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的小說里我把《惡意》排在首位,,這不僅是閱讀的體驗,,也是一次荒唐“實踐”后的結論。 那是大二的暑假,,我一個人在北戴河的海邊住下,,相鄰的是雞犬之聲相聞,尚未完全商業(yè)化的城郊,。白天固然山水相宜,、自得其樂;到了晚上卻黑燈瞎火,,心神不寧,。 我在臥室睡不著,索性搬到客廳,,可是面對黝黑的走廊,,依然心有戚戚焉。 最后想了一個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法子,,每天晚上把燈關了,,讀一篇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大概是小說的陰森氛圍猶勝外界,,恐懼心也就不藥而愈。 倘若這方法一直有效,,也就沒有這篇文章了——這樣過了一周,,自以為已不知恐懼為何物,偏偏有一篇小說忽然嚇得我整夜失眠,。這篇小說正是《惡意》,。 寫到這里難免要劇透《惡意》的情節(jié):(可能有誤差,大致如此) 故事開始,,一個著名推理小說家被殺,,警方介入調(diào)查——而這一切表述都是取自一位死者朋友的日記,,他曾在小說家遇害前前去拜訪過。之后警方借去了日記作為憑證,,最后發(fā)現(xiàn)兇手正是這位日記的作者,。兇手認證不諱,直言動機是嫉妒死者,。 看到這里我有點吃驚,,但是驚訝的有限——第一人稱殺人算不上太獨到的創(chuàng)見;更讓我驚訝的是,,小說發(fā)展至此,,還不到三分之一,這本書接下來究竟要寫什么,? 隨后的情節(jié)發(fā)展都算不上太出人意表:警方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兇手的書中夾有死者亡妻的照片,,疑心大起。徹查之后發(fā)現(xiàn)了兇手精心藏好的手稿,。而這些手稿除了語言潤飾之外,,幾乎與死者的成名作如出一轍,甚至還有死者正在連載作品的后續(xù),。 此時讀者的心理想必和警方頗為一致,,這個事件應該是情殺而非嫉妒殺人。之后情節(jié)展開的愈加順利,,在死者家中發(fā)現(xiàn)了隱秘的錄音帶,,證實了兇手與死者亡妻偷歡被發(fā)現(xiàn)后,死者要挾兇手做槍手的猜測,。死者并不愛戀妻子,,只是以此要挾兇手代筆寫作,榨干他的才華,。 此后妻子在重重壓力之下,,主動撞向了路上的貨車,實為自殺之舉……
縱然警方已有如斯進展,,此時已然身患重病的兇手依然不肯承認真正的殺人動機,,一副一人做事一人當,死后萬事休的模樣,。此后大家都認為可以結案,,唯有主人公始終對兇手的動機心存疑竇,于是從兇手與死者同學年代的交情繼續(xù)調(diào)查…… 調(diào)查的結果讓人瞠目結舌,,死者非但不是惡霸,,反而在中學年代就成績優(yōu)異,人品端正,,對內(nèi)向的兇手照顧有加,。特別是懦弱的兇手在初中被惡霸脅迫一同拍了侵犯女生的照片后,,死者也始終隱而不發(fā)。 實在難以想象這樣的死者會變成如此惡徒,,遭人嫉恨,?
主人公忽然想到自己任中學教師的時候遇到同學間的校園暴力,恍然發(fā)現(xiàn)了真相,,隨后的一系列重復調(diào)查逐漸驗證了這個恐怖的推論…… 具體的細節(jié)我已記不太清,,然而動機我記得很清楚,其實兇手一開始就說的很明白,,嫉妒殺人,。這不是他掩蓋情殺的幌子,相反,,偽造證據(jù)吸引警方往情殺方向調(diào)查才是他真正的目的,。死者自始至終沒有做任何對不起兇手的事,小時候的照顧不勝枚舉,,甚至在如今兇手落魄時介紹他工作,,然而這一切的好卻讓兇手的殺意愈演愈烈,那是和當年主人公經(jīng)歷校園暴力時,,不良少年告訴他的一樣的動機: “我就是看他不爽”,。
讀到這里我背脊一陣涼意,忍不住開燈環(huán)顧四周,,再也睡不著了,。 這無疑是一個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結論。推理劇太多,,為情,,為錢,手法愈加繁復,,動機愈加瞠目結舌,,然而離我們也就越遠。真正能把一個蕓蕓大眾激怒,,甚至逼上殺人惡魔之路的原因,,其實莫過于此,“我就是看他不爽”,。這是人類不加掩飾的,,本源的“惡”。 只不過《惡意》把這種“惡”放大到讓人毛骨悚然的層次:兇手不僅要殺了恩重如山的死者,,還要搶走死者讓人側目的文學才華,搶走他生前相濡以沫的妻子,,留給他無盡的罵名,。 欠錢的錢還回來就好,,奪妻之恨的不奪妻便罷,唯有這種出自人類本性的惡,,無處閃躲,。這種惡與恨不需要任何報酬,也就無從防范,,它們只是要毀滅,。 這也是我那晚為何失眠的原因:東野的小說情節(jié)再精密,手法再血腥,,畢竟是小說,。甚至寫的越動人,也就離現(xiàn)實體驗越遠,,那些都不是會發(fā)生在你我身上的故事,,所以我更亢奮而非恐懼。 唯有“看你不爽”的惡意,,是你我都有的本質(zhì)的惡,。如果有素未謀面流浪漢闖到我家,那恐怕就是一種純粹的惡——這又恰恰是最可能發(fā)生,,而最難避免的,。 我認為《惡意》寫出了一定的普遍性,更具體說是恐怖的普遍性,。僅此一點,,便足以登堂入室,達到其他推理小說所難以望見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