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散狀,我敢保證你沒吃過,。敢這么肯定是因為我問過很多人,,答案都是沒吃過,而且他們還會問,,散狀是什么,? 散狀是一種地域特點明顯的食品,它應(yīng)該是河北一帶人們常吃的一種復(fù)合面食品,。說“應(yīng)該”是因為這是我的推斷,,因為做散狀的人——我的奶奶是河北人,另外,,問過很多東北人,,他們都不會做散狀。 散狀剛出鍋乍一看像一鍋沒有放豆子的東北年糕,,細(xì)看又和年糕不同,,沒有年糕質(zhì)地那么細(xì)膩,看起來像堆在一起的面一樣,。初次看到它你一定會擔(dān)心它拿不起來,,但其實你的擔(dān)心是多余的,做好的散狀切成一塊塊后,,拿在手里不但不會散,,而且連面都不會掉一點,有些像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實不散”,。我猜想散狀的名字也一定是哪朝哪代的文人根據(jù)散狀的特點起的,這讓我更加喜歡散狀了,,感覺散狀這種食品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內(nèi)涵的,。 散狀很好吃,,風(fēng)味很獨特,既有玉米特有的清香,,又有黃米特有的醇香,,而口感既不象玉米面食品那么硬澀又不似黃米面食品那么粘膩。紅薯的味道有時和栗子接近,,南瓜的味道有時接近咸鴨蛋黃,從沒吃過哪一種食品味道接近散狀,,也就是說在我心中,,散狀的味道沒有哪一種食品可以替代。 其實在我三十多歲的人生歷程中,,我吃散狀的次數(shù)不會超過十五次,但我卻忘不掉散狀的味道,。散狀全是小時候在農(nóng)村奶奶家吃的,。 到了夏天的農(nóng)閑時節(jié),,奶奶會按5比3的比例淘些玉米和黃米,然后由爺爺背到磨房去磨成一種混合的面粉,。做散狀前,首先要在混合面中灑上些水,,水量要掌握好,多了混合面就成面團(tuán)了,,絕對要不得,用水量只要能起到讓面潮濕的作用即可,。用筷子把水和面拌勻,,這樣一來,面中會出現(xiàn)一些面疙瘩,,接下來就要把這些面疙瘩搓碎,以免熟后影響散狀口感,,然后就可以撒散狀了,。 撒散狀一定要用農(nóng)村燒柴的大鐵鍋,和做其他的飯不同的是,撒散狀不用把鍋燒熱,在鍋里填上足夠的水,涼鍋就可以撒散狀了。我見過奶奶撒散狀,她首先在鍋里架起個大簾子,就是農(nóng)村用高粱桿扎的簾子,,然后從鍋臺邊的大盆里舀出些面放在細(xì)篩子里,,然后輕輕晃動篩子,讓面均勻地撒到簾子上,就這樣一層層撒下去,,直到撒了兩寸厚了,,才用刀橫橫豎豎地把散狀切成豆腐塊,,蓋上鍋蓋,,開始燒火,。等到鍋開后不久,,滿屋子都是散狀清香的氣味,真叫人讒涎欲滴,,可是現(xiàn)在散狀還是不能吃,,火可以停了,但鍋還不能開蓋,,要燜上一會兒,,散狀才能熟透,才真正好吃,。 打開鍋蓋,,用大鏟子一塊塊把散狀起出來,美味就可以入口了。熟透的散狀口感綿軟,,靠近鍋邊的散狀會有一面是金黃的鍋巴,,鍋巴一點不硬,又脆又酥,,也是我特別愛吃的。 想起散狀,,總會想起爺爺弓著背背著面袋子走在去磨房路上的身影,,會想起奶奶在灶前忙碌的樣子,。如今,爺爺已經(jīng)去世了,,沒有人為我們?nèi)ツシ看蛎媪?。近八十歲的奶奶也做不了什么體力活了,。很久沒吃散狀了,很想念散狀的味道,。寫一篇關(guān)于散狀的文章,惹得從沒吃過散狀的女兒也嚷著要吃散狀,。女兒一提散狀,,姑姑和妹妹也都連說很想散狀。正巧奶奶在父親家里,,我便厚著臉皮和奶奶說了想吃散狀,,奶奶說等她回家,,哪次逢星期天有空她淘點米,打電話讓我們大家回去吃散狀,。 我開始盼望那一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