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二戰(zhàn)以來,歐美文壇出現(xiàn)了不少反法西斯題材的作品,,其中不乏交口稱譽的傳世名作,。然而,若論印行版本,、讀者數(shù)量以及影響深遠,,都比不上一個默默無聞的猶太小姑娘的作品:《安妮日記》。這本書是安妮為了躲避納粹德國的殘酷迫害,,同家人一起藏身于“后屋”時假托給女友吉蒂寫信的形式寫就的,。日記從1942年6月12日寫到1944年8月1日,真實地記述了安妮的憂慮,、歡樂,、愛情以及對自由的渴望。 本書的作者安妮·弗蘭克1929年6月12日出生,,1945年死于德國貝爾森集中營時,,距離她的16歲生日尚差3個月。奧托·弗蘭克是安妮·弗蘭克的父親,,是弗蘭克一家經(jīng)歷納粹恐怖統(tǒng)治后的唯一幸存者,。他的余生致力于傳揚女兒的日記,直至1980年去世,。 寫于“后屋”的少女日記
安妮·弗蘭克出生于德國法蘭克福,,父親奧托·弗蘭克是一名德籍猶太商人。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弗蘭克一家便離開德國,,流亡到荷蘭,在阿姆斯特丹定居下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德國占領(lǐng)了荷蘭,德國法西斯也在荷蘭用殘酷手段迫害猶太人,。為了逃避生離死別的命運,,弗蘭克全家便佯傳失蹤,躲進一座樓房的后部,,即所謂“后屋”,。除了他們一家四口——父親,、母親、姐姐和安妮以外,,還有她父親公司的職員范丹先生一家三口——范丹夫婦和他們的兒子彼得,,以及一個名叫杜賽爾的牙科醫(yī)生一起避難,。 8個猶太人在這種暗無天日的境況下生活了兩年多,,小安妮就是在這種特殊條件下成長起來的。 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歲生日,,她收到的生日禮物中有一本日記簿,。從這一天起,安妮開始寫日記,。 日記除了開頭那一部分外,,都是寫于后屋,是以書信形式假托寫給女友吉蒂的,。安妮把自己的憂慮,、歡樂、愛情和失望全都傾訴在日記中,,這本日記成了她的知心好友和莫大安慰,。 日記洋溢著這個超常少女的穎慧與才華。她以與女友談心的形式,,探索人生的意義,。她對生活的洞察超越了后屋那個彈丸之地,也超越了她所處的戰(zhàn)爭年代,。她冷眼觀察周圍這一群普通人,,記下了她對成年人的看法以及對各種問題的思考。不難理解,,人們長期生活在這樣狹小的天地里,,沒有必需的生活空間和活動余地,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guān)系自然會受到損害,。安妮正是通過對父母子女之間的矛盾,,對后屋避難者之間的種種糾葛的描寫,從側(cè)面反映了法西斯統(tǒng)治下人性所遭受的扭曲,。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這方面,安妮能對自己一分為二,,糾正自己的偏頗,。此外,日記還記下了她心中的愛情萌芽和她對待愛情的嚴肅態(tài)度,。 日記從1942年6月12日寫到1944年8月1日,。1944年8月4日,,蓋世太保沖進后屋,8個猶太人連同他們的朋友克萊曼和庫格勒都被逮捕,。9月3日,,這8個猶太人乘坐一艘裝著一千名猶太人的輪船離開荷蘭,后來又被裝上一列貨車,,經(jīng)過德國境內(nèi),,最后到了波蘭的奧斯威辛。在站臺上,,男人和女人分開了,。奧托·弗蘭克就是在那里和家人生離死別的。1944年10月,,安妮和姐姐瑪戈特以及范丹太太被送到德國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弗蘭克太太獨自一人留下,她精神恍惚,,拒絕進食,,1945年1月6日在奧斯威辛集中營死去。范丹先生在毒氣室被毒死,。杜賽爾被押回德國,,死于諾恩加梅集中營。1945年2月,,黨衛(wèi)隊在蘇軍進攻下逃離奧斯威辛,,奧托·弗蘭克活了下來。 在貝爾根-貝爾森,,安妮曾遇到她的同學漢妮莉(即莉絲),。后來漢妮莉回憶那次見面的情景說:“天黑了,我等得渾身發(fā)抖,。過了好久,,我忽然聽見一個聲音:‘莉絲,莉絲,,你在哪兒,?’是安妮在喊我。我順著聲音找去,,看見她在鐵絲網(wǎng)那邊,,衣衫破爛。夜里很黑,,我勉強能看出她那瘦瘦的,、曬黑的面孔,一雙眼睛顯得很大,。我們哭了又哭,。我告訴安妮,,我母親已經(jīng)去世,父親也快要死了,。安妮告訴我,,她一點也不知道父親的情況,她母親留在奧斯威辛集中營,。這里只有瑪戈特和她在一起,,可是她病得很重?!?/span> 不久,,范丹太太就去世了。瑪戈特也在1945年2月底或3月初死去,。一個生還者回憶道:“安妮那時已病了。她不知道她姐姐已不在人世,。不過幾天后她便感到了,,不久她也死去?!彼罆r她還不到十六歲,。 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奧托·弗蘭克回到阿姆斯特丹,。他們的朋友米普和貝普將安妮的日記和手稿交給他,,這些都是在蓋世太保襲擊后屋后在舊書報堆中發(fā)現(xiàn)的。奧托·弗蘭克把安妮的日記抄錄下來,,作為紀念,,在親朋中傳看。 有人建議將日記公開發(fā)表,,弗蘭克先生把日記略加刪節(jié),,就以《后屋》為名,于1947年6月在阿姆斯特丹首次出版,。至今,,它已被譯成55種文字,在許多國家出版,。 1955年,,日記被改編成劇本,在紐約演出,,獲得巨大成功,,獲得普利策獎和其他獎項,1959年又被拍成電影,,該片女主角溫特斯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此后溫特斯將其獲得的獎捐贈給安妮·弗蘭克紀念館,。 安妮·弗蘭克生前說過:“我要活下去,在我死后也繼續(xù)活著,?!彼脑竿麑崿F(xiàn)了。為了紀念她,,荷蘭成立了安妮·弗蘭克基金會,,基金會致力于教育下一代反對種族歧視暴力。位于阿姆斯特丹市普林森運河畔的那幢房屋被辟為安妮·弗蘭克紀念館,,如今已成為阿姆斯特丹的一個重要旅游景點,。 《安妮日記》的中譯本也走過一段曲折的道路。1959年第五期《世界文學》發(fā)表了我翻譯的日記的一部分,,讀者反響十分強烈,。我收到不少讀者來信,要求把日記全部譯出,。為了不辜負讀者的殷切期望,,我用業(yè)余時間把《安妮日記》全文譯成中文,但由于種種原因,,直到1989年,,外國文學出版社才以《少女日記》為書名出版了我翻譯的這本日記。今年5月,,我在相隔十七年后再次訪問了歐洲譯者之家,,在那里住了兩個月,完成了《安妮日記》新版的初譯,。這次我依據(jù)的是Fischer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第七版,,這一版又有新的補充,謹以此書獻給青少年朋友,。 文| 高年生 《安妮日記》 作者:[德]安妮·弗蘭克 譯者:高年生 出版:人民文學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