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證門
黃癥此癥外感之濕易治,,內(nèi)傷之濕難療,外感者利水則愈,,若內(nèi)傷之濕, 瀉水則氣消,,發(fā)汗則精泄,必健脾行氣而后可也, 方用 白朮 茯苓 薏仁( 各壹兩) 茵陳 黑梔( 各叁錢) 陳皮( 伍分) 水煎服,。 此方治內(nèi)感之濕,,不治外感之濕, 若欲多服去梔子。
癉癥此癥雖因風寒濕而來,,亦因元氣之虛,,邪治得趁虛而入,倘攻邪而不補正, 則難愈矣,,今于補正之中,,佐以去風寒濕之品,而癉如失矣, 方用 白朮( 伍錢) 人參( 叁錢) 茯苓( 壹兩) 柴胡 附子 半夏( 各壹錢) 陳皮( 伍分) 水煎服,。 [ 經(jīng)云風寒濕三者合而成痹,,此條原本癉字,當是痹字之誤]
傷濕此癥惡濕,,身重足腫,,小便短赤,,方用 澤瀉 豬苓( 各叁錢) 肉桂( 伍分) 茯苓 白朮( 各伍錢) 柴胡 半夏 車前子( 各壹錢) 水煎服,一劑愈,。
腳氣今人以五苓散去濕,,亦是正理,然不升其氣,,而濕未必盡去也, 必須提氣而水乃散也,,方用 黃耆( 壹兩) 人參 白朮( 各叁錢) 防風 肉桂 柴胡( 各壹錢) 薏仁 芡實 白芍( 各伍錢) 半夏( 貳錢) 陳皮( 伍分) 水煎服。 此方去濕之圣藥,,防風用于黃耆之中, 已足提氣而去濕,,又助之柴胡舒氣,則氣自升騰,,氣升則水散,,白朮茯苓薏仁芡實, 俱是去濕之品,有不神效者乎,。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60..祛濕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