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哲學中的人心是對人的感覺和知覺的統(tǒng)稱,它是心靈對事物的直接反映,。道心則是人心的主宰,。這個主宰,康德稱之為理性,。從道德的角度來看,,它便是某種意志。朱熹認為只有儒家的意志,,才是善良的,,因此道心指儒家的意志。它通過學習,,將善良的儒家價值觀轉換為自己的意志,,然后持之以恒而得以實現(xiàn)。具體的方法便是居敬,。人心離不開道心,。感覺和知覺離不開人類理性的主導,。缺少了儒家性質的意志來主宰的感覺和知覺是危險的。 心靈哲學,,顧名思義,,是關于人的心靈的哲學。人的心靈,,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有一個概念和其相對應,,那就是心。在朱熹那里,,心有兩種形式,,一個是人心,另一個是道心,。這兩種形式來源于《尚書》的一段話:“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那么,,這里所講的道心和人心的內(nèi)涵是什么呢?在朱熹的心靈哲學中分別處于什么樣的地位?這便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一、“人心是知覺”:意識與觀念 首先,,人心由氣血合成,。 朱熹說:“所謂人心者,是氣血和合做成,。(先生以手指身)嗜欲之類,,皆從此出,故危,。”這表明人心是一種和肉體相關的人的因素,,或者說是一種生理機能的作用,。這種源于生理機能的主體結構,便是人的感覺和知覺,。人都有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通過這些感官,我們獲得感覺和知覺,。只要是人,,都有人心,連圣人也不例外,。有人問:圣人亦有人心,,不知亦危否?朱熹回答說:“圣人全是道心主宰,。(時舉錄云:'圣人純是道心?!?故其人心自是不危,。若只是人心,也危,?!吘故鞘ザ枘睿憧??!笔ト艘灿腥诵模骸笆ト藭r那人心也不能無,但圣人是常合著那道心,,不教人心勝了道心,。”圣人也是人,,自然也有人的生理結構與感覺功能,,只是圣人不教人心戰(zhàn)勝道心。 其次,,人心是一種感覺,。 朱熹說:“人心如'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聲,,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比诵谋憩F(xiàn)為感覺,如口對味道的感覺,、眼睛對顏色的感覺,、耳朵對聲音的感覺、鼻子對嗅味的感覺,、身體對感觸地感覺等,。“人心亦只是一個知覺,。從饑食渴飲,,便是人心?!边@種感覺的綜合便是現(xiàn)代哲學里所講的知覺,。朱熹所講的知覺,雖然和現(xiàn)代哲學中所講的知覺意思不盡相同,,但其大意是不差的,,即對客觀對象的知曉和明白,。這種明白是主體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直接的接觸、接納和反映,。這種接納和反映僅僅停留在一個初級階段,。為什么呢?這便是人心的第三個內(nèi)涵。這類似于孟子所講的耳目之官,,即感覺和知覺,。感覺和知覺,在日常語言中,,我們稱之為意識或觀念,。人心是意識。 說到這里,,便不得不提一下李明輝先生與陳來先生的一些爭論,。李先生的觀點是:心屬于氣,并且以為這是臺灣學者的主流立場,。他還引用了劉述先先生的一段文獻材料來佐證自己的看法,。陳來先生的觀點是:心不是氣,“心為知覺,,知覺只是氣的一種能力或特性”,。其實,二者的觀點并不是正負相對峙的,。人的知覺,,當然不是氣,但是它仍然可以是氣之類的肉體的功能,。 第三,,人心是對客觀現(xiàn)象的直接反映。 欲望是它的直接表現(xiàn)形式,。朱熹說:“形骸上起底見識,,或作'從形體上生出來底見識’,便是人心,?!彼^形體上的事物,即客觀的現(xiàn)象,。對現(xiàn)象的接納和反映,從現(xiàn)代哲學的角度來看便是人類的理智對客觀事實的感覺和知覺,。這種感覺和知覺是人類的最初的理性形式:“喚做人,,便有形氣,人心較切近于人,?!比诵谋容^容易顯露,,因為它是人對外部事物的直接反映。在這種反映中,,體現(xiàn)的主要是人類對外部事物的直接接觸,、接受和感受,“如喜怒,,人心也,。然無故而喜,喜至于過而不能禁,;無故而怒,,怒至于甚而不能遏,是皆為人心所使也,?!毕才返那楦斜闶侨诵模@種反映又表現(xiàn)為欲望,。盡管朱熹有時候不太同意二程的“人心是欲望”的提法,,但是有時候他也同意將人心當作欲望。欲望是人對外部事物的直接感受,。這種感受與其說顯示了人的特點,,毋寧說體現(xiàn)了人的生物性。因此,,一些西方學者以為,,欲望甚至都算不上是人的特點,將人心當作欲望表明了人心的初級與原始性,。 第四,,人心是形而下者,是經(jīng)驗的,。 朱熹對張載的“心統(tǒng)性情”說評價極高:“惟心無對,,心統(tǒng)性情,二程卻無一句似此,?!毙慕y(tǒng)性情意味著心不僅通性,而且通情,。情是人心感于物而發(fā)者,,它是經(jīng)驗的、形而下的,。因此,,情的內(nèi)涵界定了心的形而下品質,它因此是經(jīng)驗的。這個通情的心便是人心,。因此,,蒙培元先生說:“朱熹所謂心,既是形而下者,,即知覺運動之心,,又是形而上者,即超越的本體之心,,這所謂本體之心,,就是理,就是性,。朱熹以心之體用分形上與形下,,因而分出性情,即所謂'心統(tǒng)性情’,;而不是以性與心分形上與形下,,因而以性為一邊,心與情為一邊,。這才是朱熹心性論的基本觀點,。”此處的知覺運動之心即人心,,它是形而下者,,這意味著它存在于人類的經(jīng)驗世界。在經(jīng)驗世界,,它難免被摻雜了經(jīng)驗與人為的因素,,經(jīng)驗的、人為的人心因此有染,,因此危險,。 第五,人心危險,。 朱熹說:“人心者,,氣質之心也,可為善,,可為不善,。”人心是由氣血造成的,,因而是氣質之心,。這種氣質之心,有可能是善良的,,也可能是邪惡的,。既然有邪惡的可能,,那就表明人心有危險,,所以說:“人心惟?!薄3套右舱f人心是人欲,,需要抑制,。朱熹說:“人心則危而易陷?!比诵奈kU,,為什么呢?在于它容易陷入邪惡:“人欲也未便是不好。謂之危者,,危險,,欲墮未墮之間,若無道心以御之,,則一向入于邪惡,,又不止于危也?!比菀讐櫬涞娜诵男枰佬膩眈{馭和拯救,。 第六,人心聽命于道心,。 朱熹說:“人心亦不是全不好底,,故不言兇咎,只言危,。蓋從形體上去,,泛泛無定向,或是或非不可知,,故言其危,。故圣人不以人心為主,而以道心為主,。蓋人心倚靠不得,。人心如船,道心如柁,。任船之所在,,無所向,若執(zhí)定柁,,則去住在我,。人心亦未是十分不好底。人欲只是饑欲食,、寒欲衣之心爾,,如何謂之危?既無義理,,如何不危?”人心本身并不一定是壞的惡的,故而僅僅稱之為危,,而不是惡,。那么它危險在哪里呢?危險在于它如同一艘沒有舵的船。如果沒有了舵,,船便失去了前進的方向,。如何達到目的呢?道心指引船前進的方向。 二,、道心是知覺的道理:一種意志 前面說的人心,,分別于道心,而事實上,,人心和道心是不可分別的,,人心與道心只是一個事物。如在喜怒哀樂中,,無緣無故的喜怒哀樂是人心,。那么,人們的喜怒哀樂是不是無緣無故的呢?不會的,。我們的情感和感受一定會有一些原因,,正是這些原因促使人們產(chǎn)生一定的情感和心理,某些原因便是道心,。 首先,,道心是知覺的主宰。朱熹說:“人只有一個心,,但知覺得道理底是道心,,知覺得聲色臭味底是人心,不爭得多,?!钡佬氖侨诵牡牡览怼⒁罁?jù),。這個依據(jù),,從人的生存角度來看,表現(xiàn)為道心對人心的指導與支配:“須是喜其所當喜,,怒其所當怒,,乃是道心?!钡佬氖侨诵牡木壒?、指導和主宰,作為主宰的道心,,給人心下達相關的命令,。所以,,朱熹說:“人心如卒徒,道心如將,?!钡佬娜缤笓]士兵的將軍一般:“如何無得!但以道心為主,而人心每聽命焉耳,?!比诵穆犆诘佬摹?/p> 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人類的感覺、知覺是對外部事物的直接反映,,如同鏡子一般,。心靈是鏡子。這種反映似乎是機械的,、被動的:外部事物是什么樣子,,鏡子便反映出什么樣子??墒?,如果我們深究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看似被動的,、機械的反映,,其實不是完全被動的,在這些機械反映的背后隱藏著某種決定性因素,。正是這一決定性因素促使人們反映事物,。大千世界,種類繁多,,心靈不可能反映所有的事物,,它有選擇地反映著事物。選擇便是反映之前的一個必要的程序,。心靈不是被動地反映事物,,而是有選擇地反映事物。誰來選擇呢?這個選擇的主體,,根據(jù)康德的認識論,,便是人的理性。它有時候表現(xiàn)為人的意志,,即實踐理性,,是人類的意志命令人們的主觀感覺和知覺去做出某種選擇性的反映。意志是知覺的主宰,。海德格爾也說:“意志才是決定自己的最終決定者,。它從根本上決定自身,。意志的根本便是對意志行為的決定。這樣的意志僅僅通過自己來決定自己,,而不依靠任何其他經(jīng)驗的東西,。這樣的意志便是純粹意志?!庵臼且庵拘袨樽陨砑兇庖庵?,即意志的根本,從根本上代表了純粹意志行為,,是一種法則給予的模式,。”一切實踐行為與人類的存在,,都來源于人類的意志,。在朱熹這里,人類感覺與知覺的主宰是道心,。因此,,從同是感覺與知覺的主宰的角度來看,道心和意志沒有差別,。道心是一種意志,。 朱熹說:“人心如孟子言'耳目之官不思’,道心如言'心之官則思’,,故貴'先立乎其大者’,。人心只見那邊利害情欲之私,道心只見這邊道理之公,。有道心,,則人心為所節(jié)制,人心皆道心也,?!弊鳛橹髟椎牡佬募匆庵荆匀恢髟?、節(jié)制了人心的活動,。 其次,道心是人心的依據(jù)和基礎,,是人心中最根本的因素,,如同道對于萬物一般,朱熹把它叫做理:“道心,,人心之理,。”理是事物的客觀基礎,。所謂基礎,,即最初的,、最根本的存在。道心是理,,是某種最初的,、最根本的實在。人心是一個具有豐富內(nèi)容的存在物,。如果我們對這個存在物進行哲學追問,,追問這個存在物的根本者,那么,,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個存在物由許多不同的要素構成,。在這些眾多的要素中,道心是最根本者,。因此,,所謂的道心,它一定是人心,、人類知覺的最根本、最初的存在狀態(tài),。既然是最初的狀態(tài),,人自然最先得到道心,故“道心雖先得之”,。 從理性人類的實踐內(nèi)容與形式來看,,意志無疑是人類生存的始作俑者。叔本華借用了康德的一個術語,,稱意志是人的物自體,,他把它叫做“人自身的內(nèi)在本性”。既然意志是人的自體,、本體,,便意味著:意志是人的存在的基礎和起點。人類存在,,即以理性行為為形式的存在方式,,開始于意志。 第三,,道心顯現(xiàn)為人心,。朱熹說:“只是要得道心純一,道心都發(fā)見在那人心上,?!比诵氖堑佬牡娘@現(xiàn)。人類的道心,、意志僅僅是一種主觀的,、基礎性的東西,,它還需要通過一些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的東西讓自己顯現(xiàn)出來,。在朱熹看來,,這個東西便是人心。人心是道心的發(fā)揮,、流通和顯現(xiàn),,或者更準確地說,道心依靠人心使自己獲得現(xiàn)實化的形式,,因此朱熹說:“自人心而收之,,則是道心;自道心而放之,,便是人心,。”人心便是道心的放開和展現(xiàn),。如果將道心理解為某種意志的話,,那么,這種意志必然通過一些觀念來體現(xiàn)自己,。觀念雖然反映了客觀現(xiàn)實,,但是指示它反映的東西便是道心。道心通過指示感官和知覺來實現(xiàn)自己的存在,。 第四,,道心是微細的,處于隱蔽狀態(tài),。朱熹說:“道心雖先得之,,然被人心隔了一重,故難見,。道心如清水之在濁水,,惟見其濁,不見其清,,故微而難見,。”人類雖然最先得到道心,,但是,,由于道心通過人心顯現(xiàn)自己,在現(xiàn)實中,,人們看到的僅僅是一些如同濁水一般的觀念,、人心,道心、意志藏在人心里,。從這個角度來說,,道心、意志是被遮蔽的,,它微而難見,。 綜上所述,道心是人類的某種意志,,它是人類意識的主宰和基礎,,通過人心顯示自己,同時也被人心遮蔽了,。 三,、道心從何而來? 道心來源于義理。朱熹說:“道心是義理上發(fā)出來底,,人心是人身上發(fā)出來底,。雖圣人不能無人心,如饑食渴飲之類,;雖小人不能無道心,,如惻隱之心是。但圣人于此,,擇之也精,,守得徹頭徹尾?!钡佬囊粤x理作為自己的來源。 道心即義理,。有人問人心,、道心之別,朱熹回答說:“只是這一個心,,知覺從耳目之欲上去,,便是人心;知覺從義理上去,,便是道心,。道心則微而難著。微,,亦微妙之義,。”包含了義理的人心便是道心,,道心和人心的差別便在于義理上,,所以,義理是道心的根本標志,。 那么,,這些義理又是從哪里來的呢?道心即孟子所說的四心,。按照孟子的說法,這四心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將道心賦予天性,,一方面突出了道心的絕對實在性,另一方面它把問題的答案交給了上天,。這實際上是對問題的科學追問的回避,,或者說懸置了問題本身。當然,,這也是回答這類問題的一個辦法,,至少宗教通常采取這種方式。朱熹并沒有完全采取這類辦法,。他指出了它的另一個來源:惟精惟一,。 朱熹說:“道心、人心,,本只是一個物事,,但所知覺不同。惟精,、惟一,,是兩截工夫;精,,是辨別得這個物事,;一,是辨別了,,又須固守他,。若不辨別得時,更固守個甚么?若辨別得了又不固守,,則不長遠,。惟能如此,所以能合于中道,?!笔裁词俏┚?惟精即辨別一個事物,看看哪些是好的,、善的,,哪些是壞的、惡的,。在合理,、科學辨別的基礎上,再做進一步的打算?!洞髮W》把它叫做格物,、致知,尤其是致知,,通過格物而致知,,明白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明白以后的打算便是惟一,。什么是惟一?唯一即固守之,知道了是非善惡以后,,選定正確的價值觀,,堅持下來。一即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練習,、操作和實踐,經(jīng)過這一過程,,道心便可以形成了,。 這和康德所描述的人類意志的發(fā)生機制基本一致??档抡J為,,人類的善良意志的生成來源于人類的準則:“依據(jù)能夠成為普遍自然法則的對象的準則來行動。在這里便會產(chǎn)生絕對善良的意志的形式,?!币庵緵Q定于準則,是準則使意志具有了普遍性:“準則是意志的普遍法則的給予者,?!币庵緛碓从跍蕜t。那么,,什么是準則(Maxime)呢?康德說:“準則是行為的主觀原理。因此,,我們必須把它同客觀原理即實踐法則區(qū)別開來,。……準則是主體行為的基本法則,?!睖蕜t是行為主體腦子里的某種規(guī)定。這種規(guī)定可以說是某種印象,,也可以說是某些規(guī)則,。這些準則來源于經(jīng)驗,即這是人們在現(xiàn)實經(jīng)驗中總結出來的價值觀系統(tǒng)。更準確地說,,它們是主體認為善的,、好的、美的價值觀,。主體依靠這些價值觀來判斷善惡,、是非與美丑。比如誠實的原理,,在康德看來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美德,。依據(jù)誠實來做買賣,便可以說是善的,,值得提倡,。而如果依據(jù)利益原理,實現(xiàn)童叟無欺的買賣行為,,在康德看來,,算不上道德。誠實便是一種善良的價值觀,,可以成為人們的行為準則,。 人們通過學習,了解到各種價值觀與準則,,比如仁義禮智等價值觀,。面對各種價值觀,人們通常有兩種方式處置它,,一種是接納它,,另一種是拒絕它。對儒家來說,,仁義禮智等價值觀是善的,、好的,自然愿意接納它,。這時,,學習與接納便是一種轉換:將實然(某種客觀現(xiàn)實的價值觀)轉換成某種當然(主觀內(nèi)在的品性)。所謂當然,,即對某種實然的價值判斷,,以之為正當性之存在,如道,、義等,。“所謂道者,,只是日用當然之理,。事親必要孝,,事君必要忠,以至事兄而弟,,與朋友交而信,,皆是道也?!薄傲x者,,心之制,事之宜,。所謂事之宜,,方是指那事物當然之理,未說到處置合宜處也,?!薄拔┝x所在,道心也,?!敝倚⒐?jié)義等本來是一些社會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是外在于主體而存在的,。人們可以因為自己喜歡它而稱之為善、正當,,如儒家,;也可以因為其弊端,以其不善,、不當,,如法家對孝的批判。當人們稱之為善,、正當時,,這些實然的外在于我的事物,便轉換為了當然,、應然的,、內(nèi)在于我的東西。實然成了應然,、當然,。朱熹說:“人心便是饑而思食、寒而思衣底心,。饑而思食后,思量當食與不當食……寒而思衣后,,思量當著與不當著,,這便是道心,。”道心便是當然,。這種當然存在者,,我們可以稱之為德性,又可以稱之為善良意志,。人類通過學習,、接受仁義禮智的價值觀,形成自己的善良意志或德性,。 朱熹的意志發(fā)生理論,,顯然受到了前人的德性發(fā)生理論的啟發(fā)。他充分利用《大學》,、《中庸》所闡述的德性發(fā)生的機制和原理,,認為:“惟精者,精審之而勿雜也,;惟一者,有首有尾,專一也,。此自堯舜以來所傳,,未有他議論,先有此言,。圣人心法,,無以易此。經(jīng)中此意極多,,所謂'擇善而固執(zhí)之’,,擇善,即惟精也,;固執(zhí),,即惟一也。又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皆惟精也,;'篤行’,又是惟一也,。又如'明善’,,是惟精也;'誠之’,,便是惟一也,。大學致知,、格物,非惟精不可能,;誠意,,則惟一矣。學則是學此道理,。孟子以后失其傳,,亦只是失此?!?惟精即選擇善良的價值觀,,然后接受它。從德性發(fā)生的機制來看,,這個過程便是德性的產(chǎn)生,。人類的善良德性來源于對自己認可的善良價值觀的認知和接受。一旦人們接受了某種價值觀,,相應的德性會因此而生,。不過,僅僅如此還不夠,。上述的過程僅僅是德性的發(fā)生,。發(fā)生以后必須成長,才能夠最終生成,。如何讓發(fā)生了的事物順利成長?那便是持之以恒地練習它,,也即篤行之??鬃诱f“學而時習之”便是這個道理,。德性發(fā)生以后,通過長期的,、堅持不懈的努力練習,,便可以讓德性成長為美德。 德性論將德性看作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和根本,。這一理論雖然強調了存在的客觀性基礎,,但是,它的弊端在于容易忽略人的理性,。朱熹利用了德性論所主張的德性發(fā)生原理,,并利用它建構了自己的意志發(fā)生理論:人類的善良意志來源于對某種善良的價值觀的學習、接受,,并最終實踐之,。這和德性論的德性發(fā)生原理是基本一致的。 四,、道心如何形成? 從理性的存在角度來看,,道心是主體的意志,;從生存的角度來看,道心是主體的德性,。德性包含著兩個部分:本性和修養(yǎng)。本性是天生的,,我們無能為力,。修養(yǎng)則可以通過經(jīng)驗的方式予以改造。改造修養(yǎng)和形成善良意志,,說的是同一件事情:確立主體生存的善良的出發(fā)點,。善良意志確保了人類行為的善良價值,美好的德性也確保了美好人生的必然基礎,,二者都強調立本,。修養(yǎng)德性和純潔意志,是一件事情的兩個說法,。那么,,如何純潔意志、修養(yǎng)德性呢? 朱熹主張敬:“敬字,,前輩都輕說過了,,唯程子看得重。人只是要求放心,。何者為心?只是個敬,。人才敬時,這心便在身上了”如何求得道心?便是一個敬字,。只要人們做到了敬,,道心便在人的身上了。因此,,“學者當知孔門所指求仁之方,,日用之間,以敬為主,。不論感與未感,,平日常是如此涵養(yǎng),則善端之發(fā),,自然明著,。少有間斷,而察識存養(yǎng),,擴而充之,,皆不難乎為力矣。造次顛沛,,無時不習,。此心之全體皆貫乎動靜語默之間,,而無一息之間斷,其所謂仁乎!”學道之人,,應當以敬為主,。通過敬,涵養(yǎng)自己的德性或修養(yǎng),,從而形成善端,,再繼續(xù)擴而充之,便可以成仁,。居敬便是學者的工夫,。朱熹說:“如今看圣賢千言萬語,大事小事,,莫不本于敬,。收拾得自家精神在此,方看得道理盡,??吹览聿槐M,只是不曾專一,?;蛟疲?#39;主一之謂敬?!茨皇侵饕?曰:主一又是敬字注解,。要之,事無小無大,,常令自家精神思慮盡在此,。遇事時如此,無事時也如此,?!痹谥祆淇磥恚词鞘ベt之事的根本,,無論大事小事,,無不以敬為本。 什么是敬?朱熹認為敬有兩個內(nèi)涵:一個是敬仰,,另一個是敬畏,。 朱熹說:“為學有大要。若論看文字,,則逐句看將去,。若論為學,則自有個大要。所以程子推出一個'敬’字與學者說,,要且將個'敬’字收斂個身心,,放在模匣子里面,不走作了,,然后逐事逐物看道理,。”敬的第一個內(nèi)涵來源于程子,。程子說:“主一之謂敬,、一者之謂誠?!彼^一者,即善良的本性,,敬便是敬仰這個善良的本性,。因此,這個敬是對善良者的敬仰,。這是一種心悅誠服的敬,,是主體對外部事物的由衷地敬仰與接納。 敬的另一種內(nèi)涵是畏,。朱熹說:“然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塊然兀坐,耳無聞,,目無見,,全不省事之謂。只收斂身心,,整齊純一,,不恁地放縱,便是敬,?!本次穼ο螅瑢ο蟮木次肥侵黧w對外部事物的一種被迫的尊重,。對這種外部對象,,主體不可以逃避,也不會無動于衷,,而應該收斂自己,,接收對象所承當?shù)膬?nèi)容。通過這種被動的方式,,修養(yǎng)自己的德性,、培育自己的意志。 敬是修養(yǎng)德性、培育意志的機制,。那么,,如何實現(xiàn)這一機制呢?朱熹以為窮理、道問學是主要的途徑,。朱熹說:“學者工夫,,唯在居敬、窮理二事,。此二事互相發(fā),。能窮理,則居敬工夫日益進,;能居敬,,則窮理工夫日益密。譬如人之兩足,,左足行,,則右足止;右足行,,則左足止,。又如一物懸空中,右抑則左昂,,左抑則右昂,,其實只是一事?!备F理是窮盡事物之理,,從而明白哪些是正當?shù)模男┦遣徽數(shù)?。窮理的工夫便是辨明是非善惡的工夫與階段,。明白了是非與善惡以后,便開始主敬,?!俺志词歉F理之本;窮得理明,,又是養(yǎng)心之助……學者若不窮理,,又見不得道理。然去窮理,,不持敬,,又不得。不持敬,,看道理便都散,,不聚在這里。”窮理是弄明白善惡是非,,窮理,、致知的工夫,如同推察自家或他家各種各樣的事情,,明白事理,,其目的還是為了選擇善的、美的,、好的價值觀,,然后對它表示敬重,并最終接納它,。這兩個不同的階段,,朱熹認為,這其實是一體的:“主敬,、窮理雖二端,,其實一本?!?/p> 不僅需要學習、致知,,而且朱熹以為克己也是一個必要的途徑,。朱熹用了一個比喻來說明致知、克己與持敬的關系:“致知,、敬,、克己,此三事,,以一家譬之:敬是守門戶之人,,克己則是拒盜,致知卻是去推察自家與外來底事,。伊川言:'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谎钥思?。蓋敬勝百邪,便自有克,,如誠則便不消言閑邪之意,。猶善守門戶,則與拒盜便是一等事,,不消更言別有拒盜底,。若以涵養(yǎng)對克己言之,則各作一事亦可。涵養(yǎng),,則譬如將息,;克己,則譬如服藥去病,。蓋將息不到,,然后服藥。將息則自無病,,何消服藥,。能純于敬,則自無邪僻,,何用克己,。若有邪僻,只是敬心不純,,只可責敬,。故敬則無己可克,乃敬之效,。若初學,,則須是功夫都到,無所不用其極,?!背志词亲约罕3肿约旱纳屏嫉谋拘裕思簞t如同服藥拒毒一般,。通過服藥,,可以保持自己的本性。 持敬僅僅是一種機制,,這種機制的表現(xiàn)形式便是恭,。朱熹說:“恭主容,敬主事,。有事著心做,,不易其心而為之,是敬,。恭形于外,,敬主于中。自誠身而言,,則恭較緊,;自行事而言,則敬為切,?!侨菝采险f,。……或云:敬,,主于中者也,;恭,發(fā)于外者也,。曰:'凡言發(fā)于外,,比似主于中者較大。蓋必充積盛滿,,而后發(fā)于外,,則發(fā)于外者豈不如主于中者!然主于中者卻是本,不可不知,?!惫蔷吹耐獗硇问健?nèi)心有敬,,自然形于外為恭,。這種外部的行為舉止,人們稱之為禮,。因此,,在儒家看來,禮是敬的表征,。通過禮,,人們表達自己的敬。同時,,通過禮,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他人的敬意,。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敬仰,還是敬畏,,在這個心理活動過程中,,朱熹認為敬者自己始終是主宰:“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處,?!本囱鍪侵黧w由衷地認可并接納某種外部的權威,敬畏是主體被迫地接納某種外部權威,。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在這個活動中,,主體始終在場,。同時,,也只有主體在場,敬才能夠完成自己的使命:接受某種外部權威,,尤其是它所代表的價值觀,,并將其轉換為主體自己的內(nèi)在的修養(yǎng)或品性。這個轉換過程必然是主體主動努力的結果,。 五,、人心能不能離開道心? 一方面,朱熹以為道心和人心本來是一個心:“且如人知饑渴寒暖,,此人心也,;惻隱羞惡,道心也,。只是一個心,,卻有兩樣。須將道心去用那人心,,方得,。且如人知饑之可食,而不知當食與不當食,;知寒之欲衣,,而不知當衣與不當衣,此其所以危也,?!钡佬耐ㄟ^指導人心來實現(xiàn)自己,道心離不開人心,。 可另一方面,,朱熹以為人心似乎可以沒有主宰。彥忠問:居??嗨揭饧姅?,雖即覺悟而痛抑之,然竟不能得潔靜不起,。朱熹笑曰:“此正子靜'有頭’之說,,卻是使得。惟其此心無主宰,,故為私意所勝,。若常加省察,使良心常在,,見破了這私意只是從外面入,。縱饒有所發(fā)動,,只是以主待客,,以逸待勞,,自家這里亦容他不得。此事須是平日著工夫,,若待他起后方省察,,殊不濟事?!边@個沒有主宰的心顯然是人心,。人心似乎可以沒有主宰。那么,,人心為什么沒有主宰呢?無非是因為私意所勝,,私意勝過了道心,便少了一份主宰,。 在朱熹看來,,只有普通的人才會出現(xiàn)沒有主宰的人心,而圣人則不會有這種:“前日所說人心,、道心,,便只是這兩事。只去臨時思量那個是人心,,那個是道心,。便顏子也只是使人心聽命于道心,不被人心勝了道心,。今便須是常常揀擇教精,,使道心常常在里面如個主人,人心只如客樣,。常常如此無間斷,,便能'允執(zhí)厥中’?!鳖伝氐牡佬膭龠^了人心,,圣人也是道心勝過了人心。只有道心勝過了人心,,道心才能夠主宰,、命令人心,,或者說,,人心才會聽命于道心。這種假設意味著:人心可以離開道心而獨立,。是不是這樣呢?人心是不是能夠離得開道心呢?由于道心是人心的主宰,,于是上述問題便成了:人心可不可以沒有主宰? 根據(jù)康德的認識論,第一,,感覺必然伴隨著知覺與理智(理解),,或者說,,沒有理智(理解),感覺是不可能的,。二者是同時的,、共在的、必然關聯(lián)的,。在覺察與理智(理解)的作用下,,人們通過自己的感官直覺到對象,從而建構出了現(xiàn)象,?!皼]有內(nèi)容(即直覺表象)的思維是空洞的,沒有概念的直覺是盲目的,?!钡诙X(理解)是感覺的綜合形式,,感覺是知覺(理解)的內(nèi)容,。知覺(理解),終究表現(xiàn)為感覺上,、現(xiàn)象上,,最終也顯現(xiàn)為現(xiàn)象。在覺察與理解中,,人們給出了各種關系,。這些關系自然被賦予了現(xiàn)象,這些關系便是知識所要反映的內(nèi)容,。第三,,所有這些活動都是在人類的理性的最終指使下完成的。理性是所有感覺與知性,、理解活動的始作俑者,。理性是在一定原則之下確保理解規(guī)則的統(tǒng)一的功能。因此,,人的感覺和知覺活動必然是在自己的理性指導下來完成自己的工作的,。這種感覺和知覺活動,宋明理學統(tǒng)稱為人心,。人心是在理性的指導下開展工作的,,離開了理性,便沒有感覺與知覺活動,,也就沒有人心,。因此,獨立的,、缺少主宰的人心是無法完成自己的任務的,,因而也是不存在的,。從人的道德實踐的角度來看,理性表現(xiàn)為實踐理性,,即意志,。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人心離不開意志,。陸九淵主張人心與道心并無差別,強調二者的統(tǒng)一性,,不無道理,。人心何曾離開過主宰? 因此,朱熹說:“大抵人心,、道心只是交界,,不是兩個物?!钡佬娜诵氖且粋€物,,二者不分。從道德哲學的角度來看,,意志是人類的主觀品質,,有一個主體便有一個意志。有些人可能會接納儒家的價值觀,,從而形成儒家的意志,;有些人可能會接受基督教的價值觀,從而形成基督教的意志,。這些不同的意志都可能會成為他們的人心的主宰,。堅守儒家價值觀的宋明理學家們,認為仁義禮智價值觀是唯一正確的價值觀,,認為只有儒家的意志才是唯一正確的意志,,才是人心的合理的、合法的主宰,,其他的主宰都是不當?shù)?。如果缺少了儒家的意志,便是缺少了正當?shù)闹髟?,便是缺少了道心,,或者說是人心勝過道心,這便是邪惡了,。 因此,,人心離不開主宰,、意志,。在理學家看來,,只有儒家的意志即道心,才是人心的真正主宰,。有些人缺少了儒家的意志,,便是缺了道心的人心。 |
|
來自: 王哪兒蹽兒啊 > 《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