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行法律中沒有罵人罪,現(xiàn)代社會中的罵人行為卻一點兒不少。罵人讓人氣惱忿恨,,有時比打人還令人難以容忍,,所謂“士可殺不可辱”。罵人就是用粗野惡意的話斥責侮辱別人,。按一般人常識,,粗野惡意可以理解為極難聽的話。比如某人指著別人鼻子說“你這個王八蛋”就該算是罵人,。至于語涉他人女性長輩一類的惡言惡語就更是罵人了,。過去的罵人行為大致有口語和書面兩種方式,現(xiàn)如今又多了個互聯(lián)網(wǎng),。網(wǎng)上罵人雖不是面對面言之有聲,,但效果并不遜色。若罵人者再隱姓埋名穿個“坎肩兒”,,罵起人來就更加肆無忌憚,,甚至有人以此為能事樂事。 罵人行為與侮辱罪 現(xiàn)代社會把罵人等行為歸為“侮辱”并寫進法律,。比如中國現(xiàn)行《刑法》規(guī)定,,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情節(jié)嚴重的行為就是侮辱罪。再如《治安管理處罰法》有侵犯人身權(quán)利一條,,把公然侮辱他人視為違反治安法,。根據(jù)這兩部法律及相關(guān)司法解釋,,侮辱行為構(gòu)成違法犯罪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公然。所謂公然就是當眾,,須使多人聽到或看到,。二是須有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的行為,。三是針對特定對象,。也就是專門針對某一個人。以上三點都具備了,,再加上一條“情節(jié)嚴重”,,即構(gòu)成侮辱罪。 可是以上這些規(guī)定似乎并不能十分有效地禁止并懲處罵人行為,。一是“罵人”二字未直接進入律文,。何謂貶損他人人格破壞他人名譽之侮辱行為,標準很難說清,情形也很難描述,,至少不像“罵人”二字通俗易解,。雖然“罵人”也沒有明文標準且難以羅列詳盡,但一般人以社會公眾常識即可判斷某人的言行是否屬于“罵人”,。二是家庭或單位內(nèi)部的“罵人”近乎是法律的空白,,通常情況下罵人言行得不到追究懲處。比如子女罵父母,,同事或上下級之間的罵人,,不論受罵者到法院起訴還是到公安機關(guān)報案,一百例有九十九例被答復(fù)以家庭,、單位內(nèi)部糾紛,,未造成嚴重后果等回去自行協(xié)商解決。對罵人的懲罰措施軟弱無力甚至近乎沒有,。 現(xiàn)代立法觀念更著眼某種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實際損害,,輕視或忽視該行為對人倫禮法的破壞以及對人格精神的侵害。其實所謂社會危害性并不僅限于公共秩序含義,。社會是由個人,、家庭、宗族,、鄉(xiāng)里,、部門等一級一級構(gòu)成的。個人,、家庭,、部門的秩序是整個社會的根基,危害家庭就是危害社會,。再者,,古代的“禮”作為行為規(guī)范,表面看是一種形式或儀式,,而它的內(nèi)在含義或者說義理價值更是一種秩序,??梢哉f禮就是秩序,。古人對此思考認識得很清楚,所以古代立法直接把“罵人”寫進法律并處以刑罰,。 古代的罵人罪 明代《大明律》有“罵詈”一條,,規(guī)定了八種罪名,。《王力古漢語字典》“罵”字條:以惡語加于人,?!邦骸弊謼l:罵,責罵?!墩f文》:“罵,,詈也?!薄邦?,罵也?!毖h(huán)定義,,二字等同?!肚宕砍烧Z詞典》“詈罵”條:“罪名,。斥責他人為之詈罵。古時,,正斥稱罵,,旁及為詈?!鼻宕洞笄迓衫芬灿小傲R詈”罪,,文本條款與《大明律》大體一致。筆者簡述幾條明清兩律關(guān)于罵人的罪名與量刑,。 一,、罵人罪 《大明律》規(guī)定:“凡罵人者,笞一十,?;ハ嗔R者,各笞一十,?!薄洞笄迓衫反丝钆c《大明律》同。 這條規(guī)定沒有設(shè)定任何區(qū)域,、環(huán)境,、后果等條件,屬于一般性禁止規(guī)范,。它涵蓋了所有罵人行為,或者說一切罵人行為都被法律禁止,。它與現(xiàn)在的“侮辱罪”有以下不同:1,、沒有“公然”一類的限制語,是否“當眾”不是罵人罪的構(gòu)成要件,。2,、不強調(diào)當眾可以理解為“破壞人的名譽”不是此法條的第一目的,人格被放在了首位。因為私下罵人不為多人所知,,并未對受害人的名譽造成破壞,。3、罵人本身就是犯罪行為,,不需要暴力或其他方法,。4、互相對罵,,各自犯罪,,一并同等量刑。 二,、罵祖父,、父母罪 《大明律》規(guī)定:“凡罵祖父母、父母,,及妻妾罵夫之祖父母,、父母者,并絞,。須親告乃坐,。”《大清律例》此款與《大明律》同,?!皸l例”另規(guī)定:“凡毀罵祖父母、父母,,及夫之祖父母,,父母告息詞者,奏請定奪,。再犯者,,雖有息詞,不與準理,?!?/p> 子女罵父母,孫子女罵祖父母,,兒媳罵公婆,,罵丈夫之祖父母都屬于重罪,不問情節(jié)輕重后果如何,,一并處以絞刑,。但必須有親屬告狀才受理問罪,類似于現(xiàn)在的自訴刑事案件,?!洞笄迓衫贰皸l例”規(guī)定,,若被罵之父母請求和解撤訴,由衙署決定是否準許,。第二次罵父母及祖父母者,,即便父母申請和解撤訴,官衙也不予準許,。如此等于變成了公訴案件,,不許私下和解。 此條律文調(diào)整的是家庭內(nèi)部關(guān)系,,侮辱人格,、破壞名譽因素居次要地位。其立法理念主要基于禮法孝道,,維護的是人倫綱常,。子女罵父母或祖父母在古代法律中被定為“十惡”第七之“不孝”,與謀反,、謀大逆,、惡逆(毆打謀殺祖父母、父母)等大罪相埒,,屬于嚴重犯罪,。唐代之《唐律疏議》及宋、明,、清四朝法典均于首篇之“名例律”開卷列名“十惡”,。凡“十惡”大罪,遇國家“恩赦”亦不原宥,,稱作“常赦所不原”,。 對于詈罵祖父母、父母的行為,,唐宋兩朝法律規(guī)定:“諸詈祖父母,、父母者,絞,;毆者,,斬?!辈]有明清兩律中規(guī)定的“須親告乃坐”,。罵詈毆打父母在唐宋時期不僅是“十惡”重罪,而且是“公訴”案件,。 三,、罵尊長 尊長是指有親屬關(guān)系的年長者。包括兄姐,、伯叔父母,、外祖父母等。古代親屬關(guān)系等級按人死亡時所穿喪服劃分,,稱“五服”,。即斬衰(cui)、齊衰,、大功,、小功、緦麻,。簡單說,,斬衰親:子女對父母、妻對夫,、嫡孫對祖父母等,。齊衰親:祖父對嫡孫、父母對嫡長子,、侄對伯叔等,。大功親:祖父母對眾孫、父母對兒媳,、兄弟之間等,。小功親:對伯叔祖、對堂伯叔等,。緦麻親:女婿對岳父,、族兄弟等?!拔宸敝撇粌H是民事親屬關(guān)系,,而且是定罪量刑的親等標準。凡訴訟案件,,古代衙署均嚴格審查核實親屬關(guān)系等級,。親疏遠近事關(guān)某些行為的罪與非罪及量刑輕重。 《大明律》規(guī)定:“凡罵緦麻兄弟,,笞五十,;小功,杖六十,;大功,,杖七十;尊屬各加一等,。若罵兄姊者,,杖一百;伯叔父母,、姑,、外祖父母,,各加一等。并須親告乃坐,?!薄洞笄迓伞反丝钆c《大明律》大體一致。 此款規(guī)定是維護家庭宗族內(nèi)部倫理秩序,,罵尊長的行為為法律所禁止,。罵尊長罪明顯輕于罵父母罪,刑罰多是笞杖刑,,沒有徒刑,、流刑、死刑,。 除了以上三款罪名外,,《大明律》還列有“罵制使及本管長官”、“佐職統(tǒng)屬罵長官”,、“奴婢罵家長”,、“妻妾罵夫期親尊長”、“妻妾罵故夫父母”五個罪名,。主要規(guī)范家族,、部屬內(nèi)部的罵人行為,在此不作詳述,。 罵人罪的法制觀 罵人,、罵父母、罵尊長三種行為在今日并非個別,,甚至是普遍存在,。而現(xiàn)行法律對此卻缺少明文禁止性條款,可算法律空白,。這也是現(xiàn)代法制觀念與古代的區(qū)別所在,。關(guān)鍵點是對社會公共秩序及家庭倫理的認識存有差異。對于家庭內(nèi)部犯罪,,比如毆打傷害乃至殺害父母等罪行,,現(xiàn)代法制觀念認為,該行為屬于家庭內(nèi)部犯罪,,危害性小于外部犯罪,,量刑往往給與從輕減輕。再如罵人,,現(xiàn)代法律連一般性禁止條款也沒有,,似乎不以此為然。民間有句俗語叫“拿罵人當白玩兒”,,意思是不把罵人當回事,。按現(xiàn)在情形看,,多數(shù)的罵人行為就是白玩兒。也因此,,時下社會罵人之聲不絕于耳,,罵人者大行其道,。雖然公眾認知及輿論對罵人行為多以為不齒,,但卻無奈何。罵人者往往回回得逞,,罵了也就罵了,,遂愈演愈烈。以致社會風氣大有問題,。一個充滿罵詈之聲的社會,,一定不會協(xié)和有序安穩(wěn)咸寧。 既然罵人,、罵父母該不該為法律明令禁止并予以懲處是法制觀念認識問題,,那么就涉及了人倫綱常該不該維護以及如何維護的問題。就罵父母而言,,古代列為“十惡”施以嚴刑重典,,或可說是一種不文明的酷法峻罰。現(xiàn)代法律對罵父母不明文禁止不予認真懲處,,似乎也不能說是法制文明,。到底該如何認識并調(diào)整家庭倫理關(guān)系,如何才是文明法制,,本人覺得還需要仔細探討,。 民國二十四年(1935)頒行的《中華民國刑法》已經(jīng)沒有罵人罪、罵父母罪,,定名為“公然侮辱罪”,。在此條項下“理由”中有一句解釋:“查第二次修正案理由謂各國刑法,于妨害名譽,,類皆分別侮辱及誹謗兩罪,。稱侮辱者,以言語或舉動相侵謾而言,?!庇纱丝芍拔耆枳铩笔菑耐鈬谭ń梃b引進而來,,此罪名涵蓋了中國古代的罵人,、罵父母等罪。筆者未察現(xiàn)代外國法律對罵人及罵父母行為如何認識懲處,,估計至少不會被鼓勵倡導(dǎo),。中外之分殊異處為數(shù)不少,,但人類基本倫理不致有太大差別。比如中國古代的“親親相隱”與外國現(xiàn)代的親屬拒絕作證權(quán),,都是基于對親屬人倫的基本認識,。古今中外不管制度差異如何,風俗差異如何,,“父母生養(yǎng)子女”這一條全天下沒有兩樣兒,。千百年人類的共同守則總有那么幾項是亙古不變的,大概也可稱作普世價值觀,。當中就該有禁止罵人,、禁止罵父母。 如此,,罵人,、罵父母或可考慮作為禁止性規(guī)范明文寫進法律,并處以相應(yīng)刑罰,。罵人行為受到譴責懲處的程度,,關(guān)乎社會的昭明協(xié)和,事小而體大,。對于罵詈父母的行為雖不能像古代那樣列為“十惡”,,但至少要比一般的罵人罪加重些處罰。人生在世,,親爹親媽畢竟是惟一的,。尊敬父母恪守孝道是世間的基本文明,鮮明恰當有效地維系它,,自然是一種文明法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