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胃下垂最有效的方法
胃下垂治療 一、西醫(yī)治療: 上腹不適,、隱痛,、消化不良等可參照慢性胃炎治療。 腹脹,、胃排空緩慢者,,可供給嗎丁啉19mg,每日3次,,或胃復(fù)安5-10mg,,每天3次。 試用ATP治療,,每日早,、午餐前半小時肌注,每次20mg,,每日2次,,25日為1療程,間隔5天后再進(jìn)行第二個療程。 必要時放置胃托,。 二,、中醫(yī)治療: 耳針:選用毫針柄,在耳殼“胃腸區(qū)”按壓,,尋找敏感點,,在此點上加壓2-3分鐘,每日1次,。 艾灸:取氣海,、關(guān)元、足三里,、胃俞等穴施灸,。 【預(yù)防】切勿暴飲暴食,,宜少吃多餐,。戒煙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營養(yǎng)豐富的食品,。不要參加重體力勞動和劇烈活動,,特別是進(jìn)食后。飯后散步,,有助本病的康復(fù),。保持樂觀情緒,勿暴怒,,勿郁悶,。要耐心堅持治療、食物調(diào)理和康復(fù)鍛煉,,要有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應(yīng)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xí)慣,飲食有了,,定時定量,,對體瘦者,應(yīng)增加營養(yǎng),。應(yīng)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練氣功,、打太極拳等,。預(yù)防本病,還必須保持樂觀情緒。也可采用簡便易學(xué)的健身法,,若已患慢性消化性疾病,,應(yīng)積極徹底治療,以減少本病的發(fā)生,。
胃下垂如何食療效果好 胃下垂是指站立時,,胃的下緣達(dá)盆腔,胃小彎弧線最低點降至髂嵴連線以下,。是一種常見的胃部疾病,。輕度胃下垂多無癥狀,中度以上者常出現(xiàn)胃腸動力差,,消化不良的癥狀,。該病的發(fā)生多是由于膈肌懸吊力不足,肝胃,、膈胃韌帶功能減退而松弛,,腹內(nèi)壓下降及腹肌松弛等因素,加上體形或體質(zhì)等因素,,使胃呈極底低張的魚勾狀,,即為胃下垂所見的無張力型胃。治療胃下垂,,食療是一種很好的方法,。胃下垂如何食療效果好,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幾種簡單的治療胃下垂的食療方法,。
1,、參芪鵪鶉湯:黨參30克,生黃芪30克,,鵪鶉1只,。先將鵪鶉去毛及除去內(nèi)臟,洗凈后切塊,,放入砂鍋中加入黃芪,、黨參及適量精鹽,加水用小火燉煮30分鐘,,肉熟后即可,。本方用于治療胃下垂有一定療效。
2,、參苓粥:黨參30克,,茯苓15克,生姜6克,,水煎去渣留汁,,加入粳米100克煮粥,,臨熟時放雞蛋一個及精鹽少許,繼煮至粥成,。用于治療胃下垂患者,。
3、豬肚黃芪湯:豬肚一個,,黃芪30克,,砂仁6克。先將豬肚洗凈后,,裝入黃芪和砂仁,,放人砂鍋內(nèi),加水燉熟,,去藥渣后食用,。適用于胃下垂輔助治療。
4,、牛肚荷葉湯:牛肚1千克,,鮮荷葉1張,黃酒,、茴香,、桂皮、鹽,、姜、胡椒適量,。先將牛肚放在1張鮮荷葉上,,一起在砂鍋內(nèi)加水浸沒燒熟;然后將牛肚切絲,并放入茴香,、桂皮少許,,鹽、姜,、胡椒適量,,慢慢煨熟,去藥渣后食用,。適用于胃下垂患者,。
5、益氣羊肚湯:羊肚300克,,生黃芪50克,,白術(shù)30克,生姜片,、味精,、黃酒,、精鹽各適量。將羊肚洗凈,,切塊;黃芪,、白術(shù)洗凈,與羊肚,、生姜片,、黃酒一起放人砂鍋,加適量的水,,將砂鍋置旺火上燒沸后改用小火燉之,,待羊肚熟透后,加入味精等調(diào)味品,,患者食羊肚及湯,。本方有補脾健胃益氣的功效,適用于胃下垂患者佐餐食用,。
6,、麥斛粳米粥:麥門冬30克,石斛30克,,大棗10克,,粳米60克,共煮成粥食用,。此方滋補胃陰,,適用于胃陰虛患者。
7,、砂陳豬肚:豬肚1個,,砂仁3克,陳皮3克,,精鹽,、蔥花、生姜末,、蒜茸,、麻油各適量。先將豬肚洗凈,,砂仁,、陳皮裝入布袋后,塞入豬肚內(nèi),,用線扎緊,,放入鍋內(nèi),加適量水,,用文火燉至豬肚熟爛,,然后取出裝藥的小布袋,,將豬肚切成絲,一并放人盤中,,再加入鹽,、蒜茸、麻油,、蔥花,、生姜末等調(diào)味品,即可食用,。本方有健脾益氣之功效,,適用于胃下垂患者佐餐食用。
另外對于胃下垂的治療,,患者不妨試試使用奘靈水蘇糖,。他可以幫助我們改善胃部環(huán)境,促進(jìn)胃腸蠕動,,增強為動力,,修復(fù)受損的胃粘膜,對本病的康復(fù)有很好的幫助,。
胃下垂的各種有效治療方法 自我養(yǎng)護(hù)
患者主要感覺食欲不振,,食量減少,腹部脹滿,,噯氣,,小腹墜脹,心窩部沉重不適及大便秘結(jié)等癥,,也有便稀或便次多者,。同時伴有精神不振,倦怠無力,,頭昏失眠等癥狀。如作 X線鋇餐透視可見胃小彎弧線的最低點在骼嵴連線以下,,胃的形態(tài)呈無力型,。
治療胃下垂,重要的是自我保養(yǎng),。加強鍛煉,,增強體質(zhì)。這是根治本病關(guān)鍵,。適當(dāng)參加體育活動,,既可鍛煉腹肌,增強體質(zhì),,又能使胃腸道分泌和蠕動增強,,促進(jìn)食欲,,改善消化及吸收過程。運動項目及鍛煉次數(shù)和時間應(yīng)根據(jù)自己的身體狀況量力而行,,飯前散步,,或早晨跑步,練單杠,,仰臥起坐等,,以不感到緊張和過分疲勞為宜。每次鍛煉后感到精神振奮,,食欲增加,,睡眠香甜,說明運動量是適當(dāng)?shù)?,否則,,說明運動量過大,必須及時調(diào)整,。
胃下垂患者飲食調(diào)養(yǎng)方面要定時定量,,少食多餐。每天 3- 4餐,,每次吃七八成飽,,要細(xì)嚼慢咽。要節(jié)制生冷食物,,特別是冷水,、涼菜、生菜,、生食等,。在炒菜做湯時,要加些蔥,、姜,、肉桂、小茴香,、胡椒粉等調(diào)料,。胃下垂患者因受攝入量和食物種類的限制,容易缺乏營養(yǎng),。所以膳食要富于蛋白質(zhì)且容易消化,。忌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炸、油煎的肉類,,以及臘肉,、魚干、粘糕,、韭菜等,。
胃下垂患者可做以下胃下垂治療操,。
第1節(jié) :枕上枕頭,兩腿彎曲,,足跟盡量靠近臀部,,腹部盡量挺起呈半橋形,維持一定的時間,,然后還原,。做 3- 5分鐘。
第2節(jié) :兩腿并攏,,直腿舉起,,在離床 20— 30厘米處停止不動 10秒鐘,然后還原,。再做第 2次,。
第3節(jié) :兩腿并攏,直腿舉起,,在離床 20- 30厘米處停住,,再慢慢向兩側(cè)來回擺動。
第4節(jié) :俯臥,,體后屈,。
第5節(jié) :仰臥,兩臂前舉到腹,,坐起,,下體成坐位后還原成仰臥。
此療法需從小運動量做起,,最好安排在晚飯后的 1- 2小時內(nèi)
西醫(yī)治療
上腹不適,、隱痛、消化不良等可參照慢性胃炎治療,。
腹脹,、胃排空緩慢者,可供給嗎丁啉19mg,,每日3次,,或胃復(fù)安5-10mg,每天3次,。合并便秘者首選莫沙必利片,每次1片,,每天3次,。
試用ATP治療,每日早,、午餐前半小時肌注,,每次20mg,,每日2次,25日為1療程,,間隔5天后再進(jìn)行第二個療程,。
必要時放置胃托。
中醫(yī)治療
中醫(yī)治療的主要方法
耳針:選用毫針柄,,在耳殼“胃腸區(qū)”按壓,,尋找敏感點,,在此點上加壓2-3分鐘,,每日1次。
艾灸:取氣海,、關(guān)元,、足三里,、胃俞等穴施灸。
氣功:臥位呼吸法:患者取仰臥位,,臀部適當(dāng)墊高或?qū)⒋材_墊高5厘米,,先吸再呼,停閉,,重復(fù)進(jìn)行;吸氣時行舐上腭,,默念字句的第1個字,呼氣時落舌,,默念第2個字,,停閉時舌不動,默念其余的字,,默念字句可為“胃上升”,、“胃體上升”等。
中醫(yī)辯證特色療法
胃下垂是指站立時胃下緣達(dá)盆腔 ,,胃小彎切角跡低于髂嵴連線,。主癥為腹脹,食后加重 ,,平臥減輕 ,,伴惡心、納差,、上腹痛,、便秘或腹瀉等。臨床上有很多醫(yī)生以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為法 ,,常有滯脾壅胃之弊。筆者從肝論治 ,多獲佳效 ,,歸為五法 ,,簡述如下。
疏肝和胃
該法多用于木郁土壅 ,,納腐不力 ,,胃下垂伴食后為甚 ,胃脘脹滿連脅 ,,噯氣頻作 ,,得矢氣稍適 ,或惡心欲嘔 ,,口苦泛酸 ,,大便不暢 ,諸癥每因情志因素而加重 ,,舌質(zhì)淡 ,,苔薄白 ,脈弦細(xì),。治用:柴胡,、白芍、川楝子,、郁金,、木香、砂仁,、枳殼,、黨參、茯苓,、白術(shù),、川芎、香附,。
化痰解郁
該法多用于脾胃氣虛 ,,水濕不運 ,聚而為痰 ;或濕邪久羈 ,,更傷脾胃,。癥見胃下垂 ,伴脘悶脅脹 ,,肢體倦怠 ,,不思飲食 ,嘔惡噯氣 ,,或喉中有物梗塞 ,,大便稀溏或不爽 ,,舌苔白膩 ,脈弦滑,。治用 :半夏、厚樸,、枳實,、茯苓、蘇葉,、陳皮,、竹茹、白術(shù),、白芥子,、香附、黨參,、苡仁,、郁金、澤蘭,。
清肝解郁
該法多用于氣郁化火,、熱結(jié)胃腑 ,或久病耗陰 ,,或過用辛燥 ,,胃失潤降。癥見胃下垂 ,,伴脘脹脅痛 ,,胃脘嘈雜,或胃部灼痛 ,,痛無定日時 ,,噯苦泛酸 ,咽干口燥 ,,大便秘結(jié) ,,舌紅苔黃或少津 ,脈弦細(xì)或細(xì)數(shù),。治用:丹皮,、梔子、柴胡,、白芍,、當(dāng)歸、薄荷,、香附,、黃連、郁金、黃芩,、茯苓,、沙參、石斛,。
利膽消食
該法多用于因飲食不節(jié)或失宜 ,,多納腐熟之功失常者?!澳懩举囄竿林怠?nbsp;,,胃失和降則膽失疏泄 ,氣機斡旋受阻 ,,不能升清降濁 ,,清濁相干。癥見胃下垂伴脘悶脹痛 ,,不思飲食 ,,稍進(jìn)食則飽脹不適 ,噯氣頻作 ,,或噯腐吐酸 ,,大便不爽 ,舌苔厚膩 ,,脈滑或沉細(xì),。治用:神曲、麥芽,、茯苓,、半夏、萊菔子,、木香,、香附、郁金,、黃連,、枳實、山楂,、大黃,。
調(diào)肝化瘀
該法多用于慢性病伴胃下垂 ,或胃下垂病程長者,。此時胃絡(luò)失養(yǎng) ,,氣血運行不暢 ,郁而產(chǎn)生氣滯 ,,久病入血而為血瘀 ,,致清濁相干 ,,通降失和 ,清陽下陷 ,,升舉無能 ,,常伴見脘脹連脅 ,上腹痛有定處 ,,拒按欲嘔 ,,面色蒼黃 ,身體消瘦 ,,體倦乏力 ,頭暈心悸 ,,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 ,,舌苔薄白或膩 ,脈細(xì)沉或澀,。治用 :柴胡,、白芍、枳實,、桃仁,、紅花、澤蘭,、丹參,、香附、郁金,、川楝子,、生地、云苓,、甘草,。
- 補充:芒針 (1)取穴主穴:巨闕、劍突下1寸,。配穴:承滿(右),、鳩尾。 (2)治法僅取常用二穴,,如主穴無效,,則改用配穴。每次僅取一穴,。選28~32號7~8寸長之芒針,。患者平臥,,放松腹肌,,調(diào)勻呼吸,。巨闕穴刺法:針尖快速入皮,使針體沿皮下直剌至左側(cè)臍旁肓俞穴處,。然后,,手提針柄與皮膚呈45°角慢慢上提,以術(shù)者感到針尖沉重,,患者感到臍周與下腹部有上提感為佳,。如無此針感,宜出針重新進(jìn)針,,或在劍突下1寸處進(jìn)針,。提針?biāo)俣纫寺谝淮我?0分鐘,,以后可縮短為3分鐘,。劍突下1寸刺法:以28號8寸毫針,迅速入皮,,與皮膚30°角沿皮下刺至臍左側(cè)0.5寸處,,待出現(xiàn)上述針感后,改為15度角,,不作捻轉(zhuǎn),,緩慢提針40分鐘,出針前行抖動手法10~15次,。針后均平臥2小時,。右承滿穴刺法:28號7寸芒針成45度角速刺至皮下,直透針至左側(cè)天樞穴,。待有沉脹感,,先大幅度捻轉(zhuǎn)7~8次,然后再向同一方向捻轉(zhuǎn),,使針滯住,。邊退針,邊提拉,。病人有上腹部空虛,、胃向上蠕動感。此時醫(yī)者可用手壓下腹部,,往上推胃下極,。退針時宜慢,每隔5分鐘將滯針?biāo)砷_,,退出全程之1/3,,再向同一方向捻轉(zhuǎn),使針滯住,。如此,,共分3次,,將針退出,共提退15分鐘,。最后,,將針柄提起成90度角,抖針7~8次后,,出針,。用膠布在髂脊連線前后固定。囑病人仰臥30分鐘,,再向右側(cè)臥20分鐘,,最后復(fù)原位躺2~3小時。每周1次,,共治3次,。一般不超過10次。鳩尾穴刺法:先令患者臥于硬板床上,,在臍左下方相當(dāng)于胃下彎部位找到壓痛明顯處,作為止針點,。以32號8寸芒針,,從鳩尾穴速刺進(jìn)針,沿皮下邊捻針,,邊進(jìn)針,,直達(dá)止針點。之后,,右手持針作逆時針方向捻轉(zhuǎn),,當(dāng)針柄沉澀感時,將針緩緩?fù)顺?,須使針下始終保持一定的緊張度,。同時,左手虎口托住胃下極,,用力緩慢上推,。患者可有胃上升感,,當(dāng)提至離皮下約2毫米時,,將針再作逆時針方向捻轉(zhuǎn),左手拇指按壓住針尖,,右手將針垂直抖提3~5次出針,,針刺提退過程約10~15分鐘。針后平臥3小時,。20天左右治1次,,3次為一療程,。電針 (1)取穴主穴:中脘、胃上,、提胃,、氣海。配穴:足三里,、內(nèi)關(guān),、脾俞。胃上穴位置:下脘穴旁開4寸,。提胃穴位置:中脘穴旁開4寸,。 (2)治法以主穴為主,每次選2~3次,,年老體弱者加足三里,、脾俞,惡心嘔吐加內(nèi)關(guān),。氣海穴直刺1~1.5寸,,中脘、胃上,、提胃均向下呈45度角斜刺1.5~2寸,。接通間動電療機,負(fù)極接中脘穴,,正極分5叉,,分別接雙胃上、雙提胃及氣海,,用疏密波,,通電量以病人腹肌出現(xiàn)收縮和能耐受為宜,每次約持續(xù)刺激20~30分鐘,。如無間動電療儀,,可用一般市售電針儀,采用斷續(xù)波或疏密波,。為加強療效,,可用維生素B12100微克(1毫升)或苯丙酸諾龍1/3支(25毫克/1毫升),穴位注射足三里(上述系每穴用量),。電針每日1次,,穴位注射可隔日1次。電針12次為1療程(穴位注射6次),,療程間隔3~7日,。頭針 (1)取穴主穴:胃區(qū)。配穴:足三里,、中脘(均為體穴),。 (2)治法主穴每次必取,,28號1.5寸毫針從發(fā)際快速刺入,沿皮下或肌層捻轉(zhuǎn)進(jìn)針2毫米,,持續(xù)捻轉(zhuǎn)3分鐘,,捻轉(zhuǎn)頻率為200次/分左右,留針15~30分鐘,,每隔5~10分鐘以同樣手法運針1次,,每日針1次,配穴隔日1次,,2穴均取,,針刺得氣后施補法。12天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體針 (1)取穴主穴:建里、中脘,、天樞,、氣海、足三里,、胃上,、提胃。配穴:上脘,、內(nèi)關(guān)、梁門,、公孫,、脾俞、胃俞,。 (2)治法主穴每次取1~2穴,,配穴2~3穴。腹部穴采取仰臥位,。建里穴宜雙針同時刺入,,進(jìn)針直至得氣,天樞穴用4寸毫針,,針尖呈15度角向臍下之氣海穴方向斜刺,,捻轉(zhuǎn)進(jìn)針。所有腹部穴位,,一律采用由淺至深的三刺法:一刺法是針刺入5分左右,,施雀啄術(shù),促進(jìn)經(jīng)氣流動,,直至針下得氣,,然后再將針刺至8分左右,,用同樣手法,促使酸脹感強烈,,并向上,、下腹部擴散,然后三刺至所需深度(一般刺至1.2~1.5寸),,手法同前,,患者覺胃體有酸脹緊縮之感,再向左或右同一方向捻轉(zhuǎn)3~4下,,稍停半分鐘,,再捻轉(zhuǎn)1次,針感強烈后出針,。針背部穴時,,患者俯臥,針尖斜向椎間孔方向進(jìn)針1~1.5寸,,采用補法,。留針30分鐘。四肢穴直刺,,用補法,,亦留針20~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治療后平臥1~2小時,。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7天,。穴位埋植 (1)取穴主穴:分2組,。1、左肩井,、脾俞,、胃俞;2、右肩井,、胃上透神闕,、中脘。配穴:氣海,、足三里,、關(guān)元。 (2)治法一般僅用主穴,,每次一組,,兩組交替。療效不顯時可加配穴。均采用注線法,,以0/2或0號腸線,,預(yù)先剪成2~2.5毫米長,穿入12號腰穿針內(nèi),。刺入穴內(nèi),,至得氣后,注入腸線,。注意,,肩井穴不可太深,以防損傷肺尖,,造成氣胸,。透穴時,腸線長度不夠,,宜作接力注線,,或改用大號三角皮膚縫合針穿線。注線完畢,,將針孔用小塊消毒敷料覆蓋,。10~15天1次。穴位注射 (1)取穴主穴:脾俞,、腎俞,、足三里、中脘,。配穴:提胃,。 (2)治法胃下垂2~4厘米者,選主穴,,用維生素B1100毫克加10%葡萄糖至7毫升,,每穴注入1毫升(主穴雙側(cè)均取)。胃下垂4.5~6厘米者,,用維生素B1100毫克加胎盤組織液至9毫升,取主穴加配穴(均雙側(cè)),,每穴注入1毫升,。采用快速進(jìn)行,得氣后速推藥,。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日,。胃下垂的預(yù)防和保健少食多餐由于胃下垂患者消化功能減弱,,過多的食物入胃,必然會滯留于胃面引起消化不良。所以,,飲食調(diào)理的第一要求便是每次用餐量宜少,,但次數(shù)可以增加,每日4—6餐為合適,。進(jìn)餐的類別中主餐宜少,,蔬菜宜多,經(jīng)濟條件較好者可每日喝一杯牛奶,,蒸一碗蛋花,,吃幾塊餅干作為正餐的補充。細(xì)嚼慢咽胃下垂患者的胃壁張力減低,,蠕動緩慢,,如果狼吞虎咽那吃下去的食物就會填在胃中。另外,,口腔對食物的咀嚼過程還會反射性刺激胃的蠕動,,增強胃壁張力。所以,,用餐速度要相對緩慢些,,細(xì)嚼慢咽以利于消化吸收及增強胃蠕動和促進(jìn)排空速度,緩解腹脹不適,。食物細(xì)軟若食物干硬或質(zhì)地偏硬,,如牛排、炸丸子,、花生,、蠶豆等,進(jìn)入胃內(nèi)不易消化,,還可能損傷胃粘膜而促進(jìn)胃炎發(fā)生率增高,。因此,平時所吃的食物應(yīng)細(xì)軟,、清淡,、易消化。主食應(yīng)以軟飯為佳,,如面條要煮透煮軟,,少吃又厚又硬的夾生面條;副食要剁碎炒熟,少吃生冷蔬菜,。但應(yīng)注意的是,,魚肉不可過熟,因為魚肉在半生不熟時最嫩和易消化,,對胃的負(fù)擔(dān)最小,。營養(yǎng)均衡胃下垂患者大多體力和肌力都很弱,,加之消化吸收不好,容易產(chǎn)生機體營養(yǎng)失衡,,故較正常人更感到疲勞和精神不振,。因此,患者要注意在少量多餐的基礎(chǔ)上力求使膳食營養(yǎng)均衡,,糖,、脂肪、蛋白質(zhì)三大營養(yǎng)物質(zhì)比例適宜,。其中脂肪比例偏低些,。因為脂肪特別是動物脂肪在胃內(nèi)排空最慢,若食脂過多,,就會使得本已排空不暢的胃承受壓力增加,,加重食物潴留,故而要適當(dāng)限制,。而蛋白質(zhì)食物應(yīng)略有增加,,如雞肉、魚肉,、瘦豬肉,、半熟雞蛋、牛奶,、豆腐,、豆奶等,將其做得細(xì)軟些并不會影響消化吸收,。通過增加蛋白質(zhì)攝入,,可增加體力和肌力,緩解易疲勞等癥狀,,也可改善胃壁平滑肌的力量,,促進(jìn)胃壁張力提高,蠕動增強,。減少刺激刺激性強的食物如辣椒,、姜、過量酒精,、咖啡,、可樂及濃茶等,可使胃下垂患者的反酸,、燒心癥狀加重,影響病情改善,,故而這些食物應(yīng)盡量少吃少喝,,有所限制。侗少量飲些果酒和淡茶是有益的,有利于減緩胃下垂的發(fā)生與發(fā)展,。防止便秘胃下垂患者的胃腸蠕功往往都比較緩慢,,若飲食不當(dāng)或飲水不足則容易發(fā)生便秘,而便秘又會加重胃下垂程度,,所以,,患者應(yīng)特別注意防止便秘。日常飲食中多調(diào)配些水果蔬菜,,因為水果蔬菜中含有較多維生素和纖維素,,尤其是后者可促進(jìn)胃腸蠕動,使糞便變得松軟潤滑,,防止便秘發(fā)生,。如清晨喝杯淡鹽水或睡前喝杯蜂蜜麻油水,以緩解和消除便秘,。動靜相宜胃下垂患者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有助于防止胃下垂繼續(xù)發(fā)展,,還可因體力和肌力增強而增強胃張力,胃蠕動,,改善癥狀,。但要注意的是餐后不宜立即運動,應(yīng)保證餐后有30~60分鐘的休息,,因為餐后即運動會因食物的重力關(guān)系而使胃下垂程度加重,。餐前散步餐后臥是治療胃下垂最好的方式。切勿暴飲暴食宜少吃多餐戒煙酒,,禁肥甘,、辛辣刺激之品,宜易消化,、營養(yǎng)豐富的食品,。不要參加重體力勞動和劇烈活動,特別是進(jìn)食后,。飯后不宜散步,。保持樂觀情緒,勿暴怒,,勿郁悶,。要耐心堅持治療、食物調(diào)理和康復(fù)鍛煉,,要有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應(yīng)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xí)慣,定時定量,,對體瘦者,,應(yīng)增加營養(yǎng),。應(yīng)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如散步,、練氣功,、打太極拳等。預(yù)防該病,,還必須保持樂觀情緒,。也可采用簡便易學(xué)的健身法,若已患慢性消化性疾病,,應(yīng)積極徹底治療,,以減少該病的發(fā)生。確診患有胃下垂后,,可采用下列食療方調(diào)理:豬肚黃芪湯 [材料] 豬肚1只,,黃芪200克,陳皮30克,。 [做法] 將豬肚去脂膜,,洗凈,黃芪,、陳皮用紗布包好放入豬肚中,,麻線扎緊,加水文火燉至豬肚熟,,再加適量調(diào)味品,,趁熱食肚飲湯,分4次2天食完,。5只豬肚為一療程,。 [功效] 黃芪為補氣要藥,李時珍稱其為“補藥之長”,,尤其善于益氣升陽,,治療各種臟器下垂;陳皮理氣健脾,,和中消滯,;《隨息居飲食譜》說豬肚能“補胃,益氣”,。豬肚黃芪湯可補中氣,,健脾胃,行氣滯,,止疼痛,,對于中氣不足,脾胃虛弱之胃下垂,,頗有效驗,。豬脾棗米粥 [材料] 豬脾2具,,大棗10枚,粳米100克,。 [做法] 將豬脾洗凈切片,鍋中微炒,,加入大棗,、粳米添水煮粥,可酌加白糖調(diào)味,,空腹服食,,每日1次。半個月為一療程,。 [功效] 豬脾可健脾胃,,助消化;大棗和胃養(yǎng)脾,,益氣安中:粳米補胃氣,,充胃津。共煮為粥對胃下垂引起的形體消瘦,、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確有康復(fù)保健之效,。蓮子山藥粥 [材料] 豬肚1只,蓮子,、山藥各50克,,糯米100克。 [做法] 將豬肚去除脂膜,,洗凈切碎,,蓮子、山藥搗碎,,和糯米同放鍋內(nèi),,加水文火煮粥,早晚2次食完,,隔日1劑,。10天為一療程。 [功效] 豬肚“為補脾胃之要品”,,山藥,、蓮子、糯米補中益氣而養(yǎng)胃陰,。脾胃得補,,則中氣健旺,,下垂的臟器即可回復(f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