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受陰,是劉宋時期天竺沙門求那跋陀羅的譯語,。到了唐朝,,鼎鼎有名的玄奘大師則譯為五取蘊。五受陰與五取蘊譯法雖然有別,,但所代表的含義并無出入,,受和取同樣是表達‘納入’這一活動,陰和蘊則要形容一種‘積聚’的狀態(tài),。僅由字面上的意義即已相當精準地傳述‘五受陰’的內容,。
四大是地、水,、火,、風,這是佛法中的常識,。地指物質,、水指聚合、火指能量,、風指運動,。這四大明指著五受陰中的色受陰,一般的說法是身體,,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由這四大所組成,。并且它是無常、是苦,、是不斷改變的一種現象,。
若可礙可分,,是名色受陰,。觸所礙,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餓,、若蚊、虻,、諸毒蟲,、風、雨觸,,是名觸礙,,是故礙是色受陰。復以此色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酒踅洝∥尻幷b】
色受陰并非漫無目標地遍指宇宙萬物,。佛陀講解五受陰,并非只為創(chuàng)立一種堂皇富麗的學說以充實人類的知識,,而是為了幫助眾生認識生命的真實相貌,,進一步更要能解決生命苦迫的困境!是以佛法的內容,,絕不會天馬行空地作些無關眾生切身問題的發(fā)揮,。
這里‘覺相’特別指感覺:苦的感覺,、樂的感覺,、不苦不樂的感覺,。感覺的功能稱為受受陰,,一般人認為人類感覺的范圍十分廣泛,舉凡悲歡離合,、酸甜苦辣乃至疼痛癢麻等等,,無不納入感覺的領域,但這又是犯了籠統(tǒng)的毛病,,心境,、味覺、觸覺等等,,它們各屬不同的領域,,在《契經》中另有它們的地位與解說,在受受陰的范圍內總共只包括了三種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不過情感,、滋味等確實是有深深地撩動人們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的作用,。
諸想是想受陰,何所想,?少想,、多想、無量想、都無所有作無所有想,,是故名想受陰,。復以此想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契經 五陰誦】
想受陰是呈現在心中的影相,、是腦海中的印象,,不論是單純的印象、復雜的印象,、無有止盡的妄想紛飛,、或根本記不起一點印象!全都屬于想受陰的運作?,F今白話文的詞句運用,,很容易將想與行混在一塊:‘我今天想清洗被單’。這句話中的‘想’已不僅是印象的浮現,,它是一種行動計畫,,屬于行受陰的范疇,并非句子中有個‘想’字,,就代表是想受陰,。
為作相是行受陰,何所為作,?于色為作,,于受、想,、行,、識為作,是故為作相是行受陰,。復以此行受陰是無常,、苦、變易法,?!酒踅洝∥尻幷b】
行是造作的意思,整個生命的活動都是造作,、都是行,。生命的活動僅是五受陰的運作,色的運作,,受,、想,、行、識的運作,。色,、受、想,、識的運作各有所指,,行的運作又是什么?這里,,行專指思惟,、籌量、決議等屬于意志的活動,。
識是辨認,、識別的功能,,舉凡一切認識、辨別的能力都屬于識受陰,。通常人們認為認識作用是非常廣泛的,,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論聊天,、看報,、求學等,無不是為了增加知識,、滿足識受陰,,人們總認為認識的對象是多樣而復雜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