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西安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也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帝都歷史最長的古都,。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病逝,,皇后武則天在長安城安仁坊為其建造了一座宏大的獻福寺,,寓意“為高宗亡靈獻福”,。武則天稱帝后,,將寺廟改名“薦福寺”并親筆題寫了匾額。 唐中宗景龍元年(707年),,皇宮中的宮女們集資在薦福寺內(nèi)建造了一座高43.4米的15級佛塔,,用以寄托對幸福生活的期盼,。佛塔外觀秀麗,,建造工藝高超,被譽為中國早期密檐式塔的典范,,因其形似大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 在唐代,,學子們進士及第后會到大雁塔“雁塔題名”,,寓意“躍登龍門”。到了明清時期,,陜西的武舉人們也效仿唐代進士的習俗,,在薦福寺小雁塔下刻石留名,形成“雁塔武舉題名”之風,,寺內(nèi)至今仍完好保存有16通明清時期“武舉雁塔題名”碑,。 在13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小雁塔歷經(jīng)無數(shù)風云故事,,其中最神奇的是“三離三合”,。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陜西6級地震,小雁塔自上而下被震裂了一條一尺多寬的縫,。然而在34年后的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縫竟一夜間合攏。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便將其稱為“神合”,。 一位名叫王鶴的京官在聽了目擊者堪廣和尚的講述后驚異萬分,他將這段史料記錄并刻在小雁塔北門楣上:“明成化末,,長安地震,,塔自頂至足,,中裂尺許,明澈如窗牖,,行人往往見之,。正德末,地再震,,塔一夕如故,,若有神比合之者?!?/p> 公元1556年,,陜西華縣發(fā)生了震驚世界的8級“關(guān)中大地震”,不但造成西安地面建筑毀滅殆盡,,其地理變遷甚至影響了華山和秦嶺許多險峻山峰的形成,。小雁塔在這次地震中再次被震裂,塔頂也因此而凹陷,,然而在1563年的地震中,,塔身又神奇復(fù)合。 小雁塔通體以青磚砌成,,塔身裂縫處仍清晰可見,。專家們經(jīng)考證后認為,唐代工匠在建塔時根據(jù)西安位于汾渭地震帶的地質(zhì)情況,,特地將塔基用夯土筑成半圓球體,,使塔身在受震后壓力均勻分散,這樣小雁塔就象“不倒翁”一樣,,雖歷經(jīng)數(shù)十次地震依然屹立不倒,。 小雁塔所在的薦福寺譯經(jīng)場,曾經(jīng)是長安三大譯場之一,,這也奠定了小雁塔的宗教和歷史地位,。當年的義凈法師為了能早起禮佛、譯經(jīng),,向寺中住持建議“每日清晨擊鐘”,。如今雁塔晨鐘已成為“關(guān)中八景”之一。
|
|