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
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鄭,,建立西周的最后一個諸侯國。姬友死后謚號為桓公,。所以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鄭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見周幽王寵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內(nèi)憂外患交織,預感將要發(fā)生變亂,,便向太史伯請教避禍的辦法,。鄭桓公根據(jù)太史公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chǎn)安置在虢,、鄶之間一個叫"京"的地方,,史稱"虢鄶寄孥",。次年,,西周王室發(fā)生了"犬戎之亂",桓公為國捐軀,,其子掘突襲位,,是為鄭武公,。后來,鄭武公乘護送周平王東遷之機,,先后功滅虢,、鄶,建立新的鄭國。鄭國于公元前375年為韓國所滅,,子孫播于陳、宋間,,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鄭氏。
家乘譜牒
江蘇:鄭氏宗譜一卷,、云陽鄭氏宗譜二十卷,、扶風鄭氏宗譜四卷、蘭陵鄭氏宗譜三十卷,、東山鄭氏世譜八卷首一卷,、蕭山鄭氏宗譜十二卷
浙江:鎮(zhèn)北龍山鄭氏宗譜十四卷首二卷末二卷、慈溪鞍山重視重修宗譜二十四卷,、慈溪灌東鄭氏宗譜十卷,、蘭溪鄭氏宗譜十九卷
安徽:峰陽鄭氏家譜不分卷、祁門奇峰鄭氏本宗譜四卷,、鄭氏宗譜十三卷,、桐城鄭氏宗譜、桐西鄭氏宗譜,、禮儀堂鄭氏宗譜,、鄭氏宗譜一卷
福建:南湖鄭氏宗譜、石井本鄭氏宗族譜,、石井本宗族譜,、鄭氏世代譜、桃源鄭氏族譜二卷,、桃源鄭氏族譜,、四城鄭氏家譜、滎陽堂鄭氏家譜
滎陽鄭氏宗譜,、巖鎮(zhèn)鄭氏遷出宗譜一卷,、鄭氏傳家譜、續(xù)修白華鄭氏宗譜,、鄭氏族譜,、鄭氏宗譜不分卷、鄭氏宗譜一卷
聚集地(遷徙分布)
鄭氏最早的發(fā)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鄭縣,。在戰(zhàn)國時因為韓國所滅,,便散遷到河南東部及山東、安徽等地間,。秦時,,19世孫鄭襲遷司州河南洛陽。27世孫鄭其舉族遷回滎陽。秦漢以后,,鄭姓已遷入鄰近地區(qū),,主要以今山東、安徽,、陜西,、山西等境為其分布的主要地區(qū)。其后29世孫鄭賓居山東高密,。31世孫鄭眾之子安世遷居咸陽,。因漢武帝令"強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孫南遷至浙江會稽山陰,。鄭姓大舉南遷始于"永嘉之亂"之時。西晉永嘉二年,,"中原板蕩,,衣冠始入閩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為鄭姓,。唐初,,河南鄭氏又有隨陳政、陳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鄭氏隨王潮、王審之入閩,。播遷至海外,,始于清朝,現(xiàn)分布于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加拿大,、美國等國家。
鄭姓在臺灣是一個滿綴著榮耀的姓氏,,在臺灣是第十二大姓,,說到臺灣的鄭氏,人們自然會想起明代收復臺灣的鄭成功,,是他率領數(shù)萬將士驅(qū)走荷蘭殖民者,,使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此后他留居臺灣,,使島上多一鄭姓,,所以鄭成功是臺灣鄭姓的開山始祖,。鄭成功收復臺灣五月后病死,傳至其孫鄭克爽時被滿清征服,,清延曾下令鄭成功后裔及所有鄭氏人員全部離臺回大陸,,可鄭姓不僅后裔并未執(zhí)行,都躲避匿藏起來,。大陸鄭氏以源源不斷涌入臺灣,,也有鄭成功后世族人為避清廷注意之故所致。
堂號
"博經(jīng)堂":東漢鄭玄,,博覽群經(jīng),幾千人從遠方來拜他為師,。西漢時期的讀書人大都專治一經(jīng),,鄭玄卻獨自力主博通。
"安遠堂":漢宣帝時,,鄭吉為侍郎,,那時外侮屢屢來犯,鄭吉打敗了車師,,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當司馬。為了西方國境的安全,,又派他為西域都護,,封安遠侯。
歷史名人
鄭板橋:清朝書畫家,,善畫蘭竹,,秀麗蒼勁,亦工書法,,所創(chuàng)"板橋體"獨具風格,,號稱"三絕",是"揚州八怪"之一,。
鄭成功:明末名將,,唐王賜姓朱名成功,授總統(tǒng)使,、詔討大將軍,,時人稱"國姓爺"。
鄭 和:明航海家,,本姓馬,,小字三寶,回族,。明入宮為宦官,,后從燕王起兵,,有功,賜姓鄭,,曾奉命率艦隊七下西洋,,途經(jīng)三十余國,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和伊斯蘭圣地麥加,。
鄭 國:戰(zhàn)國時代的水利家,韓國人,。出任關中史官,,開鑿灌溉渠,稱為"鄭國渠",。
鄭光祖:元朝著名劇作家,,他和關漢卿、馬致遠,、白樸被譽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作《倩女幽魂》。
鄭虔:唐朝學者,、畫家,。詩詞、書法,、畫俱佳,,尤以山水畫見長,玄宗皇帝為之題字"鄭虔三絕",。
鄭 旦:春秋晚期,,吳、越時的巾幗人物,。鄭旦即西施,,經(jīng)過訓練,送到吳國作內(nèi)應,,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滅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