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疔
(一)顏面疔瘡是指發(fā)生在顏面部,、發(fā)病迅速、危險性較大的急性化膿性疾患,。它包括現(xiàn)代醫(yī)學所稱顏面部癤和癰,。此病如處理不當,易引起敗血癥(相當于疔瘡走黃),。
本病臨床表現(xiàn),,初起顏面部皮膚上起一粟粒樣膚栓,自覺微癢或麻,,以后漸漸紅腫熱痛,,范圍約l-2寸以上,瘡頂突出,,根腳深且硬,,約一周左右潰膿,2周左右膿栓隨膿液排出,。瘡口漸斂,。初起無全身癥狀,重者伴畏寒發(fā)熱等全身癥狀,。若處理不當或加擠壓,,可引起敗血癥,臨床上可見疔瘡頂陷色黑無膿,,腫勢擴散,,高熱寒戰(zhàn),煩躁神昏,,脅痛氣急,,惡心嘔吐,舌苔黃糙,,舌質(zhì)紅,,脈洪數(shù)等癥。
本病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所引起,。往往因局部皮膚擦傷,、抓破而受到感染,兼之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低下而致病,。
診斷依據(jù)為:初起為粟米大小膿頭,,腫勢和全身癥狀發(fā)展迅速,瘡基底深且硬,,化膿后膿栓脫出才漸斂,;實驗室化驗血白細胞計數(shù)及嗜中性粒細胞增高。治療主要口服或肌注抗生素,,嚴重者可靜脈滴注抗菌素,。
顏面疔瘡由于發(fā)病部位不同,,名稱亦各異,,如發(fā)生在眉心的,,中醫(yī)稱“眉心疔”;發(fā)生在兩眉間稱“眉棱疔”,;發(fā)生在眼眶的稱“眼皰疔”,;發(fā)生在顴部的稱“顴疔”;發(fā)生在頰部的稱“頰疔”,;發(fā)生在鼻部的稱“鼻疔”,;發(fā)生在頦部的稱“承漿疔”等。病名雖異,,但病因,、辨證施治基本相同,中醫(yī)認為顏面疔瘡由火熱之毒所致,。因過食膏粱厚味,,醇酒炙焙,以致臟腑蘊熱,,火毒結(jié)聚所致,;或由感受火熱之氣,或因昆蟲咬傷等,,復經(jīng)抓破染毒,,蘊蒸肌膚,以及氣血凝滯而成,。罹患本病后,,若處理不及時,或正氣虛弱,,或妄加擠壓,,使毒邪走散,入于營血,,引起走黃危癥,。若毒邪內(nèi)傳臟腑,可引起內(nèi)臟器官轉(zhuǎn)移性膿腫,;若毒邪流竄于肌肉,、經(jīng)絡(luò)而引起流注;若毒邪流竄附著于骨絡(luò),,則形成附骨疽,。
(二)手足部疔瘡是發(fā)生在手足部的急性化膿性疾患。發(fā)病手部多于足部,。因在勞動時,,手部受損傷,,若不及時治療,易損傷筋骨,,影響手的功能,。根據(jù)發(fā)病的部位和形態(tài)的不同,病名也各異,。
疔毒發(fā)生于指甲兩旁,,形如蛇眼者,稱“蛇眼疔”,,其臨床特點為初起發(fā)病限于指甲一側(cè)邊緣的近端,,有輕微的紅腫疼痛,一般2-3天成膿,。如不及時治療,,可蔓延到對側(cè)而形成甲周圍炎;若膿液侵入指甲下,,可形成指甲下膿腫,,在甲背上可透視出黃色或灰白色的膿液積聚陰影,造成指甲潰空或胬肉突出,,延長病程,,需拔去指甲或修剪部分指甲而愈。
疔毒發(fā)于手指末端,,腫脹形如蛇頭者,;稱“蛇頭疔”;發(fā)于手指螺紋處者,,又你“螺疔”,。其臨床表現(xiàn)為:初起指端感覺麻癢,繼而刺痛,,焮熱腫脹,,色紅不明顯,隨后腫熱漸漸擴大,,指端呈蛇頭狀腫脹,,釀膿時有劇烈的跳痛,患肢下垂時疼痛更甚,,局部觸痛明顯,,約10天成膿,常伴有惡寒,、發(fā)熱,、頭痛、全身不適等癥狀。
疔瘡生于指腹部,,腫脹如蛇肚者,,稱“蛇肚疔”,??蓳p壞筋膜,,影響指關(guān)節(jié)的屈伸功能。其臨床癥狀為:整個患指紅腫,,呈圓柱狀,,形似小蘿卜,皮膚色紅而光亮,,手指輕度屈曲,不能伸展,,任何伸指動作都會引起劇痛,,漸漸加重,約7-10天成膿,。因指側(cè)皮膚厚,,不易透膿,難自潰,,潰后膿出黃稠,,癥漸減,約2周左右愈合,。若排膿較晚,,易損傷筋脈,則愈合緩慢,,并影響手部活動,。疔發(fā)生于手掌心,腫形如托盤之狀,,稱“托盤疔”,,又因發(fā)生于手掌心,故又名“掌心毒”或“手心毒”,。其臨床表現(xiàn)為:整個手掌腫脹高突,,失去整個手掌的掌心凹陷或稍凸出,手背腫勢通常更為明顯,,甚至延及手臂,,疼痛劇烈,伴有惡寒發(fā)熱,、頭痛,、納呆、苔薄黃、脈滑數(shù)等癥,。約2周左右成膿,,因手掌皮膚堅韌,膿液不易透出,,很可能向周圍蔓延而損傷筋骨或引起疔瘡“走黃”,。
疔毒生于足底部者稱“足底疔”。特點為初起足底部疼痛,,不能著地,,按之堅硬,3-5天有搏動性疼痛,,修去老皮,,可見到白頭,嚴重者腫勢蔓延到足背,,痛連小腿,,不能活動,伴惡寒,、發(fā)熱,、頭痛、納呆,,苔黃膩,、脈滑數(shù)。潰后流黃稠膿液,,腫消痛止,,全身癥狀也隨之退去。
手足部疔瘡發(fā)病原因多由外傷如針尖,、竹,、木、魚骨,、修甲等刺傷或昆蟲咬傷,,從而感染毒邪阻于皮肉之間或因濕熱下注,毒邪蘊結(jié),,氣血凝滯而成,。治療原則清熱解毒,或清熱托毒,;發(fā)于下肢宜清熱解毒利濕,。
本病屬現(xiàn)代醫(yī)學所指的膿性指頭炎、甲溝炎,、掌指間隙感染,、急性化膿性腱鞘炎,。其發(fā)病的致病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治療上酌情應用抗菌素,,外治關(guān)鍵為膿成早期切開排膿,。
(三)紅絲疔多發(fā)于四肢,因有細紅絲一條,,迅速向上走竄,,故名“紅絲疔”。
臨床特點為,;該病好發(fā)于前臂及小腿的內(nèi)側(cè),。先在原發(fā)病灶處有紅腫熱痛,繼則有紅絲一條,,由前臂或小腿迅速向軀干方向走竄,,上肢導向肘部而及腋窩,下肢導向腘窩而及腹股溝,,使腋窩及腹股溝淋巴結(jié)腫大壓痛,,伴有輕重不同的全身癥狀,如惡寒,、發(fā)熱、頭痛,、食欲不振,、周身無力、苔黃,、脈數(shù)等,。紅絲較細的,1-2天可愈,;紅絲較粗的可結(jié)塊,,一處未愈,他處又起,,有的2-3處相互串連,。病變在淺部的,結(jié)塊多而皮膚色紅,;病變在深部,,皮色暗紅,或不見紅絲,,但可見條索狀腫脹和壓痛,。如不消退則化膿,化膿在7-10天左右,,潰后收口較易,。如果2-3處串連貫通,則收口較慢,嚴重者可引起“走黃”,。
本病病因多由于足部生疔,、足濕氣糜爛或皮膚破損,感染毒邪,,以致毒流經(jīng)脈,,向上走竄而繼發(fā)。治則以清熱解毒為主,。
診斷要點為:前臂及小腿內(nèi)側(cè)呈條狀紅腫熱痛,,紅絲向上迅速走竄,附近淋巴結(jié)腫痛,,重者伴發(fā)熱,、惡寒等全身癥狀。
本病現(xiàn)代醫(yī)學稱之管狀淋巴管炎,,其發(fā)病的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從損傷的皮膚或粘膜侵入,經(jīng)組織的淋巴間隙進入淋巴管內(nèi),,引起淋巴管發(fā)炎,。如果淋巴管炎繼續(xù)發(fā)展擴散到附近淋巴結(jié),則引起淋巴結(jié)炎,。治則是早期抗菌消炎,,并對原發(fā)病灶進行處理
1.[處方名稱]七星劍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主治顏面疔瘡,。
[處方組成]野菊花、麻黃,、蒼耳頭,、 豨薟草、紫地丁,、半枝蓮,、草河車、陳酒,。諸藥用常規(guī)劑量,,水煎服。
[辨證加減]熱盛心煩口渴去麻黃,、陳酒,,選加簿荷、銀花,、連 翹,、黃連,、黃芩、山梔,、蒲公英,、大青葉、石斛,、花粉,;膿不易穿潰加皂刺;局部欣熱腫痛較甚加丹皮,、赤芍,、乳香;便秘加玄粉,。
[療程療效]治療339例,,337例痊愈,2例無效(因用抗菌素),。治療天數(shù)最短5天,,平均7-10天。
[處方來源]江蘇省南通市城區(qū)醫(yī)院林光武,。
[處方備注]林氏祖?zhèn)魇褂帽痉?,并根?jù)患者脈癥酌情加減,屢用見效,。
2.[處方名稱]臭椿膠方
[功能主治]功能解毒消腫,,祛腐生肌。主治疔瘡,。
[處方組成]將新鮮臭椿根樹膠適量,置于敷料或干凈布上貼于患處,。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疔瘡21例,,均獲痊愈。
[處方來源]河南省遂平縣槐樹衛(wèi)生院朱群福,。
[處方備注]臭椿根味苦而澀,,其性寒涼,苦能燥濕,,澀能收斂,,性寒能清熱解毒。椿膠乃其精華也,,其味濃,,療效佳,疔瘡初起,,能解毒消腫,;膿成能消腫排膿,;潰后能祛腐生肌。
3.[處方名稱]蜈蚣散
[功能主治]功能鎮(zhèn)驚熄風,,解毒消腫,。主治甲溝炎(沿爪疔)。
[處方組成]蜈蚣1條,、雄黃1.5克,、枯礬1.5克、鮮雞蛋1個,。將上藥共研成細末,,再將鮮雞蛋一端打破,如指大小1孔,,傾出部分內(nèi)容物,,將蜈蚣散從蛋孔中倒入蛋內(nèi),攪拌均勻,,然后將患指插入蛋白,,用小火焰沿著蛋殼圍烘1小時以上。每次烘區(qū)以患指的溫熱感為度,。每日烘治1-2次,,烘治完后,可用無菌或干凈紗布包扎即可,。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12例,,全部治愈。一般治療1-5次癥狀即可消失,。
[處方來源]遼寧省旅大市立第二醫(yī)院康匯源,。
[處方備注]本方中蜈蚣有解蛇毒、療腫毒作用,,雄黃可解毒,,療疥癬惡瘡;枯礬有解毒,、止皿,、定痛作用。用鮮雞蛋圍烘,,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快局部炎癥吸收
4.[處方名稱]三花二石湯
[功能主治]功能清熱瀉火,清營解毒,,活血和絡(luò),。主治紅絲疔(管狀淋巴管炎)。
[處方組成]金銀花30克,、野菊30克,、紅花10克,、生石膏60克、寒水石60克,,水煎服,;二煎以紗布浸漬后敷患處。
[辨證加減]形寒發(fā)熱等表證者,,加蘇葉15克,;發(fā)熱口渴者加知母10克、黑山梔10克,;腋下,、腹股溝淋巴結(jié)腫大者加桃仁10克、牛膝10克,;大便秘結(jié)者,,加番瀉葉5克。
[療程療效]治療30例,,全部治愈,,平均治愈天數(shù)為4.9天。
[處方來源]賈美華,。
[處方備注]紅絲疔相當于西醫(yī)的管狀淋巴管炎,,病由熱毒瘀結(jié),毒流經(jīng)脈而成,。方中生石膏,、寒水石清熱瀉火;金銀花,、野菊花清營解毒,;紅花活血和絡(luò)。且頭煎內(nèi)服,,二煎外用,,使藥力內(nèi)外并行。腠理開,,經(jīng)脈通,熱泄毒解瘀行,,故能很快獲效
5.[處方名稱]五虎丹
[功能主治]功能提膿祛腐,,清熱消腫。主治顏面疔瘡,,手足疔瘡,。
[處方組成]水銀60克、火硝180克,、皂礬130克,、白礬180克,、食鹽90克,共研末,,入罐,,置炭爐上溶化復胎。待冷,,將罐口倒置一瓷盤內(nèi),,用五寸寬桑皮紙搓條涂上漿糊圍合盤罐口,外用煅石膏粉調(diào)糊圍住不讓泄氣,。將盤罐置裝滿黃沙土之大缸缽中,,留罐底于沙外約2厘米。先置l-2塊燃炭于罐底上文火燒l小時,,繼用5-6塊燃炭文武火燒l小時半,,再則用燃炭武火燒1小時。滅火,,取盤罐,,見盤內(nèi)如雪花樣銀汁白霜即成,裝瓶備用,,或制成引條備用,。外用插入瘡頭引流化腐。
[辨證加減]重癥可加服五味消毒飲介合黃連解毒湯,。
[療程療效]治療疔瘡30例,,其中顏面疔瘡18例,手足疔瘡12例,,全部治愈,。治愈時間,最短15天,,最長45天,。
[處方來源]湖北省云夢縣中醫(yī)醫(yī)院趙福樣。
[處方備注]本方含水銀,、硝,、礬等,外用瘡瘍具有提祛腐拔毒消腫之功,,配合內(nèi)服湯藥,,效果較為顯著。
6.[處方名稱]破疔散
[功能主治]功能提膿祛腐,,解毒消腫,。主治疔瘡。
[處方組成]豨薟草蟲100條,,放入研缽內(nèi),,加雄黃3克,,瓶研極爛.曬干后出渣,再加入銀朱及辰砂各6克(二味份量占蟲粉2/3),、牛黃和上梅冰片各0.15克,,共研成極細末,瓷瓶收貯備用,。用時將麻油調(diào)和藥末,,敷于疔瘡上10小時,疔口即會流出黃色粘液,,可捻入藥線,,提取膿栓,不久即可瘡腐凈而收斂,。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系家傳秘方,,屢用屢效。
[處方來源]浙江省奉化縣毛裕正,。
[處方備注]本方為家傳外用之方,。文獻有用蒼耳草蟲治疔瘡的記載。毛氏介紹用豨薟草蟲為主藥組方,。療效可信
7.[處方名稱]號桐樹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主治膿性指頭炎早期(手指疔瘡),。
[處方組成]號桐樹適量。用法:取號桐樹全草1把,,洗凈煎汁,,先將患指熏洗l5分鐘,再將煎過的葉子貼在患指,,每日2-3次,。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早期膿性指頭炎18例,均在2-3天內(nèi)治愈,。
[處方來源]江西省余干縣九龍鄉(xiāng)衛(wèi)生所余震生,。
[處方備注]號桐樹即博洛回,別名蒿筒桿,,屬籬別花植物罌粟科,,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莖直立,全枝含有黃色漿液,,葉有柄,,互生,,卵圓心臟形,為5-7裂,,頂生裂3裂,,側(cè)裂2裂,小裂片有不規(guī)則齒芽,,多生于山間,,春夏秋三季均有生長。應用本法必須在炎癥初期,,倘已成膿不適用,。
8.[處方名稱]復方飛龍奪命丹
[功能主治]功能解毒消腫,祛腐敗毒,。主治疫疔(皮膚炭疽),。
[處方組成]蟾酥6克、輕粉1.5克,、寒水石6克,、血竭3克、膽礬6克,、雄黃6克,、麝香0.6克、朱砂0.6克,、炙蜈蚣l條,、蝸牛10枚、乳香6克,、沒藥6克,。上藥12味,除蟾酥,、朱砂外,,共研極細末,蟾酥用燒酒化開,,和前藥打勻為丸,,加梧桐子大,朱砂為衣,。內(nèi)服,,成人每日1次,每次6-9丸,,黃酒送服,,一般連服2日;外用;研末后用燒酒調(diào)如糊,,涂于瘡面,,3-4日一換。
[辨證加減]癥情嚴重并可加服湯劑,;毛慈菇9克,、紫地丁3克、連翹9克,。蚤休6克,、綠豆衣6克、銀花12克,、生甘草3克,。
[療程療效]應用多例,多有效,。
[處方來源]張文沖,。
[處方備注]皮膚炭疽屬中醫(yī)“疔瘡”范圍,系“中疫死之牛馬豬羊等毒而患疔瘡”,。中醫(yī)對此治療,,多以蟾酥為主的飛龍奪命丹,內(nèi)服外敷有較高療效,。飛龍奪命丹的組合法,,醫(yī)籍中記載并不一致。本方組合系張氏之祖?zhèn)鞣浇?jīng)長期實踐總結(jié)出來的處方
9.[處方名稱]野菊蜂房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熱消腫,,排膿解毒,。主治疔瘡癤腫。
[處方組成](1)野菊花根,,煅存性,,研末,加少量冰片混勻,。用時將粉末調(diào)茶油敷患處,,若敷上的藥能持續(xù)保存。則不必換藥,,也不必配合內(nèi)服其他藥物,。(2)野蜂房,煅存性后研末,,用時調(diào)茶油敷之,。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50例,均取得較好的療效,,一般2-3天內(nèi),。排膿,、消腫,結(jié)痂而愈,。
[處方來源]廣東省潮安縣鳳壙中學,。
[處方備注]野菊具清熱消腫之功,蜂房有解毒排膿之效,,對面部疔瘡、癤腫確具顯著效果,,系民間可常用之驗方
10.處方名稱]豬苦膽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熱消腫,,解毒療疔,主治疔瘡,。
[處方組成]鮮豬苦膽1枚,、蝎尾1條、蜈蚣l條,、生乳香1克,,生沒藥1克,冰片0.3克.將蝎尾,、蜈蚣,、乳香、沒藥,、冰片研成細末,,裝入苦膽內(nèi)攪勻,套在患指(趾)上,,用線扎口(切勿過緊),,一晝夜后取下。若1次不愈可再套一料,。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本方對手指,、足趾疔瘡初起或無名腫毒療效甚好。用治手足疔瘡24例,,無名腫毒11例,,均獲良效。
[處方來源]山東省巨野縣機關(guān)門診部田中勛等,。
[處方備注]豬苦膽清熱消腫,;蝎尾、蜈蚣消腫解毒,;乳香,、沒藥、冰片止痛消腫,,外敷療諸種疔毒,、無名腫痛,,是為有效。本方對于疔瘡已成膿破潰者不宜用之
11.[處方名稱]復方蒼耳子蟲散
[功能主治]功能消腫拔毒,,提膿祛腐,。主治膿性指頭炎(指疔)。
[處方組成]鮮蒼耳子蟲40條,、鐵銹粉2.4克,,麝香0.6克、五倍子蟲3克,、朱砂2.4克,,上藥研碎成糊狀,貯于瓶中備用,。用時將上藥涂于軟膏或膏藥上貼于患處,。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7例,全部治愈,,治療時間最短3天,,最長9天。
[處方來源]江西省波陽縣游城鄉(xiāng)衛(wèi)生院吳筱亭等,。
[處方備注]蒼耳子蟲為寄居于菊科植物蒼耳莖中的一種昆蟲的幼蟲,;五倍子蟲是蚜科昆蟲角倍蚜或倍蛋蚜在寄主鹽膚木、青麩楊或紅麩楊等樹上形成的蟲癭中的幼蟲,,均有收斂,、止血、解毒的作用,。
12.[處方名稱]蟾酥合
[功能主治]功能潰腐排毒,,祛膿解毒。主治疫疔(炭疽),。
[處方組成]蟾酥3克,、酒化腰黃3克、血竭3克,、輕粉3克,、硼砂3克、乳香3克,、沒藥3克,、煅爐甘石3克、煅寒水石3克,、膽礬3克,、明礬3克、銅綠3克,、干蝸牛3克,、麝香1.5克,、燈草灰1.5克,共為細末,,用燒酒調(diào)勻,,將藥涂敷瘡面黑敷處,3日后更換,。上述方藥亦可制成丸劑如綠豆大,。每次服1.5-2.1克。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4例,,均獲痊愈,,治程平均在10-15天。
處方來源]張文胄,。
[處方備注]本方系張氏祖?zhèn)髅胤剑_有療效
處方名稱]生芋艿治指頭疔
[功能主治]消炎,,消腫,,鎮(zhèn)痛。用治無名腫毒,、指頭疔(瘭疽),,對小兒頭部毛囊炎也有較好療效。
[處方組成]生芋艿(芋頭),,食鹽少許,。
[辨證加減]
[療程療效]
[處方來源]偏方大全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芋艿洗凈,加食鹽搗爛,。敷于患部,,每日更 換2次。
[處方名稱]蒲公英糊劑治蛇頭疔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主治蛇頭疔。
[處方組成]干蒲公英適量,,甘油,、75%酒精(比例為1:3)適量。
[辨證加減]
[療程療效]
[處方來源]偏方大全
[處方備注][制用法] 干蒲公英研為細末與甘油,、75%酒精調(diào)成糊狀,,裝瓶密封備用。使用時將藥糊攤于紗布上,,敷于患處固定,。每日換藥l次。 注對已潰破的創(chuàng)面,,將糊劑敷于四周,,留下中間,,以利膿液引流。 據(jù)《河北中醫(yī)》1984年第4期載,,趙某某,,女,20歲,,右側(cè)食指化膿性指頭炎(俗稱蛇頭療),,局部青紫發(fā)熱劇痛,給予蒲公英糊劑外敷,,當日腫痛減輕,,2日后腫消痛止,4 E1后創(chuàng)面干燥而愈,。
處方名稱]泥鰍涎治外科急性炎癥
[功能主治]祛濕,,消炎。用治急性關(guān)節(jié)炎紅腫疼痛,、疔瘡,、丹毒等。
[處方組成]泥鰍若干條,,紅糖適量
[辨證加減]
[療程療效]
[處方來源]偏方大全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活泥鰍養(yǎng)于清水中,,漂去泥土,置碗中,,加入紅糖,,用筷子不斷攪動,俟泥鰍涎液溶于糖中,,去泥鰍,。用此泥糖液厚涂患處,干則換之,。
[處方名稱]醬油蜂蜜治指(趾)腫痛
[功能主治]消腫解毒,。用治指(趾)紅腫疼痛。
[處方組成]醬油,、蜂蜜等量,。
[辨證加減]
[療程療效]
[處方來源]偏方大全
[處方備注][制用法] 兩味調(diào)勻,加溫后裝入塑料袋內(nèi),。將指(趾) 浸入,。
[處方名稱]蝌蚪治小兒胎毒爛瘡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治熱瘡,、小兒胎毒爛瘡等,。
[處方組成]蝌蚪,、石灰各適量,。
[辨證加減]
[療程療效]
[處方來源]偏方大全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蝌蚪同石灰放在盅內(nèi),經(jīng)半年化成清水。用此水擦洗患處,。
[處方名稱]枸杞葉白糖治大瘡
[功能主治]清血熱,,消腫,,解毒,。用治未化膿的瘡癤紅腫,有消散化瘀之功效,。
[處方組成]鮮枸杞葉500克,,白糖適量,。
[辨證加減]
[療程療效]
[處方來源]偏方大全
[處方備注][制用法] 鮮枸杞葉洗凈,,搗爛取其汁液,,加入白糖,。用滾開水沖飲,日服2次,。
[處方名稱]蜂房三黃末治疔毒
[功能主治]祛熱,,攻毒,。用治療毒。
[處方組成]野蜂房1個,,黃連,、黃芩、黃柏(末)各5克,,茶油適量,。
[辨證加減]
[療程療效]
[處方來源]偏方大全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野蜂房燒存性,研末,,與三味中藥末攪勻,,用茶油調(diào)和。敷患處,,覆蓋紗布包扎,。2天后出膿,、結(jié)痂。
[處方名稱]番薯蜘蛛治面部生疔
[功能主治]解毒,醫(yī)瘡,。用治面疔,。
[處方組成]生番薯嫩頭適量,,蜘蛛l或2只,紅糖l5克,。
[辨證加減]
[療程療效]
[處方來源]偏方大全
[處方備注][制用法] 共搗爛。敷于患處,。
[處方名稱]陳小麥粉治疔瘡癰疽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用治癤腫、癰,、蜂窩織炎,、流行性腮腺炎,、帶狀皰疹,、急性乳腺炎,、丹毒,、外傷感染等具紅腫熱痛的外科疾病,。
[處方組成]陳小麥1千克,,醋適量。
[辨證加減]
[療程療效]
[處方來源]偏方大全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陳小麥加水浸泡(夏季2天,,冬季7天),,搗爛,過濾,,去渣,。靜置沉淀后,去上清液,,將沉淀物曬干(成小粉漿),,放鍋內(nèi)小火炒。炒時會翻泡,,要不斷攪動,,待至焦黃成塊狀時取出,隔紙放地上,,冷卻,,研成細末,過篩,,裝瓶備用,。用時取干粉加醋,調(diào)成軟膏(每500克約需食醋240毫升),。外敷患處,。軟膏在夏季易發(fā)霉變質(zhì),最好當日調(diào)用,,也免El久醋酸揮發(fā),,影響療效。敷藥范圍需大于病灶面,。未破,,敷腫痛處;有膿腫未出頭或已出頭者,,應在中間留一孔,,以便排膿。
[處方名稱]羊肉片治嬰兒肛后潰瘍
[功能主治]用治初生嬰兒肛門后潰瘍
[處方組成]鮮羊肉1塊,。
[辨證加減]
[療程療效]
[處方來源]偏方大全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羊肉洗凈,,切成薄片(比潰瘍面積要大些),。用溫水洗凈患處,把肉片貼上,,用橡皮膏粘住,,或用紗布包扎。每日更換l次,,五六天即愈,。 注據(jù)《浙江中醫(yī)雜志》介紹,治療4例,,均獲痊愈,。
[處方名稱]蔥白末治陰瘡不收口
[功能主治]用治陰瘡久不收口。
[處方組成]大蔥白,、黃酒,、香油各適量
[辨證加減]
[療程療效]
[處方來源]偏方大全
[處方備注][制用法] 將蔥白曬干,炒黃,,炒時用黃酒噴,,炒干為細末,用香油調(diào)勻,。敷于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