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臥薪嘗膽”典故的來歷,,后人是這樣記載的: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聽說允常逝世,,便派兵攻打越國,,但被越王勾踐派遣的敢死隊擊敗,闔閭身負重傷,。吳王闔閭死后,,由老臣伍子胥舉薦,夫差成為吳國新的領導人,。 公元前493年,,吳國組建了一支水軍,日夜操練,,準備報復越國的一箭之仇,。勾踐探得此情報后,不顧范蠡等人的反對,,欲先發(fā)制人,,遂出兵攻打吳國,結果被夫差派出的奇兵包圍,。越軍大敗,,大將軍也戰(zhàn)死沙場。夫差下令乘勝追擊,,捉拿勾踐,。關鍵時刻范蠡出一計策,讓勾踐假裝投降,,留著青山,,蓄機待發(fā)。 勾踐依計行事,,假意投吳,。老臣伍子胥建議殺了他,以絕后患,,但夫差不聽勸告,,留下了勾踐。 勾踐在吳國忍辱負重三年后,,終于獲赦,。 回到越國后,勾踐暗中招兵買馬,,決心報仇雪恥,。為了自勵,他每日晚上睡覺不用褥子,只鋪些柴草,,并在屋里掛了一只苦膽,,出來進去不時地去嘗嘗那苦澀難咽的味道,以不忘國破家亡的痛楚,,激勵自己的斗志,。 其實,這個典故的來歷有點牽強,。翻讀史書,,我們只能找到越王勾踐“嘗膽”的痕跡,卻怎么也找不到其“臥薪”的影子,。 大家知道,,成書時代較早且史實也較可信的關于記載春秋史事的書籍,當首推《左傳》和《國語》,。其中,,《左傳》中的“定公”和“哀公”,《國語》中的“吳語”和“越語”,,都詳細且大量地記述了越王勾踐的事跡,,但從中怎么也找不到有關臥薪嘗膽的片言只語。一直翻到西漢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時,,才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發(fā)現(xiàn)這樣的記載:“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贝颂庪m然記了勾踐“嘗膽”之事,,但并沒有提到“臥薪”一事。 東漢時,,有兩部記述吳越兩國史事的專著,,一部是袁康、吳平所著《越絕書》,,趙曄所著《吳越春秋》,。按理說,這兩部專著中應該有“臥薪嘗膽”一事的詳細記載,。但是,,前書中既沒有說到“嘗膽”,更沒有提到“臥薪”,;只有后書中的《勾踐歸國列傳》,,簡單地寫道:越王勾踐“懸膽于戶,,出入嘗之”,也沒有提到臥薪之事,。 如果說真有勾踐“臥薪”一事,,最早的記載出現(xiàn)在《吳起春秋·勾踐歸國列傳》中,勾踐“苦身勞心,,夜以接日,,目臥則攻之以蓼……”,一些學者認為這就是“臥薪”之意,。但對于此說法,有學者并不買帳,,清人馬瑞辰認為,,所謂的“蓼,辛苦之菜也,?!边@種“蓼”菜積聚得多了,就成為“蓼薪”,。當時的越王勾踐,,為了復仇,日夜操勞,,當眼睛疲倦的想睡覺時,,就用這種苦菜涂擦眼睛,達到刺激神經(jīng),、清腦醒目,、打消睡意的效果。那些把“攻之以蓼”理解為“臥薪”的解釋,,顯然是一種誤解,。 值得一提的是,還有學者把“臥薪嘗膽”之事歸在了吳王夫差的名下,。南宋學者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說:吳王夫差曾“坐薪嘗膽”,;明代張溥的《春秋列國論》又說:“夫差即位,臥薪嘗膽”,;馬骕編著的《左傳事緯》和《繹史》,,仍把臥薪嘗膽之事系于吳王夫差名下。 由此可見,,許多歷史事件,,總是這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搞的我們這些愛好歷史的小人物云里霧里,,不知所云,。就上述資料來看,勾踐“嘗膽”的事實似乎是曾經(jīng)發(fā)生過,,而“臥薪”一事則純屬子虛烏有,。就現(xiàn)實意義來講,是誰在“臥薪”,,是誰在“嘗膽”,,或有沒有“臥薪嘗膽”這事,已經(jīng)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要傳承這種奮發(fā)圖強的精神,。 既然說到了“臥薪嘗膽”這一成語,我們還是有必要知道它究竟是怎么流傳開來的,。 據(jù)一些學者考證,,臥薪與嘗膽連在一起,作為一個成語來使用,,最早見于北宋大文豪蘇軾所著的《擬孫權答曹操書》,,這是一篇游戲性質的書信體文章,蘇軾為三國時的孫權起草了一封答曹操的書信,,信中蘇軾設想孫權在三國鼎立之時曾“臥薪嘗膽”,。蘇軾這樣寫,不知是真有所據(jù),,還是信手拈來,,亦或隨意編造?這些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直至明末,,梁辰魚所著《浣沙記》劇本,將勾踐“臥薪嘗膽”作為傳奇故事加以渲染,。馮夢龍也在其《東周列國志》中多次講到勾踐“臥薪嘗膽”之事,。由于這兩部著作影響深遠,使得這個弄假成真的,、關于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廣為流傳,,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成語典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