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巨大的財力、精深的造詣,、豐富的閱歷和敏銳的目光,,年輕的張蔥玉已躋身一流的海派收藏家行列。1938年他24歲,,其時龐萊臣已74歲,,吳湖帆44歲,張大千39歲,,王自千31歲,。在海派收藏五大家中,他是年齡最小的。盡管年齡小,,但當時他在上海寓所珍藏文物書畫的“韞輝齋”,,和龐萊臣的“虛齋”、吳湖帆的“梅景書屋”,、張大千的“大風堂”形成了海派收藏的“四大名齋”,。
據(jù)戲劇家許姬傳回憶,張蔥玉在建國前一度專收唐宋元名跡,,明清作品基本不收。其最高級別的收藏品有唐代周昉的《戲嬰圖》,、張萱的《唐后行從圖》,、顏真卿的《竹山堂聯(lián)句》等,宋代易元吉的《山猿野麞圖》,,元代錢選的《梨花鳩鳥圖》,、倪瓚的《虞山林壑圖》、王蒙的《惠麓小隱圖》,、李珩的《墨竹圖》等,,盛極一時。
1947年,,張蔥玉的好友鄭振鐸為他編印了他的藏畫圖錄,,名為《韞輝齋藏唐宋以來名畫集》,共著錄其藏畫中的精品70幅,。
藏品大部分散失
張蔥玉的主要藏品主要在1938年-1941年,,可惜藏品與他名分下的房地產(chǎn)業(yè)差不多,均來去匆匆,。
當時張蔥玉經(jīng)常賭博,,據(jù)說他曾經(jīng)創(chuàng)下一夜之間輸?shù)粢粭l弄堂房產(chǎn)的“豪舉”,大世界地皮的喪失自然也是打牌的結(jié)果,。他的一位老朋友曾說:“張蔥玉打牌性太急,,坐不定立不定的,如何能贏,?”最終,,他在上海大世界的地皮也被拿去付賭債。加上在經(jīng)商方面的不理想,,張蔥玉已經(jīng)瀕臨破產(chǎn),。
書畫收藏當然也未能保存,他手中的珍品名跡,,大多賣給了廣東人譚敬,。臨近解放時,他手頭僅剩下幾件東西:顏真卿的《竹山堂聯(lián)句》、歐陽修的《灼艾帖》,、元初錢舜舉的《八花圖》等幾件,。怪不得鄭振鐸感嘆:“不幸蔥玉之藏適有滄江虹散之嘆,尤其楚人之弓,,未為楚得,。”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福禍相依,張蔥玉失掉家產(chǎn)后反而能專心文物鑒賞,。解放后,,他到北京國家文物局工作更是為新中國文物事業(yè)立下汗馬功勞,成為第一流的文物專家,。結(jié)交鄭振鐸成鑒定大家
張蔥玉的轉(zhuǎn)變要多謝鄭振鐸,。在上海期間,張蔥玉認識了鄭振鐸,。鄭振鐸那時是好幾所大學的教授,,學識廣博,對中國古代藝術(shù)也充滿了興趣,,有機會就來向張蔥玉請教,,有時帶一些古書和字畫請張蔥玉過目。
抗戰(zhàn)初期的幾年中,,為了搶救淪陷區(qū)的古籍善本,,鄭振鐸與徐森玉、張鑄鏞等一起在上海組成“文獻保護同志會”,,以租界為屏障,,與前來搜刮的美國人、日本人展開角逐,。張蔥玉利用自己在上海灘的名聲,,幫鄭振鐸介紹了一些藏家,并且把自己的一批歷代古書珍本總共261種,、1611冊,,經(jīng)鄭振鐸賣給了中央圖書館,同時還動員他的大伯張芹伯將上千部善本售給了中央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