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志正則眾邪不生,,心靜則眾事不躁。 ——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志》 2,、痛莫大于不聞過,,辱莫大于不知恥。 —— 隋·王通《中說下·關(guān)朗篇》 3,、君子獨處,,守正不撓,。 —— 《漢書·劉向傳》 4、輕言則人厭,,故謹言為自修之要,。 —— 《薛文清公讀書錄·慎言》 5、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 唐·李白 6、清新而寡欲,,人之壽矣,。 —— 宋·崔敦禮《芻言》卷上 7、人不有所舍也,,必無所成,。 —— 明·徐禎稷《恥言》 8、人不自愛,,則無所不為,;過于自愛,則一無所為,。 —— 明·呂坤《呻吟語選·補遺》 9,、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 《佐傳·宣公二年》 10,、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敗于縱,。 —— 《遜志齋集·慎齋箴》 11,、榮辱之責,在乎已而不在乎人,。 —— 唐·魏徵《群書治要》 12,、人之立身,所貴者惟在德行,。 —— 唐·吳兢《貞觀政要》 13,、善惡之習,朝夕漸染,,易以移人,。 —— 清·申涵煜《省心短語》 14、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 —— 《禮記·樂記》 15,、少欲則易足,易足則身心安樂,。 —— 清·馮班《鈍吟雜錄·家戒下》 16,、慎言謹行,是修己第一事,。 —— 《瓊琚佩語·修己》 17,、慎終如始,則善矣,。 —— 《資治通鑒·唐紀》 18,、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 《孟子·告子下》 19,、高懷無近趣,清抱多遠聞,。 —— 唐·孟郊《送溫初下第》 20,、驕奢淫佚,所自邪也,。 —— 《左傳·隱公三年》 21,、于安思危,于治憂亂,。 —— 清·魏源《默觚·學篇七》 22,、正直無偏向,止留下四海一空囊,。 —— 元·王實甫《西廂記》 23,、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 《禮記·檀弓上》 24,、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 —— 《管子·戒》 25,、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 唐·杜甫《絕句漫興九首》 26,、作本色人,說根心話,,干近情事,。 —— 明·呂坤《呻吟語·補遺》 27、多權(quán)者害誠,;好功者害義,。 —— 宋·楊時《二程粹言·人物篇》 28,、防微杜漸而禁于未然。 —— 《元史·張楨傳》 29,、福之本生于憂,,而禍起于喜。 —— 《韓詩外傳》 30,、高功后毀易,,德薄人存難。 —— 宋·王安石《寓言》 31,、悔悟于后,,不若省察于前。 —— 明·胡居仁《居業(yè)錄·學問》 32,、見利不動,,臨死不恐。 —— 《新序·義勇》 33,、見善若驚,,嫉惡如仇。 —— 漢·孔融《薦禰衡表》 34,、近情苦自信,,君子防未然。 —— 晉·陸機《君子行》 35,、事當防微杜漸,,不可長耳。 —— 《資治通鑒·唐紀》 36,、心無愧怍,,則無入而不自得;心無貪戀,,則無妄而不自安。 —— 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 37,、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 《漢書·賈鄒枚路傳》 38,、縱欲之樂,,憂患隨焉。 —— 清·申居鄖《西巖贅語》 39,、衣缺不補則日以甚,,防漏不塞則日以滋。 —— 漢·桓寬《鹽鐵論·申韓》 40,、誘惑之來,,皆因人心無定,,舟無舵而飄蕩無蹤。 —— 清·洪仁玕《克敵誘惑論》 41,、欲不除,,如蛾撲燈,焚身乃止,。 —— 《勸誡全書》 42,、自愛者必謹。 —— 清·申居鄖《西巖贅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