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觀之三:內(nèi)觀實修方法一,、姿勢 姿勢 地點 時間 二,、呼吸 由吸氣開始,。你會注意到氣息碰觸到鼻端或上嘴唇,敏銳地念住于氣息的接觸,。在警覺地念住下,,維持強烈、猛重而快速的呼吸,。強猛快的呼吸可以抵擋外面的噪音,,有助于控制心,能快速排除蓋障,,迅速地建立專注力,,而讓禪修者能夠應(yīng)付稍后所生起的苦受。不要毫無警覺地讓任何一個氣息的接觸溜過,。醒覺于每一個接觸,。孫倫禪師說:「要嚴密地念住于接觸的醒覺?!鼓钭?yīng)該要嚴密,,不應(yīng)該松懈。不要覺知整個氣息,,不要去注意氣息的進出,,不要數(shù)它的入和出,不要在心中默念,、標記氣息接觸的范圍是在鼻端或上唇,,只醒覺于氣息的觸感,只念住于觸感,。 專注而充分地吸入空氣,,就好像用注射筒去吸水一樣。急速地呼氣,。充分而用力地吸氣有助于快速地建立專注,,它有助于感覺的生起,它提供與即將到來的苦受奮戰(zhàn)的力量,。由于大多數(shù)的人有較強的呼氣,,因此必須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吸氣上,以便讓出入息達成平衡,。當兩這者平衡時,,接觸便能持續(xù),就好像經(jīng)典中鋸子與木頭持續(xù)接觸的比喻一樣,。當它們平衡時,,禪修者就可以達到平穩(wěn)、不費力,、自發(fā)性,、有節(jié)奏呼吸,。
呼吸應(yīng)在入息時完全突然地停止,,身體應(yīng)該靜止不動,,聚精會神,嚴密地觀照整個身體,。疲痛,、緊繃、酸痛,、麻木或冷熱的感覺會在身體內(nèi)生起,。念住于最顯著的感覺上,不要放過它,,不要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肚臍,、太陽神經(jīng)叢(丹田)或任何其它部位。最顯著的感覺自然會引起禪修者的注意,。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其它不是最顯著感覺的部位,,會使我們掌握不到當下。 孫倫禪師這么說:「如果感覺微弱,,就知道它是微弱的,;如果感覺強烈,就知道它是強烈的,?!怪赖牟欢嘁膊簧伲皇侨鐚嵉刂浪?。不要去思考「這是身,、這是心」,也不要去思惟:「這是無常,,這是苦,,這是無我?!顾械哪铑^,、思考、思惟都只是觀念,,并不是內(nèi)觀,。
因此禪修者必須十分小心,,不要超越了感覺,也不要落后于感覺,。他必須發(fā)揮培養(yǎng)念住和智慧(定慧)所需的,,強大而警覺的注意力。注意力必須與感覺同時生起,。如果注意力比感覺還早生起,,它就超越了感覺。如果注意比感覺較慢生起,,它就落后于感覺,。注意力比感覺早生起時,沒有感覺可以讓它觀照,。注意力比感覺晚生起時,,就變成太慢去觀照它,這樣就會錯過了實相,。因此,,注意力之于感覺的時間,不應(yīng)是未來或過去,,而是當下,。要達到這種階段,禪修者不可消極地注意過去感覺的生起及其未來的滅去,,而要積極地去注意感覺所生起的每一個當下,。
當禪修者完全地安住于感覺,,不對它生起絲毫妄念地觀照它,直到感覺突然中斷或徹底熄滅時,,禪修者的心會變得清凈,、洗煉、堅定而有用,。他會對一切眾生充滿慈悲,,以慈悲來涵容一切眾生。這種慈悲不再只是字句的覆誦而已,,而是沒有貪愛和我執(zhí),,不會去分別所愛、所恨和與己無關(guān)的差別,。 以這種凈化,、洗煉、堅定而有用的心來觀照,,禪修者便能依心而觀心,。當心有貪時,他知道心有貪,;當心無貪時,,他知道心無貪,;當心有瞋時,他知道心有瞋,;當心無瞋時,,他知道心無瞋。他知道要在貪,、瞋生起時,對它們保持念住,,如此就不會再更進一步地產(chǎn)生更多的貪,、瞋,而引發(fā)生滅輪回的因果循環(huán)(十二因緣),。這就是在果中滅因,。當他接觸到一個可以引起貪、瞋的所緣時,,他嚴密地念住于它,,因此貪、瞋便不能生起,。這就是在因中滅因,。 事實上,四念?。荷?、受、心,、法,,并不是個別生起的。它們是一起生起的,。當禪修者念住于接觸的醒覺時,,身、受,、心,、法四個念住都包含在內(nèi)了。對其中之一保持念住時,,同時也念住于其它三個念處了,。就好像一杯飲料當中有水、檸檬,、糖,、鹽四種成分。當中一種成分較重時,,我們就稱之為多水的,、酸的,、甜的、咸的等等,。當感覺占優(yōu)勢時,,我們就稱之為受念住,;當心占優(yōu)勢時,,我們就稱之為心念住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