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原產(chǎn)于中國的高級紡織品——絲綢,,蹤跡遍及世界各地,很多國家都在生產(chǎn)和消費絲綢,,那么中國絲綢及絲織技藝是在什么時候,,又是怎樣傳播開的,它對世界各國產(chǎn)生過什么樣的影響呢,?
(1)絲綢之路
中國絲綢向外傳播的時間很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紀。因為在西德南部斯圖加特的一個公元前500多年的古墓中,,發(fā)掘出的人體骨骼上有中國絲綢衣服的殘片,;在前蘇聯(lián)阿爾泰北麓的巴澤雷克公元前5世紀的古墓群中,也有很多中國絲織物出土,。歐洲人在公元前4世紀時,,也是通過絲綢開始認識中國的,當時希臘史學家克泰夏斯在他著作的《史地書》中用“塞里斯”(seres)一詞來稱呼產(chǎn)絲的國家,。希臘文里“ser”是絲的意思,,“seres”原意是“制絲的人”,以后引申為“絲之國”,,指的就是中國,。不過在公元前的很長時間里,中國絲綢向外輸出的數(shù)量極為稀少,,據(jù)西方史書記載,,古羅馬的凱撒大帝(公元前1世紀)有一次穿著一件中國絲袍在劇場看戲,在場的王公大臣面對那光彩華麗的絲綢,,一時無心看戲,,把目光都集中在皇服上,稱羨不已,,認為是神話中“天堂”里才有的東西,。連皇親國戚對絲綢都如此少見多怪,可見那時絲綢在歐洲是如何的珍稀,。這種現(xiàn)象直到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以后才逐漸得到改變,。
這條路大規(guī)模的、完整的開通是在漢武帝年間,。當時匈奴征服了許多西域(西域是漢代對新疆,、中亞、西亞直至地中海一帶的稱呼)小國,,將漢王朝西去的道路堵死了,。漢武帝出于軍事和經(jīng)濟目的,認為有必要打通西去之路,于是派歷史上著名外交家張騫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率領100多人,,歷盡艱險,,回到長安時僅剩兩人,費時13年,。張騫在出使的10余年間,,掌握了許多西域國家的軍事和經(jīng)濟情報,通過對這些情報的分析,,漢武帝下定了打通西去道路的決心,。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組織了龐大代表團,,帶牛羊一萬頭、金幣絲帛“數(shù)千巨萬”作為饋贈的禮物,。這次出使以及隨之進行的軍事行動,,獲得巨大成功,打通了西去的道路,,使?jié)h王朝和西域各國開始交往,,也使中原精美的絲綢和其他物品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西域各國。這條路以后又經(jīng)中外人民的共同開拓,,成為一條橫貫亞洲大路的貿(mào)易通道,,并因有大量的中國絲綢經(jīng)此路西運,,被中外歷史學家稱之為“絲綢之路”,。
其實古代“絲綢之路”路線并不固定,也非一條,,其主要路線:東起渭水流域,,向西通過河西走廊,在敦煌分成兩路,,或經(jīng)今新疆境內(nèi)塔里木河北面的通道,,在疏勒(今喀什)以西越過蔥嶺,更經(jīng)大宛(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nèi)費爾干納盆地)和康居南部(今撒馬爾罕附近)西行,,或經(jīng)今新疆境內(nèi)塔里木河南面的通道,,在莎車(今莎車縣)以西越過蔥嶺,更經(jīng)大月氏(今阿富汗和田)西行,,以上兩路會于安息(今伊朗),,然后向西經(jīng)條支(今伊拉克、敘利亞一帶)到達大秦(即羅馬帝國),。主絲路全長7000多公里,,道路條件極為艱苦,,羅馬歷史學家佛羅魯斯在他的史書中說,從中國到羅馬,,“須行四年方能達也”,。其支線有從長安到蘭州,再折向西寧,,沿青海湖北岸,,穿過柴達木盆地到達西方;亦有由中國南部經(jīng)四川,,青海往西去,;亦有從四川、云南經(jīng)緬甸南部,,再利用海道西行,;亦有經(jīng)中亞轉達印度半島各港再由海道西運等。
除上述道路外,,古代還有一條海上“絲綢之路”,,這條路也是漢武帝派人開通的。當時中國海船帶了大批的金銀,、土產(chǎn)和絲綢,,從今天雷州半島的徐聞和廣西的合浦出發(fā),,途經(jīng)都元國(今越南峴港),、邑盧沒國(今泰國叻丕)、諶離國(今緬甸丹那河林)和夫甘都盧國(今緬甸卑謬),,航行到印度半島南部的黃支國(今印度康契普拉姆),,然后,,從己程不國(今斯里蘭卡)返航,途經(jīng)皮宗國(今印尼蘇門答臘)回國,。這條海上通道,,在唐代以后西去的陸上通道逐漸衰落后,成為我國對外貿(mào)易的主要商路,。
“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國絲綢,、外國珠寶的物質(zhì)交流之路,更是東西文化技術的交流之路,,它對改善和豐富東西方人民的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對整個人類的文明進程,影響極為深遠,,難怪有些學者把“絲綢之路”比喻為世界歷史展開的“主軸”,,世界主要文化的“母胎”和東西文明的“橋梁”。
(2)絲織技藝的外傳
中國絲織技藝也是沿著“絲綢之路”向西傳播的。首先傳到的是西域小國于闐〔tian甜〕國(今新疆和田),,據(jù)史載,,漢代時于闐國沒有蠶桑,于闐的國王便派使節(jié)到漢王朝,,請求賜給蠶種和桑種,,哪知漢王朝不但不給,還下令嚴禁蠶種,、桑種出關,。于闐國無奈,便請求與漢朝和親,。得到準許后,,迎親使者密告公主,于闐國“素無絲帛桑蠶之種”,,國王請她隨身攜帶蠶桑種子出閣,。公主離漢時將蠶種桑種密藏于絲綿帽中,漢邊關衛(wèi)士不敢查驗,,公主順利將蠶桑種帶到于闐,。自此之后,于闐地區(qū)便有了蠶桑生產(chǎn)(《大唐西域記》),,并逐漸成為著名的絲織產(chǎn)地,。本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在和闐(今和田,,即古于闐)地區(qū)發(fā)現(xiàn)一塊18世紀的畫版,,版上刻畫著那位將蠶桑種子藏在帽中帶到于闐的漢朝公主,想必是因這位公主對當?shù)厝擞泄?,為紀念她而刻畫的,。另外,斯坦因還在于闐附近的一座大廟廢墟里發(fā)現(xiàn)過一幅畫著祭祀“蠶先”的壁畫,,這種祭蠶的風俗,,當然也是中國傳去的,由此也反映出蠶桑在西域人民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西域是我國古代通向西方的門戶,絲織技藝傳入西域后,,進一步的外傳便到了波斯,。其時間大概在中國的三國時期,因為隋唐時,,波斯人已能自己生產(chǎn)技術要求較高的綾錦了,。中國和西方史書對古代波斯的絲織情況都有一些介紹,如有許多中國史書談到波斯的名產(chǎn)時都談到過波斯錦,有一本西方史書還曾記載,,6世紀時,,有兩個波斯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學習養(yǎng)蠶和絲織技術,。7世紀以后,,盡管波斯以紡織工藝先進著稱于周邊國家,但絲紡織技術仍遠遠落后于中國,,當時我國熟練的紡織工匠曾去中亞和西亞傳授紡織技藝,。唐朝杜環(huán)去大食(今伊拉克境內(nèi))時,親眼看見兩個叫樂還和呂禮的河東人在當?shù)貍魇诩徔椉夹g,。
中國蠶桑技術傳入歐洲的時間大約也是在6世紀,。這之前不僅中國嚴禁蠶桑技藝的外傳,連已掌握蠶桑技術的波斯為了自身的經(jīng)濟利益,,也秘而不傳,。那么蠶桑技術是怎樣傳入歐洲的呢?據(jù)歐洲史書記載:在查士丁尼大帝時代,,有兩個僧人自中國回到羅馬,,密匿蠶卵于竹杖之中,持杖行路,,狀如進香游客,。雖中國當局嚴禁輸出,但終無人料及,,致被竊往君士坦丁堡,。從此,歐洲始有蠶業(yè)之興起,??梢娦Q桑技術傳入歐洲是費了一番周折的。中國的腳踏織機和花機,,也是在6世紀傳到歐洲的,。這之前歐洲使用的織機是較為落后的豎機,沒有花機,,不會織造大花紋織物,。這兩種織機的傳入,使西方織機的結構發(fā)生了改變,,開始了由豎式向橫式的轉變,,并能織出一些較為復雜的提花織物了。
朝鮮和日本是中國的近鄰,,我國蠶桑技術傳入這兩個國家的時間肯定比西方要早得多,,但始于何時現(xiàn)尚難確定,。據(jù)《漢書·地理志》記載:“殷道衰,箕子去朝鮮建國,,教其民以田蠶織作,。”這就是說,,早在殷商時期,,我國的蠶桑技術可能就傳到了朝鮮。至于傳入日本的具體時間,,史書上也沒有確切記載,,從《三國志·東夷傳》所云;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倭王派使八人,,來獻倭緞,、絳青縑、綿,、衣帛等絲綢產(chǎn)品,,正始八年又獻異文雜錦的情況來看,傳入的時間應不會晚于漢代,。三國以后,,中日兩國人民的往來日漸頻繁,有關中國先進的絲織技術傳入日本,,促進日本絲織技藝進步的記載也開始多起來了,。如史載西晉時,秦始皇后裔弓月君曾率127縣之民經(jīng)朝鮮移居日本,,并將這些人分置日本各地養(yǎng)蠶栽桑,,使其地蠶業(yè)大興。南北朝時,,日本還多次派專使到中國江南一帶招募紡織技匠去日本傳授技藝,。日本一學者在其著作中說:招募中國紡織技術人員來日本的同時,也引進了織機,,“引進的織機是有筘能夠打緯的絲織機……就是以后我國制造的‘棚機’,。這種織機于8世紀開始普及,在織布生產(chǎn)中起了極大的作用,?!碧扑螘r有些日本人專程來中國學習織造技術,學成回日本后引用中國織造技術,,改造落后設備,,生產(chǎn)出一些聞名于全日本的絲織品種。由此也可見,,日本近代絲織業(yè)的興起,,并非偶然,它是與長期不斷地學習,、借鑒中國先進的絲紡織技術分不開的,。
以上是我國絲織技術傳入西亞、東亞,、歐洲的大致情況,,除此以外,我國的蠶桑技術在公元前2世紀,,通過四川,、西藏傳入印度,在公元2-—3世紀傳入緬甸,,在6世紀傳入古訶陵園(亦稱阇婆國,,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
(3)絲綢及技藝外傳的影響和意義
一,、中國絲綢及技藝的外傳豐富和美化了傳入國人民的生活,,改善了傳入地區(qū)人民的衣著。據(jù)西方史書記載,,中國絲綢未傳入歐洲以前,,歐洲人縫制衣服的原料只有羊毛和亞麻,當柔軟光亮,、華麗美觀的絲綢,,一經(jīng)傳入歐洲立即受到歡迎。又據(jù)中國史書記載,,三國時扶南(今柬埔寨)的男人還有裸體的,,后經(jīng)我國使者康泰勸說,扶南國王下令男子用絲綢做干漫(即筒裙)遮體,,改變了裸體的習俗,。
二、促進了傳入國紡織技術的進步,。在中國絲綢外傳之前,,其他國家對蠶桑一無所知,隨著中國絲綢和蠶織技術的傳入才使這些國家對蠶桑有所認識,,開始加以利用,,并逐漸生產(chǎn)出一些地方名產(chǎn)。絲織機特別是提花機的傳入,,促進了西方織機由豎機向橫機的轉變,,開拓了近代機械穿孔紋版的途徑。
三,、中國絲綢及技藝的外傳,,其影響不僅是局限于傳入國的紡織業(yè),,更重要的是對傳入國的政治、經(jīng)濟甚至歷史產(chǎn)生的積極作用,。如13世紀意大利經(jīng)濟迅猛發(fā)展,,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起始國,是和大力發(fā)展絲織業(yè)分不開的,;17世紀后期,,法國經(jīng)濟形勢好轉,成為歐洲強國,,也是與絲織業(yè)的興起有關,,再如日本明治維新(公元1868年)后,政府重視發(fā)展絲織業(yè),,并通過開拓國外生絲市場,,使日本經(jīng)濟蒸蒸日上,并使日本從一個落后的封建國家,,迅速轉變成近代的資本主義國家,。
四、帶動了中國和世界各國的經(jīng)濟,、文化往來,,增進了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