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會經常聽到孩子說這樣的話: 不公平,為什么哥哥的蛋糕比我的大,? 不公平,,為什么她的禮物比我的好看? 不公平,,媽媽為什么總是抱弟弟,? 不公平,為什么他可以玩玩具,,而我要寫作業(yè),? 不公平,為什么你們可以玩手機我不能,? …… 無論是多胎家庭還是獨生子女家庭,,都會聽到來自孩子關于不公平的牢騷和抱怨,作為父母,,我們很想知道: 這種時候可以做些什么? 當孩子和你抱怨不公平的時候,,很多時候大人會含糊帶過,,或者直接批評ta怎么這么愛計較,或者列出孩子錯誤的系列原因,,有些甚至直接讓孩子閉嘴,,這些都不是好的方法。 當孩子發(fā)牢騷或者抱怨不公平的時候,,說明ta正在經歷著某種他們不喜歡或者感覺糟糕的事情,,不要單方面地忽視這種感覺尤其重要。 兒童發(fā)展專家勞里·霍爾曼博士建議: 「不要沖動地否定孩子對不公平事件的評論,,甚至不要爭論它的有效性,。這是你的孩子在特定年齡的觀點,它需要被理解和尊重,。」 孩子愿意和你說出ta的感受,,說明你內心里認為你是可以傾訴的對象,不要辜負了ta的這份信任與依賴,,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引導孩子平靜地說出他覺得不公平的事情,鼓勵他們敞開心扉對外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勇敢地以敞開的心態(tài)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這些對于孩子自信心和安全感的養(yǎng)成都非常重要。 常用的句式有: 「真好,,你說出了你覺得不公平的事情,,我聽見了!」 「原來你是這么想的,?!?/span> 不帶評價、沒有否定,,但卻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傾聽,、被尊重、被愛著,。 對于5歲以上的孩子我們甚至可以問ta: 「你覺得怎樣做可以改善這種情況」 「你希望我們怎么做」 讓ta想出解決的方法,、表達對父母的期待: 「我們會怎么做」 告訴ta我們在合理范圍內可做出的改變,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支持的,。 研究表明,,孩子得到7-8歲才能夠理解平等和公平的概念,越早年齡段的孩子越難理解公平的概念,。 但父母可以通過舉真實的例子的方式讓他們明白,,你可以以買鞋子為例,問ta: 如果為家里每個人買同樣大小的鞋子會發(fā)生什么,。 如果只買成人大小的鞋子,,大人有鞋穿而小孩沒有; 如果只買小孩大小的,,大人就沒有鞋子穿了,。 平等就像是每個人都擁有同一雙鞋, 而公平是指每個人都有一雙適合自己的鞋。 心理學研究表明: 9-11個月的嬰兒就能覺察出8個和12個的不同,,不到一歲的嬰兒就知道要拿大塊的餅干吃,更何況已經知道如何表達自己需求的小朋友,。 總是希望自己得到的比別人多,,這是孩子的天性。 如果你的孩子為了公平而與家中或社會上的其他成員發(fā)生爭執(zhí),,請不要急于去介入,、批評或者糾正ta,每一個勇于為自己的權益奮斗的孩子都是勇敢的,。 如果他在沖突的處理中能夠堅定自己的立場,,能夠向他人表達自己的觀點并通過自己的方式解決沖突, 我們要肯定他在沖突解決中所體現(xiàn)出的,,勇敢,、堅定、表達和問題解決能力,。 這些都是不可多得,、值得重視的品質。 當孩子自己解決不了尋求父母幫助時,,父母千萬不要入戲太深,,有些時候跳出公平的牢籠,你會看到更廣闊的的世界,。 舉個簡單的例子: 媽媽經常會請較大的哥哥/姐姐幫忙收拾玩具,, 這時大的可能就會計較「為什么弟弟/妹妹不用幫忙」 常見的回應是「因為你是大的,ta是小的呀」 如果孩子還是覺得不公平,,接下來你可能會這樣做: ? 堅持公平:讓小的也意思意思收點,; ? 講道理:長大就是要承擔更多的任務的呀、你看爸爸媽媽也要做很多的事,; ? 苦情牌:媽媽一個人做真的好累,,希望你能幫幫我…… 這些招數使一次你可能覺得效用挺高,但多次之后孩子又會出現(xiàn)新的問題: ? 「為什么ta只需要收那么一點」 ? 「憑什么大的就要做多」 ? 為了媽媽懂事地收完所有玩具 你會發(fā)現(xiàn)當你越糾結公平,,越容易陷入公平的焦慮中去,,跳出公平的圈套,直接告訴孩子: 「因為我覺得你可以勝任這份工作,,所以才請你幫忙的」 或許也是一種提高溝通效率的方式,。 當然這樣的策略比較適用于孩子之間年齡相差較大的情境。 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 當要求5歲的孩子分享糖果時,,他們會多留一些給自己。 而請8歲的孩子這么做時,他們則傾向于公平地分配糖果,。 由此可知8歲的孩子已經具備公平意識,。 如果孩子雙方年齡相差不大且已經具備公平意識,則需要采用一些維護公平的策略來推動孩子公平價值觀的建立,。 像分配蛋糕,、糖果這種,直接采用平均切分的方式就能夠實現(xiàn)公平,,但很多事情并不能夠通過簡單切分就能實現(xiàn),。 比如說誰先玩游戲、誰來收玩具,,投骰子,、猜拳法這種方法簡單粗暴,但投完,、猜完一定有人傷心不能接受,,仍會抱怨自己運氣不好、不公平之類的,。 針對這種情況,,雷伯恩提出了一種「首玩權」家務拍賣法: 從一些簡單的家務開始,比如「收拾一樣玩具」,,接著加入繁重些的家務,,像是整理整個房間,看是否有人退出,。,,一次又一次地加入更煩人更累的家務,直到最后剩一個孩子,。 這個愿意付出最多的孩子就可以獲得優(yōu)先游戲權,,同時還能讓孩子心甘情愿地承擔部分家務活。 另外,,專家還提出了單純輪流法的進階版本「平衡輪流法」: 以分配玩具為例,,有個親戚送了一箱玩具過來。孩子們堅持各自挑選各自喜歡的玩具,。這時就可以采用第一個挑的選一個,,第二個挑的選兩個,以此類推,。一輪過后可以重復這個順序,,也可以根據孩子的意愿調換順序,讓分配更公平,。 一開始就跟孩子說好規(guī)則尤其重要,,當分配規(guī)則談定后,,無論孩子怎么哭鬧,都要堅持,。 放輕松,,父母會偏愛并沒什么 只要是多胎家庭大部分會聽到「父母不公平」的話。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兒科副教授格里芬說: 「不是所有父母都有最喜歡的孩子,,但很多人都有」 《時代》周刊高級編輯克魯杰也曾說,, 「95%的父母都偏心,剩下的5%只是不愿意承認而已」 相關研究表明,,父母比較偏愛和自己有相同處境或相近特質的孩子,,因為各種原因,父母總會有更喜歡和某一個孩子在一起的時候,,比如今天大的孩子更貼心,,又或者小的明天考試更高分。 這是人之常情,,父母沒有必要過度否認或深感內疚,。 重要的是能夠做到,不因為你的偏愛而減少對其他孩子的愛,。 當孩子覺得你偏心時,,你可以私下問每個孩子:“父母怎樣做才是公平?” 從中尋找可以澄清的突破口,,適當地創(chuàng)造獨屬于你和某一個孩子的獨處時間,,創(chuàng)造專屬于彼此的歡樂記憶。 相信我,,大多數父母除非做的很極端,,否則孩子猜不出父母究竟偏愛誰的,又或者和你足夠多的愛比起來,,你最喜歡誰這件事其實并不那么重要,。 只要人是帶著情感和這個世界相處,就不可避免地帶著不可控性,。 每個人對公平的標準從來不會一樣,,明白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也不會總是如ta所愿,,明白自己獲得太多或者擁有太少都是一種不公平,。 這是孩子在成長中需要去適應和接受的事實。 編輯:秋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