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五帝本紀(jì)》2011-05-03 07:52:50| - 三生石的... 【題解】 《五帝本紀(jì)》載父系傳說時代帝系相承,,同姓而非一家,,不是一個王朝。本篇述史寓含司馬遷的卓越歷史觀,,是《史記》全書的一個縮影,。儒家經(jīng)典《尚書》記事起于堯,宣揚讓德,;司馬遷向前推至黃帝,,是宣揚天下大一統(tǒng);五帝時代約當(dāng)公元前二十四,、二十三世紀(jì),,距今四千多年,正當(dāng)原始公社進入軍事民主部落聯(lián)盟時代,,司馬遷的記載符合歷史進程,。黃帝、顓項,、,、帝嚳、唐堯,、虞舜五帝禪讓相承,,典禮制度一步步完善。黃帝用戰(zhàn)爭統(tǒng)一諸侯,,表明平亂世要用暴力,。堯、舜二帝舉賢,、任能,,天下大治,表明治國要用德,,故篇末總括地說:“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其德?!秉S帝草創(chuàng)國家,,虞帝時制度大備,鮮明地表現(xiàn)了司馬遷進化論的歷史觀,。 【評說】 司馬遷敘述中華民族的歷史由五帝開始,,《史記》全書也由《五帝本紀(jì)》開篇。本篇系兼采《尚書》之二典,,古本的《五帝德》《帝系姓》以及《國語》《左傳》《世本》《莊子》《孟子》《韓非子》《戰(zhàn)國策》《呂氏春秋》《禮記》《淮南子》等書的資料熔鑄而成,,其中蘊含了司馬遷對世界的基本看法和全部社會歷史觀,也表達了他的述史主旨和貫穿全書的主要幾個方面的思想,,因而具有總序的性質(zhì),。具體而言,有如下幾點: 第一,,明祖先,。該篇講述了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黃帝死,,其孫顓頊繼位。黃帝曾孫帝嚳又接替顓頊,,帝嚳又是顓頊族子,。帝嚳死,其子放勛即位,,是為帝堯,。而帝舜是黃帝的八世孫。擴而言之,,凡《史記》中所載三代天子世系,、列國世家祖先、各地少數(shù)民族來歷,,追本溯源,,其氏姓來源皆本于黃帝。作者意在說明中國境內(nèi)各民族都是“黃帝子孫,。自此以后,,中華民族就血統(tǒng)而論,都是同一祖先的后裔,;就歷史文化論,,都是在此基礎(chǔ)上發(fā)展進步的?!包S帝子孫”或“炎黃子孫”之稱成為千百年來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增強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象征。 第二 明道德,。文載黃帝時神農(nóng)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黃帝乃“習(xí)用干戈以征不享”,,又勝炎帝,殺蚩尤,,以武力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作者特別強調(diào)黃帝“修德振兵”而有天下,以說明平亂世要憑武力,,治天下要用德政,。作者高度贊揚黃帝以后的繼位者們以德治國的豐功偉績,“顓頊有盛德焉”,,帝嚳“知民之急”,,“撫教萬民而利誨之”,以至“其色郁郁,,其德嶷嶷”,。作者用大量篇幅詳載堯、舜舉賢,、愛民,、仁孝的美德。堯紀(jì)云:“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quán)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薄皥蛩溃傩毡?,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庇謱懰磿r“四海之內(nèi)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表明國家太平全憑德治,。值得注意的是《史記正義》引《竹書紀(jì)年》卻說:“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庇终f:“舜囚堯,,復(fù)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弊髡哂诖司鶙壷蝗。啥U讓之說以明天下為公的道德理想,。很顯然作者將五帝的禪讓和治理歸結(jié)到了儒家的道德上面,,故篇末總結(jié)說:“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其德?!庇脕碚f明民族歷史初始時期道德發(fā)展的趨勢和作者在歷史記述中的道德所系,。 第三,明人事,。生活在“天人感應(yīng)”,、陰陽災(zāi)異等神學(xué)迷信盛行對代的司馬遷欲以《史記》“究天人之際”,毅然將中國歷史的記述由黃帝開始,,并大膽摒棄神化黃帝的那些荒誕離奇的百家之言,。在他的筆下黃帝有名有姓有稱號,上有父,,下有子孫,生有所自,,死有所歸,;還設(shè)官分職,建立制度,,組織生產(chǎn),。總之,,從黃帝開始,,中國的歷史才真正成為人類社會的歷史。文中作者完全以人的面目頌其功德,,述其事跡,,刻意塑造出一個富于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的古代英雄形象。此外,,作者纂述《五帝本紀(jì)》首稱黃帝,,無疑還具有諷刺漢武帝好神仙,、信方士,以求長生不死韻荒唐行為的用意,。所以李鄴嗣說:《黃帝本紀(jì)》實太史公之諫書也,,當(dāng)與《封禪書》并讀,即可見矣,。自漢初學(xué)者多治黃老言,,至孝武皇帝時始鄉(xiāng)儒術(shù),而帝更好言神仙,。神仙者,,道家之外乘也,其言亦本諸黃老,。至軒轅古帝大圣人,,又世絕遠(yuǎn),可以極言附會,,竦人主之聽,,于是諸方士競進其說。今史公所作《黃帝本紀(jì)》,,簡而雅,,質(zhì)而不侉。至后書黃帝崩,,葬橋山,,而世所傳纛湖上仙及諸荒怪不經(jīng),盡可不辨而見矣,。余嘗考《漢書?藝文志》,,道家載《黃帝書》一百篇,神仙家載《黃帝書》六十一卷,,所謂百家言黃帝,,俱一時方士詭撰以欺入主,薦紳先生難言之,。今《本紀(jì)》盡削不載,,而別于《封禪書》俱述前說,而直斷之曰:‘海上怪迂之方士,、阿諛茍合之徒,,所言不經(jīng)無驗者’。蓋一以征信,,一以斥誣,,使入主開卷惕然,知黃帝憂勞,,圣人之所以治天下如此,。太史公擇其言尤雅者,,著為本紀(jì)書首,而凡《封禪書》所載方士之怪迂語,,其文不雅馴,,當(dāng)不使復(fù)陳于人主之前矣。且上雖好神仙,,而酷吏峻刑,,更相繼起,人臣救過小贍,,史公特于《老子傳》附以申不害,、韓非,使之黃老之學(xué)一變而為刑名,,其弊固然也,。(《杲堂文鈔》卷四) 第四,明制度,。司馬遷認(rèn)為五帝是一切人間制度,、法規(guī)的始刨者,他們奠定了中國文明的基礎(chǔ),。文載黃帝初創(chuàng)制度,,遵循天時四季的變化和地利來安排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和祭祀山川鬼神的活動,組建軍雙作為國家機器從事征伐戰(zhàn)爭,,并以“云”命官名“為云師”,,“置左右大監(jiān)”,建立官僚系統(tǒng),。至堯舜時有“四岳”“十二牧”,,還設(shè)有司空、稷,、司徒,、士、工,、虞、秩宗,、典樂,、納言等官佐,并修五禮,,定巡狩之制,,同律度量衡,建立法典,,制五刑,。天文歷法也初步確立,,能推算出“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從此,,各種政治、經(jīng)濟,、文化期度初步完備,,中華民族開始在安定中過上有組織的文化生活。文章注意記述從黃帝創(chuàng)立國家到堯,、舜完備制度的發(fā)展過程,,體現(xiàn)出司馬遷進化論的社會歷史觀。 第五,,明一統(tǒng),。作者注意表述五帝時國境四界的意圖非常明顯。言黃帝“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顓頊“北至于幽隆,’南至于交陸,,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帝堯時“肇十有二州”,。虞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疆域之大,令人驚異,。司馬遷開闊的胸襟和宏大的眼光往往體現(xiàn)在他對歷史的記述之中,。他敘黃帝“撫萬民,度四方”而“萬國和”,;述顓頊稱“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帝嚳“溉執(zhí)中而遍天下”,;堯能“合和萬國”,舜時“四海之內(nèi),,咸戴帝舜之功”,。這些敘述雖不盡可信,卻說明當(dāng)時所知的世界范圍已經(jīng)進入司馬遷的視野之中了,。這種恢宏的氣魄和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的博大胸懷,正是西漢大一統(tǒng)的時代精神和民族自信心的體現(xiàn),。司馬遷記述中國歷史起于黃帝,,迄于漢武帝,系統(tǒng)回顧了中華民族由氏族社會部落聯(lián)盟逐步走向大一統(tǒng)的歷程,,熱情謳歌了五帝對人類歷史的偉大貢獻,,這是司馬遷“通古今之變”,撰述《史記》的基點之一,,也是他放棄《尚書》以堯為歷史起點而上推黃帝的主要用意所在,。 第六,明義例,。司馬遷在贊語中交待了《史記》全書的編纂方法和義例,,以及有關(guān)古史考信的基本立場。它和《三代世表序》《孔子世家傳》《伯夷列傳》一起構(gòu)成司馬遷有關(guān)歷史記述的理論體系和總原則,。司馬遷提出對古文獻資料的記載,,一是要“考信于六藝”(《伯夷列傳》),“折中于夫子”(《孔子世家贊》),。二是選擇史料要“擇其言尤雅者”,,“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對于沒有把握的史料則闕者記闕,,“疑則傳疑”修(《三代世表序》),。三是實地調(diào)查,取證以補充,、驗證文獻資料,。有關(guān)中國歷史的起點問題,歷來諸家表述各異,。孔子序《尚書》斷自堯舜,,而《五帝德》《帝系姓》則始于黃帝,,黃帝以前,,司馬遷已知的古帝王還有伏羲(《太史公自序》)、神農(nóng)(《五帝本紀(jì)》),、無懷氏和泰帝(《封禪書》)等,,但散見于群書,文多繆悠不經(jīng),,因此,,司馬遷不取。而《五帝德》《帝系姓》傳自孔子,,《春秋》《國語》多發(fā)明其指,,而且四方風(fēng)教,長老所稱,,又與古文相合,,都可以兼采折衷,所以作者去“其文不雅馴”而“擇其言尤雅者”,,以黃帝為本書的開端,。至于文獻中年代、世系上的矛盾抵牾之處,,作者一因舊文,,所謂“疑則傳疑,蓋其慎也”,。這種方法是符合孔子次《春秋》,,序《尚書》之意的。其中既包含著作者嚴(yán)謹(jǐn),、求實的治學(xué)作風(fēng),,也集中體現(xiàn)了司馬遷貫穿《史記》全書的尊孔子、崇六經(jīng)的指導(dǎo)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