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五帝文化考
炎帝 神農(nóng)氏
黃帝 軒轅氏
少昊 金天氏
顓頊 高陽氏
帝嚳 高辛氏
帝摯 高辛氏
唐堯 放 勛
虞舜 重 華
一,、近年來在我國北方,,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石器晚期文化,東起老哈河,,大凌河,,西到桑干河。約公元前26世紀初至約公元前22世紀末至約公元前21世紀初(上古時期除外),。距今約7000至5000年,,出土文物以區(qū)域劃分:紅山文化種類:玉器、陶器,、玉器,;于老哈河、大凌河發(fā)現(xiàn)者考古學家命名為紅山文化,,于桑干河發(fā)現(xiàn)者為仰韶文化和雪山一期,,但“與紅山文化有一定聯(lián)系”(《三十年》1-2頁)。它覆蓋的地區(qū)正是傳說時代黃軒轅氏族(即天黿氏族)活動過的地方,,其歷史貫串著傳說中的五帝朝代,,為考證研究五帝時代的歷史文化提出了新的課題。
古文獻關于五帝史的記載要算《國語·魯語》引春秋前期展禽(即柳下惠)所述較系統(tǒng):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堯能單均刑法以儀民,;舜勤民事而野死。
這是有關五帝系統(tǒng)而較早的記載惜言之簡括,,對五帝史的研究仍有很多困難,。春秋晚年的孔子,傳授《帝系姓》和《五帝德》,,論及五帝的系譜和事跡,,而戰(zhàn)國時的《世本》也有約略相同的記載。可見周代人對五帝的歷史已注意搜集整理,,形成譜系,。這一工作直到漢初仍繼續(xù)進行,司馬遷的成就最大,。
司馬氏祖孫世為史官,,保存了不少古史資料,正如司馬談對司馬遷所說:“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常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天官即史官,,知司馬氏于虞、夏到周,、漢都任史官,,家藏五帝三代文獻豐富,對古史資料和古人關于五帝的傳說,,亦有鑒別和分析:《尚書》是從帝堯開始,,諸子百家雖說到“黃帝”,但由于他們用辭“不雅訓”,,連“縉申先生”也說不清楚,,沒能把孔子傳下來的《五帝德》和《帝系姓》傳下來。為此,,司馬遷曾到全國各地去走訪調(diào)查,,他先后到過昆侖、東海,、涿鹿和江淮之南等黃帝曾到過的地方,,走訪長老,到處都聽到稱頌“黃帝,、堯,、舜”,雖然各說不同,,但都與孔子所傳《五帝德》,、《帝系姓》“近是”。司馬遷認為《春秋》,、《國語》都能發(fā)明《五帝德》和《帝系姓》之說,,無虛妄之處。雖《尚書》缺失甚多,,但有《五帝德》、《帝系姓》,只有“好學深思”者才能懂得,,對那些“淺見寡聞”的人是難以講通的,。于是司馬遷便以《春秋》、《國語》,、《五帝德》,、《帝系姓》等為根據(jù),并從諸子書中“擇其尤雅者”,,箸成《五帝本紀》,,列為《史記》首章,從此中國歷史就從黃帝開始,,五帝之說成書,,而炎、黃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建國以來由于新石器時代考古的新成就,,證實了五帝時代正處于新石器時代,而新石器時代晚期,、特別在北方出土的大量石器(包括細石器),、陶器(包括彩陶)和玉器、神塑,,都相當進步,,已到了“時播百觳草木”,“極畋土石金玉”,,而“絜誠以祭祀”(《史記·五帝本紀》)的時代了,正象《國語·周語》所說:“以命姓受祀,迄于天下,…皆黃,、炎之后也”,。而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的記載是相符應的,。因而研究五帝大北方的活動和文化,,對于研究中華民族、中華文華,、中華國家的起源和形成是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的,。我們必須把“過去的現(xiàn)實又反映在荒誕的神話形式中”的五帝及其在北方的歷史文化,,結合考古新發(fā)現(xiàn)從新整理出來,。
二,、黃帝天黿氏族在燕山北部的發(fā)展。
(一)黃帝于桑干河流域的事業(yè),。古文獻記黃帝事,,當以周穆王時的《尚書·呂刑》為最早:“王曰:若古有訓,,蚩尤惟作亂,,延及于平民。…皇帝哀矜庶戳之不辜,,報虐以威”,。鄭注以文內(nèi)有苗民和重黎定“皇帝”為顓頊,,然而文中明有“蚩尤作亂,,馬王堆帛書《經(jīng)法》:“黃帝遷蚩尤,,因而禽之”,;《史記·五帝本紀》:“蚩尤人選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明諸侯,,與蚩尤戰(zhàn)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與《呂刑》所記相同,。且古文獻多有黃帝蚩尤記載,知此“皇帝”乃黃帝之音轉,,《潛夫論·五德志》:“少(皋)代皇帝氏都於曲埠”,,少昊在黃帝后,是此“皇帝氏”正即《左傳》昭公十七年的“黃帝氏,。”皇,、黃二字古通用,《春秋》昭公二十年:“劉子,、單子以王猛居于皇”杜預注:“河南鞏縣西南有黃亭,。”《后漢書·郡國志》:“鞏縣有黃亭,有湟水”?!端?jīng)·洛水注》:“洛水又東,,蜀水注之,即古黃水也”,?!堵肥?SPAN lang=EN-US>·國名記》注引京相璠云:“訾城北三里,有黃亭,、黃陌,、黃水,訾城今隸鞏,。”皇即黃亭,,湟水即黃水,是皇,、黃通用之證,。可見《呂刑》的“皇帝即是黃帝”,,《帝王世紀》:“皇帝,、即軒轅黃帝也。”
其次,,見春秋時的記載更多起來,,春秋晚期雖離黃帝時間較遠,學者對黃帝的傳說已“難言之”,,但春秋初的季子和春秋末的孔子卻能將黃帝的世系和事跡傳下來,。《國語·晉語》:“司空季子曰: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司空季子當晉文公時,。《左傳》僖公二十五年:“卜偃卜之曰吉,,迂黃帝戰(zhàn)于阪泉之兆,。”魯僖公二十五年(前635年),,卜偃距司空季子約略同時,可見春秋初期的人對黃帝知道比較清楚,,但到春秋晚期卻對黃帝的傳說模糊起來,,如孔子弟子宰我聽榮伊說:“黃帝三百年。”擔去問孔子:“黃帝者人邪,?抑非人邪,?”孔子肯定黃帝是人,說:“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故曰三百年”(《大戴禮記·五帝德》),。實際上黃帝只活了大約“百年”,所以《帝王世紀》說:“黃帝在位百年而崩,。”
黃帝見于金文是從戰(zhàn)國開始的,。傳世有戰(zhàn)國初齊威王時(前356-321年)的陳侯因齊敦,銘:“紹緟高祖黃帝”(《三代》9.17,、1,;《善禮》2.82),陳侯自言其高祖為黃帝,,《左傳》昭公八年:“陳,,顓頊之族也。”《大戴禮記·王帝德》:“孔子曰:顓頊,、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所以陳以黃帝為其遠祖,。如上所引《尚書》,、《國語》、《春秋左傳》和金文都有黃帝,,可證黃帝是天黿族的始祖是無可置疑的。
黃帝初封有熊,,因稱有熊氏,,相傳地在河南新鄭,然而有熊氏當熊耳(爾)山而得名,,熊耳山在河南洛水中游,,《尚書·禹貢》:“道洛至熊耳”。洛水出華山之陽,,《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洛水出(上)洛西山,,東北注河,入成臯西,。”如是,,有熊氏故地當包括熊耳山北,這里是仰韶文化的中心區(qū)域,有熊氏乃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氏族,。
傳說當“軒轅氏之時,,神農(nóng)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nóng)氏弗能征。”這時,,“炎帝欲侵陵諸侯,,軒轅乃攸德振兵”(見《史記·五帝本紀》)。曾設想:“陶天下而以為一家,,”為此曾東至于海,、西至空桐、南至于江,、北至釜山,,“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wèi)”(見《史記·五帝本紀》),。最后是北上取得成功,,由有熊地方渡黃河,沿太行山北上,,因“太行首始河內(nèi),,北至幽都”(見《述征記》),幽都正在桑干河東側,,《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北海之內(nèi)有山,,名曰幽都之山,”北海即渤海,,幽都山當在渤海北,。《北山經(jīng)》:“毋逢之山,,…西望幽都山,,”毋逢之山《北次三經(jīng)》作“無逢之山,”無逢山即無終山之音轉,,可知幽都山在無終山西,、桑干河(今永定河)東。黃帝到桑干河以后,,開始“北逐葷粥,,合符釜山,”《括地志》:“釜山,,在為媯州懷戎縣北三里,,”今懷來縣北,,逐走葷粥以后,便“邑于涿鹿之阿”,,開始于北方創(chuàng)業(yè),。但炎帝在燕山和其北部的勢力構成嚴重障礙?!缎聲氛f:“炎帝者黃帝同父母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zhàn)涿鹿之野,。”這里所謂“黃帝行道”應指黃帝推行“陶天下而以為一家”的計劃而言。“炎帝不聽”是“黃帝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的主要原因,。這次戰(zhàn)爭先后進行了三次,才得到勝利,,《史記·五帝本紀》引孔子的話說:“軒轅乃攸德振兵,,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而后得其志”戰(zhàn)勝炎帝以后,黃帝族就占領了燕山地區(qū),,《新書·益壤》:“炎帝元道,,黃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誅炎帝而兼其地,。”黃帝于涿鹿之野誅炎帝以后,“兼其地”,,即黃帝族占有涿鹿之野和燕山地區(qū),。但炎帝王氏族支仍留在燕山地區(qū),阪泉氏蚩尤不服,,逐黃帝,,戰(zhàn)于涿鹿之野,為黃帝擒殺,,《莊子·盜跖》:“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戰(zhàn)家策·秦策》:“黃帝戰(zhàn)涿鹿而禽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命應龍攻之冀州之野,…遂殺蚩尤,。”可見《大荒北經(jīng)》的“冀州之野”,,即前引諸書的“涿鹿之野”,,知當時涿鹿屬冀州?!稘h書·地理志》:眩谷郡有涿鹿縣,,故城在今河北涿鹿縣東南六十里三堡村北“古城”,而古涿鹿之野在漢涿鹿縣,,當包括昌平,、密云等縣地。黃帝在戰(zhàn)勝炎帝后兼有炎山,,戰(zhàn)勝蚩尤以后又占有涿鹿之野,,由此“欲陶天下而以為一家”的基業(yè)已定,即應劭所說:“《左傳》黃帝戰(zhàn)于阪泉,,以定天下”了,。遂建都于涿鹿,《世本·居篇》:涿鹿在彭城,,黃帝都之,。”《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輿地志》:“涿鹿本名彭城,黃帝初都,。”于是“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nóng)氏,是為黃帝”(《史記·五帝本世》),。
黃帝在北擊葷粥,、三戰(zhàn)炎帝、擒殺蚩尤于桑干河流域的湯鹿之野,,并建都于涿鹿之邑以后,,便奠定了“陶天下而以為一家”的基礎,大功告成于桑干河,。桑干河古名治水,,《漢書·地理志》雁門郡陰館縣下:“累頭山治水所出,東至泉州入海”師古注:“《燕刺王傳》作臺字”,,音飴,。臺水或即姬水,《國語·晉語》:“黃帝以姬水成,,故黃帝為姬”姓,,注:“成、謂所生長成功也,。”黃帝正于臺水流哉逐葷粥,、戰(zhàn)炎帝、殺蚩尤,,大告“成功”,,故以臺水(姬水)為姓,,《說文》“黃帝居姬水,因水為姓,。”
三,、黃帝子宗姬、祁,、僖在北方的發(fā)展,。《國語·晉語》:“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黃帝為姬姓,故以姬姓為首,?!段簳?SPAN lang=EN-US>·序紀》:“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nèi)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按黃帝北逐葷粥、三戰(zhàn)炎帝,,擒殺蚩尤,,得兼有桑干河流域和燕山地區(qū),因此其子孫有留于北“外分荒服”者,。根據(jù)甲骨金文和古文獻記載,,在黃帝子宗二十五人中,有姬,、祁,、僖三姓皆在北方。現(xiàn)分述如下:
(一)黿族為黃帝天黿氏族姬姓一宗。黃帝戰(zhàn)滅炎帝族蚩尤以后,,將其余族遷走鄒屠和有北之地,黃帝天黿氏族便在炎山地區(qū)和桑干流域留居下來,,《水經(jīng)·漯水注》:“黃帝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留其民于涿鹿之阿,即于是也,。”指導黃帝天黿氏族留居涿鹿之野而言,。酈道元所說必有所有據(jù),現(xiàn)在由于甲骨金文的新發(fā)現(xiàn)已證明這一論點,。北京市平谷縣劉家河商墓出土銅器群中有一件獸面紋圓鼎,,底內(nèi)銘一“龜”字,與甲骨文的“龜”字(《前》7,、5,、2)完全相同?!墩f文》:“龜,,鼈之類”,又說:“黿,,大鼈也,。”可見龜、鼈,、黿為一類,,不過只有大小之別,所以《廣韻》:“黿,、龜也,。”可證劉家河商墓所出鼎當名黿鼎?!墩f文》既以黿為“大鼈”,,《列子·湯問》作“巨鼈”,巨之意為大,,《楚辭·天問》漢王逸注又以“鼈,,大龜也。”可知黿就是大龜,、大鼈,。《廣雅·釋詁》:“天,、大也”,,王念疏證:“天與大同義”。甲骨文有“天邑商”(《合集》12,、36541),,又作“大邑商”(《甲》2416)是其例,,是大龜即天黿?!夺屆?SPAN lang=EN-US>·釋天》:“天,、又謂之玄,因而天黿亦可稱之為“玄黿”(見《國語·鄭語》),,玄黿乃軒轅的音轉,,《大戴禮記·五帝德》引“孔子曰:黃帝曰軒轅。”由此可知黃帝族本以大龜為其氏族標志,,故號天黿氏,。《國語·周語》:“姬氏出自天黿”,,《晉語》:“黃帝為姬姓,。”這又是天黿即軒轅為黃帝的一證。如此,,劉家河黿墓即是黃帝為黿(軒轅)氏族裔姬姓留于涿鹿之野者的銅器墓,。可證天黿氏族自黃帝遷走蚩尤族而留居涿鹿之野以后,,到商代仍稱天黿氏,。知天黿氏族在涿鹿之野是從黃帝時代一直延續(xù)到商代。在黃帝和帝嚳時代留有仰韶文化,,懷來縣狼山三營村采集到仰韶時期的紅陶片和彩陶片,,還發(fā)現(xiàn)屬于半坡類型的長頸小口瓶;昌平雪山一期遺址發(fā)現(xiàn)了灰坑,、窖藏和房址,,含有近似后崗類型彩陶和石器。這類文化在昌平縣的林場,、馬坊和密云縣河漕村,、燕落寨都有發(fā)現(xiàn),與遼寧大凌河流域的紅山文化“有一定聯(lián)系”,,這便是懷來三營村,,昌平雪山一期文化類型和老哈河--大凌河流域紅山類型文化,同為黃帝天黿氏族文化的一證,。懷來,、昌來、密云等地正在古涿鹿之野,,因而這里的仰韶文化即黃帝天黿氏族姬宗文化,。(待續(xù))
(續(xù))
(二)祁方族,乃黃帝天黿氏族祁姓一宗?!秶Z·晉語》:黃帝子二十五宗的十二姓中有“祁”,,一直延續(xù)到商代,甲骨文作“蘄方”(《零拾》122),,侯爵,,武丁卜辭稱為“蘄侯”(《戩》44.11),其封地當在古涿鹿黃帝天黿氏族裔黿人以西,,甲骨文:乙亥貞:令戈于黿;乙亥貞:令辰以新射于蘄(《安明》2701),。黿與蘄同版,,地必相近。黿即平谷縣劉家河商墓所出黿鼎銘的“黿”,,地在古涿鹿之野,。而同版反見的蘄地亦當距古涿鹿不遠。蘄即祈亦作祁,,《漢書·地理志》注引蘇林曰“蘄,,音祁”,《路史·國名紀》:“黃帝之宗有祈,,祁也,,祈為黃帝后。”祈古又通祁,,《呂覽·天春》有“祈奚”,,《左傳》成公八年作“祁奚”。歐陽修《祁公碑銘》以“祁為黃帝之子所封”,,因稱女祁,,《漢書·地理志》上谷郡有“女祁”縣,“東部都尉治,,莽曰祁,。”王莽復古,改女祁為祁,,正是甲骨文的蘄,。《水經(jīng)·沽水注》:“且居縣(宣化縣)《地理志》曰(陽樂)水出縣東南,,流逕大翮山,、小翮山北,歷女祁縣故城南,。”知漢代的女祁縣在今河北宣化縣東南,,今涿鹿縣北,正在黃帝都城古涿鹿的西北,。祁方封地初當包括古祁夷水(即今壺流河)流域,祁夷即黃帝子祁的貶稱,,或即黃帝子祁的初封地。今河北蔚縣西合營北即壺流河下游的蔚縣的四十里坡發(fā)現(xiàn)的相當于后崗類型的仰韶文化貴址,,當為黃帝子祁初封地的文化遺存,,而在蔚縣三關早期和下康莊琵琶咀發(fā)現(xiàn)相當廟底溝類型的仰韶文化,以及今涿鹿城北下水磨村發(fā)現(xiàn)的仰韶文化遺存,,是黃帝子祁族綿延的遺址??勺C今燕山西北部包括東起等平谷,、昌平,、涿鹿到宣化、壺流河下游地,,均為黃帝天黿氏及其子宗姬,、祁等族的“留居”地區(qū),。這一帶所發(fā)現(xiàn)的雪山一期—涿鹿—壺流河等地的仰韶文化,,當是黃帝天黿氏及其子宗的文化。
(三)大人國為黃帝天黿氏族僖姓一宗,。大人國(天黿氏族裔部落之一)見《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屠(原作奢,誤)比之尸…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國北,。”《大荒北經(jīng)》:“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國,。鼈姓,,黍食,,…榆山。”《海外東經(jīng)》的《肝榆》,,應在《大荒北經(jīng)》的“榆山”,,大人國近榆山。屠比尸乃鄒屠氏族中屠氏的首領,,屠氏地在燕國與穢貊之間,,即春秋時的屠何(見《逸周書·王會》),《韓奕》釋音:“屠,,音徒”,,可知屠何即徒何,見《魏記·慕容廆載記》作“徙河”,,《漢書·地理志》列徙河于遼西郡,。《寰宇記》說:“徒河城在(柳城)郡東北,,”地近榆山,,榆水所出,。《漢書·地址志》右北平郡字縣下:“榆水東出”,,楊守敬《漢書地理志補?!芬杂芩疄橛逅墩f文》:“渝水在遼西臨渝,,東出塞,。”當今大凌河上游(漢字縣東)。大人國有東有長白山北的“肅慎氏之國”,,是大人國應在鄒屠氏和肅慎氏國之間,。《淮南子·時則訓》:“東方之極,,自碣石山,,過朝鮮,貫大人之國,。”這次說明從碣石山,、貫穿大人國,通過朝鮮才能到達東極地方,,可知大人國在碣石山(遼西)與朝鮮遼東之間,。大人國為釐姓,釐即僖,,《史記·孔子世家》索隱:“釐,,音僖”。僖為黃帝子宗十二姓中的“僖”姓,,可證大人國也是黃帝子宗之在東北者,,與古鄒屠氏為鄰。
以上黿族,、祁方,、大人國都在燕山北,,說明燕山北為黃帝天黿氏族長期活動的地區(qū),。
四、黃帝子孫高陽氏和高辛氏在老哈河—大凌河和桑干河流域的開拓,。
(一)高陽氏顓頊在大凌河—西拉木倫的開拓,。《魏書序紀》:“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nèi)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受封北土的昌意之子應為顓頊,黃帝子孫,,昌意之子也,,曰高陽。”《世本·帝系》:“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高陽,,是為帝顓頊。”《史記·五帝本紀》,、《華陽國志·蜀志》并有黃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曰昌仆,生高陽,,…是為帝顓頊”之說,,都說明昌意之子為顓頊,曾“受封北土”,,到過幽州,,《大戴禮記》、《史記》都在顓頊“乘龍而四至,,北至于幽陵,。”而《孔子家語·五帝德》則說為“巡四海以寧民,北至幽陵,。”幽陵,,《楚辭》漢王逸注為“幽州”,古幽州東至醫(yī)巫閭山,。相傳顓頊北至幽州以后,,曾建都于大棘城,《晉書·慕容廆載記》:“大棘城,,即帝顓頊之墟也,。”大棘城、《魏書·地形志》:“龍城,,真君八年并柳城,,昌黎、棘城屬焉”,,柳城在今朝陽縣,,棘城應在今朝陽縣東北,與《一統(tǒng)志》在“今義州西北”正合,,范先生文瀾也說在“今義縣西北,。”可見顓頊繼黃帝到兩河(老哈河和大凌河)以后,曾設都于今大凌河中游的大棘城,當時兩流域仍處于紅山文化早期延續(xù)時期,,天黿氏族仍處于氏族“共財”階段,,即《國語·魯語》所說:“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正說明顓頊“能修”的還是“黃帝明民共財”,社會生產(chǎn)力仍以石器為主,,尖銳器具采用細石器,,沿襲黃帝時代那種:“官無供備之民,死不得用槨”的制度,,死葬用石棺而無槨,。所以,在紅山早期文化中有只骨,、石,、陶器。
顓瑞死后葬于大棘城東北,?!渡胶=?jīng)·大荒北經(jīng)》:“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經(jīng)文明指在《北經(jīng)》的“東北”,。帝顓瑞死后,帝嚳游渤海北濱曾到達大凌河流域(詳后),,顓頊氏后人便北徒西拉木倫以北,,“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后,,世為君長,統(tǒng)幽都之北,,因以為號,。其后,世為君長,,廣漠之進取,,畜牧遷徒,,射獵為業(yè),。”近年于西拉木倫北發(fā)現(xiàn)的紅山文化應為顓頊族裔所遺文化。
(二)黃帝曾孫帝嚳高辛氏在大凌河—桑干河流域的經(jīng)營,。顓頊死后,,即把棘城等地讓給帝嚳高辛氏,,《國語·周語》:“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黿,,星日辰皆在北維,顓頊之所建也,,帝嚳受之,。”顓頊在“北維”所建“天黿”氏族的棘城之虛,為帝嚳高辛氏“受之”,,是帝嚳繼顓頊在棘城之證,。所以《路史·國名紀》說:“然棘城實為高辛氏之虛。”也是帝嚳經(jīng)營北方之證,?!妒鶉呵?SPAN lang=EN-US>·慕容廆傳》:“昔,高辛氏(帝嚳)游于海濱”,,即指渤海北濱而言,。帝嚳高辛氏到渤海北濱以后,曾與炎帝后姜姓鄒屠氏結為婚好,,《拾遺記》:“帝嚳之妃,,鄒屠氏之女也”,是高辛氏帝嚳以鄒屠氏女子為妃之證,。姬,、姜兩姓所行的族外婚,此為最早例子之一,。高辛氏帝嚳曾有四妃,,《大戴禮記·帝系》:“帝嚳卜其四妃之子,而皆有天下,。上妃,,有邰氏之女也,曰姜原氏,,產(chǎn)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也,,曰簡狄氏,,產(chǎn)契;次妃,,曰陳隆氏,,產(chǎn)帝堯;次妃,曰陬訾氏,,產(chǎn)帝摯,。”不見“鄒屠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之文,王獻計唐先生以“陬訾亦作鄒屠”,。如是當為帝嚳在渤海濱所娶,,《路史·后記》:“高辛氏…取鄒屠氏,…鄒屠有女,,履龜不踐,,帝(嚳)內(nèi)之”可證。鄒屠氏女所生子厭越留居于屠地,,是帝摯同母兄弟,。可知帝嚳高辛氏除為商,、周和帝堯的始祖以外,,還是厭越的始祖。由于帝嚳是黃帝的曾孫,,因而《帝王世紀》以“帝嚳高辛氏,,姬姓也。”所以在北方的帝嚳裔子—帝堯和厭越乃以帝嚳高辛氏為姬姓天黿氏族之宗,。
到帝嚳時期社會物質(zhì)條件比以前有了提高,。《禮記·祭法》:“帝嚳能序星辰以著眾,。”疏:“使民休作有期,,不失時節(jié)。”生產(chǎn)力己有了發(fā)展,,即已經(jīng)不是黃帝,、顓頊“明民共財”的時期,而產(chǎn)生了財禮觀念,,和由此而來年意識形態(tài),,以及玉器等高貴品的出現(xiàn),同時又出現(xiàn)了差別,,如凌源三官甸子的三座紅山文化晚期墓中,,M2出土九件玉器;M1采集到一件玉獵首,;M3無玉器,,已超出了黃帝、顓頊時期“明民共財”的范圍,。因此,,出現(xiàn)了“法施于民”(見《禮記·祭法》)的帝嚳時代,。帝嚳當紅山文化晚期,這時在大凌河流域凌源縣三官甸子,、牛河梁,、喀左縣東山咀,、阜新縣胡頭溝,,乃至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那斯臺,紅山文化晚期的遺址和墓葬中,,出土了相當數(shù)量的玉器,,成為紅山文化晚期明顯的特征。玉器中有玉龍,、玉虎,、玉龜、玉鳥等玉器,?!抖Y記·禮運》:“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可證紅山文化晚期玉器的出現(xiàn),,可為靈貴之物。而敖漢小山遺址出土的尊形器(F2②):30)腹又施以龍,、鳳等“靈物圖象”,,與玉器形象相照應。說明龍,、鳳等是這一地區(qū)各類文化居民中受到尊信的“靈物”,。而紅山文化晚期的居民則已雕成玉器,殉之葬禮,。
按古文獻記載,,玉器本從顓頊即用以祭禮鬼神,《路史后紀》:“高陽氏黑精之君也,。…祭 牲用骍,,薦玉以赫繒,…依魂神而治義,。”但到帝嚳時代的紅山文化晚期居民,,多以玉器隨葬,更增加了“依鬼神而治義”的作用,。玉龍,、玉虎,、玉龜、玉鳥(觀)以及玉璜,、玉飾等玉器和“女神廟”,、祭壇等禮儀設施的出現(xiàn),特別是玉鉞斧(三官甸子M3)的發(fā)現(xiàn),,按春秋戰(zhàn)國時人的說法:俱有刑威的性質(zhì),。《國語·晉語》記范文子的話說:“人君者刑其民,,成而后振武于外,,是以內(nèi)合而外威。今吾司寇之刀鋸日弊,,而斧鉞不行,。”韋注:“斧鉞,大刑”,。河北平山戰(zhàn)國中山王墓地車馬坑出土銅鉞銘:“作茲軍斧,,以警厥眾”。與《禮記》當時已有“法施于民”的記載似合,,乃紅山晚期文化為帝嚳時文化的一證,。說明紅山文化晚期,“所處時代又正是原始氏族公社一個大變動時期”,,這個時期是從“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開始的,,促使社會結構發(fā)生強化的趨勢,逐漸將天黿氏族裔在桑干河和大凌河流域統(tǒng)一起來,,成為北方天黿族的統(tǒng)一體,。因而帝嚳高辛氏在大凌河——桑干河流域影響最顯著,為厭越及其子孫建立軒轅國和帝堯向西南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五,、帝堯向唐河和汾河流域的發(fā)展。
帝嚳以后除子厭越及其子孫在大凌河流域繼續(xù)經(jīng)營外,,帝堯開始向西南進展,。
(一)帝堯于唐河流域建立侯國。堯為帝嚳高辛氏子,,乃次妃陳隆氏所生,。《大戴禮記·五帝德》:“高辛氏子也曰放勛”,,《尚書·堯典》:“帝堯曰放勛”,,是堯為高辛氏帝嚳子之證。帝堯本為姬姓,,《帝王世紀》:“帝嚳高辛,,姬姓也,。”《路史后紀》也以“帝堯陶唐氏姬姓”,知帝堯屬黃帝子宗高辛氏姬姓一宗,。古有“有唐氏”,,在河北唐河流域,為堯所滅有唐氏以后,,其叔兄帝摯因封堯于唐,,爵以唐侯,《帝王世紀》:“帝摯登帝位,,封異母弟放勛為唐侯,。”從此,,黃帝天黿氏族姬宗的中心南移,。武丁卜辭有“唐侯”。(《庫》200),,可知商代唐國仍沿襲帝堯時的侯爵,。后來由于帝堯“唐侯德盛,諸侯歸之”,,當時“堯年十六,,以唐侯升為天子”,仍都唐,,故稱唐堯,,又稱為唐帝《尚書·堯典》釋文:“堯,唐帝名”,?!妒辣?SPAN lang=EN-US>·帝系》:“帝堯封唐,高辛氏世衰,,天下歸之,,號為陶唐氏”,以別于“有唐氏”,。陶,,非地名,意為治,,《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杜注:“陶唐,,堯所治地”。是堯因治于唐而得名陶唐氏,。(待續(xù))
(續(xù))
帝堯陶唐氏升為天子后,,以北方為中心,君臨天下,?!蹲髠鳌钒Ч暧浛鬃右疟尽断臅罚?SPAN lang=EN-US>“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即帝堯所治的唐以冀方為中心,。而設都于冀州,今傳古文《夏書,、五子之歌》孔安國傳:“陶唐,,帝堯氏,都冀州”,。古冀州范圍很廣,,《隋書·地理志》:“冀州于古,堯之都也,。舜分州為十二,,冀州析置幽、并”,??芍獔驎r的冀州包括舜時的幽、并二州地,,今天的河北,、山西兩省和遼西,與《禹貢》:冀州西起壺口,、梁山,、歧山、太原,、岳陽,、覃懷、衡章,、恒衛(wèi),、大陸,東至碣石的范圍大至相合,,即西起山西平陽的壺口山,,太原,東到遼寧的碣石,。所以,,堯都冀州是的在北方,《說文》:“冀,,北方州也”,,與《禹貢》:“冀州”,孔傳:“堯所都也合”,。庚甲卜辭有:“惟舊唐大京必,,奠,,其奏唐”(《屯南》4343),“奏唐”,,即《史記·司馬相如傳》:“奏陶唐氏之舞”,;“舊唐大京”,應為唐堯時的舊都在《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的“陶唐之丘”,,或即指帝都之山,《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雁門之山…,,又北四百里至于泰澤,,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帝都山簡稱都山,,《漢書·地理志》作“堯山”,《水經(jīng)·寇水注》:“都山即是堯山”,?!稘h志》中山國“屬冀州,,唐,、堯山在南”。注引“應劭曰故堯國,,唐水在西,。”可知帝堯的都城“舊唐大京”的漢唐縣,西臨唐水,。河北磁縣新出北齊高潤墓志銘:“唐侯故墟,,鮮虞舊國,南望沙丘,,北臨易水,,形勝之地。”證明唐堯時天黿族裔高辛氏帝嚳之后,,已從大凌河—桑干河流域向西南發(fā)展到河北唐縣一帶的唐河流域,,即今保定地區(qū)。最近于河北容城縣南三里的午方村西發(fā)現(xiàn)了“含有遼西地區(qū)小河沿文化的一些因素,。如陶器中多見平底筒罐,,炊具多用平底,不見三足的鼎和鬲,,陶缽的質(zhì)料,、形制與彩繪花紋都比較相似,以及磨制石器與打制的細石器相共存等等”,,應為唐堯時代所遺古文化,。小河沿類型的文化的翁牛特旗石棚山墓地出土的陶罐上,,已出現(xiàn)引人注目的所謂:“刻劃文字符號”,《論語·泰伯》曾說到唐堯時:“煥乎其有文章”,。如是唐堯時代與以前又了發(fā)展,。
(二)帝堯繼續(xù)向汾水流域進展。
先是帝堯遷帝嚳高辛氏子實沈于大夏,,《左傳》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于是帝堯“遷實沈于大夏,,主參”。杜注:“大夏,,今晉陽縣”,。《史記·秦始皇本紀》:“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正義:杜預云:“大夏,太原晉縣,。按在今并州,,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即此”,,《史記·秦本紀》:莊襄王二年,“初置太原郡”,。而秦始皇定天下時其界,,“北據(jù)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可知秦始皇時秦國土“北過大夏”的大夏為今太原。但古代的大夏,,不限晉陽一地,,《括地志》:“大夏、今并州晉陽及汾、絳等州是,,昔高辛氏子實沈居之”,。后為帝堯所滅,《逸周書·史記》:“昔者,,西(大)夏性仁非兵,,城敦不修,武士無位,,…唐氏伐之,,城敦不守,武士不用,,西(大)夏以亡”,。注:“唐氏,堯帝”,。從此帝堯族徙至太原,,《帝王世紀》:“唐堯始封在唐,又徙晉陽,,即今之太原”,。唐堯族徙太原后仍稱唐,延至周初,,《左傳》昭公元年:“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因之,,以服事夏,、商,…及成王滅唐之后”可證,。因而,陶唐氏文化的影響深遠,,《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請觀周樂,,為之歌唐,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此即《文心雕龍》所說:“堯有大唐之歌”。
陶唐氏帝堯兼有大夏伸展到太原以后,,逐漸及于汾水下游,。《莊子·逍遙游》:“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nèi)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藐姑射之山,,《山海經(jīng)·東山經(jīng)》作“姑射之山”,,郝箋:“藐姑射之山,即姑射山”,。即今臨汾西的平山《冀州圖經(jīng)》:“平山,,西入文成郡,以山為界,?!肚f子》云:堯見姑射神人,查然喪其天下,。即此山也,,本名姑射山。”汾水出今山西寧武縣管涔山,,《山海經(jīng)·北次二經(jīng)》:“管涔之山,,汾水出焉”?!痘茨献?SPAN lang=EN-US>·地形訓》作:“汾水出燕京”山,,《十三州志》:“燕京山,亦管涔之異名也,。”汾水東南流經(jīng)太原與晉水合,,晉水出太原晉陽縣西北懸甕山,《山海經(jīng)·北次二經(jīng)》:“縣雍之山,,晉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汾水。”與《漢書·地理志》太原郡:“晉陽,,晉水所出,,東入汾”合。晉水與汾水合流后,,西南至今河津縣入黃河,。可知古代汾水,、晉水從太原以南合為一水,,按“汾水出大原故汾陽縣,至河東汾陰縣入河”,,今均稱汾河,,中經(jīng)太原合晉水以下,加入晉水成分,,因而汾水亦得享有晉水之名,,然《水經(jīng)·汾水注》卻說:“平水…東入汾,俗以為晉水”,而《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并無谷為晉水之文,,故不能以“俗”說作為古晉水即平水之證,。《括地志》直以“平陽河水,,一名晉水”,,亦因“俗”說而致誤。古汾水,、晉水均屬大原,,近人或以為大原為汾水流域的“高平之地”。而《左傳》昭公元年兩見大原,,其一,、“晉中行穆子敗無終及群狄于大原”,杜注:“即大鹵也”,。釋音:“大,,音泰”。疏:“大原即太原郡晉陽縣是也”,?!稘h書·地理志》:榆次,莽曰大原亭,。其二,、臺駘“宣汾、洮,,除大澤,,以處大原。”杜注:大原,,晉陽也,;宣,猶通也,。即臺駘處大原以通汾、洮,。以上所見“晉,、大原、太原,、大夏,、參虛、晉陽六名,在太原晉陽縣,。”《左傳》昭公元年“大原”,,王伯祥注:“大原亦作大鹵,即《禹貢》之太原,,今山西舊太原,、汾州二府之地。”如此,、堯居太原,,當兼及汾水流域,所以其后得遷都平陽,?!兜弁跏兰o》:“堯,初封唐,,在中山唐縣,;后徙晉陽;及為天子居平陽,。”平陽實為唐堯裔子封地,。
六、唐堯裔子在汾,、澮流域的經(jīng)營,。
《史記·貨殖列傳》:“昔,唐人都河東,。”鄭玄說:“唐者,,帝堯舊都之地,今日太原晉陽,,是堯始居此,,后乃遷河東平陽。”平陽在今山西翼城,,古亦稱唐國,,《宗國都城記》:“唐國,帝堯裔子所封,。”有唐城,,《括地志》:“故唐城,在絳州冀城縣西二十里,,即帝堯裔子所封,。”帝堯有子十人,長子名朱,,《尚書·堯曲》:“放齊曰胤子朱”,,因居丹淵而名丹朱,,《尚書》逸篇:“堯子不肖,舜使居丹淵,,為諸侯,,故號丹朱。”丹朱被放的原因,,《尚書·益稷》說:“丹朱敖,。…朋淫于家,用殄劂世,。”所以《竹書紀年》說是:“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丹水發(fā)源于丹淵在北方?!渡胶=?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蒼梧之山,,帝舜葬于陽,帝丹朱葬于陰,。”蒼梧山在南方,,《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明說:“南方,蒼梧之丘,,蒼梧淵,,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長沙零陵界中,。”而《大荒南經(jīng)》:“蒼梧之野,,舜與叔均所葬也。”叔均即商均乃帝舜子,,可知蒼悟山非丹朱葬處,。郭璞注:“今丹陽復有丹朱家也,《竹書》亦曰后稷放帝朱于丹水,,與此義合,。”但《竹書》并無“丹陽”之文,知冢為后人,,所假托,。丹淵所出的丹水,應在帝堯裔子封地唐城或帝舜所都浦坂近處,,《史記·貨殖列傳》:“昔,,唐人居河東”,“今翼城縣西二十里有唐城村”(《地名錄》201頁),。丹淵,、丹水當距翼城唐城和舜都蒲坂不遠,《史記·五帝本紀》:“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于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之丹朱而之舜。”又是丹朱與舜相近之證,。正義:“河在堯都之南,,故曰南河”《尚書·禹貢》:“逾于洛,至于南河,。”孔傳:“河在冀州南,,東流。”即今黃河,,是南河在冀城唐城南,,洛水以北。而舜居虞在河東蒲板,,《括地志》:“河東縣南二里故蒲板城,,舜所都也。”《山西歷史地名錄》:“故址在今永濟縣蒲州鎮(zhèn)東南二里,。”可知丹淵,、丹水當在晉南。甲骨文有“在丹”(《文》713),,“王在丹”(《京津》3649),,都是地名,也是方國名,,稱作“丹伯”(《乙》3387),,殷代的丹伯國或亦在此丹水流域?!妒兰o》:“陶唐氏讓天下于虞,,使子朱處于丹淵,為諸侯,。”此承《尚書》遺篇之文,,丹淵、丹水當在今晉南沁水東,,《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謁戾之山沁水出焉,,丹林之水出焉。”丹林即丹淵,,丹林之水即丹水,,郝箋:“案《竹書》云:周元王六年,丹水三日絕,。”又《漢書·地理志》上黨郡下:“莞谷,,丹水所出,。”均作丹水。并知丹林即莞谷,,是丹林亦得稱丹谷,,均丹淵的異名?!端?jīng)·沁水注》:“丹水出上黨高都縣故城東北(今高平縣北)阜下,。俗謂之源源水。”土山為阜,,土山下的“源源”即丹淵之音的俗轉,,可知丹淵在今高平縣北的土山下。山亦名之為丹朱嶺,,《高平縣志》:“丹朱嶺接長子縣界,,以堯封丹朱得名”,當有所據(jù),。沈繼山《晉錄》:“長子縣城,,堯長子丹朱筑也,故名,。”長子故城在今長子縣西,,舊稱“丹朱城”(《地名錄》166頁)。實則舜即位蒲坂后己使丹朱重回平陽唐城,,直到夏禹,,《史記·五帝本紀》:“禹踐天子位,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丹朱的“先禮”在唐城,,所以《集解》引譙周說:“以唐封堯子”,《路史后紀》也說禹“封丹朱于唐,,商均于虞,,作賓王家。”《路史·國名紀》:“平陽,、安邑,,亦皆曰唐,平陽亦丹朱封地,。”《讀史方輿紀要》更說:“丹朱邑,,即今浮山縣治”,地在今翼城北,。
丹朱以外唐堯裔子還有冀氏,?!堵肥泛蠹o》:帝堯之后其分于冀者。為“冀氏”,。羅蘋注:即“春秋時冀子”,。《左傳》僖公二年:“荀息假道子虞,,曰冀為不道,入自顛軨,,伐鄍三門,。冀之既病,則亦為君故,。”杜注:“冀,,國名,平陽皮氏縣東北有冀亭,。”《水經(jīng)·汾水注》:“汾水又過冀亭南,,京相璠曰:今河東皮氏縣有冀亭,古之冀國所都也,。”此冀應為唐堯后冀氏,,《路史·后紀》:“帝(舜)乃死,以瓦棺葬紀,,是為鳴條,。”羅蘋注:“紀,即冀,。故紀后為冀后,,今河東皮氏縣有冀,冀子國也,。”如此,,冀亦為帝堯裔子國。
可知帝堯裔子封地當今河津,、冀城,、高平之間。這一帶就目前所知于河津,、臨汾,、襄汾、侯馬,、絳縣,、冀城等地,發(fā)現(xiàn)陶寺類型龍山文化址七十多處,,早期的除襄汾陶寺外,,還有曲沃,、翼城兩縣交界處的開化遺址;晚期的有曲沃方城,、翼城南石村遺址,。而舜、禹時期帝堯裔子丹朱,、翼氏等的封地,,正在這個范圍。陶寺遺址在唐城村西塔兒山下,,唐城村即丹朱所居古唐國故址,,與《括地志》:“故唐城、在絳州翼城縣西二十里,,即堯裔子所土封”相合,。陶寺類型龍山文化相當虞、夏時代,,出土陶器中有甑(IH6:30),、盆(ⅡH4:28)、簋(ⅢH303:18),、《韓詩外傳》:“昔者,,舜甑、盆無膻,,…飯乎土簋”,。墓葬內(nèi)出土了相當數(shù)量的彩繪木器,有木盤(M3015:32),、木豆(M3073:5),、木形器(M3015:25)、木鼓(M3015:16)及木案,、木俎,。《說苑·反質(zhì)》:“舜作為食器,,析木而裁,。”《禮記·明堂位》:“俎、有虞氏以,,夏后氏以,。”“夏后氏以豆。”“米廩,,有虞氏之庠也,。”木鼓“以鱷魚皮蒙鼓,即古文獻記載的鼉鼓”(《考古》83、1,、38頁),。《史記·司馬相如傳》:“樹靈鼉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在早期大墓內(nèi)“木鼓與石磬、陶異形器(土鼓,?)同出”(《考古》83,、1、38頁),,木鼓,、陶鼓與石磬,唐堯時即已盛行,,《呂氏春秋·古樂》說:帝堯時“以麋鞈置缶(陶)耳鼓之;乃柎石擊石”,。石即石磬,,敲麋皮陶鼓,擊柎石之馨,,一直延續(xù)到夏代,,《夏書·皋陶謨》:“下管鼗鼓,···柎石擊石”,。這類木鼓,、陶鼓、石磬等樂器都是從唐堯時期傳到虞夏時代的,。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在九座早期大墓內(nèi),,每墓隨葬一件彩繪蟠龍紋陶盤,龍“頭在外圈,,身向內(nèi)卷”,,這類龍“在此之前,大約還應有形態(tài)更原始的龍”需要追溯(《考古》83,、6,、535頁)。這種蟠龍卷曲的形狀,,與內(nèi)蒙古翁牛三星他拉村紅山文化晚期所出玉龍,,“頭在外圈,身向內(nèi)卷”的形狀相似,,可見蟠龍紅山文化的玉制蟠龍應是陶寺文化彩紋蟠龍“形態(tài)更原始的龍”之標本,。赤峰紅山后出土的龍紋陶片上的龍麟紋樣和陶寺文化早期所出陶盤內(nèi)彩繪蟠龍的龍麟紋樣相似,暗示從紅山文化晚期的玉雕蟠龍到陶寺文化早期陶盤內(nèi)的彩繪蟠龍尤如一脈相承。
龍是黃帝天黿氏族所崇敬的靈物,,甚至以軒轅為龍所轉化,,《國語·鄭語》:“龍…化為玄黿。”玄黿即軒轅的聲轉,,所以《史記·天官書》說:“軒轅黃龍體”,。《五帝本紀》:“黃帝曰軒轅”,。因之黃帝軒轅氏子孫以龍為祖統(tǒng),,漢《成陽靈臺碑》:“堯求祖統(tǒng),慶都(堯母)告以河龍,。”河龍即蛟龍,,有麟,《廣雅·釋魚》:“有麟曰蛟龍”,。紅山文化乃至陶寺文化陶器上的龍紋都以相似的麟紋為特征,,知即“河龍”,乃為帝堯所求的“祖統(tǒng)”,。相傳堯是龍生,,漢《帝堯碑》:“慶都與赤龍交,而生伊堯”,,實以帝嚳高辛氏為赤龍,,如是,黃帝為“黃龍”,,帝嚳為“赤龍”,,故帝堯以龍為“祖統(tǒng)”?!兜弁跏兰o》:堯“在唐,,夢御龍以登天,而有天下”,,這都是黃帝天黿氏族裔以龍為“祖統(tǒng)”而有神靈的一證,。陶寺早期大型墓主“是部落中執(zhí)掌大權的顯貴”(《考古》83、6,、534頁),,都隨葬赤色彩繪蟠龍紋陶盤,說明帝堯裔子仍以龍為“祖統(tǒng)”,,信之而不逾,,以示不忘遠祖??勺C汾,、澮流域陶寺類型文化遺址和墓葬都是帝堯裔子丹朱,、冀氏等在虞、夏時代的遺跡,。
附記:本文在草擬期間,,承遼寧省考古學會、文化廳,、考古研究所的支持,,郭大順同志提供他編著的《紅山文化題材分類演變示意圖》等,特此一并致謝,。(來自古玩市場網(wǎng) 作者:金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