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氣散 ▲▲▲ |
|
|
〖方源〗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之二治傷寒,。 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fēng)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吐,,氣瀉霍亂,臟腑虛鳴,,山嵐癉瘧,,遍身浮腫,婦人產(chǎn)前產(chǎn)后,,血氣刺痛,,小兒疳傷,并宜治之,。 〖釋名〗 “藿香之芬,,以開胃,名曰正氣,,謂正不正之氣也,。”《刪補名醫(yī)方論》 〖組成〗 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 去皮,,各一兩[各5g] 半夏曲,、白術(shù)、陳皮 去白 厚樸去粗皮,,姜汁炙 苦桔梗 各二兩[各10g] 藿香 去土,,三兩[15g] 甘草 炙,二兩半[12g] 〖用法〗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6g),,水一盞,姜錢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如欲汗出,,衣被蓋,再煎并服,。 〖方歌〗 藿香正氣大腹蘇,,甘桔陳苓術(shù)樸俱。 夏曲白芷加姜棗,感傷嵐瘴并能驅(qū),。 |
5top
|
〖主治〗 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濕滯證,頭痛,,惡寒,,發(fā)熱,胸脘滿悶,,脘腹疼痛,,霍亂,嘔惡瀉痢,,舌苔白膩,,以及山嵐瘴瘧。 〖功用〗 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病機〗 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傷濕滯所致,。外感風(fēng)寒,,邪侵肌表,衛(wèi)陽被郁則惡寒,,邪正相爭則發(fā)熱,,足太陽之脈上額交巔,邪犯太陽經(jīng)脈故頭痛,。 |
5top
|
君 藿香 ── 辛散風(fēng)寒,,芳化濕濁,和胃悅脾,。
┌ 半夏 ── 燥濕降氣,,和胃止嘔。 │ 臣 ┤ 厚樸 ── 行氣化濕,,寬胸除滿,。 │ └ 蘇葉、白芷 ── 助藿香外散風(fēng)寒,,兼可芳香化濕,。
┌ 陳皮 ── 理氣和中燥濕。 │ 佐 ┤ 茯苓,、白術(shù) ── 健脾運濕,。 │ └ 大腹皮 ── 行氣利濕。
┌ 桔梗 ── 宣肺利膈,。 │ 使 ┤ 生姜,、大棗 ── 調(diào)和脾胃,。 │ └ 甘草 ── 調(diào)和諸藥,。
|
5top
|
1.本方重在化濕和胃,,而解表散寒之力略遜,若欲取汗應(yīng)加蓋衣被,。以惡寒發(fā)熱,,上吐下瀉,舌苔白為證治要點,。 2.此乃夏月常用方劑,,對傷濕感寒,脾胃失和者最為適宜,。若表邪偏重,,寒熱無汗者可加香薷以助其解表;兼氣滯脘腹脹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氣止痛。 3.適用于急性胃腸炎屬濕滯脾胃,,外感風(fēng)寒者,。 |
5top
|
《醫(yī)方考》:“凡受四時不正之氣,憎寒壯熱者,,此方主之,。風(fēng)寒客于皮毛,理宜解表,。四時不正之氣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氣之品以主之,。白芷、紫蘇,、藿香,、陳皮、腹皮,、厚樸,、桔梗,皆氣勝者也,,故足以正不正之氣,;白術(shù)、茯苓,、半夏,、甘草,,則甘平之品耳,所以培養(yǎng)中氣,,而樹中營之幟者也,。” 實驗研究:藿香正氣丸(水)能抑制家兔離體十二指腸平滑肌的自發(fā)收縮,,對水楊酸毒扁豆堿和氯化鋇所引起的離體平滑肌的緊張收縮,,有顯著的解痙作用。對水楊酸毒扁豆堿所引起的狗及家兔在體腸管的痙攣有抑制作用,;藿香正氣丸(水)與腎上腺素抑制腸管的作用比較表明,,其抑制作用并非通過興奮α—受體(中成藥研究:1984;5:7),。 |
5top
|
1.對有過敏史病人不宜用,。 2.本方所治霍亂并不等于西醫(yī),尤其濕熱霍亂非本方所宜,。 3.用藥辛香溫燥,,陰虛火旺,虛寒者禁用,。 |
5top
|
〖附方〗 六和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縮砂仁 半夏 杏仁 人參 干草 赤茯苓 藿香葉 白扁豆 木瓜 香薷 厚樸 用法:上銼,,每服四錢(12g),水一盞半,,生姜三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服。 功用:祛暑化濕,,健脾和胃,。 主治:濕傷脾胃,暑濕外襲,?;魜y吐瀉,倦怠嗜臥,,胸膈痞滿,,舌苔白滑等。 [本方與藿香正氣散比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