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文獻學筆記
講授:張連科 時地:週二 晚6:30-8:30 勸學樓C203 △參考教材: 1.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華書局本) 2.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中州古籍初本,,上海古籍世紀文庫本,華東師大張舜徽集本) 3. 張君炎《中國文學文獻學》(江西人民出版社本)
緒論
一,、 文獻 文獻合成最早出現在《論語》 《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朱熹集注:“文,,典籍也,。獻,賢也,?!?/p> 舊注認為典籍為文,耆老為獻,。分而言之,。 最早用“文獻”名其著述的則是馬端臨的《文獻通考》,貫通歷代店典章制度,。紀昀《文獻通考提要》評價此書: “大抵門類既多,,卷繁帙重,未免取彼失此,。然其條分縷析,,使稽古者可以案類而考。又其所載宋制最詳,,多《宋史》各志所未備,,案語亦多能貫穿古今,折衷至當,。雖稍遜《通典》之簡嚴,,而詳贍實為過之,非鄭樵《通志》所及也,?!?/p> 《文獻通考·自序》解釋“文獻”: “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者不錄,,所謂文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凡一語一話,,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採而錄之,,所謂獻也” 此書“文(書本記載)”則頂格,“獻(明賢議論)[1]”則低一行格,,區(qū)分文獻又相互倚重,。也可以說“前世經史為文,後世評論為獻” 今天認識文獻則主要包含兩個部分: 文獻:{原始記載官府典籍 “還原” 二,、 載體 《易》:“上古結繩記事,,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鄭玄注:“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義或然也,?!?/p> 結繩記事不能算是記錄文獻,真正的文字記載始於“書契”,,根據考古發(fā)見,,記錄文獻的載體依時序有:甲骨、金石,、竹木,、縑帛和紙[2]。以下分次說明:
(1) 最初發(fā)現者:清國子祭酒王懿榮(1845—1900)於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第一個發(fā)現甲骨文,,并將其時代斷為商代。王懿榮搜訪“龍骨”(藥店所售之甲骨)計約千片,。 (2) 王氏死後其甲骨為劉鶚 (鐵雲)所得,,劉氏亦加搜訪。作《鐵雲藏龜》六冊(1903年印行) (3) 《藏龜》印行不久瑞安孫詒讓讀之,,寫成《契文舉例》二卷(1904),,甲骨文字研究之始於斯。 (4) 上虞羅振玉[3]在劉氏處首見甲骨,,並建議劉氏印行,。劉氏藏龜後歸於上虞羅振玉。羅氏前後蒐集達三萬片,,編印《殷墟書契》八卷,、《菁華》一卷,、《後編》二卷、《續(xù)編》六卷,。 (5) 此時利用地下文獻考證古史的重要研究,,首推王國維1917年發(fā)表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論》 (6) 殷墟發(fā)掘由中研院史語所主持,,梁思永,、李濟、董作賓參與其事,。先後發(fā)掘成果彙為《殷墟文字甲編》(商務印行)《殷墟文字乙編》
金石:{青銅銘文 石鼓文,、泰山刻石、漢碑,、蔡邕石刻五經二傳等 (1) 銘文最多的青銅器是毛公鼎 (2) 秦穆公時之石鼓文為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所刻書體為大篆(籀文) (3) 蔡邕石經,即熹平石經,,靈帝熹平三年開刻,,含《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公羊》《論語》。 (4) 魏明帝正始年間刻古文,、篆,、隸三體《尚書》《春秋》,是為三體石經,。
竹片為簡,,也稱策;木板為方,,也稱牘,。 (1) 簡: 王國維《簡牘檢署考》: “書契之用,自刻畫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熟為後先,,而以竹木之用為最廣” 長度:二尺四、一尺二,、八寸,、六寸 繩:緯編、絲編 (2) 牘: 長度:三尺 槧 二尺 檄 一尺五 傳信 一尺 牘 五寸 門關之傳
縑帛與紙是相因的,,紙的本義原指縑帛,漢代,紙是縑帛的別稱,。 《後漢書·蔡倫傳》:“自古書契多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 三、 文獻學內容
(1) 劉歆《七略》 第一部分類書目,,以其父劉向之《別錄》為底基礎,。
(2) 鄭默《中經》,、荀勖《中經新簿》 (3) 《隋書·經籍志》 確立了四分法在目錄學中的地位 (4) 《四庫總目提要》
“良工不以樸示人” 宋版最善,,清版次之,明板再次,。 (2)南宋浙江官刻
第一講 詩經研究解題
一、孔子“刪詩” 二、孟子 1. 浩然之氣:《公孫丑》:“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br>2. 以意逆志:《萬章》:“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br>3. 知人論世:《萬章》:“孟子謂萬章曰:‘一鄉(xiāng)之善士斯友一鄉(xiāng)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
三,、荀子 四,、 漢代 隸書:今文經—主觀 魯 立博士於西漢 漢代 韓 篆體:古文經?客觀—毛 大毛公(亨),魯 ←荀子小毛公(萇),,趙 東漢後盛
五,、 唐代 六,、 宋代 七,、元明 空疏 八,、清
《提要》:“詩有四家,,毛氏獨傳,,唐以前無異論,宋以後則眾說爭矣,。然攻漢者,,意不盡在經義,務勝漢儒而已,。伸漢學者亦不盡在經義,,憤宋儒之詆漢儒而已,。各挾一不相下之心,而又濟以不平之氣,,激而過當,,亦其勢然歟!” 古文經:乾嘉學派 思考派 方玉潤(1811-1833),,雲南人?!对娊浽肌分腥A書局1986年印行 《提要》“際恆生於國朝初,,多從諸耆宿遊,故往往剽其緒論……至謂程朱之學不息,,孔孟之道不著,,則益悍矣” 九、二十世紀 (1) 民國 (2) 十七年:126篇《詩經研究》 (3) 文革:六篇批判文章 (4) 文革後(1977-2000) 趙沛霖評當今詩經學界:1,,起點低,,低水平重復多。2,,厚此薄彼,。3,流于庸俗社會學
第二講 楚辭研究解題 (一) 西漢 (二) 東漢 二、魏晉南北朝 2. 顏之推《家訓》:“自古文人多陷輕薄,,屈原露才揚己,顯露君過,?!?/p> 三,、唐代 唐太宗《金鏡》:“孑身而執(zhí)節(jié),孤直而自毀,,屈原是也” 魏徵《隋書》:“楚之賢臣” 劉知幾《史通》:“良直” 孟郊:“名參君子場,,行為小人儒” 四,、兩宋 △朱熹《楚辭集注》十三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本 五,、明代 “感人至深,,過於中庸,,不可以為法”
六、清代 △林雲銘《楚辭燈》 文學角度分析,,文學性分析深入,。 △蔣驥《山帶閣注楚辭》考證精深 《提要》:“雖穿鑿附會,所不能無,;而徵實之談,,終勝懸斷?!?/p> △戴震《屈原賦注》 有考證 有微言大義 遊國恩《楚辭概論》(晚清): 七,、民國 王國維:“屈原、淵明,、子美,、子瞻,人格垂名不朽,?!?/p> 梁啟超:想象與虛構特點。 劉師培:《南北文學不同論》:感性與理性
胡適,、廖平,、何天行、朱東潤:屈原不存在論 魯迅:《摩羅詩力說》:屈原反抗精神 郭沫若:推崇屈原,,《屈原研究》 矛盾:《楚辭選讀》 八,、二十世紀:遊國恩、姜亮夫 1. 游國恩(1899-1978) 字澤承,,江西臨川人,。 《楚辭概論》商務印書館 1934 (陸侃如評:分析來源,、去路) 《讀騷論微初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1937 《屈原》勝利出版公司 1946,,三聯書店 1953 《遊國恩楚辭論文集》上海古籍文學出版 1957 《離騷纂義》中華書局 1980 《天問纂義》(游國恩編,金開誠補輯)中華書局 1982 2. 姜亮夫(1902-1995),,雲南昭通人,。 《詩騷聯綿字考》 《屈原賦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7 《楚辭書目五種》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書目提要、圖譜提要,、續(xù)騷隅錄,、楚辭札記、楚辭論文目錄 《楚辭今繹講錄》北京出版社 1981 《楚辭學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楚辭通故》濟南 齊魯書社 1985 《屈原賦今譯》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9 3. 1949年以後,,精英式研究,;1953年,41篇;80S,,新方法引入,。 《楚辭研究集成》,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第一種 馬茂元 楚辭註釋(解題 註釋 總結) 第二種 洪湛侯 楚辭要籍解題 第三種 楊金鼎 楚辭評論資料選 第四種 楊金鼎 楚辭研究論文選 第五種 周發(fā)祥 楚辭資料海外編 第三講 先秦諸子 一,、 《論語》 2. 《論語集注》 朱熹注 殿本,、四書章句集注本 3. 《論語正義》 劉寶楠(1791-1855) 諸子集成本 中華書局十三經清人注疏本 4. 《論語譯註》 楊伯俊 中華書局1962年初版 5. 《論語集釋》 程樹德 新編諸子集成本 二,、 《墨子》 三,、 《孟子》 四,、 《莊子》 2. 《莊子集釋》 郭慶藩 諸子集成本 新編諸子集成本 3. 《莊子集解》 王先謙(1842-1917) 思賢精舍原刻本 諸子集成本 新編諸子集成本 五,、 《荀子》 1.《荀子》 楊倞(元和時人)叢刊本,,備要本 六、 韓非子 七,、呂氏春秋
第四講 漢文
一、散文 (一)歷史散文 1.史記
2.漢書 版本:中華書局1962年點校本,以補注本為底本,,保存顏注刪除王注,。 (二)政論文 “立論準過秦,,作賦擬子虛”——左思《詠史》 1. 賈誼 (1)漢:①《賈誼》(賈子新書),五十篇(漢志) ②賦 七篇 ③奏疏 (2)魏晉:①《賈子》十卷 (3)唐:①《賈子》九卷(無散佚) ②《賈誼集》二卷 (4)宋:①《賈子新書》 ②《賈長沙集》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 原刻本,、光緒重刻本,、江蘇古籍影印本 賦五篇(存目一) 騷一篇 奏疏六篇 論一篇 (6)清:①《賈子》盧文弨精校本(抱經堂叢書第四種) (7)今:①《賈誼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版,著者題曰:“上海圖書館專業(yè)人員,,工農兵理論小組” ②《賈誼集校注》吳雲,、李春臺校注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晁錯 (1)漢志·法家類:《晁錯》三十一篇 (2)隋志:《晁錯集》三卷,亡 (3)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收晁錯文九篇,。
3.王符:《潛夫論》(儒家,,十卷) 《提要》:“范氏以符與王充、仲長統同傳,,韓愈固作《後漢三賢贊》,。今以三家之書相較,符書洞悉政體似《昌言》,,而明切過之,;辨別是非似《論衡》,而醇正過之,。前史列之儒家斯不為愧,。” △汪繼培《潛夫論箋》 諸子集成本 新編諸子集成本 △彭鐸《潛夫論箋》(加按語)中華書局1979年版
4.仲長統(180-220) 《昌言》 李賢(章懷):“昌者,,當也” 篇第:《後漢·傳》:凡三十四篇,,十餘萬言。 《三國志·魏志·劉傳》:二十四篇 《舊唐書》:十卷 嚴可均輯《全後漢文》:三篇 魏徵《群書治要》:四條 《昌言·理亂》篇最為知名
二,、賦 (一)賦家 1. 司馬相如 作品:《漢志》:二十九篇 《隋志》:集,,一卷 版本:張溥輯《司馬文園集》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 賦六篇 文六篇 自序為傳 封禪書 琴歌 金國永《司馬相如集校注》上海古籍 中國古典文學叢書本 解題、註釋 張連科《司馬相如集編年箋注》遼海出版社2003年版 賦六篇 文四篇 佚文五條 附琴歌 本傳 歷代資料
2.揚雄 “四大禮賦” 篇第: 漢志:十二篇 隋志:五卷 唐志:五卷 宋志:六卷 版本:張溥輯《楊侍郎集》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 賦七 文四九 嚴可均輯 張震澤《楊雄集校注》上海古籍 中國古典文學叢書本 賦十 文四六 佚事 佚文目錄 年表
3. 班固 《白虎通》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安要陵班叔皮清靜守道,,二令子孟堅文章領著作,仲升武節(jié)威西域,天下之奇在其一門.漢世無比,。” 篇第:漢書·本傳:凡四十一篇 隋書·經籍志:班固集十七卷
4. 張衡 隋志:《張衡集》十一卷 技文獻) 詩五
(二) 漢賦流傳與研究 1. 流傳 2. 研究 (1) 漢代 ①《西京雜記》:相如曰:“合綦組以成文,,列錦繡而為質,,一經一緯,,一宮一商,此賦之跡也,。賦家之心,,苞舉宇內,縱覽人物,,斯乃得之於內,,不可得而傳” ②揚雄:“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也”“(相如賦)靡麗之賦,,勸百諷一,,猶騁鄭衛(wèi)之聲,曲終奏雅,,不已虧乎” ③劉歆《七略》有詩賦略,,表明文學具備獨立存在的價值,。 ④班固《兩都賦序》:“以興廢繼絕,,潤色鴻業(yè)。言能發(fā)起遺文,,以光贊大業(yè)也,。”“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 (2) 魏晉 ① 曹丕:詩賦欲麗 ② 陸機:賦體物而瀏亮 (3) 唐代 ① 李白:揚馬激頹波,開浪蕩無垠,。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 ② 韓愈:不平則鳴 ③ 杜甫:賦料揚雄敵,,詩著自建親 (4) 兩宋 ① 蘇軾:答謝民師書 ② 理學家:程頤稱之為“俳優(yōu)” (1) 明清 ① 王世貞《藝苑卮言》 ② 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 ③ 劉熙載《藝概·賦概》 (2) 二十世紀 ① 劉師培1905年上海國粹學報發(fā)表《論文札記》:“非偶詞儷句,弗足言文” ② 王國維1912年發(fā)表《宋元戲曲考》(商務印書館本時題名《宋元戲曲史》):“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漢賦)為一代文學之盛” ③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 ④ 劉大傑《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中華1939,、1940,、1942年出齊三卷本)譴責賦,“繁華損枝,,膏腴害骨” ⑤ 茅盾《夜讀偶札》:賦分為現實主義和非現實主義兩類 ⑥ 1949-1966,,1966-1979年共有10篇研究文章 ⑦ 李澤厚《美的歷程》(文物出版社1980年初本):“楚漢浪漫主義”“琳瑯滿目的世界” 3. 研究著作 △《賦史》 馬積高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本 △《漢賦通義》 姜書閣 齊魯書社 騷賦、大賦,、小賦三個階段研究 △《漢賦研究》龔克昌 △《全漢賦》費振剛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本 收八十三家,,完秩一百篇,,殘一百九十六篇,存目二十四篇,。
[1]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說法 [2] 張氏《文獻學》分法,,其他教材多將縑帛和竹簡並提,做“甲骨,、金石,、簡帛、紙張”,,張氏更符合時序,。 [3] 羅振玉(1866~1940),號雪堂,,浙江上虞人,。甲骨學界有“四堂”之稱:羅振玉(號雪堂)和王國維(號觀堂)、董作賓(字彥堂),、郭沫若(字鼎堂),。唐蘭評價:“自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qū)其時代,,鼎堂發(fā)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p> [4] 詳參余嘉錫《考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