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 山
單位:浙江省杭州市青春醫(yī)院,310016) 關(guān)鍵詞: 中國民間療法/990663 外感后咳嗽雖常見,但部分患者常遷延不愈, 長期喉癢咯痰, 應(yīng)用常規(guī)治療或抗生素效果不佳, 有時(shí)治療頗為棘手,。筆者應(yīng)用自擬中藥方辨證加減治療 ,臨床療效較好,。 一般資料 51例均為門診病人,年齡在5~75歲,病程7天~3個(gè)月,平均14天。均無明顯慢性支氣管炎或肺結(jié)核病史,。于外感后咳嗽延時(shí)不愈而來診,。就診時(shí)無明顯發(fā)熱畏寒等表證,部分患者X光透視顯示“肺紋理增粗”。血象正常,。 治療方法 基本方:麻黃,、白芍、甘草,、熟地,、大青葉,、黛蛤散,、車前子、茯苓,。加減:氣虛加黃芪,、白芍;咽痛加玉蝴蝶,、青果,;津虧加沙參、麥冬,、烏梅,;濕重加 藿香、佩蘭等,。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治療效果 經(jīng)治療14天后,51例中痊愈(咳嗽等癥狀完全消除)36例, 明顯好轉(zhuǎn)(咳嗽等癥狀基本 消除)10例,好轉(zhuǎn)(癥狀有所好轉(zhuǎn))3例,無效(癥狀無明顯變化)2例,。痊愈者中最短者僅 服藥3~5天。 典型病例 某女,33歲,咳嗽一月余,晨起及入睡前咳嗽尤甚, 無痰,無涕,不畏風(fēng)寒,口干不欲飲, 納可便溏,苔黃厚膩, 舌淡紅,脈濡小滑,。處方:麻黃5g,、黛蛤散(包)20g、大青葉20g ,、藿佩蘭各10g,、生甘草 10g、茯苓20g,、米仁30g,、炒白術(shù)15g、玉蝴蝶3g,、青 果15g,、建曲15g,、砂仁(后下)5g、桔梗5g,、象貝15g,、元參20g、炒生地20g,、炒 白芍10g,。服藥4劑后咳嗽已平。 體會(huì) 外感后咳嗽雖有咳嗽主證,但無明顯的表證和臟腑虛損的證象,。其病因不外乎正虛 邪實(shí), 其病位在肺衛(wèi), 因感受外邪而致肺氣壅塞,失其清肅, 逆發(fā)為咳,。所用方中麻 黃為肺系病要藥,大青葉、黛蛤散有抗病毒抗菌作用,三者清溫共濟(jì),開肺氣,清余邪,;白 芍,、熟地滋陰柔肺, 以固其本;車前子,、茯苓利水降氣,;甘草調(diào)和諸藥。諸藥配合,再 兼以辨證加減,臨床療效較好,。 (收稿日期 1999-02-11)(華 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