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孝文化:父母在子孫攢私房錢判刑3年
“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的孝文化歷史悠久,,源源流長。在傳統(tǒng)文化中,,孝文化最受推崇,。孝文化萌芽於堯舜的宗法、農(nóng)經(jīng)時代,,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妒酚洝の宓郾居洝份d,,“舜二十歲以孝聞名”,中國二十四孝“感天動地篇”記述,,“舜的父親是個昧盲人,,後母頑固,同父異母弟弟象,,為人桀驁不馴,。他們都想殺掉舜,舜卻恭順地行事,,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堯帝“舉孝廉,,得知舜仁孝,,以女嫁之”?!八唇訄虻畚缓?,以德、孝治國,,社會歌舞昇平,,萬民豐衣足食”,。
孔子也非常重視孝悌,把孝悌作為實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無改於父道”,、“父母在,不遠(yuǎn)遊”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guī)範(fàn),。秦漢時的《孝經(jīng)》則進(jìn)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睗h代“以孝治天下”,,孝悌則成為人們做人的準(zhǔn)則和行為的規(guī)範(fàn)?;莸郾碚谩靶?,呂后“舉孝授官”,文帝“置《孝經(jīng)》博士”,。漢代孝子黃香為父暖被,、董永賣身葬父以及三國時期孝子孟宗哭竹等事跡,都是因“孝行感天”而得名,。
孝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表現(xiàn),。在選官制度上,也體現(xiàn)出對孝的提倡,。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就是“孝廉”,,孝廉就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始於董仲舒賢良對策時的奏請,,由各郡國在所屬吏民中薦舉孝、廉各一人,。后合稱為“孝廉”,。如果鄉(xiāng)里有人以孝出了名,地方長官是有責(zé)任向上推薦的,,而且還可以直接任用,。如果有人不想做官了,親養(yǎng)父母是最好的託詞,。因為最高統(tǒng)治者標(biāo)榜孝道,,不得不予以準(zhǔn)許。譬如漢代的李密不願為官,,寫《陳情表》上書曰:“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臣無祖母,,無以至今,;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說自己是老祖母撫養(yǎng)長大的,,現(xiàn)在老祖母老了,需要自己在身邊孝順,、贍養(yǎng),。
到了唐朝,孝文化有了更大的發(fā)展和進(jìn)步,,依照唐律的規(guī)定,,凡是侍奉父母不“善”的,以不孝罪而給予處罰,,譬如違反教令,、聞父母喪而不舉哀等違反“善事父母”的行為都屬於此例。為了讓子孫盡心儘力地照顧好長輩,,父母在世時,,如果子孫攢私房錢或者要求分家的,也要處以三年徒刑,。
而且,,侍丁養(yǎng)老之制在唐朝得到進(jìn)一步完善?!澳凶悠呤逡陨希瑡D人七十以上,,中男一人為侍,。八十以上令式從事(依有關(guān)法令辦理)”,“諸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一人,;九十,二人,;百歲,,五人?!比糇訉O人數(shù)不夠,,“聽取近親”,“無近親,外取白丁”,。以非親屬之白丁,,免役以養(yǎng)孤老,這種“侍丁”就是國家雇請的了,。對孤寡老疾的經(jīng)常性濟(jì)養(yǎng),,唐令還規(guī)定:“諸鰥寡孤獨(dú)貧窮老疾不能自存者,令近親收養(yǎng),。若無近親,,付鄉(xiāng)里安恤?!?/font>
唐朝不僅在物質(zhì)生活方面充分體現(xiàn)了孝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而且把孝文化上升到了精神層面,那就是“色養(yǎng)”,。何謂“色養(yǎng)”,?《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朱熹集註:“色難,,謂事親之際,,惟色為難也?!币徽f,,謂承順父母顏色。何晏集解引包咸曰“色難者,,謂承順父母顏色乃為難也,。”后因稱人子和顏悅色奉養(yǎng)父母或承順父母顏色為“色養(yǎng)”,,說的是子孫要給予父母精神上的慰藉,。
唐初名相房玄齡在對父母“色養(yǎng)”方面堪稱典範(fàn),《貞觀政要》卷五有言:司空房玄齡事繼母,,能以色養(yǎng),,恭謹(jǐn)過人。其母病,,請醫(yī)人至門,,必迎拜垂泣,。及居喪,尤甚柴毀,。太宗命散騎常侍劉洎就加寬譬,,遺寢床、粥食,、鹽菜,。“孝”在古代具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在外才能忠於國君。修身,,才會齊家,,也才有國治天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