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學(xué)時代 ID:guoxuetimes 《老子》,,又名《道德經(jīng)》,,是什么書呢?它或是老子所寫,,或是老子與其弟子的合著,,或是出于眾人之手。八十一章,,九九之數(shù),,似乎暗藏天機,應(yīng)該暗藏天機,。而另一種曾久埋于地下,,不見天日的版本,卻把現(xiàn)有的詞章全然打亂,,甚至指向截然相反的思想,。 老子是什么人呢?他本名是李聃,,據(jù)說是為著他那長而又長的耳朵——至于為何叫他老子,,典籍中說法不一。這個人存在于何時,?其歸宿究竟如何,?他與孔子孰先孰后?他是否當真如學(xué)者所言,其實與老萊子是同一個存在,?每一個問題與答案之間,,都隔了兩千余年的歷史,一次又一次在想象,、神化,、爭辯中的折射,使問題本身都顯得如此模糊,。 不妨就放棄“求真”吧,。倘使一個民族會花費幾千年時間堆出一個人物虛影,描繪他,,敘說他,,崇仰他,貶抑他,,那這個形象也就已經(jīng)成為某種真實的存在,,甚至比那些有血有肉,一切皆可考證的人更有意義,。 現(xiàn)在,,我們再來談?wù)劺献樱務(wù)劇兜赖陆?jīng)》,。 《老子授經(jīng)圖》清·任伯年(南京博物院收藏) 老子沒有童年,,也沒有晚年,他就那么在歷史中突兀兀地出現(xiàn)了,。傳說中,,他的母親足足懷胎八十一年才等到他的降生,嬰兒甫出生時就是滿頭白發(fā),,八十一年的歲月從他的發(fā)絲間流過?!袄献印钡摹袄稀?,其實便是“年老”的“老”。 作為周王朝國家檔案館的館長,,這個老嬰兒的眼眸始終盯著久遠以前的世界,,他的額頭上定然有密密的皺紋,每一層皺紋里都藏有故事,,每一個故事都厚重到令人不得不發(fā)出悠長的嘆息,。 孔子來看他,以為他是龍一般的人物——“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至于龍吾不能知……”老子是云霧中飛騰翻轉(zhuǎn)的龍,,高高在上,神秘莫測,。中國人說他是孔子的老師,,又造出《老子化胡經(jīng)》以為他是西方佛陀的真身,這樣,,儒釋道三家中,,儼然便以道最為尊貴。 三教合一圖 三位哲人,,對孔子,,我們知道他幼時捉弄禮器的早慧,也知道他失去弟子之后的悲痛,。對釋迦,,我們知道他初窺世間慘淡時的震撼,也知道他在苦行中索道不得的困擾,。對老子,,我們只知道,他是一個智者,。 而他提供給世人的,,是怎樣的智慧啊,!“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初讀老子時,,恰好翻到這兩段,,悚然而起,,夏日炎炎之中,只覺脊背上竄出一股涼意,。仿佛聽到一個陰森森的聲音,,告誡著歷代帝王:民智,是開不得的,。轉(zhuǎn)頭又悄聲對小民說:狡兔死,,走狗烹。中國歷代尊儒,,魯迅卻說,,中國人的根扎在道家上——略有閱歷,便知道這話真對,,而又實在不算是什么好話,。 道家出于史官,史官經(jīng)手的是他人之人生,,觀察的是國家之興衰,,一輩子等于別人的幾次輪回,因此對政治的把握也就越發(fā)精準,。老子與孔子不同,,孔子畢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老子比理想主義者看得清楚,?!皬娏赫卟坏煤盟馈笔且环N告誡,也是對血淋淋現(xiàn)實的記錄,。 《孔子圣跡圖》之《問禮老聃》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極偽,。國家混亂,有忠臣,。越吆喝什么,,往往就是越缺少什么,仁義之下有刀兵,。處亂世之中,老子那雙智慧的眼睛注視到這些,。而歷史文化的發(fā)展也果真如他所說,,在道之后是仁,仁沒有了,,便要提義,,義之后是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亂之首也,。 殊不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涵蘊萬物,,圣人長養(yǎng)百姓,,真正的仁,恰恰是在“不仁”之中,! 因此,,他對所謂仁義智禮幾乎是嗤之以鼻(哪怕他實際上比孔子都精通禮儀)。五千余言,,能讀到一連串的“弗”,、“去”、“絕”,,都是否定詞,,頂好頂好,結(jié)繩而用,,連文字都可以廢除,。可是我想,,他一定知道回不去了,。“能嬰兒乎,?”已經(jīng)成人的生命,,還能夠回到母腹中么?那一連串的否定,,終歸只是憤激之語,。 《老子八十一化圖》 老子談?wù)危勚螄?,談處世,,但如果只是這樣,《道德經(jīng)》也不過只是一部權(quán)謀術(shù)書,。而老子是從政治之中望見天道——是的,,與其說他從天道哲理中得出治世之法,我更相信他是在世事循環(huán)里窺得了“道”,。 在這個層面上,,一切寒氣陰氣蕩然無存,,讀“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讀“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都覺得坦蕩光明,,如居云端。 可這個層面又最難以講清楚,,任何人見滄海桑田,,四時輪轉(zhuǎn),黃花郁郁,,青竹翠翠,,都會心有所悟,一旦落于語言,,就索然無味,。 老子只好用模糊的話,來形容這一份玄之又玄: 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中有象兮,?;匈夂鲑猓杏形镔?。窈兮冥兮,,中有情兮。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然后,他轉(zhuǎn)身離去,。 當他的眼睛把文字看透,,把世情看透,一直到達天地最為深遠之處,,他就這樣走開,。離絕,像扔一件舊衣服那樣輕巧隨意,。由于關(guān)令的挽留,,他才為這個世界送出了最后的禮物,接著,,他乘青牛出關(guān)——那一定是一頭步伐緩慢的老?!獜氖廊四抗庵袕氐紫А?/span> 《老子騎牛軸》明·張路 當夕陽在天空中燒出最后一片鮮艷,, 牛角在大地上投出長長的影子,, 一切枷鎖都已經(jīng)脫落, 尚自在關(guān)內(nèi)的人啊,,就這樣別了,, 你們的目光將再也追不上我的背影。 追逐五色,,卻難以分出,, 芽葉新生時,驚動世界的一點青翠,。 鐘鼓笙簫,,五聲繞梁, 卻無法聽到,, 子夜萬籟俱寂時,,天地的歌唱。 那么,,盲聾喑啞者,, 你們就且去追逐焰火,玩耍游戲,,指珍寶而捧腹,。 用黃金, 換取幾塊殘瓦,,好積攢著蓋一棟小屋,。 ——直到宇宙六合,終于朝你們展示出無用之用,。 誰與我同行,? 連五千言,也是多余,。 恍兮惚兮,,那無盡的道路。 看啊,,眾人興高采烈,,笑鬧不已,如宴會,,如游春,。 我無知無覺,寧靜如嬰兒,。 累累惶惶,,這里已沒有我的歸處,。 眾人富足有余,我獨窮乏,。 眾人聰慧明察,,我獨愚笨。 澹兮如海,,無牽無系 我與眾人本不同,,依道為生憑道止 …… 老子與孔子不同,孔子畢竟是一個理想主義者,,老子只是一個旁觀的哲人,。可是老子與孔子一樣寂寞,,甚至更加寂寞——古來圣賢,,誰不寂寞。 東方的哲人,,他朝何方去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