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鐮火石火筒子 火鐮火石火筒子是舊時西彩石人的取火工具。在火柴出現(xiàn)之前的漫長歲月里,,西彩石的先民們祖祖輩輩一直使用火鐮火石取火,。這一古老的取火方法從不知起源的何年何代一直沿用到上世紀中葉火柴在西彩石出現(xiàn)。 火柴早期的名字在西彩石村稱之為“洋火”,,與其他舶來品例如洋油,、洋布、洋線,、洋鐵等一樣,,都有一個“洋”字。這一名稱在西彩石村一直沿用到文革后期,。洋火的引火部位(俗稱“洋火頭”)屢經變遷,,有赤磷、黃磷,、白磷等等,。這些種類的火柴最大缺點是不安全,只要把“洋火頭”在褲子上輕輕一蹭就會點燃,,有時裝在口袋里的“洋火”在走動中也會被摩擦自燃而冒煙,,故而后來發(fā)展進化為現(xiàn)在仍在使用的安全火柴。但在火柴出現(xiàn)后的一段時間內,,除少數(shù)富裕家庭外,,西彩石的普通農家還是使用火鐮火石取火。大約從建國后的上世紀五十年代起,,火柴逐漸普及到全村農家,。記得文革初期,,西彩石村家家戶戶使用的都是濟南火柴廠出產的木片質地盒子的前進牌安全火柴。文革開始后到七十年代初的一段時間,,日用生活物資供應突然緊張起來,,油鹽醬醋肥皂火柴,全都憑購物證按戶或人口供應,。那時西彩石供銷社大隅頭門市部窗口,,經常排起購買緊缺物資的長龍?;鸩竦墓獢?shù)量是每人一個季度兩盒,,二分錢一盒。盡管是計劃供應,,但也不一定每次都買得到,。農家百姓過日子天天都要生火做飯,夜晚要點洋油燈,,有的還要吸煙,,誰家也離不開火柴?;鸩駶M足不了供應,,老百姓自然又想起了那個古老的取火辦法,于是多數(shù)農家特別是家有吸煙人用火柴比較多的人家又重操起了用火鐮火石取火的舊業(yè),。 西彩石人用火鐮火石取火的工具主要有三大件,,即火鐮、火石和火筒子,。其中火筒子本身并不是取火工具,,而是用來盛裝取火用的“火頭子”的輔助用具。由于火筒子里面總是裝有“火頭子”且彼此寸步不離,,故而它沾了“火頭子”的光并僭名進入了取火三大件之列,。在我的記憶中,舊時西彩石取火三大件的具體情況如下: 火鐮:火鐮為一長條狀小型薄鋼板,,長約8厘米,寬約3.5厘米,,厚約0.5厘米,,兩端略內縮,整個刃面略呈弧狀,?;痃牨仨氂煤娩撳懘颍缓笙蟠蝻泐^或菜刀一樣淬火,,鋼性要好,,質地要堅硬,,淬火不好的火鐮質地會變軟。鋼性強度達不到要求的火鐮,,或是打不出火,,或是硬度不夠反而很快被火石磨損壞了。舊時西彩石小隅頭張家,、東南隅頭李家,、上崖頭王家等各處鐵匠鋪都鍛打火鐮。因為火鐮屬小件物品,,鐵匠師傅們一般不會拿出專門時間或大塊的鐵坯子鍛打,,而是順便用打制镢頭、鋤頭,、菜刀等鐵制物品截下來的邊邊角角等下腳料鍛打淬火而成,,有時不收任何費用無償贈送給街坊鄰居的需要者。當然,,那時集市上賣鐵貨者也有專門的火鐮攤子,。其實一些鋼性好的物品只要形狀合適都可以兼做火鐮使用,使用起來順手即可,。記得那時小朋友們都會拿一截折斷了的鋼鋸條做火鐮,,在蒙蒙夜色中敲擊火石“滋滋”地噴濺出流星狀火花,遠遠看上去像夜空中流光溢彩的焰火,。 火石:火石即打火時“發(fā)火”的石質材料,,西彩石人俗稱之為“火石”。至于這種石頭的學名和化學成分我至今也不清楚,,但它看上去帶有玉質外表,,濃重晶瑩的質地泛著白色,紋理清晰分明,,有著特殊的發(fā)火特性,,絕不同于西彩石村盛產的那種富含碳酸鈣學名叫石灰石混沌一塊的大青石?!盎鹗笔|堅硬,,用錘子破碎后往往帶有鮮明的棱角,也正是由于它的這一特點非常便于在“打火”時使用,。西彩石村的火石并不是俯拾皆是,,但也足夠世世代代的村民使用?;鹗c俗名叫“紅土”的粘土層伴生,,村民們去土場取粘土“墊欄”或“和渣滓”(渣滓:西彩石人稱用煤和粘土加水混合搗碎后的煤坯子為“渣滓”,冬季生煤爐時使用,,功效類似于舊時城市中的煤球)時經常會撿到火石,,另外在河涯邊或山腳下也能撿到零星的火石,。記得村北白土山之陰那個地名叫“北寺后”的山腳下就有火石礦,上小學時我曾經和小朋友們去那里撿火石,。 火筒子:火筒子是裝引火用的“火頭子”的器具,,為一端封閉、一端敞口的筒狀物,,長15—20厘米,,內徑約食指般粗細,以把火頭子不緊不松地裝進去為宜,。之所以用火筒子裝火頭子而不讓其裸露在外,,一是防止火頭子受潮或破損,保證隨時從中抽取出來打火使用,,二是便于把引火用完后的火頭子插入其中隔絕空氣悶熄保存,。火筒子一般是截一段帶竹節(jié)的竹桿加工制成,,有的還刻上精致的紋飾,,但西彩石大多數(shù)農家用一種學名叫蓖麻(西彩石人俗稱其為“麻籽”)的植物秸稈替代,既經濟簡便又非常使用,,能起到竹制火筒子的相同功效,。 引火用的“火頭子”用薄薄的黃草紙卷成。這種黃草紙過去屬于民間造紙廠生產的低檔土紙,,在農村集市上到處都可以買到,,大約一百張為一“刀”,十刀或數(shù)十刀為一“墩子”,。每逢清明,、農歷十月一祭祖或春節(jié),農家都數(shù)刀或成墩子地購買,。由于黃草紙經常用于上墳祭祖或祭祀鬼神時焚紙錢,,西彩石人亦稱之為“燒紙”。又因為農家常用它來引火,,故而又名“火紙”,。制作“火頭子”要先取一張火紙比照火筒子長度裁成適當大小,然后按在桌面上緊壓著搓成手指般粗的火紙卷,?;鸺埦磉€不叫“火頭子”,第一次使用前必須先用火將火紙卷點燃并讓其燃燒片刻,,然后插入火筒子中悶熄,這樣便在火紙卷燃燒過的地方形成了帶有灰燼的燒痕,,燒痕部位就叫“火眉”,,西彩石人也稱其為“火眉子”,。有了“火眉”的火紙卷就叫“火頭子”了,打火時只要火鐮火石敲擊出的火星濺到“火眉”上,,“火眉”即被引燃冒出縷縷白煙,。輕輕吹拂引燃的“火眉”,火勢便越來越旺直至形成火焰,,這時人們就可使用明火做飯或點燈,,用完火后吹滅明火插在火筒子里面悶熄就可以了。事情就這么簡單,。西彩石舊時有句俗語叫“火紙包煙”,,大致帶有暢快淋漓、不亦樂乎的意思,,應該也是源自于用火紙打火或引火這一行為,,只是現(xiàn)在很少有人記起了。點燃后沒有明火的“火頭子”有一個特性,,即永遠不會自行熄滅,,在無風的情況下也不會燃起火焰,只是悶悶地慢慢燃燒,。遇到適度的微風吹拂,,它便冒出火焰,但在大風吹拂下則不會形成火焰,,只是火眉處呈現(xiàn)出紅紅的亮光燃燒的更快一些,。因此,舊時西彩石村每逢紅白喜事,、家族祭祀或民俗活動,,主持人手中都會拿著一個由數(shù)張火紙卷成的粗大的“火頭子”,需要時一口氣吹下去便冒出熊熊火焰,,用來點燃燒紙或煙花,。 西彩石舊時配合火鐮火石引火的用品除“火頭子”之外還有一種“火棉”?!盎鹈蕖币步小跋趺蕖?,制作方法非常簡單,先把除去谷粒的谷穗——西彩石人稱之為“谷穰”燒成灰,,然后把舊棉花——西彩石人稱之為“套子”用“谷穰”灰水反復浸泡,,浸透后撈出晾干即成了“硝棉”。硝過的棉花極易引燃,,配合火鐮火石打火時只要扯一小塊硝棉放在火石下,,打出的火花濺到硝棉上就會滋滋地快速燃燒。但硝棉引火形不成明火,只作為老人用來點煙使用,。這時老人們會將滋滋作響的硝棉快速按在裝滿旱煙葉的煙袋鍋里,,緊吸兩下煙就被點燃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西彩石村還有用這種方法點煙的老農,,記得他們下地勞作時隨身帶有裝有火鐮、火石和硝棉的“火折子”,,那種“火折子”用黑土布縫制而成,,大小和樣式非常類似于現(xiàn)在用來裝鑰匙的皮革小包包,攔腰用一根帶子系著,,勞動中途休息時便拿出來打火吸煙,。 除此之外,舊時西彩石村的老人們?yōu)榉奖阄鼰熡没疬€經常使用更簡易的火繩,?;鹄K用玉米穗子上面的須線兩股擰制而成,小手指般粗細,,一米或數(shù)米長,。玉米須擰成的火繩具有類似于火頭子的特性,點燃后不宜熄滅,,也總是悶悶地燃燒,,速度很慢。但火繩無論怎樣吹都形不成明火,,也不會熄滅,,只作為點煙用火。那時下地勞動的人群中,,經常會看到將點燃的火繩盤在“镢柄”或“鋤杠”上倒提著趕路的老農,,看上去類似于提著一條小蛇,燃著的火繩冒著縷縷青煙,。開始勞動時他們將火繩掛在地頭的樹枝或莊稼上,,中途休息時輪流用來點煙。大約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在西彩石村再也看不到用打火方式或火繩點煙的老人了,。 用火鐮火石取火的基本方法是,先將帶有火眉的火頭子緊靠著放在火石下方并用左手捏緊,,然后用右手持火鐮呈切線狀切擊火石,,發(fā)出“嚓嚓”地敲擊聲,蹦出的火星便成簇地噴向火頭子,?;鹦锹湓诨鹈忌媳阋蓟痤^子,然后輕吹火頭子冒出火苗取火就結束了。這一過程在西彩石土語中稱為“打火”,。由于“打火”與舊時農村年齡較大的孤男寡女非婚同居的“搭伙”同音,,人們往往把此“搭伙”過日子誤認為在一起用火鐮火石火筒子“打火”做飯。其實這一理解也沒錯,,在一起“搭伙”過日也有“打火”涵義,免不了會天天“打火”生火做飯?,F(xiàn)在的西彩石人做飯燒菜早已用上液化石油氣或電器化了,,最起碼也是常年不息的蜂窩煤爐,“打火”這個詞已經遠離了人們的生活,,大家也不用為分辨“打火”和“搭伙”而犯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