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桐(臺北)·飲食關(guān)鍵詞 每年除夕前幾天,,我有空就逛市場備辦年貨,,包括年夜飯固定會吃的佛跳墻、排骨酥,、干貝,、鮑魚、魚翅,、鹵豬腳,、炸芋頭、豬肚,、鵪鶉蛋……排骨酥是地道的臺灣酒家菜,。 酒家菜起源于日據(jù)時代,名聲最顯赫者當(dāng)屬“江山樓”,,它備辦日本皇太子裕仁來臺的料理,,乃奠定“皇室御用達(dá)”餐館的地位,提供日本皇室成員來臺必嘗的菜色,。 1927年12月10日起《臺灣日日新報》連載23天“江山樓主人”講述的《臺灣料理の話》,,乃酒家菜的重要文獻(xiàn)。酒家為了鼓勵顧客多喝酒,,菜肴遂多油炸物,。臺北“金蓬萊”即以酒家菜聞名,所有菜肴中我尤鐘愛排骨酥,,每次和朋友在那里吃飯都會點食,,贊嘆它腌制極佳,油炸得宜,,一出現(xiàn)即香氣逼人,,肉汁飽滿。 排骨酥外皮酥脆,,嚼勁足,咬開來肉質(zhì)鮮嫩多汁,,確實以強(qiáng)烈的口感鼓勵大家暢飲杯中物,。材料多樣,肋排,、小排骨,、梅花排都有人選用,我歡喜帶一點肥的,,口感較佳,。做法大抵是:排骨剁小塊,,洗凈,瀝干水分,,用醬油,、米酒、蒜頭,、蔥,、砂糖、白胡椒粉,、五香粉,、油腌漬半天,蘸裹番薯粉,,并按壓緊實,。先用小火油炸,再轉(zhuǎn)大火逼出油脂,,深化排骨色澤,。 另一種形式是湯品,東山“味珍飲食店”的排骨酥即以湯品名滿江湖,,由于是燉湯,,腌制過程從簡;老板每天自市場購進(jìn)新鮮排骨,,剁塊,,泡醬油、糖約20分鐘,,摻番薯粉,;油炸后加入調(diào)味汁,送進(jìn)蒸籠燉2小時,;有時會燉一整天,,燉出排骨的濃郁。東山排骨酥和東山鴨頭相互輝映,,召喚南來北往的旅人,,每桌食客例點排骨酥湯。 炸好的排骨酥加入冬瓜,,再一起送進(jìn)蒸籠,,腌料融入湯里,湯頭呈褐色,,鮮美又表現(xiàn)出清甘,,滋味繁復(fù)。經(jīng)過炸過又蒸復(fù)煮的工序,,湯里的排骨酥幾乎骨肉分離,,肉輕偎著骨頭,,幾乎毋需動用到牙齒,軟爛腴香,,自動在嘴里化開,,順勢滑進(jìn)胃腸。 排骨酥湯加入面條即排骨酥面,,在豐原廟東小吃街,,陳清旺夫婦創(chuàng)設(shè)的“清水排骨面店”,狹仄的面店須抽取號碼牌排隊等候吃面,,內(nèi)用排右邊,,外帶排左邊;看店家動作敏捷有效率,,背后須付出兩代相傳的技藝和勞動力:軟排酥炸后,,再分別裝進(jìn)小鋁盅,入籠屜燉蒸數(shù)小時,;快速燙熟油面,,擱一些香菜和芹菜末,加入排骨酥湯即成,。 等而下之者治排骨酥湯不免懶怠,,誤以為主要工序在蒸燉,遂便宜行事,,排骨酥未腌透炸透,,虛應(yīng)故事般依賴煮的工序;這種湯加了再多的味精和白蘿卜,、芋頭,、冬瓜去燉,也不會想喝,。 食油風(fēng)暴后,,重傷害臺灣的餐飲業(yè),然則吾人亦不宜妖魔化炸物,。店家尤須慎選好油,,勤于換油,老老實實去做,,重建人們對臺灣美食的信賴,。 排骨酥自然是重口味,不必再蘸附上的胡椒鹽,,即有效討好了人們的味蕾。這世界并不需要百般清淡,,有時云淡風(fēng)輕,,有時濃油赤醬,;鐘鼎山林各有天性,就像哈姆雷特的猶豫,、奧塞羅的猜疑嫉妒,、麥克白的野心企圖,豐富了人生的舞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