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陽明病變證 一,、發(fā)黃證: (一),、濕熱發(fā)黃: 1、濕熱兼里發(fā)黃(茵陳蒿湯證): 原文236,、陽明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fā)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茵陳蒿湯主之,。 解詞:(1)熱越——指熱邪向外發(fā)越,。 (2)水漿——指飲料。 (3)瘀熱——指熱邪郁滯,。由于濕熱發(fā)黃涉及到濕熱郁結(jié)血分的問題,,故用“瘀熱”而不用“郁熱”。 語譯:陽明病,,發(fā)熱汗出,,為熱勢向外發(fā)泄,邪有出路而不能發(fā)黃,。若熱與濕相合,,濕熱郁遏,,出現(xiàn)但頭汗出,,至頸而還,,身體無汗,又加之小便不利,,渴而飲水,,均可使?jié)駸嵊魷诶铮皻獠坏猛庠?,熏蒸肝膽致疏泄失常而發(fā)黃,,可用茵陳蒿湯治療。 參考原文260,、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199,、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fā)黃。 提要:濕熱郁蒸于里而致發(fā)黃的證治,。 成因:素體濕盛,,陽明熱盛,濕熱蘊蒸,。 病性:熱,、實。 癥狀: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或無汗——發(fā)熱如果能出汗,,為熱勢向外發(fā)越,,邪有出路不能與濕相合,故不能發(fā)黃,。若汗出只局限于頭部,,至頸部而止,周身無汗,,這是由于濕熱相合,,熱邪受濕邪的牽制而不得外越所致,,但頭為諸陽之會,濕熱上蒸,,故僅見頭部汗出,。 小便不利,尿赤——濕熱蘊結(jié),郁阻三焦,濕邪受熱邪牽制而不得下泄。 心中懊憹——濕熱內(nèi)蘊,,蒸騰上達,,擾亂心神。 渴引水漿——濕熱內(nèi)蘊,,氣不化津,,津不上承。 發(fā)黃,,如橘子色——濕熱蘊結(jié),,阻滯肝膽,疏泄失常,,膽汁外溢于肌膚,。因其熱盛,故身黃如橘,。 腹?jié)M——濕熱蘊蒸,,腑氣雍滯。 辯證要點:身黃目黃如橘子色,,發(fā)熱,,無汗或頭汗出,身無汗齊頸而還,,小便不利而尿色深黃,,口渴,腹微滿,。 病機:濕熱蘊結(jié),,熏蒸肝膽,兼腑氣雍滯,。 治法:清熱利濕退黃,。 方藥:茵陳蒿湯。 茵陳六兩,,梔子十四枚(碎),,大黃二兩(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nèi)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莢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現(xiàn)代用法用量:茵陳30g,,梔子5g,,大黃10g。 先煎茵陳,,后入大黃,、梔子,分三次服,。 方解:茵陳——清熱利濕 大黃——瀉熱通便 梔子——清熱除煩,。合用,清熱利濕,,瀉下退黃,。 現(xiàn)代應(yīng)用:用于治急性黃疸肝炎、膽石癥,、蠶豆病,、新生兒溶血癥、皮膚病等,。以濕熱蘊結(jié),、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弦數(shù)為運用要點,。 實驗研究證明,本方有利膽,、降低ALT和膽紅素,、降血脂、調(diào)節(jié)脂相的作用,。 案47——甲型黃疸性肝炎: 余某,,女,11歲,,2005年7月8號診,。 以嘔吐腹脹兼身黃,目黃,、小便黃5天就診,。訴一周前感冒發(fā)熱,,熱退后開始嘔吐不食,兼見身黃目黃,,當時正值甲肝流行,,查肝功:TBIL85UMOI/L,ALT150U/L,,TTT8U,,診為急性甲肝黃疸型。中醫(yī)證見身黃目黃,,黃色鮮明,,尿如濃茶,兼嘔吐不食,,腹脹滿,,大便4日未行,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辯為甲肝濕熱蘊結(jié)肝膽,膽汁外溢,,熱重于濕兼腑氣雍滯,。治以清熱利濕,佐以活血通腑,。用茵陳蒿湯加減: 茵陳30g,,梔子10g,大黃15g,,赤芍10g,,丹參15g,澤蘭10g,,蚤休12g,,板藍根15g,垂盆草10g,。水煎服,,5劑。 服2劑,,排大便2次,,腹脹減,嘔吐止,,能進食,。以后每天排溏便2-3次,5天后復診黃疸明顯消退,后以本方減大黃量為5g,,服3劑后所有癥狀消失,,復查肝功正常,臨床治愈,。 按:甲肝病毒乃濕熱疫邪,,熏蒸肝膽,使肝膽疏泄失常,,膽汁外溢于肌膚則發(fā)黃疸,;濕熱困阻中焦,影響脾胃升降,,則腹脹嘔吐,;腸失傳導,腑氣雍滯則大便不通,。茵陳蒿湯清熱利濕退黃,,兼通腑導滯,,與本證病機相符,,故投之效如桴鼓。(余澤運醫(yī)案) 在用茵陳蒿湯治療濕熱發(fā)黃的過程中,,濕熱未盡,,黃疸未退,中氣有虛的征象,,每天大便在3次以上,,再用茵陳蒿湯已不太合適,此時可改用梔子柏皮湯,。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余澤運的傷寒論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