 畫寫意人物畫的表現(xiàn)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前面的筆墨技法簡述中我們重點介紹了三種最基本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又是以線描為骨架,、以水墨為色調的方法?,F(xiàn)在我們就結合寫生步驟,來具體談談這種筆墨技法的運用和色調處理的方法,。在通常情況下,,寫生都要經過起稿、落墨,、上色,、整理四個階段,有的造型很熟練的畫家,,即不經過起稿這一步而直接落筆上墨這對初學者來說難于做到的。 1起稿 首先要考慮畫幅布局,,主要看平面構成的形式感覺是否穩(wěn)定好看,。比如人物太居中,,雖然穩(wěn)定,但又不好看,;人物太偏——或偏上,、偏下、偏右,,可能好看,,但又不穩(wěn)定,這種視覺上的形式美感,,要靠很多對比因素去完成,。所以起稿布局一定要從形式感覺出發(fā)來確定人物的空間位置。 其次是通過觀察得來的直覺感受來確定表現(xiàn)方法,。所謂直覺感受,,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比如同樣是畫老人一位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和一位飽經風霜的山區(qū)農民,,無論是氣質、膚色,、形象都迥然不同,。前者你可能在細潤中去尋求表現(xiàn)手法,后者你可能會在蒼勁中去探尋筆墨意趣,。這種直覺感受有對象的精神,、形體、氣質等方面的客觀感受,,也有畫家主觀方面的認知,、體驗和藝術追求。為什么很多人畫同一個對象會有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呢,?這就是主觀因素的作用,。 其三,是根據自己確定的表現(xiàn)手法來勾稿子,。一般用木炭條或淡墨線勾稿,,畫寫意人物的勾稿,不要像畫工筆人物那樣細微具體,,但是大的結構關系要準確肯定,,精神氣質和外形特征要在勾稿子這一步基本定下來。比如臉型,、眼與嘴的細微表情變化,,身體動勢的主要關節(jié)部位等,一定要畫得準確肯定,。 起稿實際上是對形象的初步認識過程,,它比打腹稿要具體得多,,理解也要深入得多。這一步寧可多花一點時間,,真正做到心中有數,。有人認為起稿過細會限制筆墨的發(fā)揮,其實不然,,起稿本身對形象就有取舍概括,,也同時在思考下一步筆墨的處理,這是一個認識理解的過程,。何況正式落筆時還可以對稿進行校正,、取舍呢!所以,,起稿這一步不要馬虎從事,,不要怕別人說你笨。尤其初學者更要認真對待,,畫人物不同于畫山石,,形象的準確性很重要。很多人不愿畫人物,,或者不敢畫人物,,恐怕造型的難度大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2 落墨 落墨是最關健的一步,,寫意人物畫的成敗主要是看筆墨處理的好壞,。 寫生練習一般從頭像、半身到全身,、二人以上組合的順序進行,。下面我們以全身人像寫生為例來談筆墨的處理。 畫全身人像,,要求頭部和手腳的筆墨處理基本一致,,如果頭手部分太工細,而衣服部分太粗放,,往往會顯得不太協(xié)調,。起稿完成之后,落墨可先從頭部的主要結構線畫起,,以勾外形輪廓為主,,接著勾衣紋的大結構和手腳步的外形。這樣做,,可以保持大框架的筆調基本一致,。在作畫過程中,始終要保持整體觀察,全局處理,,不要長時間死摳一部分,。 勾衣紋難度最大的是線的組合。衣紋線描的組合,,要遵循兩個原則:一是從理解結構和運動規(guī)律入手,來掌握衣紋線描的變化規(guī)律,;二是從筆墨表現(xiàn)的藝術規(guī)律,,來處理衣紋線描的組合關系。人體結構和衣紋組織,,是互為表里的關系,,肌肉骨骼的起伏變化,在外形上就引起衣紋用線的方圓,、曲直,、虛實等變化。肌肉骨骼與衣服緊貼的部分,,用線宜實,,其余部分宜虛。肌肉發(fā)達的部分用線宜圓,,骨骼突出的部分用線宜方,,如下蹲時的臀部,手臂彎曲時的肘部,。在人體結構與衣紋變化的關系上,,一般是實處多用曲線,虛處多用直線,。人體運動與衣紋變化的關系也十分密切,,可以說很多富有韻律感的線描是人體運動引起的。眾多人物的同一動作,,造成衣紋的單一組合如同水的波紋一樣,,富有強烈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人體運動引起衣紋的疏密,、松緊的變化是很明顯的,。如手臂向前側伸直,則引起腋下和肘部衣紋疏朗而繃緊,;手臂向胸前彎曲時,,這兩處的衣紋則密集而虛松。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結構和運動是產生衣紋的主要依據,。它形成衣紋的結構線和運動線,這兩種線是主要衣紋線,,從把握線描的客觀規(guī)律來講,,重點是抓結構線和運動線的變化規(guī)律,。但是,衣紋的組合既然是筆墨表現(xiàn)的依據,,那么相應地又會受到筆墨表現(xiàn)的制約,。筆墨表現(xiàn)本身含有造型和審美兩大功能,如果不注重審美而僅在造型上下功夫,,則失去了筆墨表現(xiàn)的意義,。因此從審美的角度出發(fā)來組織衣紋也是很重要的方面,何處用線要密,,何處用線要疏,;何處需要加強,何處需要減弱,;何處要增添線描,,何處要減少線描,這些都需要通過審美思考來組織線描,。在這方面,,歷代都有很多畫家作出過杰出貢獻。 勾線與用筆的墨色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筆法和墨法運用到人物衣服上要從造型和審美的需要出發(fā),。比如畫衣褲的輪廓結構,勾線用筆以中鋒為主兼用側鋒,,畫體積結構可用擦皴筆法,。具體落筆時,要勾勾擦擦交替進行,。皴筆宜于表現(xiàn)體積,,擦筆宜于表現(xiàn)質感。勾,、皴,、擦不僅是用筆,,也是用墨,,都牽涉到墨色的濃淡、枯潤,。使用墨法宜在單純中求復雜,,在統(tǒng)一中求變化;一般以一種墨法為主,,兼用其它,,不要潑墨、破墨、積墨都一齊堆上去,。畫衣褲的積墨多用在輪廓線內結構的陰影處,,這樣積墨既有厚重效果,又不傷主要結構的墨線,。用筆落墨一定要大膽,,要敢于下筆。這有一個心理因素的問題,,也有一個熟練程度的問題,。但心理因素很重要。我們經常說的用筆落墨要穩(wěn),、準、狠就是要大膽,,敢于下重筆,,心理上的膽怯,必然導致筆墨的拘緊,;下筆大膽,,當然有時會出現(xiàn)筆線超出底稿或墨團浸出結構線外,其實這并不是壞事,,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 在勾線用墨這一階段,要與下一步著色聯(lián)系起來考慮,。凡是要著色的,,在勾線用墨時要留有余地,就是說有些墨色處理要讓位給色彩,。凡是要畫明快顏色的部分,,墨的處理不宜過多,但是有一個基本點要把握住,,這就是寫意人物畫一般要以水墨為基礎,,這是由中國畫的基本特點決定的。 3上 色 畫寫意人物畫的第二步本身就包含了色,。墨色是色彩的一種,,在中國畫里,墨色是主色,,所謂墨分五彩,,是水墨畫對墨色層次要求,是人們對“以墨代色”的理解,,這里我們談的上色是除水墨以外的色彩處理,。一般有三種著色方法:一是使用原色,二是使用調合色,三是使用色墨混合的方法,。 這里說的原色,,不是色彩學上的紅黃藍三原色,而是中國畫里常用的顏色種類,,如花青,、赭石、大紅,、藤黃等等,。我國傳統(tǒng)繪畫和民間藝術都普遍使用原色。原色有鮮明,、純正,、樸實的特點。原色的純與墨色的純一樣,,有一種天然的內在聯(lián)系,,這就是原色與墨色的對比,既單純醒目,,又協(xié)調統(tǒng)一,。可以說寫意人物畫中無墨不沉無色不醒,。墨色決定了大的基調,,原色起到了醒目的作用。比如任伯年的《酸寒慰像》以朱砂畫頭盔的紅纓,,赭石畫臉面和圍裙,,由于有馬褂的墨色作對比,就使紅色鮮明而不火氣,,所以中國畫的墨色是調和各種原色的母色,,這也是中國畫的一大特點。 在寫意人物畫中,,目前大量使用的是調合色,,調合色的使用是針對傳統(tǒng)的固有色而言的。重視固有色不等于就一定要使用原色,,我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去概括和處理畫面的色彩,。使用調合色,可以大大增強畫面意境的表現(xiàn)力,,比如爐前工或強烈陽光下的礦工,,或者晚霞中的牧童非調和色的使用而不能盡其畫境。調和色有色層豐富,、色感細膩的特色,,用之得當,,很富有藝術感染力。 至于色墨的混合使用,,是寫意人物畫中普遍運用的方法,。色墨混合也是調合色的一種形態(tài),不過由于中國畫重墨輕色的傳統(tǒng)習慣,,故色墨混合之法被單列出來了,。比如花鳥畫中大量使用赭墨混合或花青與墨混合來畫枝葉和葉片,這種方法有色墨渾然一體的效果,。其方法是:或以墨水筆蘸色,或以色水筆蘸墨;或筆上以墨為主,,或筆上以色為主;或以勾皴用筆或以點泓用筆,都可隨意處理,,色墨混合使用可以相互滲化,,相互生輝,。寫意人物畫的衣褲和環(huán)境等大面積部分,都可使用這種方法。近人有粉墨混合的方法,,也很有特色,,這種在墨色中調入少量白粉的粉墨上一種具有厚重感而變化奇特的灰色,。這種灰色比淡墨的色感強,,它與淡墨并用,能產生一種淡中夾灰,,灰中夾淡的低調韻律感,。比如畫灰色的衣褲,用這種上色方法,會產生一處鮮亮而厚重的藝術效果,。但在使用時一定要把握好白粉的分量不能太多,,不然會顯得粉氣,、低俗,。 無論使用哪種著色的方法,,在具體染色時,一般是凹凸法和高染法以及平涂法三種,。凹凸法是染陰留陽,,高染法是染陽留陰。前者層次豐富立體感強,,可吸收西畫的光色原理,如明度對比,,冷暖對比等等,;后者則色彩層次較少,色感較弱,,但有單純的特色,。至于平涂法就更單純了。 上色過程中最關緊要的是色調問題,,盡管墨色已經定了基調,,但上色之后往往會改變基調,,變調是可以的,也是色調處理的需要,,不過色調要求和諧統(tǒng)一,,卻是不能破壞的。不管是藍色調還是紅色調一定要保持一種色的傾向,。如果有多種顏色要以一種顏色為主,,其他顏色為輔。色彩變化越豐富,,越要畫面色調一致,,否則就失去了上色的意義,這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具談談頭面手腳的著色方法,。畫膚色要根據對象和畫面需要來定,有的人膚色偏紫黑,、紫紅,,如高山上的農牧民;有的人膚色偏白黃,,白紅,,如城鎮(zhèn)的婦女兒童。無論膚色深淺,,都不宜使用原色,。以一般人像寫生為例,額頭部分可用赭黃色再調入少許三綠,。面頰部分用赭紅色調入少許三綠,。耳朵可紅一些,其余部分宜用赭墨色,,以便有灰暗的效果,。嘴唇可用赭石加大紅,手的著色與額頭部分相似,,指頭部分宜加少許紅色,。腳的上色與手相同但色調要降低。 無論著衣服的顏色或臉面手腳的膚色,,都要注意筆法和筆路,,著色不見筆是一大敗作。這里的所謂筆法是指上色用筆也要講究輕重虛實,、力度與節(jié)奏,;筆路是指上色用筆的先后順序和筆觸之間的銜接,著色不見筆則必然平板呆滯。用筆要活,,用墨也要活,,所謂活墨活色,就是落墨上色要靈活,,要有變化,,要有墨光色彩,要有色清而墨明的效果,。要達到這種要求,,最終還是要歸到用筆上去,所以著色也要講究筆法和筆路,。 自古有“色不礙墨,、墨不礙色”的說法,上色是為墨添彩增輝,。如果上色把墨氣墨韻淹沒了,,那就是弄巧成拙。所以,,上色是使色墨相互補充,,相互生輝。 4整理 畫寫意人物畫有“大膽落筆,,細心收拾”的經驗之談,,收拾是調整補充上述幾個步驟的某些失誤和不足,加強整體藝術效果,。收拾整理的內容有筆,、墨、色方面的技法問題,,有形與神方面的藝術問題,。技術方面的調整,可能是大面積的色調改變,,可能是墨色的增加,可能是某些線描的強化,。這些調整的目的,是為了使畫面更集中,、吏整體、更統(tǒng)一,、更強烈,。但是作為人物畫來講,,收拾整理的關鍵還是在形與神的關系上,,形神兼?zhèn)洳攀侨宋飳懮淖罡咭?。神是對象的客觀存在,也是畫家的主觀感受,,這種判斷力實際上是一種審美認識能力,。中國的藝術歷來重視內美,在造型藝術上,,內美的表現(xiàn)往往反映在某些外在的特征方面或某些細微的轉折變化方面,。比如某些特征一經強化處理,會使人物的氣質鮮明,;眼神和嘴角的細微調整,,會使人物的神情更加生動準確。所以,,對形神關系的調整,,是為了使人物形象更富有典型性,。 收拾整理階段,,也是一個再認識的過程,前面談到起稿階段的直覺感受,,實際上那是第一次認識,,經過中間的實踐階段之后,再回到最初的直覺感受,,這是再認識。應該說,,這一次再認識比最初的直覺感受會更準確。如果說整個畫面的藝術處理和人物形象與實際對象的感受相去甚遠,,那就不是收拾整理的問題了,而是要從根本上加以否定,,重新再畫,。 總之,寫生練習可以從頭像開始,,然后是胸像,、全身,,最后進行雙人組合,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原則進行練習,。凡是二人以上的組合寫生練習,,往往都帶有生活情節(jié),應注意人物的相互聯(lián)系,,比如祖耿或母女,,或認字或喂奶,這些關系出現(xiàn)在一幅畫中,,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無論從筆墨技巧到形象處理,以及構圖安排,,都要有一個全面的思考計劃,。 寫生作為造型能力和筆墨技巧的具體訓練,上述的寫生方法是適合的,。但是每個人的藝術追求,、學習經歷、使用工具的不同,,其寫生的方法步驟各異,。達到一定基礎水平之后,,即可以按各人的藝術追求去安排寫生練習。 何文錚風俗人物畫作品系列《喜報平安》欣賞:
何文錚工筆人物畫作品《西施》欣賞:
何文錚風俗人物畫作品系列《習書》欣賞:
王云飛三尺豎幅仕女作品《貂蟬拜月》欣賞:
何文錚風俗人物畫作品系列《童真》欣賞:
馬哲作品--小品沈道鴻人物作品欣賞賀成人物作品欣賞本文轉載自wangchangzhengb《蕭和 人物作品欣賞(2)》
1948年11月生于山東青島,,祖籍江蘇揚州,,現(xiàn)居南京市。自幼師從著名畫家亞明,,擅長中國人物畫,,兼擅書法、鑒定,。畫風清新灑脫,,富書卷氣。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畫展,,曾在香港,、臺灣舉辦個展。作品在國內外多種畫冊,、刊物發(fā)表,,并為國內外眾多博物館及美術館收藏。出版有《蕭平蕭和兄弟人物畫選》,、《蕭和人物小品》,、《人物畫傳統(tǒng)技法解析》等蕃述。名字載入《當代書畫家篆刻家辭典》,、《世界美術家傳(華人卷)》等多種... 沈道鴻古典人物畫作品選沈道鴻,,1948年出生于成都?,F(xiàn)為成都畫院國家一級美術師。曾在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臺灣,、香港,、廣州、成都深圳舉辦過十一次個人畫展,。作品選送國內和世界各地參加各種邀請展,、觀摩展、交流展,、聯(lián)展,、群展。及1990臺灣《當代中國畫名家八人聯(lián)展》,;1993香港《現(xiàn)代中國畫家十杰精品大展》,;1995深圳《六大名家聯(lián)展》;1994《中國,、日本,、韓國及香港地區(qū)美術交流邀請展》;1995《國際華人精英水墨畫國際巡回大展》,;1996《亞洲十二名畫家國際巡展》等,。2001年開始之《21世紀中國繪畫精華錄世界巡展》作品輯入各種出版物。作品為中國美術館,、新加坡國家博物院,、中國畫研究院、徐展堂藝術館等多家藝博館收藏,。由國內外出版?zhèn)€人畫集七部,。參加佳士得CHR ISTES香港藝術品1999—2004年春秋季拍賣。1992—2004香港,、深圳,、廣州、北京,、南京等藝術品拍賣,。 ----------------------------------------------------------------- 李世南人物畫作品精選李世南 齋名一葉廬、蘭壁齋,。原籍浙江紹興,。1940年生于上海,后赴西安,。60年代始先后師從何海霞,、石魯,、致力于現(xiàn)代水墨人物畫的研習與創(chuàng)作。80年代初形成其渾厚豪放,、不拘形似的潑墨人物畫風格,,產生廣泛影響,促進了畫壇潑墨大寫意人物流派的興起,。1985年起,,進一步對傳統(tǒng)筆墨的形式大膽變革,其《貴州系列》,、《燈系列》等一批潑朋,、粉墨作品極具強烈的生命意識和表現(xiàn)性質,在中國畫向現(xiàn)代轉換過程中,,在不毛欒傳統(tǒng)斤墨趣味的基礎上,銳意探索水墨畫表現(xiàn)的可能性,,從而成為新的水墨語言的代表人物,,具有承前啟后的意義。作品曾入選長六,、七屆全國美展及“美術批評家’93年度提名展“等國內外重要展覽,。五種個人畫集在國內外出版。對其生平,、創(chuàng)作,、技法的研究專集有《李世南的水墨世界》。傳略收入《中國美術家大辭典》,、《中國當代國畫辭典》,、《中國大陸中青代美術家百人傳》、《世界華人藝術家大典》等?,F(xiàn)為一級美術,、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深圳市政協(xié)委,。 沈道鴻主攻人物畫,,旁及花鳥山水,,其作品注重意境、藝術品質和思想內容,,將人生體驗,、理想主義和漢文化的積沉,,渾融一硯,無際而發(fā),。他擅作巨制宏卷,,亦長點染尺幅,鋪排聚斂自如,;慣用羊毫中峰,,月影穿潭,風行水面,,自然成紋,,筆力含而不露,于具象中透彌出意識的抽象和既出世也入世的兩種情感,。其筆下之古代和現(xiàn)代人物寄寓遠大,,格調高華,氣象大度,。被譽為一位有能力建構藝術殿堂,,同時亦能甘守寂寞的藝術家。曾在新加坡,、臺灣,、香港、泰國,、廣州,、深圳和成都舉辦多次個人畫展;作品亦被選送至世界各地展出,,參加有《中國畫十杰大展》,、《亞洲十二名家國際巡回展》、《中國六大名家展》,、《中國當代水墨畫精英百人展》以及各種邀請展,、觀摩展、交流展和聯(lián)展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