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需要熟悉幾樣工具:钁頭、砍柴刀,、一管竹筆、一孔洞簫或者一架古琴,。在中國古代,,耕讀傳家是一切的根本。耕可以格物致知,體察萬物,;讀可以明心,。只耕不能通達,只讀則不能明道之微妙,。中國人的智慧是活的,,正如水,左右逢源,。一邊耕地,,一邊讀書,俯仰之間萬物與我合一,。 在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文明時期,,農(nóng)夫會打鐵,還會造房子,,農(nóng)閑時還可以去做小生意,。讀書時,偶爾把頭伸出窗外,,看云識天氣,。他們憑自身的智慧,看初一的天氣就知道半個月的天氣變化,。七十二行都是從土地里長出來的,,所有的分工都從泥土開始。 清晨推開窗,,草堂山門外水塘里的水汽剛剛散去,,鳥鳴像春天播撒的種子似的,雨后蘇醒,,一個個蹦出來,。我們親眼見過,那只在草堂筑巢的喜鵲,,它在院子里的核桃樹下銜起一枚核桃,,悠閑地藏在屋脊的茅草叢里。我猜這招它肯定是跟小松鼠偷學(xué)的,。它不僅聰明還很勤勉,,每天會在早飯前啄窗子,叫醒最后一個賴床的人,。 山中的一天從生火打水開始,。清晨,當水面上霧氣未散時,,早起的人已經(jīng)打柴歸來,。懂得住山的人,,會在天氣尚不寒冷的季節(jié)就將松毛收集起來,用來引火,。山中山嵐云霧往來,,四季潮濕,變天的時候,,山谷中水汽在空氣中上升,,生火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山中做飯吃飯,,經(jīng)常會被濃密的煙嗆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引火的松毛如果沒有存放在干燥的地方,則要花費更多時間點火,。燒火時,,火心要空,會生火做飯,,山居的滋味將會變得樸素而綿長,。 砍柴有季節(jié),凡是取用都應(yīng)有法度,。眼中有柴的人,,總能在走路的時候順便撿到柴。打柴忌諱砍屋子周圍的柴,??此票榈厥遣瘢皇嵌寄茏鰺?,松枝宜燒,,花椒和竹子則不能燒。 劈柴的功夫日漸純熟,,住山才慢慢品出滋味,。對于住山者來說,手上長繭是基本特征,。很多住山者看起來與山民沒有太大區(qū)別,,除過獨居的茅屋山洞之外,有些山居還經(jīng)常有人來掛單,。終南草堂在第一道山門前的木簡上刻有山規(guī),,每一個入駐草堂的人,都會在山門前稍息片刻,,把山規(guī)朗讀一遍,,默記于心。每當有遠客來到草堂,,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山砍柴,,如果體力不夠,,或者沒有經(jīng)驗,,則可以不帶砍刀,,去山林里撿拾被風吹掉的枯枝。每一位住山者都會在離開草堂前,,攢一些柴火給后來的人,。 山中的食物,僅僅是面粉,、玉米,、土豆、大米,,以及各種豆類做成的,,菜就是滿山遍野的野菜。沒有醬油,,沒有味精,,但即便是用泉水煮野菜撒上鹽,味道也足夠回味,。在山中,,早飯常常是一碗土豆湯,一碟咸菜,,幾個饅頭,。清淡的味道、山野的清香流連于齒唇間,,你會不由地笑起來,。 一位山中隱士在他的茅棚里寫道:野菜連根下,松毛帶枝燒,。山中的野菜能進入釜中的大約有上百種,,葉上花是一種樹的葉子,葉片中綻放出潔白的花朵,,它味道甘甜,,是山中巖穴之士的佳肴。另一種叫“糜糜稍”的樹葉,,可以用來磨成粉做成涼粉,,味道也是清甜的,山中人叫它神仙粉,。宋朝的時候,,終南旱荒,韓湘子為救濟黎民,,告訴人們食用這種樹葉,,人們才得以度過饑荒,。 劈柴運水,在煙火中,,一天的時光裊裊而上,,生活簡單才慢慢知道,除了吃飯,、睡覺,、勞作,閑中能充實,,忙里能偷閑,,悠然喝一壺茶已經(jīng)足夠,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成了多余的,,過于奢侈容易使人迷失。 要獲得寧靜并且使精神清潔,,食物也要做得接近自然,,清淡的飲食使人心靈清凈。能夠嚼著菜根品味出滋味的人才配稱得上精神高潔,,進而能淡泊名利,。明代時,一位山林中的隱士正是嚼著菜根,,從容地洞徹世界,,留下了一部流傳至今的經(jīng)典《菜根譚》。 清洌如水,,淡至于無味,,人的心靈才足夠空曠寂寥,人生也就無限蔚藍,。 張劍鋒 《問道.終南山:隱士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