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想史的方式理解《資治通鑒》 姜鵬 文匯報2013-08-05第十一版
三種傳統(tǒng)讀法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資治通鑒》是一部重要著作,,在幾萬冊的史學典籍中,如果要挑幾部最具代表性的,,必有《資治通鑒》,。但一般讀者想把握其中的精義,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它篇幅巨大,,從戰(zhàn)國三家分晉開始,到宋代建立之前的陳橋兵變,,有1300多年歷史,,共294卷篇幅。對于《資治通鑒》這樣一部經(jīng)典著作,,如果只關注它的表面文字,,不探究文字背后的深層涵義,哪怕讀得滾瓜爛熟,,也不見得會了解這部書,。 對于《資治通鑒》,以往大概有三種讀法,。第一種,,訓蒙童的讀法。周一良先生小時候,,他父親給他制定過一份日課,,其中就有點讀《資治通鑒》的內(nèi)容。這樣讀《資治通鑒》,除了了解歷史,,主要是通曉句讀,。這當然是《資治通鑒》最簡單的讀法。第二種讀法,,也是大部分普通讀者的讀法,,就是通讀《資治通鑒》,藉以了解宋朝以前的歷史,。讀古文的過程很困難,,一般讀者讀《資治通鑒》就是一頁頁往下翻,再一看中華書局點校本《資治通鑒》,,有二十冊,,就著急。即便能堅持一天讀一卷,,讀完294卷至少也得294天,。但這樣閱讀的效果不會太好,看掉第二本就忘了第一本,。除非真能把《資治通鑒》翻來覆去讀,,否則很難通過這條途徑掌握中國古代歷史。想了解中國通史,,讀《資治通鑒》并不合適,,還是選擇錢穆的《國史大綱》比較好。另外,,還可以去看清代學者趙翼的《廿二史札記》,。第三種讀法,就是通過讀《資治通鑒》來做研究,。這是專家們的事情,,和多數(shù)普通讀者沒太大關系。
作為政治家的司馬光 本文想談另一種《資治通鑒》的讀法,,即用一種思想史的方法來解構,、理解《資治通鑒》?!顿Y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我們今天給他的頭銜是歷史學家,,而回到他生活的那個時代,,他最重要的身份是政治家。司馬光可以說是北宋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那個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幾乎他都參與,。比如反對王安石變法的領袖就是司馬光。在王安石變法之前,,司馬光就寫過很多文章,,揭示,、研究了北宋的社會危機,所以他本身也有改革主張,。司馬光所反對的,,不是改革本身,而是王安石變法的策略與具體內(nèi)容,。反對失敗后,,司馬光離開京城開封,來到洛陽,,一住就是15年,,而這15年就是《資治通鑒》完成的重要時期。從《資治通鑒》的編修受官方資助開始,,到編修完成,,前后19年,大部分內(nèi)容是司馬光定居洛陽時完成的,。一位對時事有著深切觀察和思考的政治家,,在編修歷史的時候,難道會像普通歷史教師那樣僅僅講述歷史嗎,?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對《資治通鑒》研究越深,對司馬光了解越深刻,,我們就能得出一個結(jié)論:《資治通鑒》沒有一個字在講宋代,,但每一個字都在講宋代。它對于歷史的解讀,,對興衰成敗的總結(jié),,都是指向宋代的現(xiàn)實問題。司馬光在講自己編修《資治通鑒》的目的時,,說“稽古以至治”,,這句話的邏輯是,先去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然后找出治理國家的經(jīng)驗和規(guī)律,。我們知道,在編修之前,,他已經(jīng)是一個成熟的思想家,,所以當我們認真解讀《資治通鑒》,會發(fā)現(xiàn),,《資治通鑒》體現(xiàn)出來的東西,,跟他講的這句話恰恰相反。為什么是相反的?司馬光在編修前,,頭腦中已經(jīng)有一套治理國家的觀念,。在這套觀念的引導下,司馬光再通過《資治通鑒》“稽古”,。所以是他的政治觀念,,決定了他如何稽古、如何敘述歷史,,而不是通過稽古,,另行總結(jié)一套政治觀念。
《資治通鑒》的現(xiàn)實指向 先舉個簡單的例子,。當《資治通鑒》講到某位重要歷史人物出場或退場時,,都會用一些篇幅來描述這位人物的特點?!顿Y治通鑒》說劉備的性格“有大志,,少語言,喜怒不形于色”,。這些表述劉備深沉有大志的正面語言,,顯然沿襲了《三國志》的文字。但《三國志》同時說劉備“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這些描寫劉備生性奢侈的語言,,卻被《資治通鑒》刪除了??梢哉f,,《資治通鑒》展現(xiàn)的劉備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歪曲的,,不如《三國志》交代得全面,。但《資治通鑒》為什么要這么做?我們必須理解司馬光以及那個時代儒者的基本思想,。宋代的儒學思潮,,逐漸形成了以道德涵養(yǎng)為一切基礎的價值觀,司馬光是代表人物之一,。對于這些儒學家來說,,甚至于皇權最重要的合法性基礎也在于道德。如果一個嗜酒好色之徒都能成大業(yè),,何以規(guī)勸以后的皇帝恪守道德律呢?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是寫給皇帝看的教科書,對這個問題就有所考慮,,因此刪去了劉備喜好聲色犬馬的文字,,僅保留關于他有大志向的描寫。這就是典型的先有觀念,,后有歷史,。而《資治通鑒》對更復雜的一些政治話題,如改革,、君臣關系,、女人在政治中的作用等話題的討論,看上去僅僅是在總結(jié)歷史,,其實有很深刻的現(xiàn)實指向,。這就是通過思想史的方法來讀《資治通鑒》,它是了解宋代思想狀況的一部史料,,雖然它沒有講宋代,。 再舉個復雜些的例子。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在《漢書》里有全文,,而在《資治通鑒》中的短了很多。司馬光刪減的標準和依據(jù)是什么,?這和宋代思想背景有著極為緊密的關聯(lián),。漢代皇帝的權力在原則上是絕對的權力,所以能制約皇帝權力的途徑極少,,效果也有限,,所以漢代儒學也就更強調(diào)天人感應?;实凼翘熳?,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方面皇帝有天命,,另一方面,,皇帝的行為要符合上天的旨意。也就是說,,皇帝不能亂來,,一旦亂來就會出現(xiàn)各種自然災害,災的本義就是指天火,,上天用災來警告皇帝的失德,,如果皇帝不反省,那就是該革命的時候了,。古文中的革命是說上天不再對皇帝有所眷顧了,,認為你不是一個合格的代表他來行使權力的人,。所以,革的是天命,,要換一個代理者,。這是漢代思想家的想法,《春秋》里對每次日食都有詳細記載,,因為那是最嚴重的天譴,,太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人認為太陽不見了是非??膳碌氖虑?,每次日食皇帝都要嚴肅對待、反省,。一旦日食,,大臣們就會紛紛給皇帝寫奏章,指責皇帝,,理由五花八門,,或說日食是因為皇帝造了某宮殿,或說因為皇帝輕信小人,,不能說的話借這種機會全說出,,皇帝是不能處罰任何人的,而是要努力反省改正,。到了宋代,,這套不管用了。因為宋代科學知識積累了很多,,歷法也很先進了,,對天文現(xiàn)象有了很深的認識,有點知識的人都已經(jīng)知道日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自然現(xiàn)象,。漢代的天人感應不再是宋代政治哲學的基礎,,這也是歷史學在宋代特別發(fā)達的原因:因為你得找到另外一套途徑來說服皇帝不能胡作非為,光靠天譴說是不行的,,所以要通過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來告誡,。 后來人總結(jié)宋代的文化史,一般都非常重視理學,。理學成為宋代的文化標簽,。宋代學者的對于人性的認識,對于道德修養(yǎng)的要求,,在宋代理學的系統(tǒng)中擺在一個非常突出的位置,。比如四書《大學》中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人要正,,先修身,才能成為他人的榜樣,,達到齊家的目的,,這項完成后才有可能治國平天下。這套觀念成為宋代政治哲學的基礎,。更重要的是,,宋代人對自然界的認識有了巨大的變化,和漢代人的觀念產(chǎn)生了巨大差別,。天人感應在宋代也還講,,但儒家學者已經(jīng)意識到了其中的問題,感到政治哲學的基礎必須要有一個徹底的更新,,也就是從天人的認識轉(zhuǎn)換到對人自身的認識,,除了哲學之外,歷史學就是一個重要的途徑,。所以對宋明理學的興起,,我不太同意一種看法,即強調(diào)其興起和佛學有很大的關系:因為佛學的邏輯系統(tǒng)嚴密,,思想很深刻,,哲學上的認識又是儒學比不上的,所以儒學家很有危機感,,儒學中也借用了很多佛學的概念等等,。我認為宋明理學更多是政治變化、人們認識變化的一個結(jié)果,,而不僅僅是受到佛學的影響,。 了解了這樣的思想背景,再來看《資治通鑒》如何處理漢儒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稘h書》里的《天人三策》,開篇就講天人感應,,非常能代表漢代儒學的特點,,而司馬光偏偏將這段刪掉了,《資治通鑒》中的《天人三策》,,開篇立意已經(jīng)和董仲舒的相去甚遠,。但妙就妙在《資治通鑒》中《天人三策》的開篇文字,,也是《漢書》中《天人三策》原文就有的,司馬光刪掉了“天人”,,留下并突出了“仁義”和“教化”,,重點完全不一樣了。仔細對比《漢書》和《資治通鑒》中的兩份《天人三策》,,很容易發(fā)現(xiàn),,主題由原先的“天人關系”轉(zhuǎn)變成為禮樂教化。而教化是道德養(yǎng)成最重要的路徑之一,。從中也可以看出,,《資治通鑒》對于漢代文獻的刪減、保存,,和宋代的思想背景有很緊密的聯(lián)系,。司馬光按照自己的理念來編輯傳統(tǒng)文獻,決定什么樣的文字能夠進入《資治通鑒》,,什么樣的文字不能進入,。所謂“稽古以至治”,其實是司馬光以自己的觀念來剪裁歷史,。 《資治通鑒》第291卷講到五代大名鼎鼎的馮道,。在馮道去世的消息下面,司馬光引用了歐陽修對馮道的批評,。司馬光和歐陽修之間有齟齬,,所以《資治通鑒》很少引用歐陽修的文字,但在這里卻全文引用了歐陽修在《新五代史》里對馮道的評論,,說明馮道這個人很值得說,。五代時期政權更迭頻繁,54年換了五個朝代,,十四位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而馮道卻是個例外,,做過多任皇帝的宰相,。他一生所事四朝(唐、晉,、漢,、周)十帝(唐莊宗、明宗,、閔帝,、末帝,晉高祖,、出帝,,漢高祖,、隱帝,周太祖,、世宗),,從唐明宗到周世宗九位皇帝都用他做宰相。在當時紛亂的政治背景下,,無疑是個成功的人物,。不僅五代至宋初對他的評價很高,馮道對自己這一生也顯然比較滿意,。但到北宋中葉,,對馮道的評價完全顛覆了。以歐陽修和司馬光為代表,,對馮道歷仕各姓君主,毫無“節(jié)操”的行為,,給予大張撻伐,。 馮道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契丹滅晉時,,遼太宗耶律德光進入開封,,馮道應召到達,耶律德光問他:“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馮道說:“現(xiàn)在就是佛出世也救不了,,只有你皇帝救得?!边@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契丹的殘暴舉措,,保全了百姓。再就是馮道死時家無余財,,馮道是河北河間人,,他的家鄉(xiāng)是漢族和契丹沖突最劇烈的地方,經(jīng)常有百姓被擄走當奴隸,。他的錢大部分用來贖人和安置,。關于馮道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他自稱“忠于國,,孝于家”,,這在五代時是沒有人反對的,但到了宋朝,,很多人開始反對他,,認為他沒有臉自稱“忠”,所以五代和宋朝對他的看法可以說是截然相反,。為什么呢,?很重要的原因是五代和宋朝對“國”的看法不同,。五代時,戰(zhàn)亂頻繁,,真正掌握政治核心的都是軍閥,,而像馮道這樣的文人是游離于政治核心之外的,他所認為的“國”主要是指這個國家的老百姓,,只要對得起老百姓,,在軍閥的“虎狼叢中可立身”,皇帝的輪換他不想左右,,也沒有能力左右,。宋代的政治結(jié)構和五代不同,為了解決政權更迭頻繁,,為了國家長治久安,,宋代皇帝進行了一系列的舉措,非常著名的是“杯酒釋兵權”,。宋代能夠長久,,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文人政治、官僚政治代替了軍閥政治,,使得政治結(jié)構趨于穩(wěn)定,。而歐陽修和司馬光這樣的文人與皇帝的關系,和馮道與皇帝的關系就不一樣了,,馮道和皇帝不是共生體,,不屬于同一個利益集團,雖然很多皇帝要借助于馮道的聲望,,但馮道并沒有處于那個利益核心圈里面,。歐陽修說五代時殉節(jié)的都是武將,以此貶低馮道,,也說明歐陽修對于那個時代的認識比較膚淺,。因為在軍閥政治系統(tǒng)里,皇帝都是靠武夫上位,,失敗的一方即使不殉節(jié),,也活不了。但文人是游離于政權交替核心之外的,,所以,,殉節(jié)的沒有文人。但宋代是文人統(tǒng)治的社會,,皇帝通過文人和官僚管理國家,,文人處于政治核心,在司馬光和歐陽修們看來,忠于國和忠于君是一體的,,在這種思想背景下才會反對馮道,。
隱形層面中的史料價值 《資治通鑒》的史料價值分布在顯性和隱性兩個層面。顯性層面是文字本身,。思想史的讀法,,就是要鉤沉它隱性層面的史料價值。這部書不直接講宋朝,,但卻經(jīng)常指涉宋朝現(xiàn)實,。比如,在第211卷有如下記載:突厥領袖默啜自武則天時就經(jīng)常騷擾邊境,,但后來被部下所殺,,那位部下拿著默啜的首級找到唐朝軍官郝靈荃來換賞錢。郝靈荃將首級交給朝廷后天天盼著朝廷的嘉獎,,但當時宰相宋璟認為,,如果郝靈荃得了豐厚的獎賞,就會導致很多邊將為了自己的功名富貴,,故意挑起邊境戰(zhàn)事,,以殺死少數(shù)民族領袖的方式來邀功。于是拖了一年之久,,才給了郝靈荃非常有限的獎賞。郝靈荃失望慟哭而死,。這段文字后來有很多學者研究,。胡三省在注《資治通鑒》方面是做得最好的,他認為司馬光的敘述錯了,。胡三省說郝靈荃本來就沒有什么功,,只不過因人成事,撿了個便宜,,所以拖延,、壓低對他的獎賞,并不意味著宋璟有那么長遠和深刻的邊境問題考慮,,宋璟的決定只不過是因為郝靈荃功太小,。其實至于郝靈荃如何獲得默啜的首級,司馬光有詳細的記述,,他完全知道郝靈荃沒啥功勞,,胡三省的批駁并無道理,因為他是用司馬光顯然知道的事實來反駁司馬光,。但司馬光為什么還要這么敘述宋璟的想法,?這是因為當時宋朝正在積極準備開拓邊境,司馬光認為發(fā)動戰(zhàn)爭機器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司馬光這么說宋璟顯然是為了反對新政,,勸說宋神宗,。 因此,《資治通鑒》里面很多看似講不通的地方,,其實有它的深意,。如果我們拋開思想史的眼光,就會一頭霧水,,即使讀得很熟,,也會發(fā)現(xiàn)很多漏洞和不能明白的地方。后人還有專門修訂《資治通鑒》的錯誤的,。但是,,如果你用思想史的方法來讀,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表象上的“錯誤”其實背后有它的思想背景,,是經(jīng)過司馬光深思熟慮的。我們以為司馬光錯了,,錯的其實是我們,。一定要先知道司馬光是一個思想非常深刻的政治家,然后再來考慮他的作品,,而不能僅僅將《資治通鑒》當成一部簡單的歷史著作來閱讀,。 (作者為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