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唐代佛塔小雁塔,,本名薦福寺塔,,建于唐中宗景龍年間公元707-709年,原有15層,,上有塔剎,,下有地宮,現(xiàn)小雁塔因歷經(jīng)千年磨難,,塔頂,、塔剎損毀,殘存15層,,高43.3米,。塔起源于古印度,早期密檐式磚塔的典型代表,。密檐式塔層數(shù)比較高,,檐層比較密集,每層磚砌迭澀挑出,,檐底有棱角牙子作裝飾,,每層在南北正中還開有半圓形的券窗,,塔體由下向上層層內(nèi)收??梢钥吹叫⊙闼奈鍖右韵率辗植淮螅鶎右陨霞眲∈諝?,使塔的輪廓曲線圓和秀麗,,好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挺拔,、修長,、俊俏。 - 西安小雁塔碑帖局部欣賞
|
西安小雁塔:屹立1300年 因地震“三裂三合”頗神秘
2014年11月21日 07:27
來源:華商報 作者:周艷濤
[原標題]小雁塔矗立1300多年 因地震“三裂三合”頗神秘
西安小雁塔,歷經(jīng)1300多年,,雖因大地震從中間裂開卻依然不倒,,甚至沒有傾斜。小雁塔為何“裂而不倒”,,又是誰修建的呢,?
明清武舉人學(xué)唐朝文人雁塔題名
小雁塔本名“薦福寺塔”,而薦福寺的修建,,與女皇武則天分不開,。公元684年,太后武則天為丈夫,、唐睿宗李旦為父親唐高宗追福而興建寺院,,初名獻福寺,690年,,武則天正式登“圣神皇帝”位,,改獻福寺為薦福寺,并親以飛白體書寫“敕賜薦福寺”的匾額,。而小雁塔是唐中宗在707年修建,,因此有“女皇立寺、中宗造塔”之說,。
為何建寺多年要修塔呢,?據(jù)專家介紹,這可能與唐代著名僧人義凈有關(guān),,義凈受玄奘影響,,曾西行印度求法25年,帶回大量梵文經(jīng)典,,義凈回國后,,主持翻譯了大量佛經(jīng),在707-710年修建小雁塔期間,,正好是義凈在此主持佛經(jīng)譯場時期,,專家推斷,修建小雁塔可能與保存義凈從印度帶回的佛經(jīng)有關(guān),。
在大唐時期,,國內(nèi)學(xué)子在進士及第后,可以到大雁塔進行“雁塔題名”,,寓意“躍登龍門”,。在明清時期,陜西地方鄉(xiāng)試中的武舉人,效仿唐代進士大雁塔下題名的習(xí)俗,,到薦福寺小雁塔下刻石留名,,形成“雁塔武舉題名”之風(fēng)。
如今,,薦福寺內(nèi)還保存有16通明清時期陜西武舉雁塔題名碑,,明代萬歷、清代康熙等時期的都有,。
塔頂因地震而落 “修舊如舊”未添補
與大雁塔相比,,小雁塔顯得殘舊得多,尤其是塔頂缺的那一個豁口,,沒有完整的塔頂和大雁塔那樣葫蘆形的塔剎。為什么修整的時候沒把這部分補上呢,?小雁塔的塔頂是在明嘉靖34年12月12日(1556年1月23日)的關(guān)中大地震中被震落的,。到了清康熙29年(1690年),“一重修塔臺,,一重修塔院,,一重修塔基”,并沒有修復(fù)塔頂,。而且從歷代記錄和畫作中看,,小雁塔本身是個兩端細、中間粗的紡錘形,,正是清代這一次修整,,在塔基下加厚了70多厘米的包磚壁,所以小雁塔成了現(xiàn)在的竹筍形,。1963年提出整修方案時,,因為尚未出土繪有塔頂原樣的一塊明代圖碑,只能以臆想重新設(shè)計頂和剎,。但當時文化部的意見是“整修宜整舊如舊”,,故維持原貌,小雁塔仍舊無頂,。
歷經(jīng)多次地震為何“裂而不倒”,?
在小雁塔的歷史傳說中,最為神秘的莫過于小雁塔曾經(jīng)因地震幾度開裂,,而又幾度神秘地合攏,。根據(jù)文獻記載,小雁塔至少出現(xiàn)過“三裂三合”,。第一次:明成化末年(1487年)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行人往往見之,。在明正德末年(1521年)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此說法為明代人王鶴聽寺院僧人所說,。第二次: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華縣大地震,“塔裂為二”,。嘉靖四十二年復(fù)震,,塔合無痕。第三次:康熙辛末(1691年)“塔又裂”,,“辛丑(1721年)復(fù)合”,。
對于“三裂三合”,有不少專家持贊同觀點,,但也有不少建筑專家持反對意見,,認為古塔“神合”根本不可能。有專家認為,,古塔開裂后,,因小雁塔以青磚與黃泥砌筑,各層間尚有木構(gòu)件連接,,開裂較大時券洞頂砌塊必然掉落,,會有大量殘磚落于夾縫中,必然阻礙其再合,。再說,,掉下來的磚頭不可能自己再向上返回原位,因此“古塔再合”是不可能的,。也有專家認為,,所謂“古塔神合”,也許是因為雨水好的年份,,古塔裂縫中雜草茂密,,自遠處觀看,就像“合好如初”了,。
在諸多大地震中,,大量古代的佛塔倒塌,不倒塌的也會出現(xiàn)傾斜,。而獨有小雁塔沒有傾斜,,只是在地震中裂開,為何“裂而不倒”,?考古資料顯示,,小雁塔地基為臺階形夯土地基,由外圍向中心逐層加深增厚,地宮下面皆為夯土,,厚度超過3.8米,,而在夯土底部發(fā)現(xiàn)有人為鋪墊的碎石層,十分堅硬,,難以穿透,。專家認為,小雁塔千年不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寬廣堅實的臺階形地基應(yīng)是一個重要依據(jù),。
而為何會從中裂開?有專家認為,,從小雁塔外觀上人們可以看到,,在塔體的每層都開有一個小窗戶,而且窗戶南北相對,,上下開在同一垂直線上,,這樣便在此形成塔身強度最薄弱的斷面,削弱了墻體結(jié)構(gòu)的牢固性,,因而地震時容易從這里開裂。因此,,在后來修建的石塔也吸取教訓(xùn),,讓門窗交替錯位而上。
小雁塔簡介
小雁塔位于西安碑林區(qū)友誼西路,,始建于707年(唐代),,又稱薦福寺塔,是唐代皇家寺院薦福寺的佛塔,。小雁塔初為15級密檐磚塔,,后經(jīng)多次地震損壞,又多次整修,,現(xiàn)存13層,,高43.38米,由塔基,、塔身和塔頂三部分組成,。塔基為方形高臺,磚表土心,,高3.2米,,底邊長23.38米,下有地宮,;塔身單壁中空,,內(nèi)壁有磚砌登塔蹬道,底層高6.83米,二層以上逐層遞減,。
與絲路的關(guān)系
小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史上的重大事件——唐代高僧義凈沿海路西行求法直接關(guān)聯(lián),。義凈(635-713年),中國佛教四大譯經(jīng)家之一,。于670~695年間自廣州出海,,沿海路西行至印度半島求取佛法。歸來后曾在長安薦福寺翻譯佛經(jīng),,并圓寂于此,。小雁塔即為保存義凈帶回的佛教經(jīng)像而建。小雁塔所在的薦福寺,,是唐代長安三大譯經(jīng)場之一,,佐證了佛教在唐代長安的盛行。小雁塔為唐代同類密檐磚塔保存至今最早的一例,,是佛塔這一佛教建筑傳入中原地區(qū)初期的珍貴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